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為什麼慈禧要建立新軍,就要先說說清軍的武器,其實,清軍在引進和仿造先進武器方面,一直都非常積極。清軍最落後的不是武器,而是軍隊組成和編制。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根據人民出版社出版鴉片戰爭中的中英船炮比較研究一書可以發現,清軍在戰爭爆發前後,購買了1100多門西洋火炮,還仿造西洋火炮550多門。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有進口和仿造西洋大炮1600多門。
在1850年代開始,清軍又大量採購西洋200-3000斤大炮,最重的為5000-12000斤西洋前膛大炮。在1852年,兩江總督陸建瀛購買600門西洋炮,同時在廣東收購800門西洋炮,1856年湘軍水師裝備的全部都是進口的1500斤西洋前裝滑膛炮。在大沽口炮臺更是有西洋進口4000-12000斤西洋大炮。
根據統計在第2次鴉片戰爭,清軍擁有超過2000門西洋大炮,但是都是前裝滑膛炮。因此,才發生了在八裡橋戰役,清軍炮兵把炮彈都打到了,英法聯軍陣列後面的事情,說明射程確實是比過去,提高了很多。
在1850年代,清軍開始購買西洋步槍,主要是購買,法國的米涅前裝來復槍,英國的恩菲爾德前裝來復槍,主要是以前裝線膛槍為主。1867年開始仿造西洋前裝來復槍。但是這個時候,西方已經開始裝備線膛後裝步槍,清軍還是落後30年以上。
1867年,清朝開始仿造美國林明頓後裝線膛步槍,1883年開始仿造毛瑟M1871式步槍,1898年開始仿造毛瑟M-1888式步槍。在1862年美國發明加特林轉管炮,清朝從1884年仿造出加特林轉管炮,1878年,英國發明諾登飛四管炮,清朝在1885年,仿造出這種四管炮,同時,在1888年仿造出第一挺馬克沁重機槍,實際上,清軍在武器方面,特別是輕武器方面,已經逐漸與世界同步了,雖然是仿造為主。
1870年以後的清軍,主力部隊都已經實現了洋槍化。中法戰爭,收復新疆,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戰爭當中的清軍主力部隊,都已經是洋槍部隊,而且擁有很多進口和仿造後裝野戰炮,山炮和加農炮。
真正限制清軍戰鬥力是編制,是落後的編制,最大戰鬥單位才是營,一個司令官出戰,手下是10-50個互相不統屬的營長,沒有團級,也沒有旅級和師級。也沒有近代參謀部,後勤部門,兵站管理,徵兵制度和訓練制度等等,還採用古代的糧臺制度。
清末喪權辱國,其實與武器關係不大,清朝進口和仿造了大批量的西洋武器。甲午戰爭清軍地面部隊武器比日軍先進。清軍是連發槍,日軍是單發步槍,陸軍炮兵更是超過日軍,清軍機槍也比日軍多,而且裝備更早。但是,日軍是1個師團去打十多個互相沒有管轄關係的獨立營,而且,還是,採用古代後勤方式。這種效果就顯示出來了。
這才有了後來慈禧要建立36鎮新軍和軍校的事情。但是,為時太晚了,如果在1870年代,就有這個覺悟,建設軍校,組建幾十個步兵師和旅,就不會有後來不斷的喪權辱國了。到了1900年以後,因為,不斷的喪權辱國,清廷失去掌控力,大家已經覺醒了,新軍反而成為反清急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