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和研究戰爭的當代視野

2020-12-27 法制網


■傅婉娟  王彥凱

馬克思主義戰爭觀是關於戰爭的起源、本質和制約戰爭諸因素及其相互關係的科學理論,是無產階級觀察戰爭與和平問題的望遠鏡和顯微鏡。運用馬克思主義戰爭觀觀察當今世界,必須以當代視野審視與研究當代戰爭,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創新運用的新境界。

時代視野。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發展面臨錯綜複雜的風險挑戰,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時,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因種種原因導致的局部戰爭和衝突時有發生,人類實現普遍和平、共同發展的理想還任重道遠。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際局勢的基本態勢。只有準確地把握住這個時代主題和發展趨勢,才能切實掌握世界脈動,為正確地思考戰爭問題提供科學的時代背景判斷。

政治視野。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要科學地觀察戰爭,必須具備寬廣的政治視野。世界的政治格局,已經根本不同於歷史上那種列強爭霸或兩極鼎立的政治局面。走向多極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徵,但是,多極化格局的最終形成將經歷漫長、曲折、複雜的演進過程。在這個長期的過程中,我們將面臨著新舊交織的複雜局面,冷戰思維仍將長期存在。單極和多極的矛盾、稱霸和反稱霸的鬥爭,是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國際政治鬥爭的焦點。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是世界不安寧的主要根源,領土爭端、資源爭奪、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錯綜複雜,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加劇,影響世界和平與安全的不確定因素還在增加。全面把握當代國際政治發展趨勢,才能更加科學深刻地把握現代戰爭內在本質。

經濟視野。對於戰爭的科學認識,離不開對世界經濟發展總體趨勢的正確把握。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快,同時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有所抬頭。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當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人類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新的推力和機遇,極大地促進了世界各國的利益交匯和相互依存。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看到,現階段國際壟斷資本全球性擴張的性質沒有變,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發達國家之間的競爭和衝突,加劇了南北差距,加劇了一些國家內部的貧富矛盾。而世界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的加劇,意味著戰爭的風險。因此,今天我們探討當代戰爭的經濟根源,必須把目光投向當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上,深刻研究其所蘊涵的社會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社會歷史性質以及它與現代戰爭的關係。

科技視野。當前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軍事變革,正在深刻地影響著現代戰爭和極大地拓寬著人們觀察戰爭問題的視野。在這場以信息化為核心的新軍事變革的強力推動下,戰爭的形態正由機械化信息化戰爭轉變為信息化智能化戰爭,作為戰爭工具的武裝集團的體制編制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裝備正在成為戰爭能力的關鍵因素,非接觸、非線式作戰正在成為重要的戰爭方式,體系對抗正在成為戰場對抗的基本特徵,戰爭的空間正在向太空、電磁、認知等空間拓展和延伸,特別是新質作戰能力提高了作戰能量的有效釋放效益,確保了打擊行動的高度精確,保持了戰場行動的連續性,極大地改變著戰爭形態。面對這種波及全球的軍事領域的革命性變化,只有以嶄新的軍事視野,深刻認識其變革的本質,正確把握其發展趨勢,才能對現代戰爭作出科學解讀。

文化視野。人類文明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戰爭與和平史,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也離不開戰爭的參與和推動。後冷戰時代,世界秩序呈現出兩種形式:在微觀上是位於文化斷層帶的直接競爭,例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中東地區國家的衝突;而在宏觀上,矛盾主要體現在不同文化的核心國家之間,國家間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各國在政治、外交、軍事、貿易、領土、價值觀等方面產生對抗和衝突。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當前人類社會治理難題和發展困境,迫切需要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用進步代替落後、用福祉消除災禍、用文明化解野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方法視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科學認識戰爭的法寶。同時,時代發展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加先進的方法手段。當今時代是資訊時代,數據是資訊時代的核心資源,大數據改變了數據使用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對事物要素的關聯性分析,顛覆了人類千百年來注重因果關係的思維慣例,改變著我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而戰爭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問題,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以及人員、裝備、地理等諸多要素,相關戰爭的每一基本因素都包含豐富的內容,是個極其複雜的巨系統。大數據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能夠關聯戰爭的紛繁複雜數據,進行相關性的分析判斷,使我們能更多地發現和認知戰爭中「暗藏」已久的人與人、人與物、人與事、物與物、物與事、事與事之間的關係,讓人們獲得最大程度上的信息揭示,從而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戰爭,改變我們傳統上某些關於戰爭的認識。大數據很可能成為思考當代世界戰爭與和平,把握戰略主動權的鑰匙。


相關焦點

  • 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
    來自國內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歷史上「海洋廣東」與東亞海洋文明、「海洋廣東」與全球海域交流、「海洋廣東」與海上人群流動、區域經濟社會變遷、當代「海洋廣東」與「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洋史學理論建構與學術創新等問題展開研討。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和深圳數據經濟研究...
    來源: 深圳新聞網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綦偉 張智偉)2020年12月31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和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掛牌儀式暨「前海發展與時代重任」主題論壇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舉行。
  • 文學觀念轉型中的新時期小說研究
    世界範圍內的優秀文學成果和多元化的文藝思潮被全面引入中國,極大開拓了中國作家和研究者的視野,豐富了中國文學的藝術表現力,也拓展了文學思考世界、探索人性的廣度和深度。文學創作、文學批評及文學理論研究都迅速進入蓬勃發展期。在承繼五六十年代宏大現實主義傳統的同時,中國作家積極熱烈地從世界文學流派、作品中汲取養分,學習經驗。
  •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的社會學轉向:概念、成果與分析框架
    內容提要:關於「知識分子」的研究,長期以來被視為歷史與文學的範疇。隨著近年來社會學的歷史與文化轉向,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研究出現了新的視野與議題。而稱其為實證研究的叢林,是因為近代以降,中國知識分子在鍛造國家和造就民族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從事歷史還是文學研究的中外學者,歷來對當代中國知識分子都抱有極大的研究興趣。遺憾的是,上述領域雖已積累了豐富的案例和成果,但有關社會學的研究卻屈指可數。  以國內《社會學研究》和《社會》兩份社會學專業刊物為例。
  • 美術研究|中國當代美術範疇體系的建構
    在他們眼裡,當中國人談美術的中國特徵和中國性時,一定有意識形態化和狹隘的民族主義的嫌疑。根據西方學者的觀點,當評價西方當代藝術時,他們更強調其觀念價值,而討論中國當代藝術時則將之看作是一種對中國現實的「如實」反映,他們更願意看到的是中國當代藝術中所具有的某些意識形態因素,顯然,他們採取的是雙重標準。
  • 攝影好書|史蒂芬·肖爾:《審視》
    王猛(自媒體作者,策展人)推薦:《審視》這本畫冊是一本史蒂芬·肖爾(Stephen Shore)作品的合集。本書幾乎涵蓋了肖爾一生的作品,其中包含了他最具影響力的作品—「美國表面American Surface」和「不凡之地Uncommon Places」。
  • 審視造句和解釋_審視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審視(shěn shì),多用於動作。近義詞有:審察。仔細察看。[他到現場仔細審視了一番,沒有發現什麼破綻。]審視在教材中的例句:1、老師看了看這幅畫,到我的座位上坐下來,審視了一下講桌上的楊桃,然後回到講桌前,舉起我的那頁畫紙,問大家:(出自:統編版二年級下冊-課文2-13、畫楊桃)2、他重新審視著眼前這個人,冷冷地問:「你是幹什麼的?」(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1、軍神)審視參考例句:1、未經審視的生活是毫無價值的。
  • 第七屆當代油畫藝術展廣州舉行 百餘件油畫佳作盡顯多元魅力
    自從2000年廣東首屆當代油畫藝術展成功舉辦至今,已經舉辦了七屆,跨越二十年。展覽集中反映的廣東省每個時期的油畫創作狀態和思潮,梳理廣東當代油畫發展面貌,推動當代油畫藝術的發展,推進廣東油畫事業從「高原」邁向「高峰」,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建設。
  • 《秦邦憲研究》:深化和豐富了早期黨史的研究路徑
    該論集選輯了數十年積累下來的90位專家、學者和相關人士的120餘篇文章,以相關時代、相關事件、相關人物為研究對象,部分成果提供了研究秦邦憲的新史料與新觀點,尤其是上海、江西瑞金時期和長徵前期等時期的研究,因新檔案材料的發掘和利用,匯集了較多新的研究成果。此次出版的《秦邦憲研究》,在2014年研究論集的基礎上,對秦邦憲的研究有所豐富和提升。
  • 當代青年藝術家——孫曉晨
    孫曉晨的作品極具國際化視野,具備了成為國際藝術符號的潛質。他是青年藝術家中的佼佼者,其作品「洞鑑」「咔嚓」是文化精英們的心儀之物,被高端藏家們所追逐。孫曉晨出版物有《範振華雕塑》《咔嚓與超空間——孫曉晨陶瓷雕塑作品》《洞鑑——孫曉晨雕塑作品》。
  • 我國世界史研究達到新水平——8卷本《世界歷史》簡評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世界歷史研究」的最終成果《世界歷史》(武寅主編)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該書分為「理論與方法」、「經濟發展」、「政治制度」、「民族與宗教」、「戰爭與和平」、「國際關係」、「思想文化」、「中國與世界」8卷,共39冊、1500多萬字,由100多位世界歷史學者歷時12年撰寫而成,體現了我國世界史研究的最新水平,有助於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歷史、把握當今世界。
  • 凝固在影像中的戰爭記憶
    電視周集中圍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抗日戰爭與前蘇聯衛國戰爭為主題展開,中俄雙方各自用十部真實記錄反法西斯戰爭的優秀紀錄片進行集中展映,力圖以「真實的影像力量」銘記本國人民在戰爭中所受的深重災難,喚醒世人對歷史的認知和對和平的祈願。
  • 回顧丨陳霖:現象 理論 視角——當代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研究述評
    二、理論資源 應該看到,當代文化研究的源頭以及主要成就均在歐美學界,因此對相關成果的積極引入,對本土文化現象的研究具有開拓視野的功效,同時也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
  • 基於藝術學視角的薩滿文化研究
    《薩滿造型藝術的當代傳承與轉化》邏輯清晰,結構合理,以薩滿造型藝術文化傳承與創造性轉化為核心論點,從藝術學視角對薩滿造型藝術進行系統的梳理與分類;通過大量案例論證薩滿造型藝術在民間美術中的傳承方式與發展現狀;在文化尋根人文思考視野下探討薩滿文化題材美術創作方向及思想表達;在地域文化傳播與地方市場經濟需求下探討薩滿造型藝術設計的創造性轉化。
  • 視野的爭奪就是最基本的戰爭!-你所需要的視野基礎教程
    視野,就是一個被很多玩家忽略的資源。 一、基礎知識 「不就是眼嗎?就那麼幾個,是個人就知道啊?」 那是,不過有些小細節還是值得研究一下的。
  • 王晴佳:為什麼情感史研究是當代史學的一個新方向?
    當然,如果塞勒因其研究不夠正宗而成為「黑馬」,那麼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1933—2012)在2009年成為史上唯一的女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似乎更讓人跌破眼鏡,因為奧斯特羅姆主要是一位政治學家。奧斯特羅姆和塞勒的得獎,其實正好反映了當代經濟學,乃至當代學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傾向,那就是跨學科研究已經成為各個學科發展的主要趨勢,而且成果喜人。
  • 開啟元代文學研究新裡程——專家學者談《元代文學通論》
    改變研究思路,以通觀視野,展開元代文學的整體研究,把不同文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學作一體觀,全面把握元代文學的總體面貌和基本特點。從更高的理論層面,她認為:「元代文學及其所承載的時間概念、地理空間和類的文化品性,應該為當代中國文學史研究提供更為多元、豐富和開放的視角,讀查洪德教授的這部大作,啟發性或者正在這裡。」
  • 當代藝術人類學論壇第十五期 | 中國文化遺產的人類學研究
    主要著作有《史前史與考古學》(1992)、《民族學新論》(1992)、《民族政治學》(1993)、《境界與象徵:橋和民俗》(1998)、《鄉土生活的邏輯——人類學視野中的民俗研究》(2011)、《本土常識的意味——人類學視野中的民俗研究》(2016)等;主編《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2006、2008)、《國家與民俗》(2011)、《中國藝術人類學基礎讀本》(2011)、《現代民俗學的視野與方向
  • 福建師範大學李建平教授等應邀參加《當代經濟研究》創刊30周年...
    11月29日至30日, 慶祝《當代經濟研究》創刊30周年研討會在吉林財經大學召開,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 當代經濟學是否嚴重教條化
    一些過去曾長期被邊緣化的「異端」經濟學家、對衝基金操盤手、政策分析家陸續出版了對金融危機、經濟全球化困境的反思作品,無一例外的認為當代經濟學陷入了嚴重的教條化。  經濟學界內部對於當代經濟學的爭議也一直存在。一些經濟學者將經濟學法則和知識跨界用在社會領域的普及讀物,但其他很多經濟學家並不認同將家庭關係、朋友關係都變成商品化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