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安西四鎮只有2萬駐軍,為何能牢牢控制住遼闊的西域?

2020-12-03 騰訊網

唐朝時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這個時期不僅經濟、文化方面得到空前的發展,軍事力量也是有目共睹的,唐太宗李世民僅僅登基四年,就把最開始比較強大的東突厥給滅了,一雪渭水之盟的恥辱。

唐高宗李治時期,更是直接把高句麗這種難纏的國家給滅了,如此強大的軍事力量,是我們所難以想像的,不過比起這些豐功偉績來,還有一件事情是人們容易忽略的,那就是唐朝時期在安西四鎮僅僅有兩萬多駐軍,卻能夠牢牢控制住遼闊的西域地區,讓人嘆為觀止,這一切背後是不是有什麼秘密呢?

唐朝在西域的全部兵力其實更多

確實如人們所言一樣,唐朝在安西都護府只安排了2.4萬駐軍,可是這並不是當時唐朝控制西域的所有兵力,因為唐朝除了安西都護府之外,還有北庭都護府也有2萬駐軍,這雙方加起來就是4.4萬駐軍,再加上當時的一些部落可調動的僕從軍,總共有5萬多兵力是可以調動起來的。

可以說這5萬駐軍算是當時唐朝用來控制西域地區的主要軍事力量,但是當時唐朝為了以防萬一,還在西域附近的隴右、朔方、河西三個地方安排了增援軍隊,要是控制西域地區的5萬兵力不夠,唐朝就會安排這三個地方的節度使派兵去增援。

根據唐朝十大節度使的兵力來看,單純這三個節度使手上就擁有20萬左右的兵權,這些駐軍中,隨便安排個五萬出去增援西域地區,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對三個地方的安全沒有太大影響。

這樣看來,原本的5萬駐軍,再加上可以增援的5萬駐軍,一共就有10萬駐軍,要是再加上當時一些周邊依附唐朝的小國家的兵力支援,控制西域的兵力應該有15萬左右,這15萬軍隊中,精兵應該不低於5萬,在當時來看,這樣規模的軍隊,已經是十分強大的了。

要知道按照唐朝鼎盛時期軍隊的作戰能力來看的話,15萬大軍已經是相當牛的了,當年李靖率領10萬大軍,就去把東突厥給滅了,15萬大軍控制西域,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這也是西域一直比較安分老實的原因之一。

當然了,僅僅擁有強大的軍隊,其實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只靠武力解決問題,有很多問題都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唐朝能夠僅僅靠著數量不多的駐軍去牢牢控制住西域地區,其實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西域地區對唐朝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比較高,為何這樣說呢?且聽我繼續分析。

西域認同唐朝

自從絲綢之路開通之後,西域和唐朝地區的往來越來越多,這些往來包括文化以及經濟方面的交流,也就是有了這些交流,讓西域地區更加了解唐朝的優勢,也更加被唐朝當時的繁榮昌盛所吸引。

為了能夠和唐朝保持更加長久的交流合作,西域地區當時都是使用漢字來和唐朝進行溝通交流的,一個國家使用的文字和語言是最能代表問題的,西域為了能夠得到更好發展與交流,不惜一切代價學習漢語,足以說明他們對唐朝的認可。

也正是因為西域對唐朝比較認可,並且他們的經濟文化發展都離不開唐朝,所以在唐朝尚且比較繁榮昌盛的時候,西域地區是不會也不願意和唐朝發生什么正面衝突的,因為一旦發生了衝突,最後損失最大的必然是自己。

有了這些種種利益因素的考慮,再加上西域地區還有強大的唐朝軍事力量在控制,所以西域地區在唐朝繁榮昌盛的時期,一直都比較安分,可是隨著安史之亂打亂了唐朝的繁榮之後,一切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西域不願意聽從唐朝的話了,甚至開始敢為了利益欺負唐朝。

後期的唐朝,就更不用說了,幾乎就是誰都敢動一下,到了唐昭宗的時候,原本歸附於唐朝的十分彪悍的戰鬥民族沙陀族都在李克用的帶領下逐漸成為一方霸主,唐昭宗對其十分恐懼,就擔心對自己權力產生影響,因此唐昭宗要去對李克用首先進行收拾,結果唐朝被李克用給打敗了,唐昭宗的末日也即將來臨。

在朱溫控制了唐哀帝並且最終篡位,建立後梁之後,僅僅20年時間,就被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滅掉,李存勖建立後唐,這些事情都足以說明唐朝後期沒落的原因,也說明唐朝之前那麼強大,其實並非只是自己漢人的戰鬥力強大,而是一些外族的支援幫助, 比如沙陀族在唐朝歷史上,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最鼎盛時期唐朝駐守西域的軍隊中,漢人最多的時候也不足40%,其餘的都是突厥或者一些小國家的兵力,能夠靠著其餘國家的兵力來支撐起自己國家的強大,並且這些人還對自己死心塌地,這就是盛唐最讓人驕傲自傲的地方!

結語

唐朝的強大,並不僅僅是一種軍事力量的強大,而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自信,就是因為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力量,支撐起了唐朝百年的繁榮昌盛,只是隨著安史之亂的到來,後期的唐朝,就再也沒有從前的霸氣了!

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

相關焦點

  • 唐朝對絲綢之路的控制與經營,安西四鎮,焉耆與唐朝和西域的關係
    其中,位於絲綢之路中段的焉耆,憑藉其突出的地緣政治優勢,周旋於唐朝與西突厥兩大政權之間,並與高昌並立,形成複雜的四角關係。唐朝對焉耆的徵討與管理,更是集中體現了其對焉耆在西域地區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立足焉耆是唐朝進一步拓展其在西域的勢力範圍、控制與經營絲綢之路的前提。
  • 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軍政合一的西域都護府對唐朝控制西域有何作用
    在漢朝和匈奴的連年戰爭中,漢朝奪得了西域。漢宣帝為了加強對西域的控制,方便對匈奴的防禦設立了西域都護府。西域都護府負責代表中原王朝對西域的諸多國家進行管理。唐朝初期對突厥、回紇勢力進行了大規模的打擊,順理成章地得到了對西域的控制權。
  • 橫掃西域,唐朝疆域極盛的背後
    但是新汗繼位後仍然選擇與唐朝分庭抗禮,並通過和親拉攏、武力滲透等手段來實現對親唐的西域諸國或部族的控制,逐步恢復西突厥的領導地位,其中對於焉耆和龜茲的爭奪,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面對西突厥與唐朝兩大強權在西域的角逐,實力弱小的焉耆,在乙毗射匱可汗的威逼利誘之下,不得不依據自身利益和安全形勢調整外交方向,重新倒向了西突厥。
  • 大唐將領50年堅守西域一塊「飛地」,最後2萬人血灑疆土
    飛地,是特殊情況下形成的人文地理現象,指只有一塊地方,隸屬於某行政區管轄,但又和它的區域不毗連的土地。唐朝時期,就存在過這麼一塊飛地,古稱龜茲,就是現在的新疆庫車縣。那麼這塊飛地是怎麼來的呢?公元670年四月,吐蕃軍隊出兵西域,攻陷了安西都護府。公元673年,唐朝恢復了安西四鎮;公元678年,吐蕃又控制這一地區;公元679年,安西四鎮又被裴行儉收復;公元687年,武則天被迫收縮戰線,放棄安西四鎮。此時,安西都護府的治所,移至碎葉城。
  • 郭昕:誓死不降,浴血奮戰,為唐朝堅守西域五十年
    及至唐朝,唐太宗首開經營西域之先河,在648年設立安西都護府(下轄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確立了唐朝在西域的霸主地位。唐高宗時期,興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向唐朝在西域的霸權發起挑戰,在670年攻陷安西四鎮。692年,武則天成功收復安西四鎮,在西域奪回霸主地位,並在702年增設北庭都護府,加強了武周(唐朝)在西域的軍事力量。
  • 唐朝疆域最西到達了鹹海、波斯?譚其驤將地圖開疆玩到了極致
    現在網上流傳的唐朝的版圖,基本都是根據譚其驤版的繪製的,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權威。譚版的669年唐朝版圖是唐朝疆域的頂峰,在這張地圖上,唐朝的疆域西到鹹海、波斯一角,東到朝鮮,北越貝加爾湖,南到交趾,面積在1000萬平方公裡左右。不過,譚其驤的每個時代的版圖都有「地圖開疆」的成分。在669年的唐朝地圖中,其中最大的問題出現在西域中亞一帶。
  • 通過地圖了解唐朝疆域變遷:一個龐大的帝國,最後竟然被肢解
    (1)在西域方面,630年,伊吾脫離了西突厥的控制,投入了唐朝,設置了西伊州;639年,唐太宗滅高昌國,設置西州和安西都護府;648年,西突厥駐守浮圖城的葉護背叛西突厥,投降唐朝,唐太宗在此設置了庭州(吉木薩爾),同時整個南疆也成為了唐朝版圖內,唐太宗設置了「安西四鎮」。(2)大漠方面,630年滅東突厥,設置單于都護府,控制漠南;647年,滅薛延陀汗國,設置燕然都護府,控制漠北。
  •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與大食的正面衝突,還是文明的交流?
    貞觀十四年,侯君集滅高昌,從而基本上統一了西域,至高宗中期,唐朝在西域建立了217個州縣,並置安西四鎮,形成了完整的統治體系。不難看出,唐對西域的統治較漢朝而言更加嚴密和穩固。 與唐朝同時崛起的是西亞的阿拉伯帝國。公元7世紀,唐太宗順利的完成了對中原的統一大業,隨後徵服了對唐王朝構成實質威脅的東突厥並順利的統一了西域。
  • 自唐朝以後,西域就沒有被收復,為何清朝卻能將其收復?
    西域這個詞出現在中國已經很久了,這個詞最早大概出現在公元前1040年,那個時候西域是指周朝諸地,到了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的時候,西域就有了地區的限制,在漢朝時西域主要是指的是玉門關陽關以西,帕米爾高原以東的廣大區域。
  • 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
    還有一個不為人熟悉的就是遠在西域的于闐國,自李聖天以後,于闐政權就被人們稱為「李氏王朝」。  唐朝中後期末,由於河西一帶被吐蕃攻陷,西域和大唐聯繫中斷很多年,又因中原唐末五代戰亂,造成于闐同內地交通斷絕,李聖天繼位後不知道唐朝已經滅亡,所以到了宋朝他仍自稱「唐之宗屬」。
  • 唐朝太監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太監為何不能,原因在於兵權控制力度
    這些兄弟怎麼玩都可以,但是不能過問朝政,不能結交大臣,說白了就是控制他們。 唐玄宗對自己的十幾個兒子亦是如此,建了「十王宅」,讓兒子們分院居住,派太監管束;後來還還建了孫兒輩居住的「百孫院」。 儲君皇太子也不按慣例住東宮,而跟著皇帝住別院,免得私下搞小動作。
  • 【風物誌】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
    還有一個不為人熟悉的就是遠在西域的于闐國,自李聖天以後,于闐政權就被人們稱為「李氏王朝」。  唐朝中後期末,由於河西一帶被吐蕃攻陷,西域和大唐聯繫中斷很多年,又因中原唐末五代戰亂,造成于闐同內地交通斷絕,李聖天繼位後不知道唐朝已經滅亡,所以到了宋朝他仍自稱「唐之宗屬」。
  • 風物誌丨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
    其實在唐朝滅亡之後,曾經有三個政權以「唐之宗屬」自居,宣稱繼承大唐正統。中原地區先後有後唐、南唐兩個政權。還有一個不為人熟悉的就是遠在西域的于闐國,自李聖天以後,于闐政權就被人們稱為「李氏王朝」。唐朝中後期末,由於河西一帶被吐蕃攻陷,西域和大唐聯繫中斷很多年,又因中原唐末五代戰亂,造成于闐同內地交通斷絕,李聖天繼位後不知道唐朝已經滅亡,所以到了宋朝他仍自稱「唐之宗屬」。歷史上的李聖天,對大唐可謂是「西域孤忠」,不僅與殘留在西域的唐朝軍隊聯合抗擊吐蕃,竭盡全力保全唐朝在西域的統治,而且以唐朝宗屬自居。
  • 「風物誌」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
    其實在唐朝滅亡之後,曾經有三個政權以「唐之宗屬」自居,宣稱繼承大唐正統。中原地區先後有後唐、南唐兩個政權。還有一個不為人熟悉的就是遠在西域的于闐國,自李聖天以後,于闐政權就被人們稱為「李氏王朝」。唐朝中後期末,由於河西一帶被吐蕃攻陷,西域和大唐聯繫中斷很多年,又因中原唐末五代戰亂,造成于闐同內地交通斷絕,李聖天繼位後不知道唐朝已經滅亡,所以到了宋朝他仍自稱「唐之宗屬」。歷史上的李聖天,對大唐可謂是「西域孤忠」,不僅與殘留在西域的唐朝軍隊聯合抗擊吐蕃,竭盡全力保全唐朝在西域的統治,而且以唐朝宗屬自居。
  • 通過地圖看唐朝版圖變遷:一個龐大帝國,最後走向瓦解!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繁榮強盛的大一統王朝,巔峰時期面積達1237萬平方公裡,而到了唐朝末期卻僅剩下300多萬平方公裡。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本人今天將通過地圖的形式讓你感受大唐從建國到巔峰再到滅亡的289年曆程。 在講唐朝之前,還是要先提一下隋朝。
  • 歷史上的孫悟空原型,曾親眼見證了大唐在西域的徹底沒落?
    那便是唐朝天寶年間奉命出使罽賓國(阿富汗東南與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唐朝使臣車奉朝,法號釋悟空。01 大唐的西域輝煌在公元8世紀中葉,當時的突厥吐火羅葉護國因阿拉伯帝國的打擊而式微。750年,作為西突厥吐火羅屬國的罽賓國因此遣特使到長安,希望藉助唐朝的力量來保證自身的國家安全。
  • 為何卻說打出了軍威?
    光這一身裝備花費不菲,這也不是一般的西域國家軍隊能養得起的。另外唐軍的單兵作戰能力也達到了冷兵器之最,當時大唐正規軍士兵披甲率可以達到60%,歷數各朝軍隊,還真沒有多少軍隊能達到這個比例。唐軍中還裝備有著名的「明光鎧」,號稱「唐朝十三鎧」之首,韌性極強,且著裝輕便。
  • 西域離中國核心文明區相去甚遠,為什麼古代中原王朝拼命爭奪?
    如八世紀下半葉,大食帝國(即阿拉伯哈利發王朝)的勢力控制了中亞,並想向東發展,進入西域;而吐蕃則在790年以後以破竹之勢,從青藏高原俯衝南疆,攻佔了唐的北庭、西州和安西四鎮;而在蒙古高原上,回紇勢力正處於鼎盛之際,也向西域發展。二、西域對於中原王朝的重要性及歷史地位小國寡民,互不統一的西域各國,無法與強大的周圍勢力相抗衡,總是處於被統治的地位。
  • 唐朝時期繁榮昌盛兵力強盛,那麼大唐究竟有多少兵馬
    唐朝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上最繁盛的時期,他的軍事力量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獨佔鰲頭的,在小說《隋唐演義》和《說唐全傳》中,你會發現,大唐每一次打仗都是大規模軍隊的出動,不是20萬、30萬,就是60萬,真是讓人羨慕之至啊!一個國家打仗隨時能調出這麼多的部隊來,可想而知他們的綜合國力是有多麼強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