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 | 無人化作戰將改變未來戰爭形態

2021-01-19 軍事文摘
當前,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無人車」「無人船」「無人機」等大量智能化無人裝備應運而生並不斷拓展在實戰中的應用,特別是在戰場感知、行動空間、作戰模式、指揮控制與後勤保障上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變化,從而推動著戰爭形態急劇發生改變。無人裝備發展提升戰場感知能力。戰場感知系統在作戰體系中起到類似「眼睛、耳朵」的重要作用,敵對雙方針對戰場感知系統的攻擊和防護成為現代戰爭的重要任務之一,戰場感知系統的生存能力面臨嚴峻考驗。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地面、水下傳感器經常會受到對手人為的幹擾破壞,甚至由於接收對方刻意誤導的信息造成判斷失誤。無人偵察預警裝備充分發揮抗電子幹擾、靈活機動、耐核輻射等優勢,大大提升了戰場感知系統的生存能力。

無人化作戰將改變未來戰爭形態

新技術應用提供戰場感知技術引擎。21世紀以來,人工智慧、信息柵格、行動網路、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為提高戰場信息感知能力提供了技術支撐。如美軍先後開展了收集戰場信息的智能微塵系統、遠程監視戰場環境的倫巴斯系統、偵聽武器平臺運動的沙地直線系統、專門偵收電磁信號的狼群系統等一系列傳感器系統的研究與應用,把指揮控制系統、戰略預警系統、戰場傳感系統、戰備執勤監控系統、裝備物資管理可視化系統等資源整合起來,構建集中統一的戰場傳感網絡體系,實現戰場實體基礎設施與信息基礎設施互聯互融互通的目標。這將給信息獲取帶來新的革命:一方面可以消滅偵察盲區,實現戰場「無縫隙」感知,提高戰場透明度;另一方面,能夠把戰場上的所有人員、武器裝備和保障物資都納入網絡之中,處於網絡節點上的任一傳感器,均可與設在衛星、飛機上的各種偵察監視系統相連接,獲取本身不具備的對目標的空間定位能力,從而實現感知即被定位。

世界主要國家軍隊都在嘗試開發無人後勤裝備運用於戰場保障

行動空間界限更加模糊戰場空間趨向多維一體。作戰空間,是作戰行動所涉及的空間範圍。宏觀來看,新型技術空間和傳統物理空間緊密融合,戰爭對抗由傳統空間向「陸、海、空、天、電、網、心」多維一體拓展;作戰域由單一物理域向「物理域、信息域、認知域、社會域」深度融合;制權爭奪的重心由「信息、海洋、天空」向「智能、太空、網絡」轉移,形成「耦合緊密、互聯互動」的一體化全域多維戰場。微觀來看,智能化無人裝備能使人類突破腦力極限、生理極限和物理極限,可適應高溫、極寒、高壓、缺氧、有毒、輻射等惡劣環境,能完成極高、極遠、極微、極深、極難等作戰任務。而且,智能化無人裝備還可自由地滲透到敵方作戰空間,對敵實施監視和破壞。因此,任何時間、空間都有可能成為智能化無人裝備進行作戰的時空。對抗空間界限趨於模糊。在未來無人作戰過程中,敵對雙方各種作戰力量將在陸、海、空、天、網、電等多域空間實施作戰行動,各個領域相互支撐、相互依託,形成多層次、大縱深、多維一體的戰場空間。由於參戰力量多元,各種力量可能先後或同時展開不同樣式的作戰行動,並且各種作戰類型和樣式緊密結合,其作戰行動的多樣性和跨域聯合特徵更為明顯,既有「軟殺傷」,也有「硬摧毀」;既有空中和海上行動,也有臨近空間和地下空間作戰行動;既有聚焦於心理、無人、智能等多個領域,展開多維度的信息認知域的對抗,也有物理域的對抗等,敵對雙方的對抗界限趨於模糊。 

敵對雙方針對戰場感知系統的攻擊和防護成為現代戰爭的重要任務之一

作戰模式更加緊密耦合傳統作戰模式被打破。智能化無人作戰戰場空間極大拓展,作戰時間大幅壓縮,作戰節奏明顯加快,對抗方式錯綜複雜,戰場態勢瞬息萬變,戰爭充斥著多變性、複雜性、突然性,速度成為制勝的關鍵因素。傳統戰爭中方案既定、模式固定、步驟擬定的「流程式」作戰方式已被打破。在強大戰場網絡支撐下,智能化無人裝備能夠根據作戰實境隨機改變戰術戰法,依據戰場態勢變化,依靠智能化網絡平臺,採取靈活、機動、多變的作戰方法,實施精確打擊、電磁摧毀、網絡攻擊等多種作戰手段,從而實現全時空、全頻域、多維度、多方式的作戰。新型主戰模式協同緊密。察打一體、協同作戰將是當前無人作戰發展的主戰模式,其基本方式是有人平臺與無人平臺混合編組,無人機率先擔負戰場偵察、目標鎖定、攻擊引導等任務,有人機隨後負責火力打擊、消除目標,二者相互協同,實現優勢互補。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中首次使用捕食者無人機,擊斃塔利班蓋達組織二號頭目阿提夫,開創了無人機執行攻擊任務的先河。此戰中,美軍動用RQ-1捕食者無人偵察/攻擊機率先發現並跟蹤目標,隨後引導3架F-15戰鬥機投擲3枚GBU-15炸彈,與此同時,捕食者也相繼發射2枚海爾法反坦克飛彈,精確命中阿提夫的臨時住所,成功將其擊斃。另外,法、英、美聯軍在敘利亞戰爭中,將「斬首行動」貫穿於空襲的全過程,美軍實施的397次空中打擊中有145次由捕食者無人機完成,遠超過前幾次戰爭中使用的次數。在英美情報部門的配合下,由捕食者無人機、法國陣風戰機、利比亞部隊協同作戰,成功完成對卡扎菲的搜捕。可見,該模式下的無人機作戰運用交互性強,不僅積極探索出察打一體的新戰法,也使得無人平臺與有人平臺緊密耦合,發展「斬首」攻擊、「點穴」清除等重要作戰樣式的同時,形成了獨特的作戰體系。指揮控制更加精確直接指揮流程迅捷優化。作戰指揮是作戰行動效能發揮的關鍵因素,智能化無人裝備的運用,使作戰節奏加快、突發狀況增多,迫切需要指揮決策快速高效。而信息感知、數據融合等智能化指揮控制技術的快速發展,又為構建智能化、網狀拓撲型指揮體系結構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數據資源共享、指令同步傳輸、武器平臺互聯互通互操作的成功實現,進一步提高了信息的流轉速度,縮短了指揮活動周期,優化了指揮流程,從而實現以快制勝、先發制人的作戰目的。

任何時間、空間都有可能成為智能化無人裝備進行作戰的時空

命令下達直達末端。無人作戰平臺與操控人員的分離,使大量士兵成為無人作戰平臺的操縱員,可以與指揮人員身處同一場所,聯繫更加直接、更加緊密,結束了在空間上、時間上的分離狀態。這不僅使指揮員指揮控制士兵(即操縱人員)更加直接,也使指揮員指揮控制前線的無人作戰平臺和配合無人作戰行動的有人作戰力量更加直接。因為指揮員通過無人作戰平臺傳回的戰場實時情況,同步觀察前線作戰,能夠與前線作戰部隊幾乎在同一時間看到完全相同的戰場景象,這就為指揮員向最底層部隊下達命令成為可能。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一位準將在旅指揮中心通過捕食者無人機傳回的戰場實時態勢,直接向前線分隊指揮官下達了包括部隊如何部署甚至每一個戰鬥人員如何配置等超出其職責範圍的戰術命令。後勤保障更加靈活持久保障靈活性不斷提升。無人系統的快速發展及廣泛運用,使其不但在預警探測、偵察情報、電子戰、火力戰方面優勢突出,而且在後勤保障領域也發揮著獨特作用。由於無人系統「平臺無人」且續航時間長,可在危險環境下連續不間斷進行適時、適量、適當的精確保障,尤其是對一線作戰部隊進行彈藥、食品、燃料、裝備器材等物資的末端補給,既可有效解決保障鏈「最後一千米」難題,又可極大地減少保障人員傷亡。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為避免簡易爆炸裝置對地面運輸車輛的威脅,美軍曾運用K-MAX無人直升機向前沿基地和駐守哨所的陸戰隊進行物資補給。該機能根據GPS系統進行定向飛行,也可由地面人員通過遙控裝置遠距離操控飛行,並在人員輔助下完成物資吊裝或投送,每次可吊裝運送物資2噸,每天可送達13.6噸左右。美國海軍陸戰隊駐阿富汗地區總部發言人曾透露:從2012年底至2013年5月,K-MAX無人機在阿富汗的飛行時間超過30000小時,執行了145萬餘千克的物資運送任務,相當於600臺卡車的運送量。此外,在水下作戰中,大型水下無人潛航器也可擔負物資前送補給任務,它既可以為秘密執行任務的特戰分隊或其他海上平臺提供裝備、給養等物資器材的保障,也可以輸送、補充或撤離少量的戰鬥人員。

俄羅斯具備察打一體能力的無人攻擊機

保障持續性不斷增強。目前,世界主要國家軍隊都在嘗試開發無人後勤裝備運用於戰場保障,在提高後勤保障效率的同時,又節約用於非戰鬥任務的戰鬥人員數量,將其從繁重、重複的保障工作中解脫出來,專注於作戰任務的完成。研究表明:士兵因負重增加難以保持毀傷能力、防護能力和機動性,作戰效能明顯降低。有資料顯示,如果士兵攜帶46千克載荷,行進20千米,射擊命中率會降低26%,同時會導致士兵身心疲憊。特別是現代化戰爭中,戰鬥節奏快,部隊機動頻繁,戰場消耗大,攜帶物資器材多,採用無人運輸平臺伴隨保障,可以使部隊更加專注於作戰任務。以陸上高自主性無人運輸車輛為主,通常以單個無人運輸車伴隨方式實施,即小型車輛伴隨單兵、中大型車輛伴隨班組(戰鬥車輛)行動,但如果地形條件允許,也可以多臺無人運輸車輛編隊伴隨戰術分隊行動,擔負整個分隊的物資攜行保障任務。在實施過程中,戰鬥群(隊)在前方機動,無人運輸車通過自身的傳感器組件識別被跟隨士兵或戰鬥車輛的立體三維影像,對其進行鎖定和跟蹤,自動在側後適當位置跟隨機動或適時停止運動,作戰人員也可通過操控手柄遙控或語音口令等方式對車輛進行靈活控制。2011年11月,美陸軍向駐阿富汗南部的第10山地師配備了4臺具有伴隨行動功能的「班組任務支援系統」多功能無人運輸車,協助作戰分隊完成後勤運輸任務。當前,具備「伴隨」作戰能力的無人地面車輛成為各國無人保障裝備發展的重點。當然,人類戰爭發展史又一再表明,戰爭中任何一方出其不意地首先使用某一新型武器裝備或某一新型作戰力量,採取某種新型作戰樣式,往往能夠率先贏得戰爭的主動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軍事科學的發展,贏得戰爭的制約因素變得越來越複雜,深刻認識無人作戰對未來戰場形態的深刻變革,及早研究應對策略,抓住機遇、未雨綢繆,才能最終贏得未來戰爭的戰略主動。

版權聲明:本文刊於2020年10期《軍事文摘》雜誌,作者:王可傑、詹靜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轉自《軍事文摘》」。

獲取最新精品活動信息與雜誌訂閱優惠,還能享受更多會員服務!網  址 http://www.mildig.com

相關焦點

  • 蜂群無人機殺人視頻震驚全網,未來戰爭形態將徹底改變
    被「爆頭」的人偶模特某水果公司發布會演示的人臉識別解鎖「摺紙化」界面這些殺人蜂群無人機可以根據使用者的定義,將所謂的「好人」和「壞人」區分出來,起飛後就可以掃描它們遇到的一切臉龐,通過關鍵點匹配技術將加入「死亡黑名單」的人挑選出來,然後釋放致命一擊。
  • 從嫦娥五號到翼龍無人機|無人化將是未來資源開發的戰略方向
    此次嫦娥五號熟練掌握並運用的全自動月軌對接技術,這一全自動月軌對接技術不僅減少了空間探索的成本,而且極大提高運行效率,將成為我國探索深空的一項利器,具有重大的國防和戰略價值,這一全自動月軌對接技術將對未來中國在月球建立全自動無人月球科研站提供巨大的幫助,將成為月球實驗基地物資補給的重要保障,對中國的航天事業每一步都有其重要的意義。
  • 揭開俄羅斯無人作戰體系的神秘面紗
    智慧機器人參與實戰信息化是21世紀戰爭的主導,依託數據鏈和信息網支撐的軍事物聯網、軍用機器人具有精確查找、識別和摧毀任務目標,執行特殊作戰任務的作戰效能,可在人類指揮下開展一體化對抗,整個戰爭的形態或將發生深刻變革。未來,軍用機器人或將成為信息化戰場的「千裡眼」「順風耳」,在戰場上成建制、規模化作戰。
  • 釐清未來戰爭中的人機關係
    但是不管戰爭形態如何更迭,人都應該是戰爭迴路中的主體性和決定性因素。釐清未來戰爭中的「人機」關係,對於研析打贏未來戰爭的制勝要素、轉變作戰思維、研究關鍵技術等都有重要意義。  戰場信息爆發式增長,亟需高效人機互動模式,智能人機互動系統能提升作戰效率  信息化戰爭時代,戰場信息量越來越大。智能化戰爭對信息的依賴度將會更高。
  • 雲工廠CEO李欽:未來無人化的製造業呼喚超級連接中臺
    【億邦動力訊】11月29日消息,在今日舉辦的「新範式」2020億邦產業網際網路大會上,雲工廠創始人兼CEO李欽發表了主題為「協同製造、超級工廠將怎樣變革製造業」的演講。他認為,製造業未來的趨勢是無人化,並將出現兩個基本的變化,一是產業有向亞洲轉移的趨勢,技術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能力;二是無人化的製造業需要一套系統來打通。
  • 極飛科技彭斌:未來農業無人化將成為趨勢
    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認為:「隨著中國城鎮化發展不斷推進,農村人口老齡化、空心化加劇,傳統低效、高耗能的農業生產模式將無法持續。人類需要一個新的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底座,來彌合數字時代的鴻溝,對抗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
  • 中國要小心:美軍新增450個無人機操作手,未來戰爭需未雨綢繆
    未來6年時間,美軍計劃培養450名航空器操作手來壯大無人機隊伍,在中國空中力量日漸強大的今天,美軍在中國附近無論是戰鬥機還是偵察機的活動空間都不斷縮小,未來這批無人機部隊或將成為美軍的排頭兵。美軍大型無人機操作手,不出意外的話,屏幕上那輛皮卡兇多吉少一直以來,美國對中國沿海地區的軍事偵察和騷擾就從未停止過。
  • 掌握無人戰爭的變革規律,才能贏得戰略主動
    當前,我們正經歷戰爭無人化的激烈變革,誰能準確把握當代無人化戰爭的特點規律,誰就能更快掌握未來戰爭的主動權。 作戰武器脈象——武器裝備「性價比」迅速提高 武器裝備是戰爭形態變化的最直接體現。使用無人機、無人車、戰鬥機器人等無人武器遂行任務,是無人戰爭最為顯著的特徵。在伊拉克與敘利亞的城市巷戰中,首次出現了民用無人機改裝的「自殺式」無人機。
  • 無人作戰體系下,誰掌握5G誰就掌握了未來,這才是美國制裁的原因
    目前世界雖然局部地區仍然混亂不堪,但是和平仍然是世界的主旋律,人們都在思考倘若兩個國家開戰,在現有武器裝備的體系之下,戰爭應該如何打?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的戰爭給我們生動地展示了現在戰爭的方式。在亞塞拜然的無人機襲擊之下,亞美利亞的裝甲車輛幾乎成為了待宰的羔羊,這場戰爭也更讓人們意識到無人機在戰爭中的巨大優勢以及極高的性價比。
  • 俄「獵人」無人機為試飛做準備 將改變未來空戰模式
    未來無人機的發展趨勢是什麼?請聽軍事觀察員杜文龍為您做深入解析。俄羅斯「獵人B」噴氣式隱形無人機原型機(資料圖)俄羅斯「獵人」無人機採用隱身技術設計,起飛重量約為20噸,飛行時速可達1000公裡,能攻擊地面及水面目標。軍事觀察員杜文龍認為,這款無人機在彈藥、飛控、傳感器三大類技術上取得長足進步,必將在未來空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 未來25年,美國計劃將海軍艦艇增加到500艘,企圖以此維繫其全球海洋...
    原標題:未來25年,美國計劃將海軍艦艇增加到500艘,企圖以此維繫其全球海洋霸權——窮兵黷武的造艦計劃難如願日前,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表示,未來25年,美國海軍將把軍艦增加到500艘。這一計劃較原來的「355造艦計劃」又有了大幅增長,如果獲得通過,將成為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海軍規模最大的擴軍計劃。
  • 未來戰場裝甲兵該如何擺位
    裝甲兵在解決領土爭端、抵禦外侵、穩邊控邊、守疆衛土等作戰任務中肩負重要使命,將始終作為一國戰略威懾力量的有機組成部分,為維護國家安全利益提供重要戰略支撐。二是在陸戰力量中發揮「正兵」作用。何良臣在《陣紀·奇正虛實》中講:「有正無奇,雖整不烈,無以致勝也;有奇無正,雖銳無恃,難以控御也。」這道出了當前「信火特」等新型作戰力量與裝甲兵等傳統作戰力量之間的辯證關係。
  • 無人化作戰還需要「超級戰士」嗎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和突破,各類無人作戰系統應運而生,未來作戰行動似乎越來越不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然而,2019年11月美國國防部《2050年機械戰士:人機融合與國防部的未來》的報告,展示了其「超級戰士」人機融合系統的投入、研發和應用計劃。
  • 極飛R150農業無人車面市,共三個版本拓寬無人化農業場景
    近兩年,無人駕駛這項「黑科技」逐漸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如今無人駕駛計程車已經在上海、廣州等地投入了運營,未來無人駕駛也許會改變城市交通的面貌。不過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可能想不到,無人駕駛設備也在逐漸改變我國廣大農村的生產形態。
  • 作戰對手研究:戰爭制勝的必修課
    ●無論戰爭形態、作戰樣式、思維觀念如何演變,搞好作戰對手研究都是戰爭制勝的基本前提。作戰對手研究,就是要正視對手,實事求是認識其強弱、客觀公正評價其短長;就是要研透對手,全面了解、深透洞察、及時掌握對手;就是要學習對手,真正把對手的長處、優勢學到手,取其長補己短;就是要瞄準對手,以對手為參考參照,加強備戰打仗、拿敵練兵。全面研究作戰對手,始終盯著不斷變化的作戰對手,才能把準明天戰爭的脈搏。
  • 寬窄思想| 新望:未來戰爭,可能不需要一線士兵了!
    行動本身的緊湊高效反映出美國遠程作戰能力的強大。先進技術武裝的斬首作戰不僅使得戰爭的直接代價大幅降低,同時也將大面積的陸地戰爭消弭於萌芽期。大規模地面推進的戰爭形態,甚至連出現的機會都沒有了。「斬首行動」的成功是信息化作戰的典型案例和新的轉折點,甚至預示了未來戰爭新的發展態勢,即:智能化、信息化、小型化和精確化。
  • 未來戰爭的基本戰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戰爭形態由機械化向信息化邁進,體系破擊戰作為一種新的作戰方式顯現戰爭舞臺。  體系破擊戰是未來戰爭的基本戰法  如果說,以體能佔主導地位的冷兵器時期,戰爭表現為近距離格鬥;以物質能佔主導地位的熱兵器時期,戰爭表現為平面火力對抗;以物質能向化學能轉變的機械化時期
  • 0傷亡取得戰爭勝利,未來戰爭已上演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慧技術越來越成熟,目前甚至已經逐步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今智能家居、掃地機器人等已經是家中必備,除了民用領域之外,人工智慧技術在軍用領域也非常熱門,在人工智慧技術的幫助下,戰爭逐漸呈現出無人化的趨勢。
  • 未來機器人CEO李陸洋:柔性物流無人化的崛起|WISE2020 新經濟之王...
    未來機器人CEO李陸洋以下是李陸洋的演講實錄,經36氪整理編輯:李陸洋:非常感謝36氪的邀請,以及給未來機器人分享的機會。我是來自於未來機器人有限公司的CEO李陸洋,今天分享的主題是「柔性物流無人化的崛起」。
  • 探尋戰爭演進中的勝戰之道
    科學技術一旦物化並廣泛運用於軍事領域,將引發武器裝備跨代式發展,形成新質作戰能力,進而引起軍隊組織形態、作戰方法的根本性變革,深刻改變戰爭面貌,並日益成為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作戰組織和管理日趨標準化、流程化、精細化;無人作戰、空天戰略打擊、新概念武器以及高效毀傷彈藥的運用,已經並將繼續改變戰爭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