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自戀也瘋狂:面具下的極端自戀者》,可能會顛覆大家對「自戀者」的看法,尤其是極端自戀者。作者一開始就提醒我們:極端自戀者自負、煩人... ...且危險。
他們不僅會在生活中對你進行人身攻擊,對你的職業發展和財務狀況造成破壞,還會傷害你的自尊心。他們會影響你的生活,影響你對自我的認知,讓你覺得自己似乎是個愚蠢、卑微、可鄙的人。
你會在本書中看到形形色色的極端自戀者。無論表現形式如何,所有極端自戀者都渴望成為贏家,同時鄙視輸家。他們會表現出缺乏共情和誇大自我重要性的特徵。這本書教我們如何識別出身邊的極端自戀者,並採取措施保護自己。
本書的作者約瑟夫·布爾戈,是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作家,經驗豐富的臨床心理治療師,國際精神分析協會常務理事。他在心理治療方面有著30多年的實踐經驗,持有婚姻家庭治療師和臨床心理治療師資格證。
作者為了讀者更好地理解本書,儘量避免使用理論和專業術語,儘可能用日常語言,以達到我們就像和朋友交談中了解到了一切。書中使用了大量的真實案例故事,能讓我們很好地了解極端自戀者的心理狀態,既不枯燥,又有很強的可讀性。
01極端自戀者的核心
極端自戀者指的是那些誇大自我重要性,共情能力有限,給周圍的人帶來痛苦並造成混亂的人。他們常常表面看起來自尊水平極高,看起來對別人的意見漠不關心,但其實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他們早年往往有過心理創傷,自卑而敏感,而正是這種心理創傷帶給他們羞恥和屈辱的感覺。和他們相處,你可能會因為對他們看似無辜的評論,或者與他們毫無關係的行為,而遭到他們極端反應,你或許很困惑,但他們感覺自己受到了貶低。
也就是說,你把他們童年的創傷不經意地又一次碰觸了,這對於極端自戀者來說,你讓他們感受到了羞恥和屈辱,這是禁忌,他們會對你進行反擊。
在極端自戀者心中,人只分為兩類:頂層人士和底層人士,他們眼裡只有「贏家」和「輸家」之分。一旦他們把你視為敵人,那麼他們必定會讓你成為「輸家」,因為只有他們成為「贏家」,他們才能掩蓋自己潛意識裡所擔心的事實——他們弱小,有缺陷,沒有價值。
02如何應對極端自戀者
極端自戀者有很多種類型,作者對此做了詳細分類,並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對於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應對方法。總的說來,極端自戀者分為八種類型:欺凌型自戀者、自戀的父母、誘惑型自戀者、自命不凡的自戀者、無所不知的自戀者、自以為是型自戀者、報復型自戀者、成癮型自戀者。
欺凌型自戀者會依靠武力和情感恐嚇受害者,讓受害者感覺自己是輸家,以此擺脫身為輸家的自我,說服自己是贏家,可以說欺凌者把他們的羞恥感投射給了受害者。
這裡著重從校園霸凌事件分析:中學階段是孩子們從小學這樣相對安全的地方,走進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幾乎每個孩子對自己的社會地位都沒有把握。欺凌者找到他們可以戰勝的輸家,依靠武力和情感恐嚇,以犧牲受害者為代價來提高自己的地位。
欺凌型自戀者往往有類似家庭破碎、情緒混亂和虐待兒童的歷史,他們為了不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所以去傷害他人。
作者對於應對欺凌型自戀者的最好方法是,安撫自戀者並讓他感到安全,避免說或者做任何引起自戀者羞恥的事情,他們很危險,因此必須非常謹慎地對待他們。
自戀父母型他們通過孩子學業或技藝上的成功來競爭,支撐自己的贏家形象。如果孩子讓他們失望,他們就會非常惡劣地對待孩子。這些父母要麼認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伸,可以彰顯自己的偉大,要麼就把孩子當作承受他們無法忍受的羞恥感和瑕疵感的容器。
他們將孩子變成輸家來使自己成為贏家,或者當孩子成功時他們會感到嫉妒。
同自戀父母打交道,作者建議遠離父母或者設定關係限制,如果情況特別嚴重就斷絕關係,以此來保護自己。
報復型自戀者會因「寶貴的自尊」受損而對他人進行惡意的報復。他們可能明目張胆地撒謊,誹謗別人,破壞別人在工作單位、家庭甚至社會上的聲譽。
對報復型自戀者來說,競爭中的贏家輸家作用機制升級為戰爭,他將世界上的人分成盟友和敵人,不加批判地支持和欽佩他的人是好人,向他挑戰的人都是壞人,他必須徹底消滅他們。
應對報復型自戀者的方法是,儘可能避免與他發生直接衝突和分歧。如果不幸成為他們報復的對象,如果沒有辦法斷絕聯繫或者限制深入交往,最好的方法是訴諸法律。
極端者的自戀類型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 一介紹,從這些自戀者類型裡你會找到,為什麼有的邪教組織者可以引導那麼多人進行自殺、為什麼有的人對藥物、遊戲上癮、為什麼會有鳳姐那樣的自命不凡之人... ...
無論哪一種極端自戀者,他們的本質都不會變,就是通過各種方式讓自己成為贏家,讓別人成為輸家,通過證明自己不是弱小、無能的人,來遮掩自己潛意識裡的羞恥感和屈辱感。
03為人父母需要學習
極端自戀者的類型很多,但萬變不離其宗,歸根究底都是童年的創傷造成的影響,每一個自戀者的童年經歷都有著不甚美好的經歷,而這基本都與原生家庭、與父母有關。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為人父母的責任重大,每一個出生的小生命理應受到善待和良好的教育,我們是不是應該在成為父母之前,先學習一下如何教育孩子呢?
樊登老師說過他的經歷,妻子懷孕之後,他非常焦慮,怕自己不能成為一個好父親,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於是在孩子出生之前,把所有教育孩子的相關書籍都讀了一遍,後來他的確成為了一個懂得孩子,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好父親。
給孩子一個好的生長環境非常重要,即使夫妻感情破裂,也要考慮好孩子的問題,妥善處理,才不枉為人父母一場,孩子的未來就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好孩子,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