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給侵略者帶來滅頂之災!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繳獲的,有日制、美制、英制、捷克制等等以及國內兵工廠生產的。就火炮和槍械而言,就產自世界上24個國家98家兵工廠,其品種和型號多達110種。僅步槍口徑從6.5毫米到11.43毫米多達13種,各種槍械的型號更是多達幾十種,口徑繁雜、樣式各異,被稱為「萬國牌」。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戰場上,志願軍仍積極收集、利用繳獲的軍械物資,用以彌補後方供應一時的不足。同時,為適應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我們來看看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使用了哪些主要武器裝備。本集介紹志願軍使用的主要重武器,包括各種火炮、坦克、飛機。

  20世紀初日俄戰爭期間,日本花了400萬日元向德國克虜伯公司訂購了75毫米野戰火炮400門完成品和400門份的組裝件,因樣炮於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抵達日本,故稱為「三八式」野炮。三八式野炮是二戰日軍的重型火炮之一,也是日軍裝備量最大的野戰壓制火炮之一,裝備日軍師團炮兵。

  日制三八式75毫米野炮

  三八式野炮主要參數:

  口徑:75毫米

  炮管長:2.33米

  重量:947 千克

  彈丸重量:6.41 千克

  彈丸初速:510 米/秒

  最大射程:8350 米

  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使用的日制火炮如「九二式」步兵炮、「三八式」野炮、「四一式」山炮等,一部分是抗戰時從日軍手中繳獲的,一部分是解放戰爭中繳獲國民黨軍的。

  日制四一式山炮

  「四一式」山炮為日本陸軍在20世紀初期開發的山炮。以明治時期編年標準,當時是明治四十一年(1911年),故此山炮得到了「四一式」山炮的編號。

  「四一式」山炮的主要參數:

  口徑:75毫米

  總重:540千克

  炮管長:1.3米

  炮彈初速:360米∕秒

  發射速率:10發∕分

  最大射程:6300米

  蘇制76.2毫米野炮

  M1942式76.2毫米野炮由蘇聯格拉賓設計局1940年研製,1942年2月定型裝備。主要裝備步兵師炮兵團,用於支援步兵、破壞防禦工事、火力壓制和反裝甲作戰。

  M1942式76.2毫米野炮主要參數:

  口徑:76.2毫米

  全重:1150千克

  初速:620米/秒

  射速:25發/分

  最大射程:13290米

  直射距離:820米

  蘇制M1942式76.2毫米野炮是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蘇聯援華武器,該炮在朝鮮戰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美制105毫米榴彈炮

  美制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大量使用的一種輕型野戰壓制火炮,以威力和準確性著稱。

  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主要參數:

  口徑:105毫米

  總重量:2260千克

  全長:5.94米

  炮管長:2.31米

  全高:1.73米

  初速:472米∕秒

  射速:2-4發∕分

  最大射程:11155米

  抗美援朝戰爭初期,志願軍炮兵裝備的主要是繳獲的日式、美式火炮,其中包括M2A1榴彈炮。1951年秋季防禦作戰中,志願軍炮兵某部4連3班支援並配合步兵堅守938.2高地,在兩天的防禦戰中,這個炮兵班使用1門美制M2A1榴彈炮支援步兵對抗敵軍的集中進攻,擊潰美軍兩個營以上兵力的三次集團衝鋒,並壓制了敵2個火力點和1個迫擊炮陣地,擊斃擊傷敵軍500餘人。戰後,該炮兵班集體榮立一等功。1951年後,志願軍開始大規模換裝蘇式122毫米、152毫米火炮,但M2A1榴彈炮仍然裝備志願軍部隊直至戰爭結束。

  蘇制M-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

  M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是蘇聯20世紀30年代研製的師屬榴彈炮,由彼爾姆第172兵工廠彼得洛夫設計局設計,1940年開始大規模生產。該型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廣泛使用。

  M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主要參數:

  口徑:122毫米

  總重:2450千克

  全長:5.9米

  炮管長度:2.67米

  炮口初速:515米/秒

  最大射程:11800米

  1951年,我國從蘇聯購買該型火炮,裝備炮兵師及師屬炮兵團。到1951年底,志願軍全軍共有蘇制122毫米榴彈炮249門。在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第一天的戰鬥中,志願軍炮兵某團9連就用這門目前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122毫米火炮,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裡,發射了96發炮彈,把集結了敵人2個營兵力的一條數百米長大山溝炸成一片火海,粉碎了敵人的進攻。9連因戰績輝煌,先後榮立集體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美制M1式155毫米榴彈炮

  M1式155毫米榴彈炮是美國1941年研製成功的大口徑火炮。二戰期間,美國共生產M1式155毫米榴彈炮4035門,在美軍所有口徑105毫米以上的支援火炮中,產量位居首位。

  M1式155毫米榴彈炮主要數據:

  口徑:155毫米

  全重:5.8噸

  炮長:7.32米

  炮管長:3.63米

  寬:2.44米

  高:1.8米

  炮口初速:564米/秒

  最大射程:14600米

  志願軍繳獲的美制M1式155毫米榴彈炮

  抗美援朝頭兩次戰役中,志願軍繳獲了大量美式裝備,其中就包括M1式155毫米榴彈炮。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炮兵某部5連以一門M1式155毫米榴彈炮,在全縱深實施機動和火力支援,擊潰美軍十餘次集團衝鋒,擊毀美軍105毫米以上口徑榴彈炮48門、迫擊炮3門、坦克7輛及彈藥庫10座。為此,全連榮立一等功。這門榴彈炮現存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20世紀30年代後期由蘇聯沃羅涅日兵工廠研製成功並生產,十六管聯裝,一次齊射可發射132毫米火箭彈16枚,運載車同時就是發射車,火力猛,機動性高。它在蘇聯衛國戰爭中大顯神威,剛投入使用時出於保密原因,沒有命名專門的名稱,只是在炮架上有個生產廠的字母標記「K」,就被蘇軍士兵親暱地叫做「喀秋莎」。

  「喀秋莎」火箭炮

  BM-13「喀秋莎」火箭炮主要參數:

  彈徑:132毫米

  滑軌長:5米

  彈長:1450毫米

  彈重:42.5千克

  初速:70米/秒

  最大射程:7.9~8.8公裡

  一次齊射時間:7~10秒

  1951年9月1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的首戰日。當日,第203火箭炮團的24門喀秋莎對位於後洞裡的美軍部隊來了次覆蓋性炮擊。隨後,志願軍步兵展開突破,順利將美軍第7師2個營打垮,佔領了陣地。上甘嶺戰役期間,喀秋莎火箭炮團以「熱烈」的炮火支援著奮戰在陣地上的志願軍步兵,給予了步兵強大的士氣鼓舞。志願軍的通訊員們總能在電報中截獲美軍的求救信號:「我們遭到敵軍毀滅性炮火打擊!請速速派遣空軍前來支援!」

  國產6管102毫米火箭炮

  1951年3月,我國第一款火箭炮試製成功,該火箭炮使用固體燃料的旋轉穩定火箭彈,採用6人制炮班,發射器採用鉚接開腳鋼輪炮架,六聯裝火箭發射裝置,定名A3式102毫米火箭炮。

  A3式102毫米火箭炮主要參數:

  口徑:101.6毫米

  炮管長:2.03米

  全炮重:420千克

  炮彈:427式火箭彈和488式火箭彈

  最大射程:5000米

  剛剛研製成功的A3式102毫米火箭炮也隨著志願軍出國作戰,如志願軍炮兵第210團轄兩個火箭炮營,共裝備36門A3式火箭炮。該團於1951年10月抵達朝鮮,配屬於志願軍第43軍進行機動防禦作戰。當年12月,該團第5連奉命參加281.2高地的反擊戰,在火力壓制戰鬥中,連續打了6個齊射,打垮了敵軍兩個步兵連和迫擊炮陣地,有力地支援了部隊戰鬥。

  蘇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

  1938年,蘇聯加裡寧工廠以瑞典M34式40毫米高射炮為藍本,研製出37毫米高射炮,1939年正式定型,命名為「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並於1940年投入批量生產。至1945年,總產量超過18000門。該型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主要的輕型防空武器。

  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主要參數:

  口徑:37毫米

  行軍狀態長:6.04米

  炮身長:2.73米

  戰鬥全重:2100千克

  初速:880米/秒

  理論射速:160~180發/分

  戰鬥射速:80發/分

  最大射程:8500米

  最大射高:6700米

  有效射高:3000米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參與作戰的獨立高射炮營總共有53個,主要裝備蘇制高射炮,包括85毫米高射炮、37毫米高射炮和12.7毫米高射機槍,其中主力是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這種牽引式高射炮對付低空目標特別有效。志願軍獨立高炮第11營在開城地區的戰鬥中,擊落美軍飛機35架,該營2連3班先後擊落敵機10架,兩次榮立三等功,並被授予「十顆紅星炮」榮譽稱號。這門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的防盾上噴繪的10顆紅五星,就是他們輝煌戰績的見證。

  T-34坦克

  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由蘇聯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設計師米哈伊爾·科什金領導設計的中型坦克。從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蘇聯一共生產了T-34系列坦克84070輛,其型號主要為兩種:安裝76.2毫米坦克炮的T-34/76坦克和安裝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坦克。

  T-34/85坦克主要參數:

  車體長/寬/高:6.1米/3米/2.72米

  戰鬥全重:32噸

  裝甲厚度:正面炮塔90毫米,車體正面45毫米

  乘員:5人

  發動機功率:500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公路55千米/小時,越野30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公路400千米,越野249千米

  最大爬坡仰角:30°

  涉水深度:1.3米

  越障高度:0.73米

  越壕寬度:2.5米

  主要武器:85毫米火炮,備彈 60發

  輔助武器:2×7.62毫米機槍,備彈1920發

  T-34坦克

  1950年11月,新中國從蘇聯引進了第一批300輛T-34坦克,絕大多數為T-34/85坦克,並很快投入抗美援朝戰場。志願軍最著名的T-34/85坦克車組,為第215號坦克。該車組曾在戰鬥中單車突襲,一次就擊毀敵重型坦克3輛。整個車組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共擊毀敵坦克5輛、擊傷1輛,擊毀化學迫擊炮9門、汽車1輛,擊毀敵地堡26個、坑道和指揮所各一個。志願軍領導機關授予215車組「人民英雄坦克」榮譽稱號,並為車組全體乘員記特等功。車長楊阿如榮立一等功,並被授予「二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而那輛編號為「215」的T-34/85坦克,現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

  IS-2坦克

  IS-2坦克是20世紀40年代蘇聯研製裝備的一種重型坦克。1943年10月31日正式命名為IS-2重型坦克,又稱「史達林-2」式。1944年2月裝備蘇軍投入戰場。該坦克一共生產了2250輛,連同改進型IS-2M共生產3854輛。中國裝備的IS-2坦克中多是IS-2坦克的後期改進型號——IS-2M。

  IS-2重型坦克

  IS-2M坦克主要參數:

  長(含炮管)/寬/高度:9.60米/3.12米/2.71米

  戰鬥全重:45噸

  乘員:4人

  發動機功率:513馬力

  最大速度:公路37千米/小時,越野19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公路241千米,越野210千米

  裝甲:19-160毫米

  爬坡度:36度

  越壕寬:2.48米

  越障高度:0.99米

  涉水深:1.3米

  主要武器:122毫米坦克炮,備彈28發

  輔助武器:2挺7.62毫米機槍,備彈1000發;1挺12.7毫米機槍,備彈945發

  1950年底,中國從蘇聯購買10個坦克團的裝備,其中就包括60輛IS-2重型坦克。志願軍先後有3個坦克師和多個獨立坦克團赴朝參戰,儘管以T-34中型坦克為主,但也有少量的IS-2重型坦克。

  在1951年11月的馬良山反擊戰中,有志願軍的兩個坦克連共10輛坦克參加戰鬥,其中有3輛IS-2重型坦克。整個馬良山反擊戰中,志願軍第64軍第191師在坦克和炮兵的配合下,全殲英軍第28旅蘇格蘭皇家邊防團團部和6個連,共1700餘人,擊落擊傷敵機24架,擊毀坦克6輛,連同美軍,共斃傷俘敵軍4400餘人,對穩定朝鮮西線戰局起到了重大作用。戰後,裝備IS-2重型坦克的坦克2連,以及402號IS-2重型坦克榮立二等功,駕駛員萬鳳池榮立一等功。

  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戰鬥機

  米格-15戰鬥機,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1946年開始設計,1948年6月投入生產。米格-15比斯是其改進型號,於1949年投產,到1950年年底,該型號成為蘇聯空軍的主力殲擊機。到1954年停產時,各型米格-15總產量達到16500架以上,創造了噴氣式戰鬥機單一型號產量之最!

  米格-15戰鬥機主要參數:

  機長:10.13米

  翼展:10.08米

  機翼面積:20.6平方米

  全機空重:3636公斤

  正常起飛重量:4960公斤

  發動機推力:2722公斤

  最大平飛速度:1078公裡/小時

  最大升限:15544米

  爬升率:3000米/分

  最大航程:1782千米(10000米高度)

  續航時間:3小時

  機載武器:1門37毫米機炮,2門23毫米機炮,攜彈200發

  1950年10月起,在中國華東和東北地區協助防空的蘇聯空軍部隊回國前,根據中蘇有關協議,蘇軍向中國有償移交了一批作戰飛機,其中包括160架米格-15。1952年8月蘇聯開始向中國出售「米格-15比斯」改進型殲擊機,1952年底中國已擁有6個師的「米格-15比斯」。空軍戰鬥英雄王海就駕馭這架編號為「2249」的米格-15比斯飛機,不僅個人擊落擊傷敵機9架,而且他所帶領的飛行大隊也創下了擊落擊傷敵機29架的赫赫戰功。

  (全文完)

  (作者徐平,系軍史專家)

相關焦點

  • 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戰場上,志願軍仍積極收集、利用繳獲的軍械物資,用以彌補後方供應一時的不足。同時,為適應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
  • 透過電影《金剛川》,揭秘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
    說起喀秋莎,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那首我們耳熟能詳的蘇聯經典歌曲,尤其是在2015年俄羅斯紀念其衛國戰爭勝利的閱兵式上,我儀仗隊歌唱經典歌曲《喀秋莎》炫目登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也給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除了《金剛川》裡的喀秋莎,抗美援朝志願軍,還有其他底牌嗎?
    今年是我國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相信大家平時會頻繁看到一些關於此戰爭的一些紀錄片,而為了紀念這場戰役,媒體界還特意上映了電影《金剛川》。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就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出場和使用過程,在對美方陣地發出襲擊時,威力驚人,不少戰士都為之吶喊,隨後便迎來了戰役的勝利。
  • 志願軍的武器:「喀秋莎」朝鮮戰場亮相,密集火力威震敵膽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70周年紀念日。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在朝鮮戰場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長達2年零9個月的艱苦戰鬥,付出了重大犧牲,最終贏來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 「轉盤機槍」是志願軍的標誌之一丨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戰場上,志願軍仍積極收集、利用繳獲的軍械物資,用以彌補後方供應一時的不足。同時,為適應人民軍隊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總的看,志願軍的武器裝備水平與美軍相差很大。
  • 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戰場上,志願軍仍積極收集、利用繳獲的軍械物資,用以彌補後方供應一時的不足。同時,為適應人民軍隊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總的看,志願軍的武器裝備水平與美軍相差很大。
  • 抗美援朝的志願軍打敗美國的秘密武器是喀秋莎?錯,是民心!
    雄赳赳跨過鴨綠江,拋頭顱灑熱血  一、美國七十年的伎倆沒有絲毫變化  今年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這是一場揚眉吐氣的紀念大會,也是困難面前堅定信心的大會。我們優先發展重工業,增強國防力量,也為抗美援朝提供了真刀真槍的實際支持。金剛川電影之中的喀秋莎火炮群就是最直接的例證。
  • 志願軍入朝參戰,有沒有喀秋莎火箭炮?看看志願軍老兵怎麼說
    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戰時期蘇聯研發並使用的一款武器,最早出現是在1941年,當時德軍剛剛攻佔了蘇聯的奧爾莎,並利用攻佔的火車站運輸物資,但就在這一緊張忙碌的時候,只聽到幾聲急促的嗖嗖的響聲,很快德軍的物資就連同火車站一起被炸上了天,當時德軍士兵無不驚駭。
  • 抗美援朝戰爭,中國打出了一支強大的炮兵部隊,喀秋莎功不可沒
    抗美援朝戰爭,中國打出了一支強大的炮兵部隊,喀秋莎功不可沒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正式拉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隨著蘇式裝備的換裝,志願軍的武器裝備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輕武器的火力投射絲毫不遜於美軍。喀秋莎火箭炮是唯一能完全壓制美軍的武器。整個韓戰期間,志願軍共裝備了120臺喀秋莎火箭炮,全部隸屬於第48軍第21炮兵師。
  • 「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系列圖解①三八式步槍
    編者按: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繳獲的,有日制、美制、英制、捷克制等等以及國內兵工廠生產的。  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同時,為適應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
  • 電影《金剛川》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
    電影《金剛川》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說起喀秋莎,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那首我們耳熟能詳的蘇聯經典歌曲,尤其是在2015年俄羅斯紀念其衛國戰爭勝利的閱兵式上,我儀仗隊歌唱經典歌曲《喀秋莎》炫目登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也給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喀秋莎」火箭炮威力有多大?志願軍一次齊射,就打垮美軍兩個營
    1952年10月14日,美軍向上甘嶺的志願軍陣地發動猛烈的炮擊,自此拉開了上甘嶺戰役的序幕,負責防守上甘嶺的是秦基偉率領的志願軍第15軍。在美軍的不斷轟炸下,秦基偉打電話給志願軍副司令洪學智匯報戰況。洪學智深知15軍在上甘嶺的處境,馬上問秦基偉要什麼支援,秦基偉想都沒想直接說:喀秋莎火箭炮。
  • 從「三八式」到「波波沙」——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的經典武器
    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同時,為適應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
  • 《打擊侵略者》:經典抗美援朝電影,再次回味熱血沸騰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帝國主義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戰爭,是一場中國人民為爭取正義、保家衛國、維護世界和平而進行的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從松骨峰、長津湖到上甘嶺,經過三年殊死搏鬥,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軍威,打出了不可撼動的大國尊嚴。
  • 他為擺脫蘇聯卡脖子,主導研發中式喀秋莎,為抗美援朝立下大功
    抗美援朝的時候,塗錫道的職務是東北軍區軍械部部長,負責中國志願軍的彈藥供給。當時抗美援朝前線戰事吃緊,各個部隊都急缺「喀秋莎」排炮和炮彈,但是東北軍區遲遲供應不上,這讓彭老總心急如焚,於是就直接給塗錫道打了電話,而且還在電話中發了脾氣,說塗錫道要是誤了打仗就要軍法處置他。
  • 「喀秋莎」火力有多強?志願軍:齊射一輪,美軍陣地沒活物
    1951年,隨著韓戰的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激烈,加上我軍接連取得勝利,蘇聯終於決定為中國提供更加先進的武器,其中,最令人興奮的便是喀秋莎火箭炮,雖然僅僅只有72輛,但卻讓向來都是依賴槍戰和近戰的中國志願軍極為激動。
  • 志願軍使用「喀秋莎」,炸飛美軍千餘人,李奇微以為蘇聯參戰了!
    在朝鮮戰場後期,志願軍集齊到的30門"喀秋莎",威力之大,讓李奇微差點以為蘇聯參戰了。戰役越打越激烈,我軍的後援喀秋莎火箭炮到了,這個威力巨大的殺傷性武器讓本來就已經受到重挫的美軍更加吃不消,它的一枚炮彈可以抵正常的榴彈炮三枚。這次戰役中,我軍士兵有了喀秋莎火箭炮的加持,用四百多枚炮彈將美軍一千多個士兵炸得灰都不剩,打得對面的美軍一直在問是不是蘇聯來參戰了?因為他們不敢相信這是中國炮兵的實力。
  • 喀秋莎首秀朝鮮戰場,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德軍直到在莫斯科會戰期間才發現了蘇聯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拉開序幕,但志願軍在入朝作戰初期,仍然在使用著「萬國牌」武器裝備,尤其是在重武器方面更是與美軍存在巨大的差距,隨著蘇式裝備的換裝,志願軍的武器裝備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輕武器的火力投射方面與美軍相比已經絲毫不落下風。
  • 還記得「喀秋莎」嗎?曾是蘇軍利器,卻被志願軍發揚光大重創美軍
    但是在二戰中,軍工技術就已經非常強大,誕生出了許多新型的武器,其中一款更是強大到德軍都退避三舍,那是什麼呢?它的名字叫喀秋莎,聽名字就知道是一個十分唯美的,其實它來源於俄羅斯,是一首軍歌的名字。喀秋莎之所以能夠如此厲害是有原因的。在蘇德戰爭開始前,蘇聯就已經大力發展軍事重工業了,其中就研究了幾款殺傷力驚人的武器,那就是喀秋莎火箭炮。
  • 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中立下大功,被譽為「火炮之王」
    在家喻戶曉的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15軍軍長秦基偉將軍在向志願軍總指揮部請求支援時,提出的第一個請求就是喀秋莎火箭炮部隊配合作戰。志願軍總指揮部隨即將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09團編入由志願軍炮兵第7師指揮的戰役炮兵群,投入上甘嶺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