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盤機槍」是志願軍的標誌之一丨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2020-12-17 騰訊網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徐平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繳獲的,有日制、美制、英制、捷克制等等以及國內兵工廠生產的。就火炮和槍械而言,就產自世界上24個國家98家兵工廠,其品種和型號多達110種。僅步槍口徑從6.5毫米到11.43毫米多達13種,各種槍械的型號更是多達幾十種,口徑繁雜、樣式各異,被稱為「萬國牌」。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戰場上,志願軍仍積極收集、利用繳獲的軍械物資,用以彌補後方供應一時的不足。同時,為適應人民軍隊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總的看,志願軍的武器裝備水平與美軍相差很大。但正如毛主席所說:「美國人鋼多氣少,我們鋼少氣多。」正是憑著這種「氣」,武器質量數量都不佔優的志願軍愣是打得裝備優良的侵略者沒了脾氣!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我們來看看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使用了哪些主要武器裝備。

蘇制捷格加廖夫輕機槍

看過電影《英雄兒女》的人都對王成手中的一種武器印象深刻,這就是蘇制捷格加廖夫輕機槍,槍身上面有一個標誌性的大圓盤,實際上是一種獨特的47發彈盤供彈器,圓盤在射擊的時候跟著轉動,中國俗稱「轉盤機槍」,又被稱為「唱片機槍」。這款輕機槍由蘇聯著名的槍械設計師瓦西裡·捷格加廖夫於1923年開始設計,1928年正式裝備蘇軍,型號定為「DP-28」,在中國音譯為「德普式輕機槍」,為蘇聯二戰時期最重要的輕武器之一。

捷格加廖夫輕機槍

捷格加廖夫輕機槍性能參數:

口徑:7.62毫米

全槍長:1270毫米

全槍重量:9.12千克

彈匣容量:47發(莫辛納甘步槍彈)

槍口初速:840米/秒

理論射速:500~600發/分

戰鬥射速:80~90發/分

最大射程:3000米

有效射程:800米

1950年志願軍入朝作戰後,根據中蘇兩國協議,蘇聯向中國有償提供一批武器,DP-28型輕機槍是第一批來到中國的武器裝備。志願軍使用這款火力兇猛的蘇式機槍,給予美軍重大殺傷,因為裝彈數量多,火力持續性比捷克造好得多,志願軍裝備後班、排火力有明顯的提升。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受到廣大指戰員的喜愛,「轉盤機槍」也成為志願軍標誌武器之一。

志願軍使用「轉盤機槍」

美制M1918式輕機槍

M1918型白朗寧自動步槍,由美國槍械設計師約翰·白朗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設計並裝備美國軍隊。1937年美國軍隊對M1918自動步槍進行了改進,增加了一個兩腳架,安裝摺疊式槍託底板,全自動射擊時使槍保持穩定,被命名為M1918A1。M1918A1改進型M1918A2於1941年投產。M1918A2輕機槍主要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該機槍在二戰、韓戰和越南戰爭時期都曾是美軍的制式裝備。

M1918A1輕機槍

M1918輕機槍性能參數:

口徑:7.62毫米

全長:1214 毫米

槍管長度:610 毫米

重量:7.5 千克(A1型);9.2 千克(A2型)

彈藥:7.62×63毫米斯普林菲爾德步槍彈

彈匣容量:20 發

初速:805 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志願軍裝備的美制M1918型輕機槍,主要是解放戰爭期間繳獲國民黨軍隊的,在抗美援朝戰場也從美軍手中繳獲了一些這種輕機槍。

志願軍使用M1918式輕機槍

捷克ZB-26輕機槍

ZB-26輕機槍是捷克槍械設計師哈力克1920年開始設計,1926年定型並由布爾諾國營兵工廠正式量產,定名為「布爾諾國營兵工廠26型」(ZB-26)。從20世紀20年代捷克式輕機槍進入中國,一直到抗美援朝戰爭,捷克式輕機槍一直都是中國軍隊的主要輕機槍之一,一般稱「捷克造」。捷克布爾諾工廠一共向中國出口了3萬餘挺捷克式輕機槍,而中國自行仿製的數量更多,加在一起不下10萬挺。

捷克ZB-26輕機槍

捷克式ZB-26輕機槍性能參數:

口徑:7.92毫米

全長:1150毫米

槍管長度:672毫米

槍重:10.5千克

彈藥:7.92x57毫米毛瑟步槍彈

槍口初速:744米/秒

射速:500發/分鐘

表尺射程:1500米

韓戰爆發後,志願軍於1950年10月入朝作戰,不論是第一批入朝的部隊,還是後續部隊,捷克式輕機槍都是班排攻堅火力。

提供火力掩護的捷克式輕機槍

加拿大制7.92mm布倫式輕機槍

7.92mm布倫式輕機槍是二戰時期英國在加拿大專門為中國製造的一種輕機槍。此槍是在MKⅡ式7.7mm布倫式輕機槍的基礎上略加改良而成。英制7.7mm口徑的布倫式輕機槍在中國稱之為「七七勃然」,所使用的彈匣和早期中國所使用的捷克造ZB-26輕機槍彈匣通用。1944年起,加拿大通過租借法案,向中國提供大約40000挺7.92mm口徑的布倫式輕機槍,這種型號被稱之為「七九勃然」。

加拿大造「七九勃然」

加拿大制7.92布倫式輕機槍性能參數:

口徑:7.92毫米

槍全長:1170毫米

槍管長:635毫米

槍全重:10.5千克

供彈:30發弧形彈匣

彈頭初速:830米/秒

表尺射程:1800米

理論射速:600發/分

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繳獲了大量的布倫式輕機槍,又有許多被帶到抗美援朝戰場。

志願軍使用布倫輕機槍

日制九六式輕機槍

日本九六年式6.5mm輕機槍研發於1936年,因當年為日本神武紀元2596年,故該型機槍年式確定為「九六年式」,也簡稱「九六式」。九六式輕機槍實際上是「歪把子」和捷克ZB-26輕機槍結合產生的「混血兒」,在中國俗稱「拐把子」,是繼「歪把子」之後,日本侵略軍裝備的新一代制式輕機槍。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抗日軍民也曾經繳獲大量的九六年式6.5mm輕機槍,其數量不在所繳獲的「歪把子」之下,而且比「歪把子」用得更多更廣。解放戰爭後期,解放軍裝備的輕機槍中,「拐把子」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戰爭,我軍凡是以繳獲日本「三八式」步槍為主要武器的步兵分隊,大部分都編配「拐把子」,因為兩者都使用日本有坂6.5mm尖彈。

日制九六式輕機槍性能參數:

口徑:6.5毫米

總重:9千克

全長:1070毫米

槍管長:550毫米

彈藥:6.5毫米有坂步槍彈

供彈方式:30發可卸式盒狀彈匣

槍機種類:氣動式

發射速率:550發/分鐘

槍口初速:735 米/秒

標尺射程:2200米

最大射程:3200米

志願軍使用九六式輕機槍

蘇制郭留諾夫重機槍

郭留諾夫SG43 7.62mm重機槍是蘇聯郭留諾夫主持設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成功的,用以取代馬克沁M1910水冷式機槍,成為德普(DP)系列輕機槍的火力補充武器。二戰臨近結束時,SG43 重機槍又改進成SGM重機槍,這兩種重機槍均作為營級武器配發。

郭留諾夫重機槍

蘇制郭留諾夫重機槍性能參數

口徑:7.62毫米

槍管長:720毫米

全槍長:1708毫米

槍身質量:13.8千克

配用彈種:7.62×54毫米M1908突緣槍彈

供彈方式:彈鏈

發射方式:單發、連發

初速:865米/秒(輕彈)、800米/秒(重彈)

理論射速:650發/分

戰鬥射速:80~100發/分

有效射程:1000米(平射)、500米(高射)

志願軍使用郭留諾夫重機槍

抗美援朝中,志願軍裝備的主要是輪式郭留諾夫重機槍,在許多慘烈的阻擊戰中,火力兇狠、射程較遠的郭留諾夫重機槍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大量殺傷敵人,為守住陣地立下了大功。兩個輪子和防盾是郭留諾夫重機槍的特有標誌,在很多抗美援朝電影中,都可以看到志願軍戰士在陣地上使用郭留諾夫重機槍。1953年我國以郭留諾夫重機槍為藍本,仿製成功了53式重機槍。

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

它是以德國造7.92mm 08式馬克沁重機槍為藍本仿製而成的。1935年(民國24年)金陵兵工廠仿製成功並正式出品德國7.92mm 08式馬克沁重機槍,列為國民黨軍隊的裝備,定為「二四式」。

中國人民志願軍裝備的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中,有人民解放軍繳獲國民黨軍隊的,還有解放後我兵工廠利用接收的設備製造的。

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

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性能參數:

口徑:7.92毫米

全槍長:895毫米

全重:49千克

槍身重:20千克

冷卻方式:水冷式

槍彈:7.92毫米98式毛瑟各種彈

供彈方式:100發或250分帆布彈鏈

彈頭初速:重尖彈770米/秒,尖彈870米/秒

理論射速:600發/分

有效射程:1000米

抗美援朝戰爭初期,國產馬克沁重機槍是志願軍步兵連主要的重武器,給敵人造成了重大傷亡。但是由於該槍比較笨重,運動戰中對戰士體能消耗較大,陣地戰中位置固定,常常受到敵軍重點打擊,再加上在冬季作戰,水冷裝置極為不便,一線戰士意見很大。後來,陸續退出了一線部隊。

志願軍使用馬克沁重機槍

美制M1917式重機槍

這是一款在中國有關抗美援朝紀錄片中亮相較多的重機槍,也是中國使用較早的美國造重機槍。M1917重機槍是由約翰·白朗寧設計,美軍在一戰、二戰及韓戰中採用的重機槍,並有限延伸至越戰,同時它也被其他國家使用。這是一種班組操作、彈鏈供彈的水冷式重機槍,與同時期的M1919風冷式中型機槍共同服役。該型機槍以營為單位配發,同時也經常裝備於各種載具之上。M1917式機槍曾在比利時、波蘭等國家仿製。中國的漢陽兵工廠於1921年仿造成功,稱為卅節式重機槍。

M1917A1式重機槍

1936年,M1917式機槍的改進型M1917A1式重機槍列為美軍制式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生產了5.4萬挺M1917A1式機槍。後來又對1917A1式進行多次改進,型號有M1919A4式、M1919A6式等,在韓戰中美軍還在使用。

M1917A1式重機槍性能參數:

口徑:7.62毫米

槍身長:980毫米

槍管長:610毫米

槍身重:15.2千克

槍架重:24.1千克

彈藥:7.62×63毫米M1式重尖彈和M2式尖彈

供彈具:250發彈帶

初速:854米/秒

理論射速:450-600發/分

最大射程:5029米

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

抗戰後期,國民黨軍隊美械師裝備了大量的M1917式重機槍。人民解放軍裝備的M1917式重機槍均為在解放戰爭中繳獲國民黨軍的。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第一批入朝的部隊中裝備了很多該型重機槍,作為連隊主要支援火力,雖然在朝鮮寒冷的冬季使用不方便,但是該槍精度和質量非常好,無論進攻和防禦都很適用,並且部分時候可以調整為高射狀態射擊美軍俯衝的飛機。由於與美軍使用機槍子彈口徑一致,可以直接使用繳獲的彈藥。陣地戰階段更多的蘇制重機槍進入部隊,一線部隊的M1917式重機槍撤下來裝備二線部隊,在反空襲和抗登陸準備中使用,韓戰停戰後從部隊撤裝。

志願軍使用M1917水冷式重機槍

美制M1919A4重機槍

M1919A4式重機槍是M1919重機槍的一個重要型號,為M1917A1式重機槍的改進型,是美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主要的連級機槍。由於該槍重量只有21公斤左右,在運動戰中只需單人攜行,非常的方便。在陣地戰中,也可以根據戰場情況隨時轉移陣地,進行快速部署。

M1919A4型重機槍

M1919A4型重機槍性能參數:

口徑:7.62毫米

全長:1044毫米

槍管長:610毫米

槍身全重:20.46千克

槍身重:14.1千克

三角槍架重:6.36千克

供彈方式:250發金屬彈鏈

冷卻方式:風冷式

槍口初速:860米/秒

理論射速:450—600發/分

有效射程:1000米

抗美援朝時期,最早入朝的志願軍部隊裝備了一定數量的M1919A4型重機槍,這些風冷式重機槍比「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在冬季更加適用。在後面的戰鬥中,志願軍又大量繳獲該槍和彈藥,既減輕了後勤壓力,使用效果又非常好,可以說是志願軍手中的利器之一。

志願軍測試繳獲的M1919A4型重機槍

日制九二式重機槍

曾是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的主力重機槍,日本1932年在三年式重機槍基礎上,開發定型一種使用7.7毫米子彈的重機槍,這一年是日本神武紀元2592年,定名為「九二式重機槍」,是一種氣冷式重機槍,槍管上設有散熱片。

九二式重機槍

九二式重機槍性能參數:

口徑:7.7毫米

槍管長:721毫米

全槍長:1156毫米

重量:55.3千克

裝彈數:30發保彈板

理論射速:450發/分

實際射速:200發/分

子彈初速:800米/秒

表尺射程:2400米

最大射程:4500米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中,我軍繳獲並裝備了大量九二式重機槍,並一直使用到抗美援朝戰場。進入陣地戰後,大量蘇式武器裝備部隊,日本九二式重機槍退出了一線部隊,不久就從部隊中退役了。

志願軍夜間使用九二式重機槍

蘇制德什卡高射機槍

德什卡高射機槍是20世紀30年代初由蘇聯設計師捷格加廖夫設計的,30年代末開始裝備蘇軍,命名為DshK-38型重機槍,也稱「捷格加廖夫-斯帕金大口徑機槍」,國內音譯為「德什卡」。二戰結束後,1946年蘇聯將其改進為M38/46式重機槍。該槍可裝在索克洛夫輪架上作為平射機槍使用,殺傷集群有生目標和毀壞輕型裝甲目標;作為高射機槍使用,對付低空飛行目標。

德什卡高射機槍

德什卡高射機槍性能參數:

口徑:12.7毫米

全重:140千克

彈藥:12.7×108毫米機槍彈

供彈:50發彈鏈

最大射程:高射2400米,平射3500米

志願軍德什卡高射機槍陣地

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所使用的高射機槍主要是日制7.7毫米、7.92毫米和美制12.7毫米的。隨著德什卡高射機槍進入志願軍部隊,野戰防空的壓力有所減少了。該槍口徑大、射程遠、子彈威力大,尤其對付俯衝掃射或投彈的敵機非常有效。而該槍平射狀態,也可用於對付敵人步兵集團和輕型車輛。志願軍某部優秀射手唐良祿和他的戰友,就曾在戰鬥中用德什卡高射機槍平射,先後擊毀敵卡車30輛。

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唐良祿和戰友用改裝加了防盾的德什卡高射機槍平射

抗美援朝結束後,1954年我國在德什卡高射機槍基礎上,仿製成功「54式高射機槍」,曾大量裝備部隊。

(中國軍網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相關焦點

  • 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戰場上,志願軍仍積極收集、利用繳獲的軍械物資,用以彌補後方供應一時的不足。同時,為適應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
  • 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戰場上,志願軍仍積極收集、利用繳獲的軍械物資,用以彌補後方供應一時的不足。同時,為適應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
  • 志願軍的武器:英國布倫彎彈匣、美國白朗寧並非輕機槍?
    為紀念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抗美援朝戰爭,我們不定期推出系列文章,介紹有關於志願軍和抗美援朝的方方面面。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的主要對手,除了南朝鮮軍隊外就是美軍和大英國協軍隊。美軍的班組支援火力是BAR自動步槍,而大英國協軍隊的班組支援火力則是布倫式輕機槍。
  • 從「三八式」到「波波沙」——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的經典武器
    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同時,為適應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
  • 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戰場上,志願軍仍積極收集、利用繳獲的軍械物資,用以彌補後方供應一時的不足。同時,為適應人民軍隊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總的看,志願軍的武器裝備水平與美軍相差很大。
  • 「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系列圖解①三八式步槍
    編者按: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繳獲的,有日制、美制、英制、捷克制等等以及國內兵工廠生產的。  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同時,為適應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
  •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蘇聯究竟援助給志願軍多少武器?
    原因很簡單,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蘇聯確實提供給中國人民志願軍大量的武器裝備,這些武器裝備也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與美國作戰的重要支撐。 但是,「援助」兩個字卻並不精確,因為,從始至終,雖然蘇聯在朝鮮半島擁有巨大的利益,雖然在韓戰取得勝利之後,蘇聯成為獲益最大的一方。但是,蘇聯卻從未承諾過給中國人民志願軍無償援助。
  • 韓戰中,志願軍和美軍的武器裝備差距有多大?
    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 儘管如此,美軍的武器裝備仍然是世界一流的,相比之下志願軍遜色太多了。 初期中美差距巨大 飛機軍艦坦克幾乎是沒有,就連汽車,志願軍也幾乎為零。來看看一線作戰單位的武器裝備對比,可以非常直觀地感受到差距有多巨大。 美軍士兵配備的主戰槍枝為M1步槍。二戰中,M1步槍是當時最好的戰鬥步槍之一。
  • 機槍打飛機是神劇?抗美援朝期間,志願軍真的用機槍打下了飛機
    」聽起來像不像抗日神劇裡的畫面,飛機那麼高,高射炮都不一定打的下來,步兵用機槍就行?  開創機槍擊落飛機的先例的志願軍戰士叫關崇貴,他是志願軍42軍125師375團1營1連1排2班副班長。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也使美國飛賊膽子越來越大,竟飛得比高山頭還低,當時志願軍稱之為「鑽山溝,查戶口」。關祟貴氣憤地說:「真欺人太甚,非揍它不可!」「別,別,副班長,你可別犯紀律!」 馬克新說。他指的也就是「消極防空」的紀律。
  • 志願軍的武器:85毫米高射炮,保衛重點目標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70周年紀念日。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在朝鮮戰場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長達2年零9個月的艱苦戰鬥,付出了重大犧牲,最終贏來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 志願軍武器落後?志願軍老兵:我們的槍曾經讓美軍聞風喪膽
    1952年10月14日,長達43天的上甘嶺戰役爆發,在這場慘烈的戰役中,湧現出了很多像黃繼光那樣的英雄,同時志願軍中也有了很多讓敵人聞風喪膽的武器,讓敵人徹底改觀了對我軍"一窮二白"的印象。上甘嶺位於三八線中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佔領了這裡,志願軍就不會受到敵人威脅,也不會讓他們打到鴨綠江邊,為此中國軍隊投入了約4.7萬人的兵力。
  • 蘇聯提供志願軍60個師裝備,王牌40軍為何卻自己換了美械?
    事實上,蘇聯武器款中國一直抵償到1965年才告完成。按照一些朋友的理解,中國入朝各主力軍使用的都是清一色蘇式武器,包括很多影視資料中喀秋莎火箭炮滿天飛,戰士們端著轉盤機槍、莫辛納甘步槍作戰的場面非常多。但在蘇聯武器交付過程中,其實遇到了許多波折,蘇聯武器在朝鮮戰場的使用率沒有想像中那麼高。
  •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裝備的前後對比
    據統計,在前五次戰役中,志願軍平均每月武器損耗率如下:步槍12%,衝鋒鎗21%,輕機槍24.3%,重機槍17.1%,60毫米迫擊炮19.2%,火箭筒15.3%,輕迫擊炮15%,山炮30%,高射機槍30%。
  • 第四和第五次戰役,志願軍王牌40軍為什麼用美械替換了蘇式裝備?
    事實上,蘇聯武器款中國一直抵償到1965年才告完成。按照一些朋友的理解,中國入朝各主力軍使用的都是清一色蘇式武器,包括很多影視資料中喀秋莎火箭炮滿天飛,戰士們端著轉盤機槍、莫辛納甘步槍作戰的場面非常多。但在蘇聯武器交付過程中,其實遇到了許多波折,蘇聯武器在朝鮮戰場的使用率沒有想像中那麼高。
  • 志願軍的武器:國產馬克沁、日本九二式,曾經是敵手,朝鮮共戰鬥
    為紀念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抗美援朝戰爭,我們不定期推出系列文章,介紹有關於志願軍和抗美援朝的方方面面。這一部分我們介紹志願軍裝備的各型重機槍。重機槍有著更遠的射程、兇猛的火力、更長的射擊時間,是步兵進攻或防禦時的火力中堅,但也有重量大、採用固定槍架而射擊位置固定等特點。
  • 志願軍還是小米加步槍嗎?
    眾所周知,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武器裝備與美軍有差距。但是,到底有多少差距,很多人並不清楚。有人認為志願軍還是小米加步槍,那麼真實情況如何呢?一、新中國成立時軍事實力不容小覷紅軍初創時期,小米加步槍基本是標配。
  • 抗美援朝70周年|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喊出這些著名口號!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除了喊出「立功的時候到了!」「為犧牲的戰友報仇!」「人在陣地在!」「與陣地共存亡!」等以往戰爭中常見的口號,還有很多反映這次戰爭特殊性的口號……「打好出國第一仗」志願軍入朝後,各部隊指戰員情緒都很高漲,決心打好出國第一仗!
  •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志願軍穿什麼?
    1950年冬,穿50式冬服的解放軍指戰員紛紛要求加入志願軍部隊,參加抗美援朝讓黨中央掛念的志願軍冬服志願軍入朝後主要遇到三個困難:一個是武器裝備的劣勢和彈藥不足;一個是吃的問題特別是熱食供應困難;還一個就是冬服緊張。
  •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日子裡,人們除了為志願軍的英勇頑強而感動外,也關心志願軍官兵吃什麼。你知道嗎?當美國兵吃膩了午餐肉時,志願軍連炒麵可能都吃不上!  周總理親自動手為志願軍炒麵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由於我軍沒有制空權,部隊白天隱蔽防空,夜行晝伏,有糧食也難以生火做飯。
  • 除了《金剛川》裡的喀秋莎,抗美援朝志願軍,還有其他底牌嗎?
    那不禁有人疑惑,除了《金剛川》裡的喀秋莎,抗美援朝志願軍,還有其他底牌嗎? 在上甘領戰役中,該火箭炮也加入其中支援志願軍部隊。除了引以為傲的喀秋莎火箭炮外,當時志願軍部隊還有不少拿得出手的裝備。今天就和大家普及一下抗美援朝戰場中,志願軍所用到的部分武器裝備。首先是日本製造的火炮,包括了九二式步兵炮,四一式山炮等,大部分是在抗戰時期從日本軍方那裡繳獲的。四一式山炮的口徑是75毫米,重量是540千克,最大的射程是63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