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月丁
01 除夕夜的寺廟
「除夕夜燒頭香」,是很多禮佛信眾每年伊始的頭等大事。
他們認為,除夕夜虔誠地趕往寺廟,進香禮佛,會帶來一年的鴻運。
而寺廟的敲鐘儀式,也成為每年除夕夜的保留項目。
圖/2016年除夕夜,歌手黃奕身穿黑色大衣,在上海靜安寺燒頭香撞鐘祈福
零時整,新年的第一聲鐘聲敲響。眾人依次上前,當……,當……,總共敲108響。
餘音繞梁,不絕於耳。
因為數量恆定,資源有限,所以現在每年寺廟的敲鐘名額都非常搶手。據公開報導,目前寺廟敲頭鍾基本已市場化。
筆者檢索到十多年前的數據:
上海龍華寺——2007「迎新春撞龍華晚鐘」,新年撞鐘券的價格為318元。根據規定,零點前的108響鐘聲不允許收費,零點之後的新年鐘聲則作為一項產品銷售,但在撞鐘券上不印製價格。
上海玉佛寺——2006年元旦第一鐘的撞鐘費是8萬8千元;2007年的鐘聲對外價格為1800元一響,但敲鐘者必須購買每張288元的門票。
蘇州寒山寺——作為新年鐘聲拍賣的始作俑者,蘇州寒山寺的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的鐘聲從200元起價,逢8的鐘聲則格外高價,達到300元。
現在的行情,可推想而知。
02 撞鐘
中國寺廟的附屬建築有鐘樓、鼓樓,分列東西兩側。
圖/南京雞鳴寺的鐘樓
「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即所謂擊鼓鳴鐘。
唐代詩人張繼也有一名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圖/自唐代後,蘇州的寒山寺與張繼的《楓橋夜泊》就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圖為《楓橋夜泊》畫境
夜半,敲鐘。似乎是自古因循而來的傳統。
古代的時間是較為模糊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不管是百姓,還是僧人,都有掌握時刻的要求,於是便誕生了許多計時方法,敲鐘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
寺廟裡的鐘分兩種,一種是喚鍾,體型較小,吊在佛堂,用來召集寺內僧人舉行佛事。
另一種是梵鍾,也就是現在除夕夜大家爭相要撞的鐘。這種鐘體型較大,一般懸掛在大殿或鐘樓的梁上。
圖/日本妙英寺的梵鍾。日本與中國一樣,保留了新年第一天敲鐘108響的儀式
《百丈清規》中說:「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可見梵鍾一天至少要撞響兩次。
至於撞鐘的意義,漢代《白虎通·五行》中記載:「鍾者,動也,言陽氣於黃泉之下,動養萬物也。」在漢代人的思想中,敲鐘就是要把陽氣從地下喚出來。
除夕乃一歲之末,除夕之夜是一年中陰氣最盛的時刻。
所謂驅除汙穢,和放鞭炮一樣,此時更需「鳴鐘擊鼓以避陰」!
03 108響
唐代洪洲百丈山懷海禪師曾為禪宗寺院制定《禪門規式》,後經多次增訂,於元代定本為《百丈清規》。其中規定:「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八下。」
圖/唐代洪洲百丈山懷海禪師曾為禪宗寺院制定《禪門規式》,後經多次增訂,於元代定本為《百丈清規》
《鴻雪因緣圖記》又載:「素聞撞鐘之法,各有不同。」
有人做過有趣的分析:
蘇州寒山寺的和尚,在每天子夜23點40分到鐘樓打鐘,以20分鐘時間,均勻敲108下,最後恰合午夜與凌晨之瞬間。
杭州靈隱寺則是:「前擊七,後擊八,中間十八徐徐發,更兼臨後擊三下,三遍共成一百零八。」鐘聲輕重分明,緩急有序。
河南少林寺:「前發三十六,中擊三十六,後擊三十六,共成一百零八。」聽似無變化,細辨有節奏。
北京大鐘寺永樂大鐘的敲法,歷來有「緊十八,慢十八,六遍一百零八」之說。
各地寺廟撞鐘的節奏、韻律雖各不同,但都要撞108響,這裡頭有什麼講究嗎?
(一)
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叩一百八聲者,一歲之意也。蓋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正得此數。」
古時,1年12個月、24個節氣、72個物候(古時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二十四個節氣;每個節氣又分成三個候,如初夏候、盛夏候、晚夏候等,24×3就是72候),加起來就是108。
(二)
按佛教教義,人生有108個煩惱。
108個煩惱如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有好、惡、平三種分別,6╳3=18;這18種類又各自具有「淨」與「染」2類,18╳2=36類;這36種類分配到前世、今世、來世,36╳3=108。
聽一百零八響鐘聲,可增福壽、脫輪迴、成正覺。
如早《鳴鐘偈》云:「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離地獄,出火炕,願成佛,度眾生。」
晚《鳴鐘偈》亦云:「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
圖/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
(三)
《易經》裡,「九」是最大的陽數,是數字之極。 「九」「久」諧音,寓意富貴、長久。一年有十二個月,九的12倍正好是108,所以108同樣被賦予吉祥長久的美好祝願。
除夕夜的108響鐘聲,雄渾激越、直衝雲天,寄寓著人們對新年的祝福和祈願:
在新的一年,做一個幸福的人。
在新的一年,健康,美滿,闔家團圓。
在新的一年,五穀豐登,國家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