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聲音】美軍網電空間作戰力量淺析

2020-12-16 騰訊網

來源:高端裝備產業研究中心

導言

2019年10月,美空軍第16航空隊在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萊克蘭聯合基地舉行了成立儀式,美空軍負責網絡空間的第24航空隊和負責全球情報、監視和偵察的第25航空隊已撤編,同時併入這支新成立的部隊。

以空軍的行動為代表,美軍在最近十幾年中不斷對網電空間作戰力量進行整合、對相關作戰域的指控體系進行優化,以期全面提升網電空間作戰能力。

作戰力量體系

與傳統的陸、海、空、天作戰域不同,網電空間融合於物理域、信息域、認知域和社會域,以互聯互通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網絡為平臺,通過無線電、有線電信道傳遞信號、信息,控制實體行為。

網電空間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學術界在定義上還沒有達成共識,但從網電空間的通常定義出發,比較與其緊密相關又相對獨立的幾個領域,可以得到幾個作戰領域的包含關係如下圖所示。這幾個相關領域分別是網絡安全、網絡輿論、網絡情報和電磁頻譜,電磁頻譜主要對應於網電空間的物理域,網絡安全主要對應於網電空間的信息域,網絡輿論和網絡情報主要對應於網電空間的認知域和社會域。

網絡輿論、網絡情報和電磁頻譜(主要是認知電子戰)都是傳統作戰形式(輿論戰、情報戰、電子戰)在網電空間的延伸。但由於網電空間的重要性(體現為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對當今社會的全面滲透)和特殊性(體現為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全面應用),使得這些延伸部分成為了相應作戰形式的主體,從而在網電空間作戰中得到某種程度上的統一。另外,網絡安全領域涉及信息和網絡自身的安全,以及主要通過信息網絡開展的物理域的攻防作戰,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這是網電空間作戰最核心的領域。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經濟社會的演化是相關領域作戰需求產生的客觀條件。不同的作戰力量在各個領域中依次獨立產生,並在聯合作戰需求的引導下逐步走向整合統一,這是美軍網電空間作戰力量體系發展的總體趨勢。

編制體制的優化要服務於作戰效率的提升。由於網電空間自身結構的分散性以及與其他領域關係的複雜性,要將網電空間的作戰力量進行完全統一是不現實也是不必要的。經過了多次整合,美軍在網電空間的作戰力量在在網絡安全、網絡輿論、網絡情報、電磁頻譜等幾個相對獨立的領域中形成比較完善的體系,而且隨著網絡司令部的升級,整體的指控體系更加清晰。

1、網絡安全領域

網絡安全是網電空間作戰最核心的領域,與網絡輿論和網絡情報有著廣泛的交集,玩家眾多。根據復旦大學網絡空間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逸思教授的研究,在美國聯邦政府層面,與網絡安全相關的職能部門/機構包括國土安全部、國防部、國家安全局、中央情報局、司法部(聯邦調查局)、商務部、國務院等。基於對國家安全的不同認知,會形成不同的架構:

當美國國家網絡安全被意識形態主導時,會將網絡安全看做是冷戰時期人權外交與意識形態的進攻性推送,就需要形成以國務院為核心的組織架構;

當美國國家網絡安全被打擊網絡犯罪的社會治安管理與執法行動的思路主導時,網絡安全基本上會與跨國打擊網絡犯罪以及相關問題的司法合作畫上等號,司法部,或者更加精準的說聯邦調查局就會在其中佔據主導位置;

當美國國家網絡安全的核心任務是保障美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促進美國經濟良性發展,構建有效的網絡國防能力時,國土安全部和國防部的重要性以及在決策過程中的話語權就會大幅度上升。

由此可見,美軍網絡司令部的升級在美軍內部優化了網電空間作戰的指控體系,也意味著在網絡安全領域軍方地位的提高,但從整個國家來看,這一項改革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什麼,因為在網電空間這個作戰域中,軍隊的地位遠不如在其他作戰域那麼重要。

在2020年6月發布的《戰略網絡空間作戰指南》(2020版)的附錄B中,給出了如下圖的美國網絡空間組織列表。

這裡列出的是美國網絡空間主要的官方和軍方機構,但真正參與網絡空間攻防作戰的官方機構遠不止這些。根據公開資料,這些機構之間的也並沒有系統穩定的領導關係,而主要是協作關係。例如在美國國家網絡安全綜合計劃(CNCI)中四個部門主要職責分工如下:

國土安全部(DHS):主要負責保護民用機構信息系統安全,減少和合併外部接入點,部署被動網絡傳感器,以及確定公共和私營夥伴關係;

國防部(DoD):主要負責檢測軍事情報系統,提高涉密網絡的安全性,部署入侵防禦系統等;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ODNI):主要負責監控情報界信息系統,以及其他與情報相關的活動,包括制定政府範圍的網絡反情報計劃;

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主要負責提供國內和國際事務科學技術影響的建議。

另外,國防信息系統局DISA是DoD的作戰支援機構。DISA主要負責美軍網絡空間安全防護。但在美軍歷史上曾經發生變化:在2010年之前,由DISA局長負責指揮網絡防禦作戰已有十餘年的歷史;然而,在2010年,DISA的網絡安全防護職能,移交給了新成立的美軍網絡司令部;但是,在2015年,DISA局長兼任JFHQ-DoDIN司令,負責防禦性網絡空間作戰,標誌著DISA加入作戰指揮序列,再次統領美軍的網絡安全防護。

值得一提的是,美軍網絡司令部的升級意味著美軍內部網電空間作戰體系的一次重塑。網絡司令部成立於2009年6月,於2017年8月升級為美軍一級聯合作戰司令部。2018年5月,網絡司令部下屬的133支網絡任務部隊全面形成戰鬥力,其中陸軍41支、海軍40支、空軍39支、海軍陸戰隊13支,總人數達6187人。任務隊構成如下:

2013年,美軍頒布聯合出版物JP3-12(R)號《網絡空間作戰》(Cyberspace Operations),明確指出:「當網絡空間作戰的第一順序效應處於一個地理責任區之內,GCC就是獲得支援的指揮官,由網絡司令部向其提供必要支援。同理,如果網絡空間作戰的第一順序效應是全球性的或跨地區性(跨越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地區性司令部)的,網絡司令部司令就是被支援的指揮官,由各GCC向其提供支援。」美國網絡司令部通過網絡支援分隊(cyber support element)、「聯合部隊網絡總部」(Joint Force HeadquartersCyber)和「聯合部隊國防部信息網絡總部」三大機構設置將其網絡作戰力量嵌入 GCC,從而釐清網絡司令部與 GCC 作戰指控關係,如下圖所示。

資料來源: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

網絡司令部四大軍種司令部,直接對接戰區司令部,通過垂直協作的模式,以及「網絡作戰——聯合計劃分隊」協作,構建了美國網絡司令部的複合式的指揮控制鏈,最大限度發揮網絡司令部作戰力量實力。網絡司令部各軍種司令部對接戰區司令部具體如下:

資料來源:零日情報局

就目前的趨勢來看,美國正在將DISA、NSA以及美國戰略司令部中一些網絡作戰力量的職責向網絡司令部轉移,或者明確它們與網絡司令部的關係。例如,美國正計劃結束美國網絡司令部司令和NSA局長的「雙帽」領導角色;計劃將DISA的聯合部隊總部-國防部信息網絡(JFHQ-DoDIN)的部分或全部職責轉移到網絡司令部。

2018年6月,美軍對外公開了新版《網絡空間作戰聯合條令》(JP3-12),對美軍的網絡作戰做出了新的指導。《條令》規定,美軍的網絡作戰行動主要包括國防部在網絡空間進行的軍事行動、情報活動和日常業務,明確了美軍網絡空間作戰中各個要素的職責。同時,規定國防部長主要負責指導國防部的網絡空間作戰;參聯會主席主要負責就網絡空間作戰政策、職責等向總統和國防部長提出建議;各軍種參謀長主要負責管理下屬的網絡空間作戰部隊;網絡司令部司令作為網絡空間作戰的協調人,負責規劃、協調、整合和執行網絡空間作戰任務;NSA負責提供情報支援和網絡安全支持;國防情報局負責為網絡空間作戰提供軍事情報支援。

但如前文所示,這種趨勢也有可能只是美國政治周期中的一次波動而已。

2、網絡輿論領域

網絡輿論戰的作戰活動在網電空間展開,與網絡信息安全密不可分,但又屬於輿論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輿論戰主要是美國傳播機構在網電空間開展的輿論作戰活動,是網電空間戰與輿論戰的交叉部分,其力量體系組成比較鬆散,軍方無法全面控制,有其特殊性,因而可以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

美軍十分重視輿論戰,早在2006年就組建了媒體作戰部隊。根據2010、2012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向國會遞交的《國家戰略傳播構架》,美國的戰略傳播組織領導體制在宏觀架構上是由總統通過國家安全委員會領導的國務院、國防部、廣播理事會、國際開發署、國家情報聯合體、國家反恐怖中心和其他機構進行的跨部門聯動「扁平化」管理。美國的公共外交活動、美軍信息戰和心理戰等都與之相關,本質上是一種國家意志的宣傳與達成方式。

國務院負責公共外交和公共事務,主導公共輿論和對外宣傳。國務院下設6名負責公共外交的副助理國務卿,其下設的公共事務局負責監管國外媒體中心、區域媒體中心和快速反應部門。2010年9月,美國務院公共外交和公共事務局設立戰略反恐怖傳播中心,協調政府各部門以反恐為目的的對外傳播活動。2016年3月,美國成立「全球作戰中心」,替代原戰略反恐怖傳播中心。

國防部和中央情報局等機構主導面向國內外進行隱蔽傳播的心理戰(美稱為「信息/心理運作」)。國防部長指揮網絡司令部、國防信息系統局。國防部公共事務部長助理辦公室負責美軍形象塑造,該助理國防部長是國防部的首席新聞發言人,負責把握美軍對外輿論的總調門。其辦公室下轄社區關係局、國防信息局、計劃局和美國軍隊信息局,從美軍內部關係、社區關係和媒體關係三個層面協調軍地公共事務。

美國網絡輿論戰大量利用非官方的輿論宣傳渠道,例如國內的美聯社、CNN、ABC、NBC、CBS、FOX、《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以及各大期刊、出版社、門戶網站、社交媒體。2010年以來,美國防部開始傾向選擇把軍方或被軍方認同的社會化媒體網站、Blog榜單、YouTube頻道、Twitter帳號、Flickr空間作為美軍信息發布的重要平臺和渠道。

3、網絡情報領域

網絡情報作戰是在網電空間開展的情報戰,除了包括網絡司令部開展的網絡情報活動,主要還有美國情報體系的網絡情報活動。川普政府2018年發布的《國家網絡戰略》專門強調了美國在網絡空間情報能力,提出「情報領先,確保情報部門在全源網絡情報的使用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美國網絡司令部下屬防禦網絡部隊——國防信息網絡部-聯合部隊總部(JFHQ-DoDIN)組建了一支情報與行動融合小組,其旨在為優選、協調防禦資源。該小組為幫助推動行動開展,需掌握網絡和特定任務集相關的情報。這個情報/行動融合小組會與NSA、國防情報局和其它情報機構接觸獲取信息,並從行動的角度加以審視,之後將這類信息融合。

美國情報體系包括17個情報機構,架構複雜,缺乏明確、統一的領導和管理體系。2004年通過《情報改革與恐怖主義預防法》後,國家情報總監成為美國情報體系的管理者,但事實上,除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國家情報總監並沒有權力指揮或監督美國情報體系各成員單位;同時除了自己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之外,國家情報總監也沒有權力解僱或聘任成員單位的工作人員。各成員單位的負責人都向上級部門負責人匯報,而其上級部門的負責人多為美國內閣閣員,他們都有權直接向美國總統匯報。依照法律,只有中情局局長向國家情報總監匯報。

資料來源:arkteam.net

4、電磁頻譜領域

電磁頻譜戰將電子對抗的傳統概念進一步向「電子戰+電磁頻譜管控」,甚至向整個電磁頻譜域(包括電子戰、通信、傳感器)的鬥爭拓展。電磁頻譜戰核心能力包括電磁空間的偵察、進攻、防禦和電磁戰鬥管理能力,是電子戰向網電空間的延伸,是物理域向信息域的延伸。

2012年,戰略司令部建立聯合電磁頻譜控制中心,旨在實現電子戰和電磁頻譜管理的全面集成,各部隊也分別建立相應的組織協調機構和分隊,國防部信息系統局下屬的聯合頻譜中心則負責提供應用系統和技術支持。2015年3月,美軍成立最高級別電子戰機構——電子戰執行委員會,下設秘書處、常設辦公室和負責具體事務的電子戰能力小組,從國防部層面對電子戰進行決策、協調和監管。2018年1月,空軍司令部新建了跨職能團隊——電子戰/電磁頻譜優勢體系能力協作工作組,由網絡空間行動和作戰通信部主任戴維德·哥德克準將領導,研究確保電磁頻譜優勢的具體舉措。各軍種開始圍繞實戰需求組建新型專業分隊,美國陸軍在2017年成立第1戰場網電戰小組作為獨立電磁頻譜戰分隊。

作戰力量整合

為適應現代戰爭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趨勢的要求,美軍加速推動網電空間作戰部隊向一體化、集成化方向轉型,努力將網絡戰、信息戰、電子戰、情報戰、太空戰等能力融於一身。美軍網絡部隊還將融合人工智慧、無人作戰等複合元素,打造更具優勢的強力「網軍」。

川普政府在《國家網絡戰略》中提出要構建綜合網絡能力,確保美國在網絡空間競爭領域的絕對優勢。2019年7月,美國防部發布2018年版《國家軍事戰略》概要,提出要實行「一體化軍事戰略」,除傳統的陸、海、空之外,聯合部隊及指揮官也必須高度重視「網絡空間的多樣化」,為網絡部隊轉型提供了宏觀思路。

1、陸軍

2018年7月,美陸軍最高情報官員籤署了新的《信號情報戰略》,陸軍希望在空中和地面的同一平臺上使用信號情報、電子戰和網絡系統。這些系統不僅能夠感知環境,還可進行類似電子攻擊或網絡攻擊的行動。將這三個系統整合作為更好的解決方法實現協同工作。

從組織的角度來看,29個電子戰負責人將可以對網絡和電磁頻譜操作有深入的了解。

在物資方面,尤其是像地面層系統這樣的計劃,網絡和英特爾社區定期會整合他們的要求。

2019年1月,美陸軍正式成立情報、信息、網絡、電子戰和空間部隊,該部隊具備執行多樣化任務的能力,並可有針對性地創新作戰概念和調整兵力部署,消除聯合行動時因部隊分散而造成的不利影響,從而提升整體作戰實力,為「多域戰」和「混合戰爭」做準備。

2019年8月,美國陸軍網絡司令部指揮官史蒂芬·福格蒂將軍表示,希望將陸軍網絡司令部改名為「陸軍信息戰司令部」,致力於電子戰和信息作戰。他說,重新命名將更好地代表一項新的軍事任務,因為當前網絡作戰人員越來越多在社交媒體上與對手進行輿情作戰、幹擾ISIS的恐怖行動、混淆國際對手對美國軍事意圖理解等。改革後,網絡司令部希望為陸軍的每一位指揮官配備一組全職網絡安全專業人員,包括電子戰專家到信息戰從業人員等,這樣將幫助領導更快地做出決策。當前,美軍正在為陸軍的各個師、旅、兵團的司令部構建網絡電磁機構部門,美國陸軍信息戰司令部將為這些部門配備全面的信息戰人員。

2020 年 7 月,在《網絡防務評論》專輯中,美國陸軍網絡司令部司令描述了陸軍網絡司令部的發展路線圖,為未來十年信息戰規劃了三個階段。美陸軍網絡司令部將變更名稱,以更好地響應信息環境中的任務(但具體名稱未最後確定),還在構建新機制和技術手段,以更好地對抗對手。

2、海軍

美國海軍早在2010年就設立了專門的艦種司令,統籌密碼、信號情報、網絡、電子戰、信息戰、網絡與空間訓練的規劃與發展。

2018年美國海軍將負責情報部門與負責通信網絡的部門合併,由海軍作戰部副部長直接領導,統籌制信息與網絡空間的發展。

2019年2月,美海軍發布題為《海軍密碼邏輯和網絡戰機構願景》的報告,建議對信息戰部隊進行整合,以提升海軍整體作戰實力。

此外,2019年,美國海軍空間和海戰系統司令部(SPAWAR)更名為海軍信息戰系統司令部(NAVWAR),關注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和偵察(C4ISR)以及網絡空間和太空等領域,此舉是推動「美海軍行動和作戰中信息戰常態化」的一部分。美海軍信息戰系統司令部司令Christian Becker稱,信息戰可分為三個方面:有保證的指揮控制、戰場感知和綜合火力,美海軍正在創建將所有這些結合在一起的架構。

美國海軍第10艦隊司令部的已有職能已經包含了整合的工作任務,第10艦隊司令部為全球範圍從事網絡、信息和計算機網絡作戰、電子戰和空間戰的海軍司令官提供作戰支持與保障。第10艦隊司令部在行政上受海軍作戰部長直接管理,但在作戰上受美軍網絡司令部控制,同時又作為美軍網絡司令部支持海軍岸基和海上部隊執行網絡、情報、密碼/信號情報、信息戰、網絡、電子戰以及空間對抗任務執行的實體。

3、空軍

美國空軍成立第16航空隊美軍網絡部隊朝著集成化方向轉型的又一重要標誌。新組建的美空軍第16航空隊除了網絡作戰要素外,其構成還包括電子戰單元、心理戰單元、多型偵察機、分布式通用地面系統等,並下轄有氣象聯隊、空軍技術應用中心等單位,不但具有強大的網絡攻防能力,還能為美軍提供優質情報信息。

第16航空隊是美空軍全球情報、監視和偵察、網絡、電子戰以及信息行動的唯一專職作戰部門,融合了專門負責偵察、飛行器、網絡空間和情報工作的分支機構以及空軍技術應用中心,共有3.2萬名空軍官兵和文職人員參與其中。第16航空隊還將作為軍用密碼部的組成部分,與美國國家安全局和中央安全局合作開展其他與空軍有關的加密活動。

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美軍網電空間作戰力量的構成以及網電空間的構成之複雜可見一斑。網電空間作戰力量除了軍隊中的相關作戰單位,還包括眾多的非軍事國家機構以及民間力量,是一個軍民一體的作戰域。面對如此複雜的一個領域,釐清各種作戰力量的指控關係是提升網電空間作戰能力的關鍵一步,美軍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

相關焦點

  • 【智庫聲音】聯合全域作戰:美軍作戰新構想
    來源:軍事文摘作者:吳敏文 2020年2月,美軍參聯會副主席約翰•海頓表示,「全域戰」將是美軍未來的主要作戰形式,未來聯合部隊作戰行動將涵蓋陸、海、空、天、電、網、認知等全部作戰領域,融合太空、網絡、電磁頻譜、飛彈防禦等各種能力,與競爭對手在各種烈度的衝突中展開較量並取得勝利;3月,美國空軍參謀長大衛
  • 【智庫聲音】美軍未來電子戰能力建設淺析
    美國未來電子戰的頂層設計及EMBM架構 2020年5月22日美國國防部籤署了《JP 3-85:聯合電磁頻譜作戰》條令,該新版條令中最大的亮點是將「電子戰」相關術語替換為「電磁戰」,這不僅僅是美國這一條令的重大變化,更透露了美軍電子戰發展的重要風向標。該條令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如下表所示。
  • 遙感智庫:聚焦美陸軍網絡作戰司令部集結戈登堡
    此次部署整合了美陸軍全部的網絡空間力量,並將運營商、培訓師和政策制定者聚集在一起。美軍認為,經驗豐富的網絡專家,不僅能夠接受高級綜合性專業教育,也可以在發現新威脅或開發新技術後走進「訓練營」分享經驗、快速共享新想法,以應對瞬息萬變的網絡作戰。在一個速度至上的戰爭領域,網絡部隊訓練使得比對手更快地感知、決定和行動。
  • 智庫女學者:美軍有能力擊毀中方船隻
    而這篇文章是一位智庫女學者的著作,其在內容中揚言「現如今的美軍擁有強大的作戰能力,能夠擊毀掉所有的中方船隻,並在72小時內消滅掉所有敵軍」。而這位智庫女學者便是米歇爾弗盧努瓦,這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女人呢?
  • 美軍對日軍碾壓式作戰,幾千個人打兩百個人,日軍部隊如何反擊?
    美軍對日軍的碾壓式作戰,幾千個人打兩百個人,日軍部隊如何反擊文/無計讀史美軍和日軍部隊在菲律賓的爭奪,演變成為了在一個又一個的島嶼上面,美軍與日軍部隊的爭奪。我們今天要講的故事,是關於馬金島上面,美軍的進攻。
  • 美軍的作戰理論體系與作戰概念研發機制
    美國海軍先後發表了《……由海向陸》、《前沿……向海向陸》和《2020年海軍構想:未來……由海向陸》,強調海軍要從海上投送美國的力量和影響,通過和平、危機和戰爭時期的「全譜」軍事行動,對陸地的事態施加直接和決定性影響。
  • 美軍對日軍的碾壓式作戰,幾千個人打兩百個人,日軍部隊節節敗退
    美軍對日軍的碾壓式作戰,幾千個人打兩百個人,日軍部隊節節敗退 文/無計讀史 美軍和日軍部隊在菲律賓的爭奪,演變成為了在一個又一個的島嶼上面,美軍與日軍部隊的爭奪。 我們今天要講的故事,是關於馬金島上面,美軍的進攻。
  • 美智庫向西方爆料:中國核彈數量再增加,與美軍報告數量誤差大
    美國一直非常關心全球的核力量的發展狀況,而該國的芝加哥智庫發現了一個新變化。這家美國智庫非常著急地向西方爆料道,中國核彈數量再增加,達到了350枚,與美軍此前的報告數量誤差大,他們認為中國的核彈頭數量只有不到200枚。如果智庫的數量是正確的,那麼美軍可能犯了一個錯誤。
  • 首發 | 無人化作戰將改變未來戰爭形態
    作戰空間,是作戰行動所涉及的空間範圍。宏觀來看,新型技術空間和傳統物理空間緊密融合,戰爭對抗由傳統空間向「陸、海、空、天、電、網、心」多維一體拓展;作戰域由單一物理域向「物理域、信息域、認知域、社會域」深度融合;制權爭奪的重心由「信息、海洋、天空」向「智能、太空、網絡」轉移,形成「耦合緊密、互聯互動」的一體化全域多維戰場。
  • 遇坑就填的美軍,為啥偏偏栽在這「三角」裡?
    此外,這場阻擊戰讓美軍心生忌憚,很長一段時間內,再也沒有試圖奪回此處陣地。  今天,讓我們走進平金淮阻擊戰。  文 | 王正興  編輯 | 謝芳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 華盛頓智庫給美海軍打出低分……
    「福特」號是美國新一代「福特」級航母的首艦,2017年服役後,一直在進行各項訓練,為首次作戰部署做準備。從11月上旬開始,「福特」號開始了新一輪海上訓練。據美海軍官方介紹,本輪訓練意義重大,因為這是「福特」號服役以來第一次與護航艦艇組成編隊一起訓練。
  • 美軍新數據戰略瞄準未來作戰
    戰略指出,未來,美國防部將成為一個「以數據為中心的機構」,美軍將通過快速使用數據獲取作戰優勢、提高作戰效率。美國防部這份11頁的數據戰略引發外界廣泛關注,未來可能對全球軍事動向產生微妙影響。欲推動聯合全域作戰總的來看,美軍最新數據戰略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突出前瞻性。戰略將數據視作美軍作戰的「戰略資產」,提出美國防部數據是一種高附加值商品,必須以能夠帶來即時和持久軍事優勢的方式加以利用。
  • 美國智庫學者鼓吹在臺灣駐軍,前臺防務部門負責人:不可能
    對此,臺當局防務部門前負責人楊念祖接受訪問時表示,大陸軍隊進行不同演訓、強化海空等軍事力量展現,「傳達給臺灣的訊息是不要輕舉妄動、不要冒進」,加上美軍也在附近演訓,解放軍也是關心美軍新軍事力量的展現。中美最近在南海的大動作,代表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選擇在南海?
  • 美國海軍陸戰隊成立「海軍陸戰隊太空司令部」 銳評:美軍太空力量...
    杜文龍:美軍的太空司令部主管其配屬的各軍兵種部隊,它集成所有太空力量,對全軍的太空資源進行統一調配,各軍兵種如果要想充分利用太空司令部的資源,就必須要有相應的對接單位。美國的海軍陸戰隊一直是其海外作戰的重要軍種,現在成立自己軍種的太空司令部,就是為了與美軍太空司令部進行銜接。
  • 美軍電磁頻譜戰的進展
    研析美軍電磁頻譜戰的進展,對於在未來信息戰場禦敵制勝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認識電磁頻譜戰首先要認清概念內核——電磁空間。電磁空間是現代戰爭的作戰概念和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對抗新域。作為自然空間的組成部分,它是由電磁波構成的物理空間,涵蓋依存於電磁頻譜的各類傳感器、通信和武器系統及其產生的電磁波、信息流等相關信息活動。
  • 如何練就新型作戰力量的「鐵拳」
    新型作戰力量是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的重要組成,關乎國家戰略安全和軍隊發展未來。加快生成提高我軍新質作戰能力,必須高起點抓好新型作戰力量實戰化訓練。    從強軍興軍的時代高度,認清推進新型作戰力量實戰化訓練的戰略價值    新型作戰力量代表戰鬥力發展方向,抓好實戰化訓練具有很強的示範引領作用。新型作戰力量裝備技術新、運用領域新、作戰方式新,是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領頭雁」和「加速器」。
  • 美智庫提醒F35,別和它超視距作戰
    而美國的航空航天學會(AIAA)成員,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IEEE)成員和老烏鴉協會(電子戰相關領域協會)成員的一份報告卻提示,美軍的F/A-18E/F和F35等戰機,應該避免和蘇35進行超視距作戰,從內容來一看,一改蘇35僅機動能力強,但遠距離和電子對抗能力較差的看法。
  • 【智庫聲音】淺談5G的軍事應用(一)
    同時,無人車也可以運輸軍用物資,提高軍隊作戰效率,是未來作戰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無人機 無人機作為新一代無人化裝備,因其隱蔽、靈活、成本低、適用多種作戰環境的特性,已經廣泛應用於情報偵察、跟蹤定位、戰場搜救、中繼通信、軍事打擊、信息對抗、戰鬥訓練等軍事領域,成為現代戰爭的一支重要空中力量,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 ...但代價高昂|美軍|蘭德公司|臺海|五角大樓|丹尼爾·戴維斯_網易...
    長期以來美軍一直在辯論,在中國進攻臺灣時,美軍是否應協防臺灣,但考慮較少的卻是美軍能否成功協防臺灣。對中美兩國軍事實力不理智的分析,將使美軍在臺海之戰中被擊敗的機率大大增加。現在有必要停下來考慮一下這些自信滿滿的話對美軍亞太地面力量、海上水下力量和空中力量實際意味著什麼。無須思考太長時間,我們就會意識到這樣做對美國並沒有好處。美國設立法案或訂立條約都無疑應使美國變的更加安全,維護(或促進)美國保持繁榮富強的能力。如果美國必須承擔所有風險和成本,而另一方則獲得大部分利益,那麼將自己與另一個國家或政治實體捆綁在一起顯然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 蟒蛇行動:美軍戰史上最高海拔作戰
    2002年3月1日至18日,美軍動用第10山地師、第101空中突擊師一部兵力和部分特種部隊,在多國部隊和阿富汗地方武裝的配合下,實施了其歷史上戰場海拔最高的戰鬥——「蟒蛇行動」,作戰目標是阿富汗東部沙希果德山谷內的塔利班武裝和「基地」組織殘餘人員。  「蟒蛇行動」的起因要從2001年12月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