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有許多企業紛紛走出了國門,同時也有許多外國企業紛紛進入中國,都想在中國的市場分一杯羹。而他們為了更好地融入中國,都會取一個「中國名」,所以許多國人如果不了解這個品牌的歷史,可能會誤以為他是國貨。外國企業在中國蓬勃發展,極力擴張期間也併購了許多中國企業,但是消費者只認品牌,並不關心其背後的歷史。
有這麼一瓶水在初出市場時,就獲得了傲人的成績,獲得了「中國礦泉水第一品牌」這個稱號。作為第一批進入礦泉水行業的「益力」,打開了瓶裝水的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而後來自法國的達能集團看中了益力的潛能,於是在1998年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在外企底下發展的益力過得並不順意,今年6月份更是被外企「榨乾」後無情拋棄回中國,這個老國貨的下場為何如此悽涼?
「賣身」於達能
1993年,深圳市益力礦泉水公司成立,「益力」也成為了當時中國唯一一個上市的礦泉水品牌。當時的礦泉水市場並沒有太多的品牌進入,益力便在短時間內佔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一度穩坐中國天然礦泉水的銷量冠軍的寶座。就是這種巨大的潛力吸引了達能集團的注意。而達能集團又是什麼來歷呢?
1987年,法國達能集團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作為一家多元化的跨國食品集團,擁有雄厚的資金與豐富的經驗。在進入中國後開始了其戰略部署,先是與光明達成合作,後收購武漢東西湖啤酒54.2%的股權,再後來一舉拿下「益力」「樂百氏」等眾多知名品牌,業務遍布了六大洲、產品也在100多個國家銷售。
達能在1998年與益力「強強聯合」之後,為其旗下的飲用水大軍又增添一名得力幹將,並且用將近1億元的價格買下了「益力」20多個商標。當時達能旗下已有眾多飲用水品牌,比如依雲、富維克等知名品牌已經在世界各地暢銷。當時勢頭正猛的益力加入無疑是如虎添翼,而後達能在礦泉水產業也一直遙遙領先。在2001年,更是成為了世界上飲用水生產商生產數量最多的公司。
被達能「雪藏」
在被達能收購後,益力再一次用成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年銷售額一度高達1900億,年產量達到了7.8萬噸,被評為「中國飲料十強」之一。但就是這麼順風順水看似擁有一番大好前程的益力,在2006年,走下了銷量冠軍的寶座。
在眾多的品牌崛起,進入礦泉水行業後,益力佔據的市場份額正在被其他品牌所搶奪。銷量也大不如從前,針對這一現象,益力為了搶救失去的市場,做出了一系列拯救措施。2016年先是推出了全新的包裝。2017年做出了兩大戰略部署,一是推出新的卡通趣味產品和多彩插畫瓶裝水,想從兒童市場尋找突破口。二是與網約車滴滴合作,成為其指定飲用水。
但是這一系列的自救並沒有取得什麼成效,甚至變成了人們眼中「定位不清」的產品。眼看益力在中國市場的大勢已去,達能為了減少損失,只能將其「雪藏」。2019年1月,官方明確表示將對益力瓶裝水停產,但是其桶裝水還有其他產品均不受影響。
成為達能的「棄子」
據尼爾森數據顯示:2018,在中國瓶裝水的市場中主要由農夫山泉、華潤怡寶、百歲山和康師傅四大品牌佔據了主要的市場份額,再加上冰露、娃哈哈,這排名前六的飲用水品牌佔據市場份額高達80%。而益力想從中突破,重新找回自己的市場又談何容易?
在2020年6月,達能集團宣布將益力的品牌和工廠賣給深圳市互通有無商貿有限公司。而是利益的第二次「賣身」,兜兜轉轉,益力又回到了中國。從曾經的銷售冠軍沒落到如今無人問津的地步,不禁令人噓唏。而今後益力在國人手下是否能重新獲得新生呢?只能交給時間來證明了。
(本文由財料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