甲午戰敗不是因為武器落後:很多人想不到,清軍武器比日軍先進

2020-12-22 騰訊網

要說起為什麼慈禧要建立新軍,就要先說說清軍的武器,其實,清軍在引進和仿造先進武器方面,一直都非常積極。清軍最落後的不是武器,而是軍隊組成和編制。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根據人民出版社出版鴉片戰爭中的中英船炮比較研究一書可以發現,清軍在戰爭爆發前後,購買了1100多門西洋火炮,還仿造西洋火炮550多門。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有進口和仿造西洋大炮1600多門。

在1850年代開始,清軍又大量採購西洋200-3000斤大炮,最重的為5000-12000斤西洋前膛大炮。在1852年,兩江總督陸建瀛購買600門西洋炮,同時在廣東收購800門西洋炮,1856年湘軍水師裝備的全部都是進口的1500斤西洋前裝滑膛炮。在大沽口炮臺更是有西洋進口4000-12000斤西洋大炮。

根據統計在第2次鴉片戰爭,清軍擁有超過2000門西洋大炮,但是都是前裝滑膛炮。因此,才發生了在八裡橋戰役,清軍炮兵把炮彈都打到了,英法聯軍陣列後面的事情,說明射程確實是比過去,提高了很多。

在1850年代,清軍開始購買西洋步槍,主要是購買,法國的米涅前裝來復槍,英國的恩菲爾德前裝來復槍,主要是以前裝線膛槍為主。1867年開始仿造西洋前裝來復槍。但是這個時候,西方已經開始裝備線膛後裝步槍,清軍還是落後30年以上。

1867年,清朝開始仿造美國林明頓後裝線膛步槍,1883年開始仿造毛瑟M1871式步槍,1898年開始仿造毛瑟M-1888式步槍。在1862年美國發明加特林轉管炮,清朝從1884年仿造出加特林轉管炮,1878年,英國發明諾登飛四管炮,清朝在1885年,仿造出這種四管炮,同時,在1888年仿造出第一挺馬克沁重機槍,實際上,清軍在武器方面,特別是輕武器方面,已經逐漸與世界同步了,雖然是仿造為主。

1870年以後的清軍,主力部隊都已經實現了洋槍化。中法戰爭,收復新疆,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戰爭當中的清軍主力部隊,都已經是洋槍部隊,而且擁有很多進口和仿造後裝野戰炮,山炮和加農炮。

真正限制清軍戰鬥力是編制,是落後的編制,最大戰鬥單位才是營,一個司令官出戰,手下是10-50個互相不統屬的營長,沒有團級,也沒有旅級和師級。也沒有近代參謀部,後勤部門,兵站管理,徵兵制度和訓練制度等等,還採用古代的糧臺制度。

清末喪權辱國,其實與武器關係不大,清朝進口和仿造了大批量的西洋武器。甲午戰爭清軍地面部隊武器比日軍先進。清軍是連發槍,日軍是單發步槍,陸軍炮兵更是超過日軍,清軍機槍也比日軍多,而且裝備更早。但是,日軍是1個師團去打十多個互相沒有管轄關係的獨立營,而且,還是,採用古代後勤方式。這種效果就顯示出來了。

這才有了後來慈禧要建立36鎮新軍和軍校的事情。但是,為時太晚了,如果在1870年代,就有這個覺悟,建設軍校,組建幾十個步兵師和旅,就不會有後來不斷的喪權辱國了。到了1900年以後,因為,不斷的喪權辱國,清廷失去掌控力,大家已經覺醒了,新軍反而成為反清急先鋒。

相關焦點

  • 在甲午戰爭時,清軍和日軍的武器到底誰更強
    在早先的一些研究裡認為清軍裝備了新式的後膛連發步槍和克虜伯大炮,其裝備比日本裝備的國產村田單發步槍和青銅炮要先進的多,因此清軍的裝備要優於日軍。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裝備的數量。在洋務運動開始以後,清政府和地方督撫都大量購買了西方的洋槍洋炮,還設廠仿造,因此清軍的武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因為清政府上下保守勢力很強,加上財政緊張,並非所有的清軍武器都得到了更換。即使是那些辦理洋務的官員,也大多只是以此撈點政治資本,並不真的了解洋務,所以買到的落後武器也不少。
  • 清軍為何老是打敗仗,難道真的是武器落後的原因嗎?
    翻開歷史,清朝中葉以來的對外戰爭,雖然擁有壓倒性的人數,但換來的不是勝利,而是慘重的傷亡及失敗。例如:清法戰爭中的宣光堡壘防禦戰,清軍一萬兩千人的軍隊進攻只有630人駐守的宣光堡壘,殺敵50傷敵224,而自己卻戰死1000人,傷2000人大敗而歸。而在甲午戰爭中的九連城之戰中,清軍1.5萬人對上日軍2萬人,日軍4死140傷,而清軍是2000人戰死。
  • 清軍武器有多先進?打開武器庫房後,八國聯軍指揮官:比我們都好
    因為國家富裕與否並不是最重要,只要有了強大的軍隊,能搞定內憂外患,江山穩定就一切OK。 跟大明末期相比,大清最大的優勢就是經濟還算比較發達,國庫有錢,有錢不但能使磨推鬼,還能讓辦好多事。 經過幾十年洋務運動,中國大地上雨後春筍般新建了許多兵工廠和煉鋼廠,中國的鑄鐵和煉鋼技術也大大提高。
  • 清軍是因為武器裝備敗給八國聯軍的嗎
    所以武器的落後並非失敗的真正原因。這可能會令大家感到費解:清軍在兵力人數上按我們在上文的分析是佔優勢的,儘管這種優勢並沒我們傳統印象中那麼大。與此同時清軍在武器裝備上與八國聯軍也並不存在明顯的代差。那麼為什麼會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就被敵軍攻克了京城呢?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就不能只著眼於戰場上的清軍,而必須把我們的視線投向清政府的決策層。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甲午戰爭時清軍已經進行過武器換裝,很多軍隊算是當時的精銳,就這麼一敗塗地讓清朝上下舉國震驚。 那麼甲午戰爭中的清軍,在陸軍的裝備上到底跟日軍差別多大呢?當時的清軍到底有無勝算?
  • 甲午戰爭中,清軍為何在平壤之戰中慘敗?武器因素其實不是關鍵
    甲午戰爭之中,清軍和日軍不僅海上爆發了一系列海戰,陸上也是打的如火如荼,其中平壤之戰尤其著名,此戰清軍可謂是一潰千裡。但是為何清軍戰敗?其實眾說紛紜。不少人提出清軍是輸在武器上,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其實原因可能有三個。一.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戰敗的真實原因:或是清軍槍彈不配套
    最終的結局我們都知道,李鴻章的得意之作——北洋水師戰敗。然而對其失敗的原因分析,直至今日,依然眾說紛紜。我們不得不承認,打仗是個技術活,雖然當時的大環境不利於清朝政府,但是技術層面的缺陷是致命的。大家最熟悉的北洋水師的炮彈裡摻沙子的故事,除了引發對軍火質量和軍火採購者的懷疑之外,其實也涉及到一個軍事裝備的技術問題。早在當時,甲午戰爭前後,就已經有清朝人從技術角度分析戰爭。
  • 甲午海戰為何一敗塗地:解析甲午之戰前中日雙方陸海軍軍力對比
    先來說陸軍方面甲午戰爭的清軍主力以剿滅太平軍和捻軍的淮軍為主,日軍方面就是日本編練的學習西方先進軍事後出來的新軍。 上圖是甲午之戰日軍在旅順屠殺我國人民的圖片,落後就得挨打吾輩需自強。
  • 清軍連發步槍敗給了日軍單發步槍(全文)
    在甲午戰爭中,清軍不是武器不如日軍,反而是優於日軍。但用毛瑟連發快槍的清軍每次遇到使用單發步槍的日軍。幾乎都是大潰而逃。作為前期清軍統帥李鴻章,把失敗的主要原因歸之於武器裝備的落後,稱:"行軍制勝,海戰惟恃船炮,陸戰惟恃槍炮,稍有優拙,則利鈍懸殊。倭人於近十年來,……船械愈出愈精。中國限於財力,拘於部議,未敢撒手舉辦,遂覺相形見絀"。故而,戰爭失敗,"因由眾寡之不敵,亦由器械之相懸,並非戰陣之不力也"。前線戰將宋慶、依克唐阿等人,也屢屢談到武器量少質劣,以至戰敗。
  • 清末老照片:威海衛淪陷後陣亡的清軍,戰死沙場還請君莫笑
    我們都知道「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很多人也以為滿清王朝滅亡就滅亡在落後上,這點沒錯,但是滿清王朝也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落後,比如在武器上就不是那麼的落後…… 可惜,擁有這樣重武器的清軍,還是敗了,武器先進擋不住王朝的腐敗。
  • 甲午中日戰爭,清軍4萬人傷亡,日軍傷亡多少?真實數目令人咋舌
    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還是戰敗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雙方是什麼具體的情況。 在戰前,首先是清朝政府對自己很有信心,因為派了六十萬大軍還有當時威名遠揚的北洋艦隊,裡面各個都是英才。再加上清朝無論怎麼說也是個大國了,按理說怎麼樣也不會敗給一個彈丸小國。 所以連在一旁觀戰的歐美也都認為這場戰爭無疑是中國能贏了。
  • 抗戰時我們真的「器不如人」嗎?日軍不服:國軍有世界級先進武器
    蔣說:"槍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訓練不如人,機器不如人,工廠不如人,拿什麼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頂多三天就亡國了。"因為蔣這樣說,何應欽、汪精衛說得更厲害了,何應欽說:"日本有多少煙囪,日本人有多少工廠,我們如何能比,不抵抗還可支持幾天。"
  • 國軍落後的不是武器,是人
    其實不用這麼假設,直接看43年以後全副美式裝備的國軍在滇緬戰場和日軍的戰績就行了。裝備是當時最先進的美式裝備,部隊也是國軍中戰鬥力比較強的委員長嫡系,而且專門另外成立了一個機構指揮,也就是陸軍總司令部。這時候的日軍早已經戰鬥力嚴重下降,和侵華戰爭剛開始的時候的日軍素質不可同日而語。結果呢?
  • 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武器裝備對比:火器時代敲碎天朝上國的幻想
    而因為清軍使用的冷兵器大家也多有了解,其形制與功能一般人也多有詳悉,並且因為種類繁多,在此我們也不多做陳述。因此我們就把目光聚集在清軍的火器實力之上,到底與英軍有著怎樣的差距。火藥以及管型火器最早都是起源於中國,但在古代中國並沒有形成科學的體系,很多人戲言說外國人學到火藥之後,積極研究武器。而古代中國卻是積極發明煙花爆竹,一個實用,一個觀賞。
  • 甲午陸戰,清軍為何打不過日本?網友:槍有16種不知該裝啥子彈!
    以上五場會戰,除了遼河會戰外,清軍均是防禦的一方。就兵力而言,日軍的攻擊部隊在人數上並沒有優勢,甚至在多數時候還少於清軍。此外,平壤的城高池深、鴨綠江的水深流急、金州旅順的堅固防禦、威海衛的森嚴守備、遼河平原的主場優勢,都可為清軍的取勝增添砝碼。退一萬步說,即使戰敗,也應該敗得很有章法。
  • 清軍武器比八國聯軍還先進:可能許多人還不信,但卻是歷史事實
    此時,北洋16鎮的槍械等武器裝備以進口的為主,但國內金陵機器局、漢陽兵工廠等生產的槍械和火炮也被用來裝備新軍。應該說新軍陸軍的武器裝備數量是非常充足的,僅在1904年時,就採購了6.5mm新式5發步槍12000支,無煙子彈20萬發。
  • 手握先進武器,卻只去送人頭,八國聯軍評價:清軍不會打近代戰爭
    進攻北京的八國聯軍一共2萬多人,清軍數目十倍於敵人,但仍是一邊倒的屠殺。對此,說起晚清的軍隊,關於武器差異的論調一直是主流,但今天那我們不妨從其他方面來看看清軍和八國聯軍間的差異。一、庚子之變1899年末,山東巡撫袁世凱開始大力鎮壓義和拳,山東拳民無奈之下逃往直隸。
  • 甲午戰前北洋艦隊已落後於日本海軍
    甲午黃海戰敗,深深刺痛了國人的心,以至於直到今天,對此戰戰敗原因的探討仍不絕於網上,有的說是政體腐敗、有的說戰術失誤、有的說士氣渙散、有的說情報乏力、有的說指揮呆板、有的說艦艇缺乏保養……這些都有道理,後果也都在戰爭中有所體現。本文只想談談裝備問題。在過去看過的文章中,絕大對數認為北洋艦隊的裝備,除速射炮外,騎馬與參戰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是旗鼓相當的。
  • 炸開清軍彈藥庫,八國聯軍看到眼前景象呆住:難道清軍故意放水?
    明治維新同樣是開始於19世紀60年代,但現今去看當年的歷史,同樣是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日本卻更勝一籌,甲午中日戰爭發生於1894年,結果是北洋水師全軍覆滅,以清政府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為結局。
  • 甲午戰爭時我國雖然有很多鐵甲艦,但技術和管理都沒有跟上時代
    很多人在問,中日兩國幾乎同時進行改革,為何在甲午海戰中戰敗?。八裡橋戰役發生於1860年9月。這場決戰是清政府動用了3萬軍隊,近1萬騎兵,英法聯軍總兵力為5.6萬人。9月21日上午,雙方的遭遇戰開始,清軍統帥僧格林沁命令部隊隱蔽,騎兵在廣闊的正面迎擊法軍實施全線集團進攻,冒著炮火在敵人面前橫向迂迴,企圖分割包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