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MCU集體缺貨,或是國產替代新機遇

2020-12-24 OFweek維科網

前言:

2020年註定是缺貨加價的特殊年份,半導體供需拉大,國內產能產量無法滿足。在8英寸晶圓缺貨後,這一趨勢將逐步從顯示驅動IC、電源IC、MOSFET、IGBT等路徑蔓延,這導致車規級半導體MCU均已開始了缺貨潮。

壟斷大廠供貨延期,國內IGBT供需差距拉大

長期以來,IGBT市場一直被英飛凌、三菱、富士電機、安森美等少數供應商所壟斷,缺貨漲價更是持續了較長時間,業內甚至一度傳出IGBT供貨周期延長至52周。

目前,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在未來的3-5年內,國內IGBT產品設計和工藝製造能力會得到大力提高。

根據IHS預測,全球汽車電動化用IGBT模塊未來5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3.5%。但國內IGBT供需差距巨大,國產量僅為市場銷量的七分之一。

目前,國內IGBT市場需求旺盛,國內客戶正在逐步接受國產IGBT,國內IGBT的銷量也在持續上漲。

雖然IGBT市場一直被英飛凌、三菱、富士電機、安森美等少數供應商所壟斷,但隨著國內IGBT市場供應緊缺情況愈演愈烈,交期一再拉長,國內客戶除了下全款訂單等待產品的同時,也正在逐步接受國產IGBT,培養二供,給國內IGBT廠商一個試錯機會。

受疫情影響,原本採用進口IGBT的廠商也因為供貨不足,逐漸導入斯達半導、比亞迪半導體等國產供應商。

預計未來五年IGBT行業增速將維持在11%左右的增速中樞,其中新能源汽車在IGBT行業下遊需求佔比排名首位,高達27%。

去年全球IGBT市場超過50億美金,其中車載IGBT約佔1/4。

基於此,國內市場預計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驅動,未來五年IGBT市場規模增速中樞將在20%-23%的高增長區間。

預計2025年僅車載IGBT全球市場空間就將有接60億美金,而在光伏風電和充電樁等其他市場帶動下,IGBT整體市場也有望在2025年超過100億美金。

此時,IGBT在國內市場的增長問題,並不在需求上,供給才是主要矛盾。

疊加政策、資金、人才多方面的扶持,國內功率半導體企業快速發展,近年來已取得較大進步。

龐大的本土下遊需求+國產替代浪潮下,國內已經實現0->1突破的優秀IGBT公司,將迎來未來5-10年1->N的黃金髮展機遇期。

隨著國內8英寸fab廠產能大幅開出,國內IGBT廠商在技術、成本等各個方面都將更加具備競爭優勢,國產替代的進程也必將加速。

揚傑科技推出多款6寸高壓MOSFET、8寸中低壓MOSFET以及IGBT產品,與現有客戶產品形成配套;士蘭微逐步建成8英寸生產線,並成功實現IGBT產品量產。

在國內眾多IGBT廠商中,中車時代電氣以及比亞迪半導體是為數不多採用IDM模式,且率先取得技術和市場突破的企業。

國內自主車規級IGBT的使用情況,規模最大的即是比亞迪微電子自主研發設計的IGBT模塊。

在國內半導體廠商中,比亞迪微電子在2018年推出了最新的IGBT4.0晶片。

全球MCU集體缺貨,國產化首當其衝

MCU成繼驅動IC、電源管理晶片、MOSFET之後,又一出現漲價聲浪的半導體關鍵零組件,日商瑞薩交期已經拉長至4個月以上。

由於MCU大廠意法半導體上個月在法國廠發生大罷工事件,導致產能短缺,加重全球市場MCU供應失衡問題。

過去MCU市場交期大約皆落在4—6個月之間,但隨著意法半導體產能受罷工影響,訂單開始移轉到其他MCU廠。

不過當前臺積電、聯電及世界先進等晶圓代工大廠不論在8英寸及12英寸產能,以及大多製程皆呈現吃緊狀況,因此使MCU交期開始不斷拉長。

由於MCU國際大廠旗下工廠大多在歐美,隨著歐美的疫情形勢趨於嚴峻,MCU應聲漲價:國外MCU出貨價普遍漲兩三成,有的甚至漲到一倍左右。

國內MCU漲價已至少兩成,因為供應緊張,而料一少一缺,代理商的出貨價格也緊跟著上漲了。

而由於IGBT產品主要集中在幾家國外廠商手中,這就很難滿足全球市場對於IGBT的需求,以及不同應用所提出的定製化要求。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多國內廠商也都開始尋找國內的供應鏈。

國內每年的MCU市場容量達到400億元左右,國產MCU目前總的市場佔有率還不到5%,產品也主要是聚焦在中低端領域,高端領域自給率幾乎為零。

盛群、凌通、松翰、閎康、新唐等五大MCU廠近期同步調升報價,部分品項調幅超過一成。

MCU漲價主要由於產能錯配以及低庫存所致,在全球MCU持續缺貨的背景下,許多終端製造廠紛紛選擇使用國產MCU替代,有望給國內廠商帶來機遇。

目前國內MCU主要企業有:

中穎電子是國內較具規模的工控單晶片主要廠家之一,在家電MCU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專注MCU產品集成電路設計,包括4-bitOTP/MASKMCU、8-bitOTP/MASKMCU、8-bitFLASHMCU。

華大半導體旗下上海貝嶺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模擬IC產品主要供應商,目前正擬以5.9億元購買銳能微100%股權,銳能微從事智能電錶計量晶片的研發、設計和銷售,其產品主要包括單相、三相計量晶片、控制類MCU及SoC晶片

兆易創新是國內最大的MCU提供商,該項業務收入佔比持續提升。

東軟載波是華為MCU晶片供應商。

納思達自主設計的通用MCU晶片無論在產品特性上還是在生態體系上均處於行業先進水平,已實現批量出貨。

結尾:

由於新冠疫情在國內外不同步發生,今年出現季節間的供需錯配、區域間的訂單轉移,近期半導體產業再度供需緊張,一方面是延續晶片拐點,另一方面更多創新應用持續增加。

相關焦點

  • 全球MCU持續缺貨國產MCU有望迎來機遇
    半導體產業鏈漲價潮持續向不同環節進行傳導,近期多家MCU大廠宣布漲價,有機構指出,在全球MCU持續缺貨的背景下,許多終端製造廠紛紛選擇使用國產MCU替代,有望給國內廠商帶來機遇。據行業媒體報導,盛群(合泰)、凌通、松翰、閎康、新唐這五大臺灣MCU廠近期因成本上漲,同步調升產品報價,部分品項調幅超過10%,且有產品交期甚至拉長至10個月。另外,日商瑞薩電子近期也發布了漲價通知,交期已經拉長至四個月以上。對於MCU漲價原因,華創證券認為主要由於產能錯配以及低庫存所致。
  • 半導體MCU全線暴漲 行業迎來國產化機遇
    半導體產業鏈漲價潮持續向不同環節進行傳導,近期多家MCU大廠宣布漲價,有機構指出,在全球MCU持續缺貨的背景下,許多終端製造廠紛紛選擇使用國產MCU替代,有望給國內廠商帶來機遇。據行業媒體報導,盛群(合泰)、凌通、松翰、閎康、新唐這五大臺灣MCU廠近期因成本上漲,同步調升產品報價,部分品項調幅超過10%,且有產品交期甚至拉長至10個月。另外,和中國臺灣這五大廠商一樣,日商瑞薩電子近期也發布了漲價通知,交期已經拉長至四個月以上。
  • 大眾「缺芯停產」,MCU全線暴漲!國產替代的機會來了
    新能源汽車作為中國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新賽道,原本還有彎道超車的希望,讓人充滿期待。可這次晶片斷供風波一出,讓我們不由得想起華為的前車之鑑,再次戳到國人的痛點。但危機之中往往也孕育著生機。隨著MCU全球持續缺貨,瘋狂漲價,許多終端製造廠見勢不妙,轉頭選擇國產替代,這就給國內廠商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 繼國外MCU缺貨漲價後,國內MCU廠商也發布漲價通知
    另外,不僅晶圓缺貨交期延長,缺貨潮已經蔓延到國外MCU。業內人士反映,國際MCU大廠的產品已經全線延期,新排單基本都不接。今年3月,市場上已有ST單片機(MCU)缺貨漲價的聲音。到10月,ST個別MCU型號價格由10.5元漲到了17元,甚至還有價格翻了5倍的。
  • 大廠持續缺貨!國內掀起MCU晶片漲價潮,這2股迎升機
    重磅消息據芯頭條消息,業內人士反映,國際MCU大廠的產品已全線延期,新排單基本都不接。近日,國產MCU晶片研發企業航順晶片發布調價通知函:MCU系列恢復代理商體系價格,所有代理商沒給2021年上半年FCST的不能保證供貨,給FCST並且預付定金的才能保證供貨;儲器EEPROM(24Cxx系列),NOR FLASH(25QXX系列),LCD驅動系列全面上漲10%-20%。
  • 市場要聞丨MCU晶片、NOR Flash供不應求,「國產替代」概念股兆易...
    受此影響,作為國內最早開始研發國產32位MCU晶片的企業,航順晶片近日發布調價通知函,包括儲器、NORFLASH、LCD驅動等產品價格全面上漲10%至20%。MCU又稱微控制單元或單片機,可為不同應用場合做不同組合控制,諸如手機、PC外圍、遙控器、汽車電子、工業步進馬達、機器手臂的控制等。MCU位數越大,MCU一次處理的數據量也就越大、速度也就越快。
  • 國產晶片逆勢生長,國產替代加速勢在必行
    09:16:38 來源: 武翔宇講娛樂 舉報   」  近期,由於國外MCU缺貨潮愈演愈烈
  • mcu晶片是指什麼晶片_mcu晶片概念股
    mcu晶片是指什麼晶片_mcu晶片概念股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8-06 10:54:29   mcu晶片是指什麼晶片   MCU是Microcontroller
  • 芯海科技:國產替代急先鋒,MCU研發能力全球矚目
    憑藉過硬產品質量,芯海科技整合ADC、MCU、新開發的各類無線應用技術,形成智能硬體解決方案技術;布局消費類產品市場,順應物聯網時代來臨,產品應用領域包括智慧健康、智能家居、智慧型手機、智慧工業。高尖端進口替代急先鋒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國內晶片產業近兩年發展迅猛,承接第三次半導體產業轉移的趨勢已成定局。從創投角度分析,新成立的Fabless設計公司主要位於中國市場,成長性高,市場活力大,並在大基金的推動下,湧現出一大批優質晶片企業,持續輸出優質產品替代同類進口產品。
  • 關鍵技術國產替代加速 國內MCU能替代國外產品嗎
    早年,國產MCU在ARM內核方向的一個重要發展分支是做歐美品牌的兼容替代。由於與被替代品的價格差較明顯,Pin-to-Pin甚至是Register-to-Register替代方便,存量市場給初入者帶來了業績的快速成長。 隨著進入者越來越多,替代產品質量良莠不齊,這門生意越來越不具有可持續性。
  • 半導體MCU迎來漲價潮,國內產業鏈公司有望迎來業績爆發
    MCU大缺貨,瑞薩電子、臺灣五大MCU廠近期紛紛調升報價。報導指出,在全球MCU持續缺貨的背景下,許多終端製造廠紛紛選擇使用國產MCU替代,有望給國內廠商帶來機遇。 12月4日消息,據相關媒體報導,半導體板塊集體拉升,截至今日10:30,金安國紀、華微電子、銅峰電子、協和電子漲停,士蘭微漲逾7%,惠倫晶體、南亞新材、賽微電子漲、華正新材等多股不同程度跟漲。
  • 晶圓產能緊張難緩解 MCU晶片價格「上漲有理」?背後國產廠商或迎機遇
    此前,有媒體報導稱,國產MCU晶片研發企業航順晶片發布調價通知函,該通知函的具體內容為:MCU系列恢復代理商體系價格,所有代理商沒給2021年上半年FCST的不能保證供貨,給FCST並且預付定金的才能保證供貨;儲器EEPROM(24Cxx系列),NOR FLASH(25QXX系列),LCD驅動系列全面上漲10%-20%。
  • 英諾賽科:抓牢時代機遇,作國內矽基氮化鎵領域的獨角獸
    「疫情」 「缺貨」2020年是屬於氮化鎵火熱的一年,但對於半導體企業或是整個科技業而言,2020開年和末尾都給心頭澆了三把急迫的「火」。開年疫情的影響,全球物流運輸停擺,人員因各國、各地的疫情防控措施的限制,返工困難,入境難上加難,對於英諾賽科這樣擁有晶圓廠的IDM企業而言如臨大敵。
  • 重啟2020丨艾問創始人艾誠:預見國產替代與中國未來發展背後的機遇
    預見國產替代的未來上期講了,面對未來,艾問資本和艾問傳媒認為機會之一在於線上經濟,那麼機會之二呢,我們認為就在於國產替代。無論是疫情還是貿易戰,全球各國都越來越重視自身產業鏈的安全,中國對擺脫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 華為推出電子信用卡產品 5G手機國產化替代迎來機遇
    2、國網吉林電力公司相關負責人近日透露,正在梳理2020年實施的續建和新開工項目以及科學謀劃「十四五」項目,將推動政府謀劃東北第二條特高壓線路。3、路透社4月7日報導稱,通用電氣的一位發言人表示,美國政府周二向該企業發放許可證,允許其向中國商飛的C919型客機供應發動機。
  • 財聞點金:我國GPU伺服器市場高速增長 國產替代迎機遇
    重大事件我國GPU伺服器市場高速增長 國產替代迎機遇IDC發布的《2019年上半年中國AI基礎架構市場跟蹤報告》顯示,上半年中國GPU伺服器市場規模8.3億美元,同比增長53.7%。從國內市場來看,國產計算機生態已基本搭建,自主可控進程有望加速,國產GPU迎來發展良機。公司方面,景嘉微(300474)是國內GPU龍頭,產品研發具備完整的梯度性;航錦科技(000818)業務領域覆蓋軍工晶片的研發、設計、封裝、集成以及下遊應用。
  • 被動元件國產替代大勢所趨,富捷電子民營製造顯實力
    國產替代機遇初現,富捷電子發揮民營製造商優勢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生產國、出口國、消費國,約佔全球市場總消耗的一半左右。但目前整個生產市場還是以日韓  企業為主導,日本企業約佔整個市場份額的50%,韓國約佔20%左右,國產企業佔有率不足10%。在如今全球貿易壁壘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國內終端廠商開始逐步將供應鏈向國內轉移,國內被動元件企業加速擴產。同時,在終端廠商對供應鏈自主可控訴求大幅提升背景下,國產化趨勢明顯,為國內廠商帶來機遇。在這批國內被動元件企業的隊伍中,富捷電子的表現就很亮眼。
  • 海外晶圓巨頭罷工停產,MCU晶片強勢漲價,這些概念股將受益(附股)
    原標題:海外晶圓巨頭罷工停產,這款晶片強勢漲價,1600億市場規模之下,這些概念股將受益(附股)嚴重缺貨,疊加上遊晶圓產能緊張,MCU晶片強勢漲價,國內MCU廠商發展機遇來了。據悉,蘋果新發布的自研晶片M1就是採用基於Arm-ISA的內部處理器和CPU微體系結構。受益於應用場景十分廣泛,且裝機需求量大,MCU未來市場規模的增速可期。
  • 車企陷入停產危機,MCU缺貨難道只是ST的鍋?
    今年的全球半導體似乎並不太平,本以為疫情會導致全球半導體產業發生萎縮,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帶來的卻是各種缺貨漲價潮。驅動IC漲價,MOSFET漲價,電源IC漲價,一波接一波的漲價,點燃了所有人的情緒。先是盛群、松翰、新唐、凌通以及閎康五家MCU大廠,同步調升報價,部分產品漲幅超過一成。不過,各家針對的產品都不相同,松翰針對的是單價與利潤率較低的產品線,比如一次性燒錄(OTP)產品的價格;盛群針對的新訂單進行漲價,已經下單的價格維持不變,而凌通則是對多媒體IC的價格進行了調漲。
  • 國內MCU能替代國外產品嗎?MCU的未來又將如何?
    早年,國產MCU在ARM內核方向的一個重要發展分支是做歐美品牌的兼容替代。由於與被替代品的價格差較明顯,Pin-to-Pin甚至是Register-to-Register替代方便,存量市場給初入者帶來了業績的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