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第三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表彰頒獎獎典禮《1937南京記憶》獲得優秀系列片獎
作者 趙鳳蘭
用當代視角、理性思考講述中國抗日戰爭
「2015年是一個重要年份,我一直在思考紀錄片人要以什麼樣的作品和態度來面對這個時間。」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重大題材項目負責人閆東對記者說。幾天前,閆東帶著他的抗戰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參加了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牽頭在湖北武漢舉辦的「中俄電視周」。電視周集中圍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抗日戰爭與前蘇聯衛國戰爭為主題展開,中俄雙方各自用十部真實記錄反法西斯戰爭的優秀紀錄片進行集中展映,力圖以「真實的影像力量」銘記本國人民在戰爭中所受的深重災難,喚醒世人對歷史的認知和對和平的祈願。
「對於在二戰中犧牲較大的兩個國家,中俄兩國集中進行戰爭題材優秀紀錄片成果展意義重大,為了向俄羅斯的紀錄片同仁學習交流,我第一時間趕往武漢,主要是想親耳聽聽俄羅斯紀錄片同行對我們作品的評價,以及他們是如何用紀錄片來反映這段戰爭歷史的。」 閆東日前正在執導中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8集重大題材紀錄片《東方主戰場》,有著28年紀錄片創作經驗、獲獎無數的他始終都在琢磨抗戰紀錄片創作如何出新、如何與當下社會緊密聯繫的問題。
這部由中央電視臺、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出品,閆東執導的《1937南京記憶》在「中俄電視周」上獲得最佳紀錄片。全片囊括了國內外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珍貴史料和最新研究成果,圍繞與南京大屠殺事件密切相關的一個美籍華人、一個美國人、一個日本人的故事而展開,如第一個將南京大屠殺歷史史實以英文著作的方式介紹給世界的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紀錄影片《南京》的美國奧斯卡獎導演比爾·古登塔格;認真反思日本的戰爭責任、用良心追問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的日本女教師松岡環等,影片力圖通過這些典型人物,以及戰爭倖存者的回顧和研究者的真實史料,記錄中國、日本、西方國家對南京大屠殺的時代記憶與深刻反思。
「我們共搜集了3000多分鐘的視頻資料,2000多張圖片資料,最終將所拍攝的17000分鐘影像資料剪輯為250分鐘的成片,許多影像資料和圖片、文字資料都是首次與觀眾見面。」 閆東告訴記者。
《1937南京記憶》跳出了國人視角,以全球化視野、西方人眼光和人類思考的角度來客觀審視發生在上世紀南京的這場歷史劫難。影片構圖精緻平穩又不乏藝術質感,片中緩慢而沉重的畫外音,配以哀傷而悲愴的交響樂,為整部紀錄片奠定了低沉、哀婉的基調:「人類進入一個新紀元,但上個世紀留下的戰爭陰影卻揮之不去……今天在德國、在俄羅斯、在波蘭、在以色列,人們從來沒有忘記二戰的陰影,絕不允許悲劇重演,早已成為主流社會的共識。同樣在中國,那些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和全體國人的記憶,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退,它們有理由期待,那些塵封在歷史迷霧中的冤魂和禁錮在數字牆背後的亡靈,都能在地球上所有人類的目視下,漸漸浮現出清晰的面孔,這是不能忘卻的記憶。」
在看完這一幕幕感人的影像後,擔任此次中方紀錄片評委的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紀錄片部副主任亞歷山大·科佩索夫表示,中國的紀錄片在現代的拍攝視角、影像創意、敘事角度的探索上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以《1937南京記憶》為例,認為該片的視角選擇、故事選擇十分值得俄方同行學習借鑑。「《1937南京記憶》以1937年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為載體,向觀眾全面展現了當今世界對發生在中國的這場浩劫的歷史認識,歷史切入點非常巧妙。一個問題始終牽動著觀眾的心:張純如本人經歷了什麼?當片中展示出的南京1937大屠殺對於主人公的生活所帶來的影響後,一切都清楚了:對這段悲痛記憶的挖掘需要主人公投入大量精力,而南京慘痛的遭遇同時為主人公的家庭生活蒙上了悲劇色彩。主人公所經歷的命運可貴之處在於,它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歷史的真相。」
「俄羅斯目前的紀錄片對戰爭的反思具有相當的水準。」擔任此次俄方紀錄片評委的閆東同樣表達了對俄羅斯紀錄片的讚賞,他說:「俄羅斯的紀錄片人腦子裡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他們很善於講故事,片子裡滿是細節,無論是表現當事人、倖存者還是後來的研究者,每個人物的形象都非常飽滿,沒有空洞的內容,也不強加給人任何說教,所要表達的觀點都深藏在故事裡,這些紀錄片體現出俄羅斯是一個尊重歷史的民族,他們對自己的戰爭有深入的思考。」他舉例說,《進攻柏林——深入虎穴》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這部片子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戰爭反思,而是以蘇軍進攻柏林的最後15天為切口,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歷史和文化思考,特別是蘇聯政府於1955年將1240幅油畫歸還給德國這一戰爭背後文化掠奪的細節,展現了戰後各國對文化的珍視。
電視周上,還有多部以不用視角還原歷史真相的紀錄片站在理性的角度,對我國在抗戰中所經歷的那段血雨腥風的歲月進行了再現和反思。東北抗聯14年的戰鬥史,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紀錄片《東北抗聯》便是迄今為止比較完整的,全面系統的反映東北抗日聯軍這段歷史的文獻紀錄片。《臺兒莊1938》中講述的故事距離事件發生已過去近80年,但攝製組依然找到了臺兒莊大戰的參與者與親歷者,還儘可能地展示了日本學者、政治活動家對於這一歷史事件的講述,確保了紀錄片中歷史信息的可信度和公正性。《半個世紀的守護》不僅回顧了蘇聯戰士庫裡申科的功勳偉績,同時還展示了重慶人民祖輩傳承的為英雄戰士守墓的感人事跡,表現了重慶普通的居民三代對蘇聯烈士的緬懷和追憶。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凸顯抗戰歷史的當下視角,讓當前的年輕人與發生在70年前的那場戰役發生深層互動,一些紀錄片巧妙地運用了歷史與現實對話的創作手法,強調了歷史紀錄片的現世意義。像《青春致敬青春》便是運用現代演繹手法詮釋歷史青春的紀錄片,表現了今天的熱血青年通過追尋抗戰老兵的足跡向70年前家園淪落的殘酷青春致敬的故事。「通過當下人的青春與過去先烈的青春進行對望的方式回溯歷史,讓兩代人的青春在歷史的交錯中奇妙對接,從而詮釋青春的價值和意義,這是把當代年輕人的生活與抗戰歷史結合起來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中國電視》雜誌的資深編輯邢戈說。
「紀錄片的使命就是用真實的力量感染觀眾,用真實的歷史事實、鮮活的人與事,表達當代人的思想發現、精神探尋,展現電視藝術的文化使命與責任擔當。特別在抗戰勝利7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這樣一個重要節點上,紀錄片用「真實的影像」傳播了歷史正能量。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副司長兼中國電視藝委會副主任王丹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