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70周年紀念日。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在朝鮮戰場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長達2年零9個月的艱苦戰鬥,付出了重大犧牲,最終贏來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紀念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抗美援朝戰爭,我們不定期推出系列文章,介紹有關於志願軍和抗美援朝的方方面面。
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的主要對手,除了南朝鮮軍隊外就是美軍和大英國協軍隊。美軍的班組支援火力是BAR自動步槍,而大英國協軍隊的班組支援火力則是布倫式輕機槍。巧合的是,在抗美援朝的前期運動戰中,一些志願軍部隊中也有這兩種武器的存在,當然,這要感謝「凱申物流」(運輸大隊長)了。
▲志願軍第42軍371團4連在第一次戰役後被授予「煙臺峰英雄連」稱號,照片中第一排戰士一水的白朗寧自動步槍
二戰期間,英國軍隊和其他大英國協軍隊的輕機槍為布倫式輕機槍。最初英軍進行新的輕機槍選定,捷克的ZB-26型輕機槍參加了項目競爭,並在1933年被英軍選定。按照英國要求,新機槍採用和ZB-26一樣的導氣式工作原理,但槍管口徑改為英軍的0.303英寸(7.7毫米),並取消了槍口散熱片,為適應英軍的有底緣步槍彈而將彈匣改為彎彈匣。
▲布倫式輕機槍
1935年,英國把新機槍定為制式裝備並從捷克斯洛伐克買來生產權,由恩菲爾德兵工廠製造。1938年投產,定名為「MKI 7.7mm布倫式輕機槍」。該槍由30發彎彈匣從上方供彈,準星照門均安裝在左側,發射7.7×56mmR標準步槍彈。二戰期間,這種輕機槍也來到了中國,最早裝備給了中國遠徵軍。
志願軍的布倫式輕機槍主要來自國內解放戰爭期間繳獲,這種輕機槍性能不錯,但是7.7毫米子彈不好找。在朝鮮戰場,一些裝備有英械的志願軍部隊,例如第50軍,就有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布倫式輕機槍。有趣的是,志願軍有時會和大英國協軍隊交手,順手繳獲過敵人的布倫式輕機槍。
▲一名志願軍戰士使用布倫式輕機槍對敵射擊
一戰時,美軍裝備過法軍制式的紹沙機槍和英軍制式的劉易斯機槍(據說劉易斯機槍也參加了抗美援朝)。由於紹沙機槍的性能過於糟糕,美軍遂決定自己搞新機槍。1917年,著名槍械大師白朗寧為美國陸軍提供了兩種,一種是水冷的重機槍(即M1917),另一種則是彈匣供彈的自動步槍,美軍最終選定這兩種武器。
▲M1918A2自動步槍
由於當時沒有「輕機槍」一說,美軍將白朗寧研製的自動步槍被命名為「M1918式白朗寧自動步槍」(Browning Automatic Rifle,簡稱BAR)。BAR是供班組使用的火力支援武器,它的口徑為0.30(7.62毫米),發射0.30-06步槍彈,採用20發彈匣,從下方供彈,這樣槍手瞄準時的視野會很好。
▲一名志願軍機槍手用M1918A2自動步槍掩護戰友行動
BAR自動步槍伴隨美軍經歷了整個二戰,又來到朝鮮戰場。志願軍也有使用這款武器的,而且數量不少。志願軍使用的BAR,主要是改進的M1918A2自動步槍,在志願軍裡是當輕機槍用的。M1918A2配有雙腳架、提把和改進的機瞄,性能確實好,壓制射擊時很好用。但是該槍重量大,又不能快速更換槍管,大威力步槍彈的後坐力也比較大。
▲陣地上,一名志願軍機槍手警戒敵人,手中是M1918A2自動步槍
在M1918A2來中國前,已經有另一種白朗寧自動步槍先來了。20世紀20年代,比利時FN公司從美國的柯爾特公司拿到了白朗寧自動步槍的生產和銷售權,改成發射7.92 x 57毫米毛瑟子彈,並加了握把。該槍被命名FN Mle 1930型輕機槍,中國曾大量進口該槍,也同樣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