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推出電子信用卡產品 5G手機國產化替代迎來機遇

2020-12-10 新浪財經

來源:巨豐投顧

今日導讀

1、華為2020春季新品發布會正式發布65W GaN雙口超級快充充電器,華為新一代智慧屏X65也正式發布;華為國行版P40系列價格公布,售價4188元起。

2、國網吉林電力公司相關負責人近日透露,正在梳理2020年實施的續建和新開工項目以及科學謀劃「十四五」項目,將推動政府謀劃東北第二條特高壓線路。

3、路透社4月7日報導稱,通用電氣的一位發言人表示,美國政府周二向該企業發放許可證,允許其向中國商飛的C919型客機供應發動機。

4、中國乘聯會數據顯示,3月第4周乘用車零售恢復較快,日均零售同比降幅縮至24%。

5、據路透,歐洲央行敦促今年出臺規模1.5萬億歐元的措施來應對疫情。

6、工信部官員介紹,今年一季度,原料藥實際出口量較去年減少20%左右,但是與治療新冠肺炎相關的原料藥實現了逆勢增長。

周邊市場

巨豐頭條

特斯拉4月「電池日」或將推Maxwell乾電極技術

被特斯拉重金收購的Maxwell前高管向財聯社記者獨家透露,特斯拉或將在4月中舉行的特斯拉「電池日」上主推Maxwell的乾電極技術,在降低電池成本的同時提高能量密度和續航裡程。該前高管同時表示,作為Maxwell多年合作夥伴的新宙邦延續為特斯拉供貨「問題不大」。

機構認為,隨著未來補貼的引導性影響逐漸減小,以及國內產品技術進步與成本降低,超級電容憑藉其倍率與循環性能有望再次迎來應用熱潮。

公司方面,新宙邦(300037)Maxwell是公司重要客戶之一,公司是全球領先的超級電容器電解液龍頭,已成為全球電解液主要供應商之一,國內市場份額第二。深科技(000021)在互動平臺表示,在超級電容領域,與MAXWELL有多年的合作關係。

產業分析

華為推出電子信用卡產品:基於華為Pay可在手機端申請

華為8日舉行線上發布會,在國內推出了P40系列新品。餘承東宣布

推出

HUAWEI Card:一款基於HUAWEI Pay的電子信用卡產品,用戶能在手機端申請。

餘承東也強調了HUAWEI Card的安全性。但這款卡片是華為跟哪家銀行合作的產品,發布會現場並未說明。基於以上信息,在電子錢包、金融安全等相關領域與華為有合作的公司或參與其中。

A股上市公司中,科藍軟體(300663)與公安部第三研究所、華為錢包基於eID生態開展合作,完成科藍eID人證合一網絡身份驗證平臺產品研發。高偉達(300465)旗下「高偉達金融智能雲管平臺」是公司與華為共同推出的聯合解決方案名稱,使用的是公司自主研發的雲管理產品,華為採購公司雲管理產品及技術服務,完成相關金融雲項目交付。

海外供應鏈受衝擊 5G手機國產化替代迎來機遇

海外疫情正在衝擊國內的5G手機等電子信息產品的供應鏈。據業內人士介紹,作為5G手機的核心部件,射頻晶片市場大部分被美國和日本的幾家公司佔據,近期由於疫情升級,加大了這些廠商的停產風險,而在下半年全球5G手機就將集中上市,這給國內晶片企業帶來了市場替代的機會。

5G將推動射頻前端晶片數量和價值量大幅增長,射頻器件市場空間將大幅增加。據WiFiAlliance預測,到2022年全球無線互聯設備的數量將達到500億臺,參考Yole數據,射頻前端晶片市場規模到2023年將達到350億美元。展望未來,但凡接入到無線網絡的設備,無論是5G蜂窩網絡,還是WiFi網絡,均需要射頻前端晶片。當前射頻行業國產替代空間巨大,國內射頻晶片產業鏈已經基本成熟,從設計到晶圓代工,再到封測,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相關上市公司中,和而泰(002402)子公司鋮昌科技是國內毫米波射頻晶片領域唯一一家承擔國家重大型號量產任務的民營企業。卓勝微(300782)射頻開關、LNA晶片已覆蓋全球領先手機品牌如三星、小米、華為、vivo、OPPO等。振芯科技射頻晶片可用於通信等領域。

公司動向

1、暴漲後連續2日跌停的中潛股份公告稱,因公司被下發監管函,張繼紅先生為此引咎辭去公司董事會秘書、副總經理職務,辭職後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2、銀之傑擬定增募資13.53億元,用於銀行數位化轉型解決方案等項目。

3、唐人神業績預告稱,因生豬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80%以上,一季度淨利潤達2億元-2.3億元。

4、道恩股份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6.19億元,同比下滑8.02%;實現淨利潤6940萬元,同比增長91.60%;每股收益0.17元。

5、兆易創新公告,大基金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減持1%公司股份,大基金本次減持計劃實施完畢。

7、三連板惠而浦稱,有關本公司為市場傳聞的C2M概念股一事,目前公司不涉及上述C2M業務。

市場透視

【人福醫藥被入最多】

龍虎榜:4月8日,機構參與龍虎榜中個股共涉及14隻,其中8隻被機構淨買入,人福醫藥被買入最多,為68029.14萬元。另外6股被機構淨賣出,同和藥業被賣出最多,為1856.13萬元。

新股申購

作者:李國強 執業編號:A0680616080001

相關焦點

  • 半導體MCU全線暴漲 行業迎來國產化機遇
    半導體產業鏈漲價潮持續向不同環節進行傳導,近期多家MCU大廠宣布漲價,有機構指出,在全球MCU持續缺貨的背景下,許多終端製造廠紛紛選擇使用國產MCU替代,有望給國內廠商帶來機遇。據行業媒體報導,盛群(合泰)、凌通、松翰、閎康、新唐這五大臺灣MCU廠近期因成本上漲,同步調升產品報價,部分品項調幅超過10%,且有產品交期甚至拉長至10個月。另外,和中國臺灣這五大廠商一樣,日商瑞薩電子近期也發布了漲價通知,交期已經拉長至四個月以上。
  • 被動元件國產替代大勢所趨,富捷電子民營製造顯實力
    但目前整個生產市場還是以日韓  企業為主導,日本企業約佔整個市場份額的50%,韓國約佔20%左右,國產企業佔有率不足10%。在如今全球貿易壁壘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國內終端廠商開始逐步將供應鏈向國內轉移,國內被動元件企業加速擴產。同時,在終端廠商對供應鏈自主可控訴求大幅提升背景下,國產化趨勢明顯,為國內廠商帶來機遇。在這批國內被動元件企業的隊伍中,富捷電子的表現就很亮眼。
  • 「芯」機遇!半導體產業哪些領域已具備國產替代的能力?
    近日,美國又通過修訂法案對中國科技行業翹楚——華為公司做出了進一步的制裁。新的制裁計劃,主要是限制半導體設計和製造,當前國內半導體製造設備發展情況如何,國產替代空間在哪裡?晶圓代工,當前國內製程處於什麼位置?今天同花順專家團邀請了國盛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鄭震湘先生為大家分享。
  • 電子行業深度報告:新技術與國產替代中的投資機遇
    在技術升級以及國產替代下 ,我們仍然看好電子各細分板塊的發展機會。電子周期品:手機功能創新、可穿戴產品放量以及汽車電子發展帶來的 FPC 需求增長;手機主板集成度提升,促進 HDI/SLP 滲透率提升;服 務器平臺升級,高頻高速高多層 PCB/CCL 將得到放量。MLCC持穩步增長(CAGR 10%-15%),國產配套訴求強烈,國產 MLCC 市 場 份額有 望得到 提升。
  • 全球MCU集體缺貨,或是國產替代新機遇
    雖然IGBT市場一直被英飛凌、三菱、富士電機、安森美等少數供應商所壟斷,但隨著國內IGBT市場供應緊缺情況愈演愈烈,交期一再拉長,國內客戶除了下全款訂單等待產品的同時,也正在逐步接受國產IGBT,培養二供,給國內IGBT廠商一個試錯機會。受疫情影響,原本採用進口IGBT的廠商也因為供貨不足,逐漸導入斯達半導、比亞迪半導體等國產供應商。
  • 盤點最值得購買的華為5G手機,華為mate20x、華為nove6上榜
    華為手機的價格在國產手機中算是比較高昂的,同等配置、材質上,華為的手機要比友商貴一兩千。當然了,不少消費者看重品牌溢價,即使用著幾百元的華為暢享系列手機也會覺得非常好。作為5G手機的標杆,華為出了眾多5G機型,在價格上也比較昂貴,相較於紅米的兩千多元的5G手機,華為似乎有些高價低配。那麼華為的5G手機就沒有物美價廉的產品嗎?你還別說,還真有,第一款上榜的是華為的首部5G手機華為mate20x。華為mate20x是華為發布的第一款5g手機,這在當時也算是開創了5g手機的先河。
  • 全球MCU持續缺貨國產MCU有望迎來機遇
    半導體產業鏈漲價潮持續向不同環節進行傳導,近期多家MCU大廠宣布漲價,有機構指出,在全球MCU持續缺貨的背景下,許多終端製造廠紛紛選擇使用國產MCU替代,有望給國內廠商帶來機遇。據行業媒體報導,盛群(合泰)、凌通、松翰、閎康、新唐這五大臺灣MCU廠近期因成本上漲,同步調升產品報價,部分品項調幅超過10%,且有產品交期甚至拉長至10個月。另外,日商瑞薩電子近期也發布了漲價通知,交期已經拉長至四個月以上。對於MCU漲價原因,華創證券認為主要由於產能錯配以及低庫存所致。
  • 電子行業深度報告:新時代、新格局、新機遇
    在政策周期的引領下,半導體行業將迎來發展新機遇,自主可控、 安全可靠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正在逐步打造,國產晶片製造或將成為行業利潤的新的增長點。政 策推動下國內半導體國產替代邏輯長期存在,華為以及中芯國事件也再次凸顯了半導體產業鏈自主可控的戰略重要性,建議關注目前國內被卡脖子的薄弱環節如半導體設備、材料、代 工等。
  • 美加大限制華為,中芯國際迎來歷史性機遇?
    「編者註:美對華為晶片限制力度空前,科創版回歸、國產替代多重利好下促中芯國際3月底以來市值突破千億,兩大國家級基金注資160億」作者:charliehua近期最火熱的話題當屬美國對華為晶片管控再升級,這意味著實質性斷供危機可能出現。
  • 嘉定這家企業的5G產品取得華為認證並達到進口替代水平!
    嘉定這家企業的5G產品取得華為認證並達到進口替代水平!,華為系列產品所需電子基材供貨企業中有一家位於嘉定南翔,它就是南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5G的高端高速產品裡面,該公司也是率先打破國外企業壟斷的內資品牌之一。
  • 電子行業119頁深度報告:IC設計、半導體製造、消費電子
    美國商務部於 2020 年 5 月 15 日升級對華為禁令,受禁令影響華為自研晶片已無法代工流片,而 自 2018 年中興事件以來,美方的一系列行為均彰顯其對國產半導體產業打壓的決 心。IC 設計作為半導體核心環節之一,國產替代進程刻不容緩。我們認為未來半導 體國產替代邏輯不變,在國家政策支持與產業鏈去美化共振下,國產 IC 設計廠商將 進入快速成長通道。
  • 【機遇】功率半導體正迎來最好的「時代」,華潤微電子依託四大優勢...
    1.國產替代芯機遇下,納芯微要將技術優勢轉換為市場壁壘2.功率半導體正迎來最好的「時代」,華潤微電子依託四大優勢加速產業布局3.【芯融資】6月總融資額或超55億元,超半數企業新一輪融資過億元4.嘉楠耘智回應!
  • 搶先布局電子產業新機遇,2021ELEXCON電子展展位預定從速
    潮流消費電子新技術熱點:UWB和TWS 自去年蘋果發布了搭載U1晶片的iPhone 11以及FiRa聯盟成立後,擁有「空間感應」功能的UWB(超寬帶通信技術)開始進入消費級市場的視線,熱度正持續上漲。不久前三星Galaxy Note20 Ultra宣布支持UWB技術,而近日小米10系列產品也正式推出UWB技術。未來萬物互聯的場景是怎樣的?
  • 國產5G晶片全面崛起!小米手機澎湃S3晶片要來了:小米松果電子成立
    近日,又有網友爆料,北京松果電子有限公司已經正式更名為北京小米松果電子有限公司,控股股東也變為了小米通訊有限公司100%持股,而法定代表人也同樣變更為小米聯合創始人—林斌,這意味著在經過一系列挫折之後,或許我們很快就能夠看到小米澎湃S3晶片的發布亮相。
  • 國產晶片逆勢生長,國產替代加速勢在必行
    有業內人士反映,國際MCU大廠的產品已經全線延期,新排單基本都不接。  MCU缺貨浪潮下,國產晶片品牌在崛起  在國外市場持續缺貨漲價背景下,國內MCU廠商將有望迎來逆境突圍的機遇。據統計國內2019年的市場規模是366億元,預計到2024年可以達到484億元。
  • 關鍵技術國產替代加速 國內MCU能替代國外產品嗎
    不管從消費類的玩具、手機周邊、家居家電,到工業類的電機控制、汽車電子、無線通訊,甚至物聯網、人工智慧,在中國都有大量的開發團隊和配套的支持體系,以及廣泛的消費群體和應用場景。這使得MCU產品及方案的「定義權」逐步移到中國來,而這是本土MCU廠商生存成長的天然土壤。 其次,中國有距離和服務理念方面的優勢。
  • 華為官宣,鴻蒙OS定檔12月16日!替代安卓,90%的手機支持升級
    2019年8月在被美國實施制裁,被迫與谷歌分手,告別HMS服務三個月後,華為舉辦首屆開發者大會,並對外公布鴻蒙OS。之後,搭載鴻蒙系統的智慧屏、智能手錶相繼上市。短短一年半時間,鴻蒙系統被用戶寄予越來越高的期望,儼然從一個無人問津的「備胎」系統變為了國產手機的最後堡壘。
  • 電子行業專題報告:5G、半導體、新型終端
    其中,半導體板塊受益於國產替代,享有較高估值水平(108 倍),高於過去 10 年平均值(82 倍);電子製造板塊當前 45 倍估值, 顯著低於過去 10 年平均(54 倍);電子元件、光學光電子估值水平當前為 42 倍、46 倍,均低於 過去 10 年平均(均為 48 倍)。
  • 市場要聞丨MCU晶片、NOR Flash供不應求,「國產替代」概念股兆易...
    由於晶圓代工廠供不應求,國際MCU晶片大廠的產品出現全線延期。受此影響,作為國內最早開始研發國產32位MCU晶片的企業,航順晶片近日發布調價通知函,包括儲器、NORFLASH、LCD驅動等產品價格全面上漲10%至20%。MCU又稱微控制單元或單片機,可為不同應用場合做不同組合控制,諸如手機、PC外圍、遙控器、汽車電子、工業步進馬達、機器手臂的控制等。
  • 電子行業研究及2020年度投資策略報告
    2、國產替代的加速使得國內電子製造業迎來產業 升級與份額提升的絕佳窗口期。兩者對於國內電子行業都是增量市場, 構築電子板塊未來超額收益的基本面基礎,而 2019 年只是起點。驅動一,華為事件加速電子信息供應鏈的國產替代,我們從產業鏈已經 可以明顯感受到下遊終端品牌對於國產元器件的迫切替代需求,量動帶 來質升,國產替代背景下電子行業迎來產品品質與市場份額的雙重提升。 驅動二,2020 年是 5G 手機起量的元年,圍繞 5G 的各項創新呼之欲出, 包括 5G 手機在內的創新將從今年開始逐步落實到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