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戰爭形態、作戰樣式、思維觀念如何演變,搞好作戰對手研究都是戰爭制勝的基本前提。作戰對手研究,就是要正視對手,實事求是認識其強弱、客觀公正評價其短長;就是要研透對手,全面了解、深透洞察、及時掌握對手;就是要學習對手,真正把對手的長處、優勢學到手,取其長補己短;就是要瞄準對手,以對手為參考參照,加強備戰打仗、拿敵練兵。全面研究作戰對手,始終盯著不斷變化的作戰對手,才能把準明天戰爭的脈搏。
作戰對手是軍事領域中或明或暗的對決博弈者,是戰爭舞臺上相生相剋的舞伴演員。研究軍事、研究戰爭、研究打仗必須研究作戰對手,離開了作戰對手的研究,就難以在敵我軍事博弈中取得先機,難以在戰爭衝突中佔據主動,難以在打仗對抗中把握勝算。
正視作戰對手
即實事求是認識對手強弱,客觀公正評價其短長。作戰對手不會因為被貶低而弱小,不會因為被正視而強大。只看到作戰對手的厲害之處,容易被其強大優勢所震懾而畏敵,以致信心盡失;只看到作戰對手的軟弱之象,亦會為其短板劣勢所迷惑而輕敵,以致驕傲自滿、盲目衝動,大意失荊州。作戰對手實實在在擺在面前,只有客觀看待、精確評估、科學衡量和冷靜對比,才能獲得真知灼見,拿出有效應對之策。新中國成立後,面對西方一些國家的霸凌蠻橫,我們沒有被表象所嚇倒,而是冷靜觀察,沉著應對。正是基於對對手的正視,我們才有了「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鬥爭策略。
研透作戰對手
即全面了解、深刻洞察和及時掌握對手,強調既要了解對手的硬實力,還要了解其軟實力;既要清楚對手的強勢,又要清楚其軟肋;既要知道對手的今天,還要研究其過去和未來;既要關注對手自身因素,還要關注其外在聯繫;既要看到現實的對手,還要看到潛在的及可能的對手,等等。要從表象深入到本質,從類型深入到機理,從有形深入到無形。如既能知道對手有什麼武器裝備,更要知道武器裝備具體性能指標以及在作戰中應用特點;既要知道作戰對手的武裝力量概貌,也要知道其武裝力量的「序參量」與使用者,更要知道他們的脾氣性格、學術觀點、任職經歷和作戰訓練實踐等。既要看到對手的「肌肉」,還要看到其骨骼及經絡運行等。要研究作戰對手最新的軍事戰略、最前沿的作戰概念、最近期的兵力部署、最先進的武器裝備等。只有及時,才能防止刻舟求劍。通過全面及時研究,才能洞若觀火,真正使練兵備戰實起來、深下去。
學習作戰對手
即以對手為師為鑑,取其長補己短。看到、看清、看懂敵人的優點,這是學習的重要前提。古今中外,向對手取經、學習而後來居上者不勝枚舉,不失為反敵制勝之道。學習對手是基於研究、正視對手基礎之上的學習,學的是對手的長處與優勢。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學習當時作戰對手胡人,在軍隊中禁止長袍寬袖的漢服,推行衣窄袖短便於行軍打仗的胡服;讓士兵們像胡人一樣學習騎馬射箭,推動了趙國軍隊「步戰」向「騎戰」的衍變。最後西退胡人,北滅中山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我軍的成長史也是學習對手戰勝對手的歷史。毛澤東曾深刻指出:「我們被迫上山打仗。不過如何打還是不會,從來沒有學過。我們向蔣介石學,向敵人學……從不會打仗到學會了打仗。」但學習作戰對手照貓畫虎、生搬硬套不行,一定要結合具體實際,將對手的長處優點轉化為對自身有用的東西。
瞄準作戰對手
即以對手為參考參照,加強備戰打仗。軍事訓練要緊盯作戰對手,要拿敵練兵。在吃透作戰對手的基礎上,通過訓練明白在什麼時機、什麼地域、什麼情況下使用何種力量、採取什麼方式、建立怎樣的指揮體系、搞好哪些協同等。在訓練中堅持做到敵人怕什麼就練什麼,敵人用什麼招法就練反制之法,用作戰對手不斷校正備戰練兵的「準星」,瞄準對手練勝招、練妙招、練絕招。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像訓練一樣打仗」。軍事改革創新要面向作戰對手。改革創新是要軍隊更加強大、更能打仗,更能制衡強敵對手,維護好國家利益的有效途徑。只有盯著作戰對手的改革創新才更具有針對性。尤其是面對強大的作戰對手,只有注重另闢蹊徑,學會「彎道超車」甚至「變道超車」,方能趕超強敵對手,致人而不致於人。軍事鬥爭準備上要針對作戰對手。軍事鬥爭是與強敵對手的軍事鬥爭,必須針對作戰對手進行準備,做到未雨綢繆量身打基礎搞建設。同時,有的放矢找準敵人短板軟肋形成非對稱制衡能力,使軍事鬥爭準備工作向深度開拓向實處落地。(趙士夯 張彥忠 郭立光)
[ 責編:丁玉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