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這個時期不僅經濟、文化方面得到空前的發展,軍事力量也是有目共睹的,唐太宗李世民僅僅登基四年,就把最開始比較強大的東突厥給滅了,一雪渭水之盟的恥辱。
唐高宗李治時期,更是直接把高句麗這種難纏的國家給滅了,如此強大的軍事力量,是我們所難以想像的,不過比起這些豐功偉績來,還有一件事情是人們容易忽略的,那就是唐朝時期在安西四鎮僅僅有兩萬多駐軍,卻能夠牢牢控制住遼闊的西域地區,讓人嘆為觀止,這一切背後是不是有什麼秘密呢?
唐朝在西域的全部兵力其實更多
確實如人們所言一樣,唐朝在安西都護府只安排了2.4萬駐軍,可是這並不是當時唐朝控制西域的所有兵力,因為唐朝除了安西都護府之外,還有北庭都護府也有2萬駐軍,這雙方加起來就是4.4萬駐軍,再加上當時的一些部落可調動的僕從軍,總共有5萬多兵力是可以調動起來的。
可以說這5萬駐軍算是當時唐朝用來控制西域地區的主要軍事力量,但是當時唐朝為了以防萬一,還在西域附近的隴右、朔方、河西三個地方安排了增援軍隊,要是控制西域地區的5萬兵力不夠,唐朝就會安排這三個地方的節度使派兵去增援。
根據唐朝十大節度使的兵力來看,單純這三個節度使手上就擁有20萬左右的兵權,這些駐軍中,隨便安排個五萬出去增援西域地區,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對三個地方的安全沒有太大影響。
這樣看來,原本的5萬駐軍,再加上可以增援的5萬駐軍,一共就有10萬駐軍,要是再加上當時一些周邊依附唐朝的小國家的兵力支援,控制西域的兵力應該有15萬左右,這15萬軍隊中,精兵應該不低於5萬,在當時來看,這樣規模的軍隊,已經是十分強大的了。
要知道按照唐朝鼎盛時期軍隊的作戰能力來看的話,15萬大軍已經是相當牛的了,當年李靖率領10萬大軍,就去把東突厥給滅了,15萬大軍控制西域,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這也是西域一直比較安分老實的原因之一。
當然了,僅僅擁有強大的軍隊,其實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只靠武力解決問題,有很多問題都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唐朝能夠僅僅靠著數量不多的駐軍去牢牢控制住西域地區,其實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西域地區對唐朝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比較高,為何這樣說呢?且聽我繼續分析。
西域認同唐朝
自從絲綢之路開通之後,西域和唐朝地區的往來越來越多,這些往來包括文化以及經濟方面的交流,也就是有了這些交流,讓西域地區更加了解唐朝的優勢,也更加被唐朝當時的繁榮昌盛所吸引。
為了能夠和唐朝保持更加長久的交流合作,西域地區當時都是使用漢字來和唐朝進行溝通交流的,一個國家使用的文字和語言是最能代表問題的,西域為了能夠得到更好發展與交流,不惜一切代價學習漢語,足以說明他們對唐朝的認可。
也正是因為西域對唐朝比較認可,並且他們的經濟文化發展都離不開唐朝,所以在唐朝尚且比較繁榮昌盛的時候,西域地區是不會也不願意和唐朝發生什么正面衝突的,因為一旦發生了衝突,最後損失最大的必然是自己。
有了這些種種利益因素的考慮,再加上西域地區還有強大的唐朝軍事力量在控制,所以西域地區在唐朝繁榮昌盛的時期,一直都比較安分,可是隨著安史之亂打亂了唐朝的繁榮之後,一切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西域不願意聽從唐朝的話了,甚至開始敢為了利益欺負唐朝。
後期的唐朝,就更不用說了,幾乎就是誰都敢動一下,到了唐昭宗的時候,原本歸附於唐朝的十分彪悍的戰鬥民族沙陀族都在李克用的帶領下逐漸成為一方霸主,唐昭宗對其十分恐懼,就擔心對自己權力產生影響,因此唐昭宗要去對李克用首先進行收拾,結果唐朝被李克用給打敗了,唐昭宗的末日也即將來臨。
在朱溫控制了唐哀帝並且最終篡位,建立後梁之後,僅僅20年時間,就被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滅掉,李存勖建立後唐,這些事情都足以說明唐朝後期沒落的原因,也說明唐朝之前那麼強大,其實並非只是自己漢人的戰鬥力強大,而是一些外族的支援幫助, 比如沙陀族在唐朝歷史上,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最鼎盛時期唐朝駐守西域的軍隊中,漢人最多的時候也不足40%,其餘的都是突厥或者一些小國家的兵力,能夠靠著其餘國家的兵力來支撐起自己國家的強大,並且這些人還對自己死心塌地,這就是盛唐最讓人驕傲自傲的地方!
結語
唐朝的強大,並不僅僅是一種軍事力量的強大,而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自信,就是因為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力量,支撐起了唐朝百年的繁榮昌盛,只是隨著安史之亂的到來,後期的唐朝,就再也沒有從前的霸氣了!
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