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斯醫藥:研發創新是藥企做強做大的關鍵

2020-12-18 新浪財經

來源:金色光-投資有道

從研發抗高血壓藥到挺進腫瘤藥賽道,艾力斯開啟了新格局新徵程。

2004年,上海艾力斯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企業家杜錦豪與科學家郭建輝共同努力下在上海浦東張江成立,從此踏上了創新藥研發之路。16年後,艾力斯(688578.SH)成功登陸A股科創板,開啟了新的徵程。

12月2日,董事長杜錦豪攜手執行長牟豔萍與見證貴賓們一起敲響了艾力斯上市鑼聲。股票發行價格22.73元/股,截至當天收盤,艾力斯股價報收38.55元/股,股價較發行定價上漲69.6%。

「在過去的16年,我們有很多創業的教訓,也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在第一個八年,郭建輝博士廢寢忘食,培養了艾力斯的創新藥研發團隊,創建了創新藥的研發思路,為公司建立了創新藥研發的基礎和平臺。」艾力斯董事長杜錦豪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感慨道。

第二個「八年」,艾力斯研發策略專注於深耕肺癌領域。即將獲批上市的伏美替尼,更是艾力斯獨立研發並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二個國家1.1類新藥,也將是艾力斯在肺癌治療領域打響的「第一槍」。

杜錦豪信心滿滿地表示:「今後的八年,艾力斯將聚焦核心產品、在研產品、引進產品『三駕馬車』,助推公司成為中國抗肺癌領域創新藥的領軍者。隨著艾力斯走向一個集研發、生產、營銷於一體的多元現代化醫藥企業,且公司體制和體系的不斷優化完善,相信艾力斯會越做越好,路越走越寬。」

頂住考驗十六年創新堅守

創新藥研發並非一朝一夕之事,是一個艱苦的堅守歷程。艾力斯從創立之初,就堅定地走研發創新藥之路,用16年時間打磨出兩個國家1.1類新藥,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

杜錦豪說:「和中國的很多醫藥企業不同,艾力斯在起步階段就是從研發創新藥開始,我們的發展理念是『以創新關愛生命』。要想成為一個創新型企業,就必須有優秀的研發團隊,沒有專業的人才,做不成專業的事。」

「研發新藥、好藥,往往面臨著很大的風險。所以,艾力斯從一開始就是企業家和科學家的結合和融合,這是艾力斯走到今日成功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杜錦豪坦言。

2004年,杜錦豪先生攜手擁有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終生科學家榮譽的郭建輝博士創辦了艾力斯,八年後成功研發了國內高血壓領域第一個國家1.1類新藥——阿利沙坦酯。

不過,在發展的過程中,艾力斯也在不斷接受考驗。

2012年,艾力斯首席科學家郭建輝博士因病逝世。也就是在這一年,杜錦豪決定將公司的第一個國家1.1類新藥阿利沙坦酯技術轉讓,並決定親自帶領研發團隊,專注投身於腫瘤創新藥賽道。

「做企業要對商業有前瞻性的洞察與思考。要從商業角度考慮一個產品的價格定位、市場定位,並要評估其利潤空間以及企業商業化能力的競爭性。」杜錦豪知道,「雖然我國的高血壓藥的市場很大,但是競爭者非常多。而艾力斯作為研發創新型企業,必須要瞄準大市場、大產品,才能取得企業更好的發展。」

就這樣,杜錦豪親自掌管公司研發,與當時新委任的研發負責人羅會兵博士(現艾力斯首席化學官)成功研發了公司的第二個國家1.1類新藥——伏美替尼。

8年間,杜錦豪每天都穿著白大褂,和艾力斯的科學家們打成一片,去了解每一個試驗的過程,體驗在試驗過程中的難度。非醫藥科班出身的董事長如今也已是一個製藥行業的專家。

2019年11月,伏美替尼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受理,並已被納入優先審核名單。

杜錦豪深知:「對任何創新藥企業,產品管線就是企業的生命線,而管線的厚度決定了企業生命的長度。要想企業能逐漸做強、做大,唯一的一條標準就是要加強創新藥研發,而首創藥物則是企業走得更遠、飛得更高的關鍵。」

截至2020年6月30日,艾力斯已在中國、美國、歐洲、韓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與地區獲得共62項專利授權,包括30項境內授權和32項境外授權,上述專利均為發明專利。

銳意進取精耕腫瘤賽道

從研發抗高血壓藥到挺進腫瘤藥賽道,艾力斯開啟了新格局新徵程。

今年初,杜錦豪邀請到牟豔萍女士擔任艾力斯執行長,全面負責公司業務運營。牟豔萍深耕中國醫藥市場二十多年,經驗豐富。在加入艾力斯之前,她在默沙東擔任腫瘤事業部董事總經理,創建了默沙東中國腫瘤事業部。

牟豔萍對記者表示,「艾力斯選擇研發肺癌治療創新藥就是看到肺癌治療領域廣闊的市場前景。因為每年新發病例數很多,患者基數龐大,EGFR突變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市場空間和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巨大。」

在牟豔萍看來,伏美替尼具有強勁的競爭力。「雖然伏美替尼將是第三個在國內上市的第三代EGFR-TKI 小分子靶向藥,但是從分子結構到臨床特點都有別於已經上市的同類產品。」

第一是具有雙活性的差異化特徵,主要活性代謝產物AST5902穩態下暴露量約為原型藥的80%,與原型藥AST2818均可強效抑制EGFR敏感突變和T790M耐藥突變;第二是高選擇性,即激酶譜純淨,對野生型EGFR呈現出很高選擇性;第三是療效好,藥物在肺部濃度高,原型和代謝產物均可穿透血腦屏障,其療效優勢已經在多項臨床研究中得到了證實。第四是安全佳,在伏美替尼的註冊臨床研究中,各項≥3級可能的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均

找準了賽道,有了強有力的產品,艾力斯便卯足勁向前進發。

「我們堅持用自己的資金哺育艾力斯15年。但是企業要發展壯大,必須要進入資本市場。所以產品和企業的上市一直是我關注的焦點,也是公司發展的戰略目標。」杜錦豪直言,想要進入資本市場,首先要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

在2019年完成了A輪和A+輪融資後,今年12月2日,艾力斯正式登陸A股科創板。募集資金總額為20.46億元,主要用於新藥研發、總部及研發基地項目。之後,公司將持續不斷投入產品研發,加強在非小細胞肺癌治療領域的持續創新力。

對於伏美替尼的銷售和盈利前景,牟豔萍表示:「預計2021年就會有銷售,2022年我們就開始盈利。據測算,2023年的銷售額可以達到18.3-27.4億元,這個計劃相對來說比較保守。」

牟豔萍的底氣源於有強大競爭力的產品以及營銷管理上的突飛猛進。

據牟豔萍介紹,目前一支具有豐富肺癌藥物營銷經驗的300多人團隊已經就位,並且還在不斷擴大。營銷團隊中,很多是從知名跨國藥企引進的學術推廣精英,都有肺癌或者有過EGFR-TKI類藥物營銷背景,在這個行業裡面有十年、二十年經驗,專家關係、疾病知識等等都非常熟悉。

「在制定營銷策略的時候,我們注重嚴謹和專業。首先,要梳理清楚潛在市場在哪裡,也就是靶子要選準,其次是要有精準的武器,把市場做深、做透、做廣。」牟豔萍篤定地說,「營銷策略兩手抓,一個是價格策略,一個差異化策略,這兩點我們會平衡好。」

如今,艾力斯邁入新的徵程。對於艾力斯的未來發展,牟豔萍很清晰,「未來艾力斯也要走出肺癌領域,走向其他的腫瘤領域。一方面是靠我們有獨特優勢的自主研發,另一方面也會積極尋求一些外部的合作。」

相關焦點

  • 艾力斯:16載潛心研發磨出兩個創新藥
    作為艾力斯創始人、董事長,杜錦豪深知創新藥研發之殘酷,投入高、周期長、風險大,在新藥沒有完全進入成熟期時,杜錦豪並不希望讓投資者承擔風險,而是一直自我「輸血」賦能創新。「我們要有成功的基礎才能引進投資者,這是一種責任。」杜錦豪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精準選擇腫瘤賽道,主攻肺癌靶向藥。
  • 艾力斯上市,盤中誕生一對醫藥億萬富豪夫婦
    截至收市,艾力斯收於38.55元/股,較發行價上漲69.6%,最高達到43.5元/股。艾力斯上市,助力直接或間接持股方式以及一致行動協議合計控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杜錦豪、祁菊夫婦財富大增,一度躋身億萬富豪行列。位於上海市浦東張江國家級生物醫藥基地的艾力斯。
  • 艾力斯醫藥闖關科創板,超50%募資用於新藥研發項目
    港股、科創板相繼迎來了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上市潮。核心產品線單一近日,上海艾力斯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艾力斯醫藥)的上市申請獲得受理,擬採用第五套上市標準登陸科創板。據招股書披露,艾力斯醫藥是一家專注於腫瘤治療領域的創新藥企業,公司的核心產品仍處於研發階段,尚未開展商業化生產銷售。無收入源,疊加不斷高企的費用支出,使得艾力斯醫藥近些年的虧損持續擴大。
  • 網際網路醫院之施強醫藥 藥企轉型新趨勢
    施強醫藥自主研發的「茴茴健康」移動診療平臺又解決了線上診療的哪些痛點?  在本文中,我們試圖探討施強醫藥在轉型過程中做出了哪些改變?它是如何發力創新業務的?背後的邏輯又是怎樣的?  在經歷著「4+7帶量採購」等藥品政策對行業的衝擊後,傳統藥企紛紛展開了探索與轉型。對藥企來說,這幾乎關係生死存亡。
  • 專注腫瘤靶向藥研發!國投創合直投企業艾力斯登陸科創板
    > 12月2日國投創合直投企業上海艾力斯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578.SH)在科創板上市發行價
  • 艾力斯:以開發首創藥和同類最佳藥為目標 深耕腫瘤靶向藥領域
    艾力斯成立於2004年,是一家專注於腫瘤治療領域的創新藥企業,目前已在非小細胞肺癌小分子靶向藥領域構建了優勢產品管線。作為一家創新驅動型藥企,公司以提高全人類的生命質量和健康水平為己任,以全球醫藥市場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為導向,以開發出首創藥物和同類最佳藥物為目標,致力於研發和生產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安全、有效、惠及大眾的創新藥物。
  • 再鼎醫藥杜瑩:做研發和創新首先考慮患者的需求
    中證網訊(記者 潘宇靜)近日,在第二屆「CSCO—再鼎臨床腫瘤新進展高峰論壇」上,再鼎醫藥董事長兼執行長杜瑩博士表示,作為做研發、做創新藥的企業,首先想到的是滿足患者沒有滿足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市場的回報隨著患者的需求相應帶來。
  • 最新排名出爐,全球1000強藥企恆瑞醫藥位列第21位
    近日,全球投行Torreya公布《全球1000強藥企報告》,報告按估值對全球前1000家藥企進行了排名,恆瑞醫藥以估值690億美元從去年的30名提升至21名,不僅是上榜中國藥企的首位,也是唯一一家闖入前25名的中國藥企。
  • 醫藥生物行業2021年投資策略:叢林法則,創新者生存,維持「買入」評級
    創新藥醫保談判加快新藥上市後放量增長,審評審批效率提升縮短研發回報期。高值耗材集採大幅降價,倒逼企業研發創新。非醫保支付類產品或服務也是重要投資方向。創新藥:創新分化,國際市場海闊天空。2015 年開始的藥審改革加速國產創新藥的爆發,IND 及 NDA 數量持續創下新高。
  • 廣州生物醫藥新政支持「卡脖子」關鍵技術,引本土藥企叫好
    廣州出臺生物醫藥產業新政,本土藥企紛紛叫好。「廣州發布的生物醫藥產業新政,全方位、多角度、高標準給予生物醫藥產業更大的支持力度和更完善的激勵機制,有利於加快IAB產業發展步伐,極具前瞻性、實操性和靈活性,無疑讓廣州市生物醫藥企業、讓我們備受鼓舞。」
  • 華東醫藥與美國知名藥企ImmunoGen籤署卵巢癌ADC全球創新藥獨家...
    原標題:[公司]華東醫藥與美國知名藥企ImmunoGen籤署卵巢癌ADC全球創新藥獨家臨床開發和商業化協議
  • 中國下一代偉大的創新藥企長什麼樣
    【財新網】(專欄作家 李秋實)這兩天開始新一輪的藥品醫保談判,還有剛剛結束被打了骨折價的醫療高值耗材集採,讓產業界和投資圈很擔憂中國創新藥企業的未來。  剛剛開始三四年的中國創新藥周期就這樣結束了?
  • 藥企最新排行榜公布|中國生物製藥|輝瑞|江蘇恆瑞醫藥|研發費用|...
    1藥企排名洗牌,羅氏取代輝瑞近日,美國《製藥經理人》公布了2020年全球製藥公司50強名單,且在名單中附上各製藥企業的處方藥年度銷售排名。比較罕見的是,羅氏是近些年來唯一在藥物收入和研發支出上均名列第一的藥企:羅氏製藥公司的總收入達到103億美元,這也是唯一一家研發投資超過十億美元的藥企。2多受藥企大型收購案影響除了羅氏外,諾華也於之前的排名相比上升一位,從第三名躍升至第二位,藥品銷售增長6%。
  • 奇思妙想丨黃啟寬:做生物藥研發服務領域的「獨角獸」
    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決策部署,倡導創業創新觀念,宣傳創業創新政策,弘揚創業創新精神,激發創業創新熱情,發揮典型示範作用,促進創業帶動就業而設立。公司成立不到三年已經快速地與五十多家國內外一線藥企開展了項目合作, 涵蓋大分子藥物的多個熱門治療領域。
  • 資本市場成推動藥物創新重要動力
    近年的IPO改革為這類企業「敞開」了大門,2020年艾力斯、藥明巨諾、德琪醫藥等多家未盈利的創新型藥企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我國創新藥研發呈現出馬太效應,頭部企業往往擁有多個或一批創新藥品種。以數量計,創新藥第一梯隊有6家企業,分別是恆瑞醫藥、中國生物製藥、東陽光、石藥集團、信達生物和復星醫藥,這些企業均有10個以上創新藥。恆瑞醫藥表現最為突出,有37個創新藥被納入指數。
  • 復旦張江踐行中國創新藥企使命與擔當
    目前,公司擁有三大拳頭產品,盈利穩定,在創新藥領域的競爭優勢明顯。2018年和2019年公司營收增速都在38%~45%;歸母淨利潤增速在48%~103%。  今年的疫情改變一切!全球醫藥產業發生了深刻變革。世界範圍內,創新藥企被前所未有地重視。復旦張江擁有成熟的新藥研發團隊、體制和機制,公司多次成功研發出獨家新藥。創新驅動下,復旦張江未來發展前景可期。
  • 抗病毒創新藥:中外藥企鏖戰新賽道
    新華社上海7月22日電(記者龔雯 何欣榮)《經濟參考報》7月22日刊發題為《抗病毒創新藥:中外藥企鏖戰新賽道》的報導。文章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生物醫藥產業備受關注。今年上半年,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生物醫藥的漲幅達到近40%,位居各行業之首。在政策引導和資金推動下,創新藥成為中外藥企的重兵集結地。
  • 搶灘登陸高端製劑:中國醫藥創新的諾曼第
    只有創新才有出路,這基本已成共識。問題關鍵在於,對於技術、資金和人才實力有限的大部分藥企,如何才能脫離仿製藥的紅海,成功走上升級轉型之路?敦刻爾克撤退結束後,邱吉爾在下議院發表了歷史上著名的演講《我們將戰鬥到底》,決心帶領英國人走出至暗時刻。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取得勝利後,盟軍很快確定了登陸反攻歐洲大陸的時間,計劃開闢歐洲第二戰場。
  • 百濟神州:力壓恆瑞的創新藥研發投入之王
    公司名稱百濟的寓意在於「百創新藥,濟世惠民」,「神州」代表中國,按照創始人王曉東提出的願景:「百濟神州要給中國人做最好的抗癌藥,同時也要作為中國人給全世界做最好的抗癌藥」。創新藥物研發需要巨額投入且周期漫長,多數初創型生物藥企往往處於持續燒錢狀態,生存永遠是第一位的。並且新藥研發風險巨大,99%的新藥研發都是以失敗告終。
  • 跨國CRO眼中的中國新藥研發:成本攀升、創新採納率低、患者不足是...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雖然精鼎醫藥在1999年便進入中國,但這家35歲的跨國CRO企業在近三年的感受最為明顯:之前本土藥企更關注藥物註冊,價格是最主要的考量因素;但現在,本土藥企會更多考慮CRO的品質,以及在全球做臨床試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