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與近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研究方法、檔案及資料庫」國際學術...

2021-01-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華中師範大學亞洲研究院暨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擬於2018年12月14日至16日舉辦「海關與近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研究方法、檔案及資料庫」國際學術研討會,現向對中國經濟史、商業史、社會史有研究興趣的學者和研究生徵求論文。具體事項如下:

 

1、會議主題:,海關與中國經濟和社會,19世紀至1950年代初。

 

2、主要議題:(1)全球資本主義視野下的中國海關;(2);海關與近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3)中國海關統計資料的利用和研究;(4)中國海關檔案資料的開發和資料庫的建立;(5)中國海關洋員(包括赫德、安格聯、梅樂和、李度等)對建立和維護海關制度的貢獻。

 

3、會議日程安排: 12月14日  下午報到(參觀江漢關博物館);

 

12月15日  開幕式、主旨報告及學術討論;

 

12月16日  學術討論及閉幕式;

 

12月17日  上午離會。

 

4、論文提交:為促進交流和討論,請務必於2018年11月30日或之前提交不超過12000字的論文,須包括注釋、圖表和參考書目。請採用腳註,A4版(頁邊距3CM)、正文以宋體五號字排版,行距1.5倍。會後將經評審結集出版。

 

5、會議費用:主辦方將提供落地接待,食宿費由主辦方承擔,唯參加者需自付往返交通費。

 

6、查詢和聯繫: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地址:武漢市洪山區珞瑜路152號  郵編:430079);聯繫人:張老師;電話:+86-27-67861579;傳真:+86-27-67862812;E-mail:zlzhangliang1988@163.com

 

若有意出席會議者,請於2018年4月30日前報上論文題目和不多於300字的概要與回執一併反饋。

 

海關與近代中國經濟和社會

國際學術研討會組委會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代章)

2018年3月30日

 

與會回執

姓名

 

性別

 

工作機構

 

是否參加會議

 

聯繫方式

(電子郵箱)

 

論文題目

 

論文概要

 

備註

               

 

相關焦點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網
    內容提要:在近代中國情境下踐行概念史研究,需要理論、方法、知識和語言上的充分準備。方維規著《概念的歷史分量: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細緻梳理若干重要概念在近代中國的譯介、形成和變遷,並從概念的古今流變和中西日互動等角度,為中國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操作指引。
  • 申斌、吳佩林:《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第三輯)》導言
    其他個人或組織的檔案若按照同一形成主體劃分,則較大宗只有孔府檔案等極少數幾種,多數表現為同一地域的眾多不同形成主體(個人、民間組織)留下的檔案,如臺灣文書、徽州文書、石倉文書、清水江文書等。19世紀末開始,隨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變遷,政府部門愈益龐大,政府之外的大型複雜組織大量湧現。
  • 東莞明倫堂檔案學術研討會在東莞召開
    7月5日上午,中國檔案學會、廣東省檔案學會和東莞市檔案局(館)聯合在莞舉辦「東莞明倫堂檔案學術研討會」。 中國檔案學會段東升理事長、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教授、故宮博物院任萬平副院長、國家檔案局館室司劉芸副司長、廣東省檔案學會張平安理事長、廣東省檔案局(館)黃菊豔副局(館)長、四川省檔案局(館)周書生副局(館)長以及來自國內多家高校和機構的專家學者40餘人參加了研討會。
  • 加強日人對華經濟調查資料之翻譯與運用 推動近代金融史研究
    二、本書之史料與學術價值  20世紀初期,日本基於其侵略中國、稱霸東亞的政治經濟目的,對中國展開全方位調查,成為日本侵華之主要情報依據。另一方面,因近代中國戰亂,政府孱弱等原因,本國政府反而未對中國經濟進行系統性調查。故此,當代學界對於近代經濟史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反而要依賴日人的對華經濟調查。
  • 「清代揚州地方檔案發掘與利用學術研討會」在揚州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吳楠通訊員張進)8月28日上午,由揚州大學主辦,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淮揚文化研究中心和江蘇省歷史學會承辦的「清代揚州地方檔案發掘與利用學術研討會」在揚州召開,國家清史纂修工程編委會副主任朱誠如,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江蘇省社科院黨委書記、院長夏錦文,臺灣輔仁大學歷史系主任林桶法,江蘇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楊穎奇,臺灣政治大學史學部博士楊善堯及揚州大學人文社科處
  • 《動漫研究》學術支持第三屆創意城市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產業對接會
    》學術支持第三屆創意城市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產業對接會根據作者自願原則,凡投稿第三屆創意城市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產業對接會的獲獎論文,組委會推薦《動漫研究》發表,該刊由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動漫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知網收錄,該刊不收取任何版面費用。
  • 專家學者研討「大變局之際的世界史研究」
    【信息與動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歐美近現代史學科主辦的「大變局之際的世界史研究」學術研討會日前在上海舉行。來自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的30多位世界史學者參加了此次研討會,並就大變局下我國世界史學者的責任擔當、世界史學科建設、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展開熱烈討論。
  • 史學學人日記視域下的近代史學研究
    一、近代史學學術史的細緻演繹  1840年以來,中國近代史學學術由於時代思潮的催生和中西學術文化的互動,出現了多種史學思潮、史學流派,產生了學術研究的新理論、新方法、新史料,一時蔚為大觀。「五四」以後,梁啓超反思新史學的利弊得失,對如何處理「舊典範」和新史觀、新方法有了新認識,「以新學之法講舊學,必能別闢蹊徑也」[5](P677)。總之,中國史學的近代化,既要藉助於西方的歷史觀念和科學方法,更要對中國傳統史學學術有著深刻的了解和同情,這樣中國近代史學轉型才能平穩有序,才能更具中國風格、中國色彩。
  • 「中國共產黨百年社會治理:歷史經驗、中國特色與國際比較」學術...
    央廣網上海12月5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錢俊妮)為探討政黨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相關理論與實踐問題,增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歷史使命感,永葆黨的先進性,「中國共產黨百年社會治理:歷史經驗、中國特色與國際比較」學術研討會今天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
  • ...學術研究課題「五帝傳說時期的歷史文化研究」 獲批中國歷史...
    紅網時刻永州12月7日訊12月2日,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張京華教授主持的「五帝傳說時期的歷史文化研究」課題獲批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學術項目。「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至於今。」今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更好地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教導大家結合考古學證據,深入研究五帝時代的社會性質,補充中國古代史的知識體系,使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更加豐滿。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2021第一批科研人員招聘公告
    主要從事全球宏觀經濟、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經濟發展、國際政治、國際戰略、國家安全、國際政治經濟學、全球治理和世界能源等領域的研究,是中國經濟政策、國際經濟政策和中國外交政策等領域有重要影響力的智庫之一。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暨2020年度學術成果...
    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電(袁思陶 邢賀揚)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暨2020年度學術成果新聞發布會」12月20日在北京舉行。
  • 經史、義理學的重建:劉鹹炘與中國學術的近代轉化
    19世紀歐洲學術思想走向知識學科化和專業化,現代西方學術分科體系逐步形成,作為現代世界體系和西方啟蒙思想的產物,現代學術分科承載傳播西方中心主義的功能。劉鹹炘批判性繼承章學誠的學術系統,實現對近代經今古文之爭的超越。  章學誠認為道在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實踐中,事勢自然,漸行漸著,聖人通過學於眾人,體察人類文明演化背後的自然之理,「道」是在特定之理與勢的條件下,萬事萬物的「所以然」,而非萬事萬物的「當然」。六經反映的是先民的社會生活和政治實踐,而非聖人的託古改制與憑空創製。
  • 【深度專訪】初曉波教授訪談——中國的日本研究:歷史、現狀與展望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學術委員初曉波接受《國際政治研究》特約記者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李堯星專訪。初曉波教授回顧了中國研究日本的歷史,深入探討當代日本研究發展現狀與前景,鼓勵中國學者繼承前賢的傳統,在時代大潮激蕩之中放眼世界,更加全面、更加冷靜地剖析日本。
  • 近代以來歐洲古希臘法研究
    不過從目前來看,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觀,我們可以看到有相當數量用英文出版的相關學術著作和文章出現。其中的代表性成果為2005年由加加林和科恩主編的《劍橋古希臘法律指南》。在歐洲大陸和英語國家,研究出發點的差異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研究風格和研究進路。
  • 李公明|一周書記:近代日本「中國觀」背後的……方法與立場
    通過對一批曾經在中國活動的革命家、新聞記者與調查員以及研究中國的漢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北一輝、內藤湖南、橘樸、尾崎秀實、森谷克己、平野義太郎、石川達三、火野葦平、竹內好、加加美光行和溝口雄三等)的著述和言行的分析、研究,以實時觀察、在地經驗、深入事物底層、方法和目的的合理性等這些因素作為對評論對象的「中國觀」的認識和判斷依據,揭示了他們觀察中國、評論中國的立場、方法和實質性的問題所在,力圖回應的核心問題是中國與日本國家命運之間的本質性關聯以及
  • 重磅|《邁向人民的社會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四十年學術...
    40周年所慶文集《邁向人民的社會學》彙編了1980年至2018年期間,該所研究人員發表在社會學領域重要學術期刊上的400餘篇文章,反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的快速轉型和巨大變遷。全書分為10卷,按成果發表年份編排,成果涉及社會學理論、歷史與方法研究,民族學理論與具體問題探討,社會分層與流動研究,社會組織與群體研究,文化、家庭與性別研究等。彙編的文章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既是對社會學界最優秀學術成果的梳理,又是對社會學學科發展的梳理。
  • 2019中考歷史專題——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生活、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生活、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1.下表反映了1911—1919年我國麵粉業生產的狀況,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①帝國主義暫時放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②「實業救國」思想的鼓舞③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鼓勵工商業發展
  • 孫衛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研究述要
    大抵有如下幾個方面:中朝經濟貿易史,如王崇實《會寧、慶源開市———談清代吉林與朝鮮的邊境貿易》,聚焦清代吉林一隅的中朝邊境貿易的興廢流變。楊昭全《近代中朝貿易(1840—1918年)》,認為這一時期中朝貿易對兩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均有益處,且對朝鮮尤甚。思想文化方面,文學與哲學研究成果明顯增加。許文燮、韋旭升和樸忠祿相繼刊出《朝鮮文學史》或《朝鮮文學簡史》,提綱挈領地介紹了朝鮮文學發展情況。
  • 周健評《檔案中的歷史:清代政治與社會》︱在檔案中發現清代
    該書分為「檔案中的清代政治」、「檔案中的清代社會」與「檔案與歷史研究」三部分,共收錄論文十九篇,分別涉及清代地方職缺制度、鄉地保甲與基層治理、人口、會黨、教門、牙行、商販、夫妻關係,以及清代檔案整理之歷史與現狀等論題。作者前後一貫的學術關懷,是從制度層面討論清代的基層社會。這些論文發表於1985至2015年間,可謂作者三十餘年來相關研究之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