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裝備非常繁瑣的海軍,縮小範圍專門談論陸軍,洋務運動以後,清廷建立了新式陸軍,簡稱「新軍」。
新軍裝備了義大利M1895斯太爾·曼利夏8mm步槍、德國1888式7.92mm毛瑟步槍、漢陽造7.92mm步槍;機槍則有11.43mm的馬克沁重機槍(稱賽電槍),以及加特林轉管機槍(稱其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
除了步兵槍械以外,還裝備有進口克虜伯57mm、75mm後裝式火炮,以及格魯森37mm、57mm、75mm後裝式火炮,漢陽兵工廠生產的陸路快炮、過山快炮等,通常每鎮擁有54門火炮,分屬三個炮兵營,每個營有18門火炮。
此時,北洋16鎮的槍械等武器裝備以進口的為主,但國內金陵機器局、漢陽兵工廠等生產的槍械和火炮也被用來裝備新軍。
應該說新軍陸軍的武器裝備數量是非常充足的,僅在1904年時,就採購了6.5mm新式5發步槍12000支,無煙子彈20萬發。
新軍中,每鎮額定官兵12512人,由馬軍、步軍、工兵、緇重兵等兵種所組成,設統制率領。每鎮下設協、標、營、隊、排、棚,分別由協統、標統、管帶、隊官、排長和正、副目率領。
晚清,是中國最混亂,也是最危險的時候,內有風起雲湧的拳民運動,外有八國聯軍攻打中國,但清廷依然閉關鎖國,可謂誤國誤民,新軍作戰能力直線下降。
當八國聯軍在天津登陸時,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2000餘侵略軍強佔火車由天津駛往北京,守衛紫禁城的清軍,竟然捨棄已有的槍械和火炮,用手持弓箭的騎兵衝鋒, 聯軍列隊用槍炮齊鳴,焉有不敗之理,清軍真的太無知了。
當八國聯軍攻入紫禁城,打開軍械庫時,感到非常震驚,裡面的槍械火炮五花八門,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5發彈倉供彈的栓動步槍,37mm、57mm速射炮,75mm、87mm火炮應有盡有。
其中,各類栓動步槍3萬餘支,包括配備了瞄準工具的毛瑟步槍,更不要說炮彈、彈藥了,根本就是不計其數,清王朝擁有如此良好和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卻被八國聯軍打得如喪家之犬一般,
清廷用大量的白銀購買先進的槍械和火炮,包括自身兵工廠製造的武器,不過是為了顯示清王朝的國力強盛,清軍以為自己有人數上的優勢,竟然不用步槍、機槍和火炮,只有配弓箭的騎兵,企圖衝陣擊敗八國聯軍。
在後人眼中,清軍真的都是「腦子瓦特」,連累了慈禧太后也被迫撤離紫禁城,一路向西,倉皇出逃到山西避難,清廷可謂氣數已盡,不久,就被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