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誌丨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

2020-12-04 掌上蘭州

戴冕冠穿龍袍, 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

敦煌莫高窟第98窟于闐國王李聖天畫像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規模巨大,技藝精湛,特別是壁畫中有一類名叫供養人的壁畫,更是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在莫高窟第98窟中,有一幅高2.82米的人像壁畫,壁畫上所繪供養人就是于闐國王李聖天。它的背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于闐國王李聖天

敦煌石窟中多畫有開窟人及其相關人物的形象,這些形象統稱為「供養人像」。正是這些壁畫中的供養人,代代相傳,傾力開鑿石窟,修建佛像,繪製壁畫,才最終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敦煌文化。

在敦煌莫高窟第98窟中,一幅高2.82米的人像壁畫尤其令人矚目。畫像中人物頭戴冕旒,身穿兗服,手持香爐,衣服上繡著日月龍獸,完全是漢族帝王的形象,但看人物面相卻不似中原人模樣。他到底是誰呢?通過畫像旁邊的榜題「大朝大寶于闐國王大聖大明天子」,可知人像上這位氣宇軒昂的美男子,就是于闐國王李聖天。由於身份特殊,于闐國王李聖天這身供養人畫像,也是在莫高窟發現的最大的君王肖像畫。

李聖天,本名尉遲僧烏波,是五代、宋初的于闐國王,公元912年-966年在位。唐朝滅亡後,中原出現五代十國封建割據狀態。公元912年,尉遲僧烏波繼位為于闐王,他自稱「唐之宗屬」,並以唐朝國姓李氏為姓。

唐朝自高祖李淵建國至唐景宗李柷(公元904年-907年)共歷21帝,統治289年。早在李聖天繼位為王5年前就已經滅國,為什麼李聖天還以「唐之宗屬」自居呢?

其實在唐朝滅亡之後,曾經有三個政權以「唐之宗屬」自居,宣稱繼承大唐正統。中原地區先後有後唐、南唐兩個政權。還有一個不為人熟悉的就是遠在西域的于闐國,自李聖天以後,于闐政權就被人們稱為「李氏王朝」。

唐朝中後期末,由於河西一帶被吐蕃攻陷,西域和大唐聯繫中斷很多年,又因中原唐末五代戰亂,造成于闐同內地交通斷絕,李聖天繼位後不知道唐朝已經滅亡,所以到了宋朝他仍自稱「唐之宗屬」。

歷史上的李聖天,對大唐可謂是「西域孤忠」,不僅與殘留在西域的唐朝軍隊聯合抗擊吐蕃,竭盡全力保全唐朝在西域的統治,而且以唐朝宗屬自居。他是一位深受漢文化影響的人,即位後不僅起了漢名,其行政建制和職官制度,也處處模仿唐朝。始終不渝地堅持對中原王朝的臣屬關係,延續了于闐國歷來與中原王朝的密切關係。

中國歷史上的千年古國

于闐國(公元前232-公元1006年),是塔裡木盆地南緣一個古老的塞人城邦,有關于闐的記載,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傳》,稱其在西域之東。《漢書》記載:「于闐國,王治西城,去長安九千六百七十裡。戶三千三百,口萬九千三百,勝兵二千四百人。」

公元前二世紀,尉遲氏在此建立于闐國,為西域南道中,國勢最強的國家之一。西漢時期西域都護建立後,歸屬漢朝,疆域包括今和田、洛浦、墨玉三縣。魏晉南北朝時期,仍向中原王朝進貢。

于闐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國,自二世紀末佛教傳入後,逐漸成為大乘佛教的中心,魏晉至隋唐,于闐國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于闐還是唐代安西都護府安西四鎮之一。君主國姓為尉遲,因仰慕唐朝,有兩位君主改姓李,他們分別是尉遲僧烏波(李聖天)、尉遲蘇拉(李從德),國祚長達1238年。

關于于闐,漢、藏史籍和敦煌壁畫中都有于闐建國的傳說,這些傳說都與佛教相關。《于闐國授記》中說,建立于闐國的人是被阿育王拋棄的王子,他被漢王菩薩收為義子,長大後西奔,建于闐國。當時,印度大臣耶舍也被驅逐。一天他倆相遇,為爭奪領土兩人即將開戰,多聞天和吉祥天女前來化解他們的矛盾。後來,耶舍和漢王的義子分別在白玉河的上下遊居住,而中遊則為中原、印度臣民共居。

于闐掌控古絲綢之路南道,商貿發達,同時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原的蠶桑技術就是通過于闐傳播出去的。關於桑蠶的傳播,玄奘法師曾在瞿薩旦那國(古于闐國-今新疆和田附近)聽到的一段傳說:瞿國原無蠶桑,聽說東鄰小國已有蠶桑絲織,便遣使東國求獲蠶桑種子,但被東國君主回絕,並嚴令關守,禁止蠶桑種出關。瞿國無計可施,便謙恭備禮與東國求親。東國君主為了睦鄰友好,就答應了這門親事。瞿國國王派使迎親時,囑咐迎親者密告東國公主,瞿國沒有蠶桑絲綢生產,請公主自帶蠶桑種子來完婚,今後方能自制絲綢服飾。公主離開東國時,將蠶桑種子密藏於頭上的帽子內,出境時,守將搜遍了所帶物品,只是不敢檢查公主的帽子,從而使桑樹和蠶種帶入了瞿國。

于闐這個以農業、種植業為主的王國,是一個從西漢初年開始一直由一個家族傳承的國度,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千年政權,從西漢到北宋,存在了1238年之久,直到1006年被喀喇汗國吞併,綠洲佛國毀滅。

于闐王畫像為何出現在敦煌?

早在唐貞觀年間,于闐尉遲氏就被唐太宗冊封為王,並賜姓為李,同時授予安西四鎮之一的毗沙門都督府都督的職位。敦煌莫高窟第98窟畫像中的李聖天,是在五代時被後晉高祖石敬瑭在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冊封為于闐國王的。但是,為什麼于闐國王會出現在敦煌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的功德窟裡呢?

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的《回鶻文馬年金國使節向沙州王請婚記》紙本卷經中,有這個問題的答案。

《回鶻文馬年金國使節向沙州王請婚記》正面是漢文佛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百四十一。背面有回鶻文十八行,內容由兩部分組成:前篇是金國使節向沙州某位統治者女兒的求婚記,後篇是一組古突厥諺語。前篇只剩下九行,翻譯成漢語是:「……好時光。幸福的……馬年(934)五月,我們金國的使節為了向百戶長之女求婚來到沙州。我們得到了這位公主,並得到了好的榮譽。願母親和父親再次平安地回到金國去!誰若讀此(文句),誰將成為財富無數的富人。」

文中所說的「金國」,是指在公元851-938年間于闐國的官方名稱。而嫁給于闐王的公主,就是沙州統治者曹議金的女兒。他們的婚期約在馬年五月(即公元934年六至七月間)之後不久。而這位于闐王就是李聖天,曹議金的女兒也被後唐王朝冊封為于闐皇后。也就是說,這位于闐國的國王是曹議金的女婿,所以他和皇后曹氏及親屬的供養人像,也畫在了曹家的功德窟中。

于闐國王李聖天、敦煌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還有中原王朝的絲絲縷縷的關係,就這樣被這幅「于闐國王李聖天供養像」所囊括,仔細研讀這幅壁畫,就能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信息,它深刻地揭示了于闐國與沙州(敦煌)當時的統治者之間的關係,反映了于闐與沙州和中原王朝的親密關係。

文丨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黃建強

圖/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風物誌】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
    【風物誌】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敦煌莫高窟第98窟于闐國王李聖天畫像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規模巨大,技藝精湛,特別是壁畫中有一類名叫供養人的壁畫
  • 「風物誌」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
    【風物誌】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敦煌莫高窟第98窟于闐國王李聖天畫像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規模巨大,技藝精湛,特別是壁畫中有一類名叫供養人的壁畫,更是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 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
    原標題: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敦煌莫高窟第98窟于闐國王李聖天畫像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規模巨大,技藝精湛,特別是壁畫中有一類名叫供養人的壁畫,更是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 敦煌壁畫中異域風格的西域式建築
    敦煌壁畫中異域風格的西域式建築 2020-05-13 0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火出圈的敦煌壁畫大片你看了沒?
    最近,敦煌壁畫火出了圈。提到敦煌,當然要說到敦煌的壁畫。壁畫素有「牆上博物館」的美譽。很多人去敦煌只為看一眼那些精美的壁畫。但是這些壁畫表達的是什麼?講的是什麼樣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甚至去了現場,也不一定能清楚。
  • 【發現敦煌】敦煌壁畫中的天馬
    【發現敦煌】敦煌壁畫中的天馬 2021-01-13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敦煌服飾」胡漢服飾的融合——漢化官服與重裝鎧甲
    敦煌石窟的服飾文化是一種歷史悠久、積澱豐厚、異彩紛呈、絢麗奪目的寶庫,但是,由於西域各國、各民族遷徙無常,這裡成為歷史上民族成分最為複雜的地區之一,各國服飾在西域這一東西文化的大熔爐中,都經歷了很大的融合和改變。
  • 龔劍:敦煌塑像、壁畫中的唐朝武備
    敦煌塑像、壁畫中的唐朝武備龔劍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存自十六國至元代歷代壁畫四萬多平方米,內容以佛教題材為主,壁畫中佛陀、菩薩、天王、力士、飛天、供養人等為主,故壁畫的研究成果也主要以佛教題材內容為主。壁畫中還涉及大量天王、武弁、其兵甲器械眾多,國內學界只有楊泓先生對敦煌壁畫中的北朝、唐朝騎兵做了一定梳理。本文擬通過對敦煌壁畫、絹畫對唐朝武備進行分析梳理。
  • 井上豪:西域壁畫中的粉本與使用方法
    古代的佛畫中使用了很多的粉本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日本法隆寺壁畫中粉本的使用很早之前就被提出,敦煌壁畫等也使用了很多的粉本。可見在佛教美術的世界裡粉本的臨摹並不一定意味著省力化。本文的研究聚焦西域壁畫,思考新疆庫車的克孜爾石窟裡存在的粉本的使用方法以及它的意義。古代的佛畫中使用了很多的粉本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 敦煌壁畫中的秘密
    敦煌壁畫,是中國巖彩畫的集大成者。莫蘭迪會發現,敦煌莫高窟的巖彩來自天然礦石、進口寶石、人工製造化合物的綜合運用,一張張壁畫背後的材料價值就造價不菲,遠勝於他畫的靜物小品。
  • 敦煌壁畫中的天馬
    翼獸 隋 漢魏時,西域曾經進貢大宛汗血寶馬,就有「天馬」之譽,而更早之前漢武帝所得的烏孫馬則被稱為「西極」。後來,天馬又同來自西方的翼馬相互滲透。翼馬 西魏 敦煌壁畫中最早的天馬,出現在北魏須摩提女緣故事畫中,佛弟子大迦葉化為五百馬赴會。白馬肩不生翼,但卻可以同鵠一起在虛空中疾馳飛躍。
  • 敦煌壁畫中的佛教故事
    敦煌壁畫中主要有三類故事畫:第一種是佛傳故事,也稱「本行」故事,主要講述釋迦牟尼生平事跡;第二種是本生故事,主要講述釋迦牟尼前世的故事;第三種稱作「因緣故事」,講與佛相關的一些因果報應故事。佛教是講輪迴、講報應的,認為現世的很多福或難,都與前世種下的「因」有關。
  • 舞臺劇中的動物服裝,究竟如何構思而來?敦煌壁畫...
    敦煌關鍵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在古代中西貿易的中轉站,西域胡商與中原漢商通行於「絲綢之路」上。所以敦煌動物壁畫的整體風格是時代特色與地區特色並存,其美學風格淵源有來自於中原的畫法,也有來自於西域的凹凸畫法,有工筆,有寫意,有白描,也有沒骨、重彩。這些畫法與風格並不是單一使用的,而是互相雜糅,從而形成了相互交融、剛柔並濟的效果。
  • 論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時代意義
    在古代寺觀及洞窟壁畫的傳統中才有這樣的組織,而對於文人畫家而言,是絕無僅有的。當時已是譽滿域內的大畫家,大千先生為什麼要毅然拋棄都市閒適的文人生活,而到敦煌去尋夢呢?據他自己說:「談起敦煌面壁的緣起,最先是聽曾、李兩位老師談起敦煌的佛經、唐像等,不知道有壁畫。抗戰後回到四川,曾聽到原在監察院任職的馬文彥講他到過敦煌,極力形容有多麼偉大。
  • 敦煌壁畫「動畫」記
    將精彩絕倫的壁畫轉化為活潑平易的動畫,是前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講解員許鑫盼了6年的夢想。2014年聽說國外有人把名畫做成動畫,他試圖聯繫過對方,看看能否也在敦煌壁畫上實現這一構想,但未能如願。「自己實在沒有能力,只有那個心思。」許鑫笑言,6年前未實現的心願,現在終於有團隊做出來了。
  • 講座丨從敦煌壁畫的日、月神圖像看絲路文化交融」
    講座丨從敦煌壁畫的日、月神圖像看絲路文化交融」 中國絲綢博物館 2019-10-05 11:25 來源:澎湃新聞
  • 伎樂天奏樂,歌舞以娛佛——敦煌壁畫中的舞樂圖
    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延綿千年,與中國古代音樂藝術的發展、成熟相始終。敦煌壁畫中有44種,共4500件樂器圖像,3346身樂伎圖像以及500組樂隊圖像,這表明了敦煌壁畫在樂器品種、數量、表演形式以及延續時間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舞蹈是形象的藝術。
  • 敦煌壁畫中的「形象醫學」
    在敦煌壁畫中,有大量以佛經的形象化為特徵的經變畫。這些壁畫通過一個個經變故事畫面,反映出當時社會各階層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喜、怒、憂、恐等情志因素的變化,以及所產生的生、老、病、死的生命運動現象,形象生動,蘊含豐富。 敦煌壁畫中的「形象醫學」,有近百幅之多,其中30幅已被選入《敦煌中醫藥學全書》。
  • 敦煌,為什麼是「中國第一門戶」?
    原創 風物菌 地道風物▲ 沒有黨河,就沒有敦煌。攝影/徐海洋120年前的6月22日,在中國西北的大漠之中,身軀瘦小的道士王圓籙,無意間扣開一面被黃沙掩埋的石壁——敦煌藏經洞橫空出世!
  • 「冠服之豐美華麗」,敦煌壁畫中唐朝服飾文化的演變
    其中,敦煌壁畫中描繪了帝王聽法圖,我們很容易就能直觀的了解當時的場景,尤其是帝王圖中,皇帝頭上戴著冕旒,身上穿著深黑色的衣服,而四周大臣們大部分穿著普通的深色衣服。藉助敦煌壁畫去研究唐代服飾藝術的形式美學,由此可見其重要性,敦煌壁畫中所顯示出來的唐代服飾藝術美學特徵在兩個方面尤為突出顯著,即敦煌壁畫中唐代服飾的所展示出來的技術上美感和藝術上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