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冕冠穿龍袍, 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
敦煌莫高窟第98窟于闐國王李聖天畫像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規模巨大,技藝精湛,特別是壁畫中有一類名叫供養人的壁畫,更是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在莫高窟第98窟中,有一幅高2.82米的人像壁畫,壁畫上所繪供養人就是于闐國王李聖天。它的背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于闐國王李聖天
敦煌石窟中多畫有開窟人及其相關人物的形象,這些形象統稱為「供養人像」。正是這些壁畫中的供養人,代代相傳,傾力開鑿石窟,修建佛像,繪製壁畫,才最終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敦煌文化。
在敦煌莫高窟第98窟中,一幅高2.82米的人像壁畫尤其令人矚目。畫像中人物頭戴冕旒,身穿兗服,手持香爐,衣服上繡著日月龍獸,完全是漢族帝王的形象,但看人物面相卻不似中原人模樣。他到底是誰呢?通過畫像旁邊的榜題「大朝大寶于闐國王大聖大明天子」,可知人像上這位氣宇軒昂的美男子,就是于闐國王李聖天。由於身份特殊,于闐國王李聖天這身供養人畫像,也是在莫高窟發現的最大的君王肖像畫。
李聖天,本名尉遲僧烏波,是五代、宋初的于闐國王,公元912年-966年在位。唐朝滅亡後,中原出現五代十國封建割據狀態。公元912年,尉遲僧烏波繼位為于闐王,他自稱「唐之宗屬」,並以唐朝國姓李氏為姓。
唐朝自高祖李淵建國至唐景宗李柷(公元904年-907年)共歷21帝,統治289年。早在李聖天繼位為王5年前就已經滅國,為什麼李聖天還以「唐之宗屬」自居呢?
其實在唐朝滅亡之後,曾經有三個政權以「唐之宗屬」自居,宣稱繼承大唐正統。中原地區先後有後唐、南唐兩個政權。還有一個不為人熟悉的就是遠在西域的于闐國,自李聖天以後,于闐政權就被人們稱為「李氏王朝」。
唐朝中後期末,由於河西一帶被吐蕃攻陷,西域和大唐聯繫中斷很多年,又因中原唐末五代戰亂,造成于闐同內地交通斷絕,李聖天繼位後不知道唐朝已經滅亡,所以到了宋朝他仍自稱「唐之宗屬」。
歷史上的李聖天,對大唐可謂是「西域孤忠」,不僅與殘留在西域的唐朝軍隊聯合抗擊吐蕃,竭盡全力保全唐朝在西域的統治,而且以唐朝宗屬自居。他是一位深受漢文化影響的人,即位後不僅起了漢名,其行政建制和職官制度,也處處模仿唐朝。始終不渝地堅持對中原王朝的臣屬關係,延續了于闐國歷來與中原王朝的密切關係。
中國歷史上的千年古國
于闐國(公元前232-公元1006年),是塔裡木盆地南緣一個古老的塞人城邦,有關于闐的記載,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傳》,稱其在西域之東。《漢書》記載:「于闐國,王治西城,去長安九千六百七十裡。戶三千三百,口萬九千三百,勝兵二千四百人。」
公元前二世紀,尉遲氏在此建立于闐國,為西域南道中,國勢最強的國家之一。西漢時期西域都護建立後,歸屬漢朝,疆域包括今和田、洛浦、墨玉三縣。魏晉南北朝時期,仍向中原王朝進貢。
于闐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國,自二世紀末佛教傳入後,逐漸成為大乘佛教的中心,魏晉至隋唐,于闐國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于闐還是唐代安西都護府安西四鎮之一。君主國姓為尉遲,因仰慕唐朝,有兩位君主改姓李,他們分別是尉遲僧烏波(李聖天)、尉遲蘇拉(李從德),國祚長達1238年。
關于于闐,漢、藏史籍和敦煌壁畫中都有于闐建國的傳說,這些傳說都與佛教相關。《于闐國授記》中說,建立于闐國的人是被阿育王拋棄的王子,他被漢王菩薩收為義子,長大後西奔,建于闐國。當時,印度大臣耶舍也被驅逐。一天他倆相遇,為爭奪領土兩人即將開戰,多聞天和吉祥天女前來化解他們的矛盾。後來,耶舍和漢王的義子分別在白玉河的上下遊居住,而中遊則為中原、印度臣民共居。
于闐掌控古絲綢之路南道,商貿發達,同時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原的蠶桑技術就是通過于闐傳播出去的。關於桑蠶的傳播,玄奘法師曾在瞿薩旦那國(古于闐國-今新疆和田附近)聽到的一段傳說:瞿國原無蠶桑,聽說東鄰小國已有蠶桑絲織,便遣使東國求獲蠶桑種子,但被東國君主回絕,並嚴令關守,禁止蠶桑種出關。瞿國無計可施,便謙恭備禮與東國求親。東國君主為了睦鄰友好,就答應了這門親事。瞿國國王派使迎親時,囑咐迎親者密告東國公主,瞿國沒有蠶桑絲綢生產,請公主自帶蠶桑種子來完婚,今後方能自制絲綢服飾。公主離開東國時,將蠶桑種子密藏於頭上的帽子內,出境時,守將搜遍了所帶物品,只是不敢檢查公主的帽子,從而使桑樹和蠶種帶入了瞿國。
于闐這個以農業、種植業為主的王國,是一個從西漢初年開始一直由一個家族傳承的國度,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千年政權,從西漢到北宋,存在了1238年之久,直到1006年被喀喇汗國吞併,綠洲佛國毀滅。
于闐王畫像為何出現在敦煌?
早在唐貞觀年間,于闐尉遲氏就被唐太宗冊封為王,並賜姓為李,同時授予安西四鎮之一的毗沙門都督府都督的職位。敦煌莫高窟第98窟畫像中的李聖天,是在五代時被後晉高祖石敬瑭在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冊封為于闐國王的。但是,為什麼于闐國王會出現在敦煌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的功德窟裡呢?
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的《回鶻文馬年金國使節向沙州王請婚記》紙本卷經中,有這個問題的答案。
《回鶻文馬年金國使節向沙州王請婚記》正面是漢文佛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百四十一。背面有回鶻文十八行,內容由兩部分組成:前篇是金國使節向沙州某位統治者女兒的求婚記,後篇是一組古突厥諺語。前篇只剩下九行,翻譯成漢語是:「……好時光。幸福的……馬年(934)五月,我們金國的使節為了向百戶長之女求婚來到沙州。我們得到了這位公主,並得到了好的榮譽。願母親和父親再次平安地回到金國去!誰若讀此(文句),誰將成為財富無數的富人。」
文中所說的「金國」,是指在公元851-938年間于闐國的官方名稱。而嫁給于闐王的公主,就是沙州統治者曹議金的女兒。他們的婚期約在馬年五月(即公元934年六至七月間)之後不久。而這位于闐王就是李聖天,曹議金的女兒也被後唐王朝冊封為于闐皇后。也就是說,這位于闐國的國王是曹議金的女婿,所以他和皇后曹氏及親屬的供養人像,也畫在了曹家的功德窟中。
于闐國王李聖天、敦煌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還有中原王朝的絲絲縷縷的關係,就這樣被這幅「于闐國王李聖天供養像」所囊括,仔細研讀這幅壁畫,就能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信息,它深刻地揭示了于闐國與沙州(敦煌)當時的統治者之間的關係,反映了于闐與沙州和中原王朝的親密關係。
文丨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黃建強
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