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詢問家中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家長,相信大多數老一輩的人都會記得蘇聯逼迫中國還債的事情。那麼,這個蘇聯逼債,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蘇聯
1959年到1961年,中國遭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全國各地普遍出現了糧食欠收的情況。而當時,恰恰又是中國人口增長最為迅猛的時期,因此,天災人禍之下,當時中國的經濟遭遇了巨大的困難。
然而,就在中國最危急的時刻,已經與中國翻臉的蘇聯開始逼迫中國還債,導致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不過,許多人可能並不知道,當時蘇聯逼迫中國所還的債務中,相當一部分,其實是中國在抗美援朝時期採購蘇聯武器裝備欠下的。
眾所周知,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社會主義陣營針對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戰爭,當時,社會主義陣營為了挽救瀕臨亡國的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採用蘇聯提供武器裝備,中國出兵的方式參與韓戰。
韓戰
而戰爭的結果也喜聞樂見,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勇頑強戰鬥之下,抗美援朝戰爭以志願軍的勝利宣布告終,社會主義陣營因此在冷戰中取得了巨大的優勢。可以說,這場戰爭,中國付出了數十萬志願軍將士的犧牲,得利最大的卻是蘇聯。
因此,按照大家的認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武器裝備應該是蘇聯援助的才是,蘇聯也確實這麼承諾的。那麼,既然是援助,中國為什麼還欠下了蘇聯如此多的債務呢?
原因很簡單,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蘇聯確實提供給中國人民志願軍大量的武器裝備,這些武器裝備也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與美國作戰的重要支撐。
但是,「援助」兩個字卻並不精確,因為,從始至終,雖然蘇聯在朝鮮半島擁有巨大的利益,雖然在韓戰取得勝利之後,蘇聯成為獲益最大的一方。但是,蘇聯卻從未承諾過給中國人民志願軍無償援助。
中國人民志願軍
也就是說,韓戰時期,蘇聯提供給中國的武器裝備援助是有償的,中國是需要付費的。那麼,中國為了抗美援朝,究竟採購了多少蘇聯的武器裝備?又花了多少錢呢?
1950年6月25日,當韓戰爆發之時,在北京的毛主席其實是毫不知情的。雖然在韓戰爆發之前,朝鮮在徵求史達林的意見時,史達林說過韓戰必須徵求中國同志的意見。
但是,韓戰真正爆發之後,朝鮮領導人卻根本沒有想過向中國通報,毛主席得知韓戰爆發的消息,居然還是從法國通訊社發布的新聞中知道的。
所以,韓戰爆發對於中國是十分突然的,更是極為不利的。朝鮮半島陷入戰火,不但直接威脅到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區——東北地區。
抗美援朝戰爭
而且,因為在韓戰爆發之後的第3天,美國就悍然派遣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直接斷絕了了中國立刻收復臺灣的希望。
而隨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大規模幹涉韓戰,朝鮮人民軍的局勢也由大勝轉為大敗。很快,已經佔據了朝鮮90%以上土地的朝鮮在美軍的打擊之下損失慘重,戰線也從朝鮮半島東南部的釜山等地,被麥克阿瑟一路推回到了中朝邊境的鴨綠江畔。
此時,在戰爭初期取得輝煌勝利的朝鮮,已經瀕臨亡國。在生死存亡之際,朝鮮自然拼命求援,朝鮮求助的重點是社會主義的老大,也是實力最為雄厚的蘇聯。但是,從一開始,史達林就已經為韓戰劃下了蘇聯絕不出兵的底線,朝鮮渴望蘇聯營救的希望破滅了。
史達林
不過,雖然蘇聯堅決不出兵,但是,史達林卻將目光投向了中國,他希望中國能夠派遣志願軍援助朝鮮。然而,此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國內百廢待興,國力與美國更是天差地別。
所以,絕大多數新中國的開國領袖都反對出兵朝鮮。直到1950年10月初,周恩來總理親至莫斯科與史達林就朝鮮問題進行談判時,中國依然拒絕出兵。
也因此,當時史達林甚至做好了在遠東和中國東北地區建立朝鮮流亡政府的打算。直到1950年10月,高瞻遠矚的毛主席在把握朝鮮半島局勢,力排眾議作出抗美援朝戰爭決定之後,中國的態度才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在獲知決定中國決定出兵朝鮮之後,史達林自然欣喜若狂,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向中國軍隊提供武器裝備的要求。
史達林
然而此時,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開赴朝鮮戰場,蘇聯根本沒有做好調集大量武器裝備提供給志願軍的準備。
所以,韓戰爆發之初的三大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是完全依靠自己萬國牌的簡陋武器,在毫無空軍和海軍的情況下與武裝到牙齒的美國聯合國軍作戰的。最令全世界震驚的是,志願軍居然還都打贏了,將戰線一舉推回到三八線附近。
也正是志願軍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回三八線後,也就是1950年1月開始,大量蘇聯武器裝備才逐步運送至中國。也從這時起,中國入朝參戰的軍隊才裝備了蘇制武器。
那麼,這些武器一共有多少呢?又是何時到來的呢?
蘇聯對於中國的軍事援助,其實早在看看韓戰爆發之前就有。不過,這些援助和購買主要集中在海軍和空軍。例如,為了補齊解放軍的空軍短板,方便解放臺灣,新中國尚未成立的1949年8月,就從蘇聯購買了443架飛機,蘇聯也派遣了800餘名專家來華工作指導。
蘇聯
1949年底,中國再次從蘇聯進口各類飛機185架。除了新中國最急需的飛機之外,其他如海軍艦艇、各類軍事學校等蘇援,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建和購買之中。
當然,除了大力籌建和擴建海軍和空軍之外,解放軍中人數最多的陸軍自然也不可能排除在外。不過,新中國的原計劃是在1953年完成陸軍的改裝。
中國人民解放軍雖然以陸軍為主,也以此擊敗了蔣介石800萬大軍,但是,由於中國大地自鴉片戰爭後長達上百年的戰亂,讓中國的工業基礎不但極為薄弱,而且瀕臨崩潰。
因此,當時500萬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的裝備是極為落後的,哪怕最精銳的主力部隊,使用的仍是以輕武器為主的萬國牌武器。
開國大典時的飛機
所以,在建國之後,針對陸軍,中國決定在1953年底完成60個現代化步兵師的整編,而這些部隊所用的武器,也計劃全部從蘇聯進口。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隨著朝鮮戰場形勢的急轉直下,為了保家衛國,在毛主席的堅持之下,最終,中國人民解放軍跨過鴨綠江,開始了近三年之久的抗美援朝戰爭。
然而,此時跨過鴨綠江的數十萬志願軍將士所裝備的,依然是解放戰爭時期的萬國造武器。雖然憑藉簡陋的武器,志願軍仍將美軍從鴨綠江畔攆回了三八線附近。但是,因為後勤補給、武器裝備遠差於美軍,志願軍將士在朝鮮戰場打得極為艱苦,部隊的損失和傷亡也十分嚴重。對於裝備的懸殊差距,新中國自然心知肚明。
因此,在抗美援朝辦爆發之初,中央就派周恩來總理前往蘇聯,請求蘇聯出動空軍掩護,同時給予志願軍提供飛機、大炮、坦克等武器裝備的支持。對於這些要求,史達林倒是十分痛快,都直接答應了。
朝鮮半島局勢
當時,由於抗美援朝戰場上極端緊張的形勢,因此,周總理將武器清單分為了兩批,第1批是志願軍最為急需的武器。
第一批武器清單上分別有:火炮11種,包括大口徑加農榴彈炮、100毫米以上口徑的大口徑榴彈炮,85毫米口徑的加農炮,76毫米口徑的山炮,57毫米口徑的戰防炮以及高射炮、高射機槍、火箭炮、大口徑高射機槍等重武器,這些重武器的需求一共為2114門。
與此同時,清單上還提出了購買包括牽引車、修理車、運輸車、救護車、起重機車、摩託車等10種3301輛各類汽車。當然,觀測儀器、通信儀器、彈藥等各類志願軍各類輔助裝備也包含在內。當時,周總理提出的要求是,這批緊急軍火需要三個月內交貨。
而第2批軍火對於交貨時間稍稍延遲,時間為5個月內交貨。第2批清單上的軍火主要有:10類火炮2064門,9種汽車3286輛,同時,還有其他各類武器彈藥和裝備輜重。
蘇援中最著名的武器喀秋莎火箭炮
這份清單是1950年10月周總理向蘇聯政府提出的,因此,即便按照這份緊急採購清單上最早的交付時間,志願軍也得等到1951年1月之後才能獲得這批武器。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雖然當時的蘇聯對於這批武器裝備十分上心,也確實在時間十分緊迫的情況下如期交付。但是,早在10月份就進入朝鮮戰場的志願軍,已經憑藉自己簡陋的武器發動了三次大規模戰役,即第1次戰役,第2次戰役和第3次戰役。
周總理提出兩份緊急採購清單之後,在志願軍入朝參戰之後,根據朝鮮戰場的實際情況,1950年11月7日,毛主席再次致電史達林,一次性提出了向蘇聯政府購買36個步兵師輕武器的要求。
當時,毛主席在電報之中將計劃用在朝鮮戰場的36個步兵武器裝備需求專門列了個清單,總計有:
14萬支蘇式步槍及5,800萬發子彈,26,000支蘇式自動步槍及8,000萬發子彈,7000挺蘇式輕機槍配備子彈3,700萬發,2000挺蘇式重機槍及子彈2,000萬發,與此同時,還有1000支飛行員所用的手槍10萬發子彈和1000噸TNT炸藥。
毛主席
中國在向蘇聯緊急採購大量重武器和飛機、大炮、坦克的同時,為什麼還採購如此之多的輕武器呢?
原因很簡單,在過去長期的革命生涯之中,由於解放軍的武器裝備絕大多數都來自對手的繳獲,因此,中國人民志願解放軍的武器,尤其是輕武器是極其混亂的。
解放軍的步槍、機槍和火炮的口徑極其混亂,後勤補給、維修和彈藥供應也極為困難。在這種情況之下,要想憑藉如此簡陋的武器持續與美軍作戰,勢必極為艱難。因此,毛主席提出了這樣的採購要求。
在將包括飛機、坦克、大炮及各類輕武器在內的需求清單發往蘇聯政府之後,從1951年1月開始,蘇聯開始按照合同的要求,將大量武器裝備運到中國,併集中存放在東北地區。也從此時起,志願軍部隊需要先在東北地區改裝和換裝,再經過整訓之後再入朝參戰。
抗美援朝
1951年2月,周恩來再次與蘇聯駐華軍事總顧問在北京籤訂了蘇聯向中國提供軍事貸款的協定。根據這個協定規定,蘇聯向新中國提供總額為12.35億盧布的貸款。而這些貸款的用處,全部用於購買朝鮮戰場上中國軍隊急需的武器裝備、彈藥和鐵路器材。
同時,這個協定對於蘇聯提供的武器裝備價格也做了明確的規定。以1950年10月19號中國出兵朝鮮為分界線,在此之前中國的所有訂貨已全價付款,而在此之後,軍事裝備和彈藥以半價付款,鐵路器材則打了75折。
當然,並非所有蘇聯援助的武器都是付費的。1951年5月,史達林兩次向毛主席發電報,破天荒的承認了錯誤。電報中說到,蘇聯向中國提供的米格九戰鬥機未能敵過美國的噴氣式戰鬥機,因此,這一錯誤「責任由蘇聯來負」,並且因此蘇聯向中國無償提供372架米格15戰鬥機(運輸費還是需要中國掏的)。
隨後,372架飛機分兩批在6月和8月運抵中國。史達林之所以破天荒的承認錯誤並賠償中國如此之多的飛機,除了因為朝鮮戰場上中國和蘇聯共同的利益,以及志願軍驚豔的表現出乎意料之外,其實,也與蘇聯當時的米格九戰機太過糟糕有關。
米格九戰機
1950年,蘇聯向中國出售了369架米格9戰鬥機殲擊機,但是,這種殲擊機是蘇聯第1代噴氣式殲擊機,不到性能十分糟糕,而且油耗量很大,作戰伴性極小,因此,當戰鬥機到達中國之後,甚至根本無法用於作戰,中國只好將其用於飛行訓練。
而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所遭遇的大部分困難都來自佔據絕對制空權的美軍飛機的瘋狂轟炸,因此,為了加強志願軍的實力,武裝中國空軍就成為蘇聯的必然選擇。
當然,空軍不是一天能夠建成的,決定朝鮮戰場勝負的依然是陸軍。所以,在購買36個師的輕武器及大量火炮之後,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中國又先後向蘇聯提出購買大各類大口徑火炮、反坦克炮等重武器。史達林對於這些要求,也基本上能夠滿足。
1951年5月25日,徐向前元帥再次趕赴蘇聯,提出購買60個師裝備的要求。而在交貨時間上,根據朝鮮戰場的緊張局勢,中國提出希望能夠在半年之內全部交付。
徐向前
然而這一次,蘇聯卻遠沒有之前答應的這麼痛快。史達林表示,這份清單訂單太過龐大,蘇聯根本難以承受。因此,史達林致電毛主席說,蘇聯要在一年之內完成60個師裝備的訂貨是不可能的。
而毛主席在了解情況之後回復道:三年之內完成60個師裝備就可以,而在1951年,則需要完成10個師的供應。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即便這個計劃也未能實現。
事實上,直到1953年韓戰結束之後,這60個師的裝備依然有一半沒能交付給中國軍隊。徹底將這60個師的裝備全部交付給中國,一直拖到了1954年,也就是韓戰結束之後一年。
因此,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向中國軍隊提供的陸軍裝備,一共為64個師的的裝備,而空軍的武器則為22個空軍師。
米格15戰機
毋庸諱言,來自蘇聯援助的大量武器裝備,總體性能要遠好於中國的萬國造武器,因此,這些武器在朝鮮戰場上也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中國軍隊能夠以弱勝強,屢屢取得對美國為首聯合國軍戰鬥的勝利,這些武器裝備也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但與此同時,由於種種原因,這些中國花了真金白銀從蘇聯購買的軍火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蘇聯淘汰落後的舊武器和劣質武器。
比如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將士使用的蘇聯武器由於質量低劣,甚至用手都拉不動槍栓,被迫用腳蹬,因此,這些步槍也被稱為「腳蹬槍」。而其他蘇聯援助的各類武器之中來自二戰時期的二手貨、劣質貨、庫存貨、淘汰貨比比皆是。
當然,瑕不掩瑜,蘇聯援助的這些有問題的武器裝備也不全是刻意為之。總體而言,蘇聯提供了這些大量武器裝備,確實對於奪取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使得中國陸軍裝備走向現代化,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