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置之不理」中國出兵朝鮮,真的是因為這六個字嗎?

2020-12-11 山人妙手

在討論出兵朝鮮時,毛澤東說:「我們可以寫出百條千條理由不出兵,但這百條千條的理由不能抵住六個大字,就是『置之不理』。那麼。中國出兵朝鮮,真的是因為這六個字嗎?

美國總統杜魯門與麥克阿瑟在威克島會晤時,曾談到中國會不會出兵朝鮮?麥克阿瑟信心十足地說:「中國軍隊在東北有30萬軍隊。其中很可能不超過10萬到12.5萬人部署在鴨綠江。只有5萬到6萬人可以越過鴨綠江作戰。他們沒有空軍沒有海軍。現在我們的空軍在朝鮮已經有了基地,如果中國人試圖前進到平壤,那一定會遭受極為慘重的傷亡。他們永遠看不見三八線。」

麥克阿瑟

在討論是否出兵朝鮮時,林彪說:「我們打蔣介石國民黨軍隊是有把握的,但美軍有龐大的陸海空軍,有空海軍優勢,有原子彈,還有雄厚的工業基礎」。他接著做出結論:「朝鮮只有幾百萬人口而中國近5億人口,打爛一個5億人口的國家,拯救一個幾百萬人的朝鮮是不划算的。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

麥克·阿瑟和林彪都同時提到了美國的強大,似乎強大到不可戰勝的地步,中國出兵幾乎不可能戰勝美國,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中國出兵朝鮮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三把尖刀插在中國的身上。

在討論出兵朝鮮的時候。毛澤東說:「美國比日本搞得還兇,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從臺灣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腳上。天下有變,它就從三個方面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容許他的如意算盤得逞,打的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

毛澤東這段話中提到的三把刀,朝鮮是指美國出兵,臺灣是指美國第7艦隊進駐臺灣海峽,越南是指美國支持法國侵佔越南。

韓戰

抗日戰爭結束後,世界分為兩大陣營。蘇聯和美國是兩大陣營的老大哥,他們都在為擴張自己陣營的勢力,同時阻擋對方勢力的擴張,做著戰略布局,韓戰,是兩大陣營勢力的首次碰撞。三把插在中國身上的尖刀,就是美國戰略布局的結果。中國和朝鮮一樣,處在兩大陣營勢力的最前沿。現在,美國出兵朝鮮,中國若置之不理,任由三把刀插在中國身上,一旦形式有變,美國就會出兵中國。因此這三把刀,隨時可能要了中國的命,戰略眼光獨到的毛澤東,心裡跟明鏡似的,非常清楚。

中國出兵朝鮮,在朝鮮和美國戰鬥,可以拔掉插在中國頭上的那把刀,中國的處境,就會發生根本上的變化,美國出兵中國的可能性,會極大地降低。就像毛澤東說得,打的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老虎是要吃人的,什麼時候吃決定它的腸胃,向他讓步是不行的。

面對是否出兵朝鮮的問題,一夜未眠的彭德懷,在後來的自序中寫道,美國佔領朝鮮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又控制我臺灣,威脅我上海、華東。他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藉口。他既要來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見個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

如果中國不出兵朝鮮,任由美軍佔領朝鮮,那美國就像一隻蹭在朝鮮的猛虎,隨時可以一口吞掉中國的東北。就像彭德懷說的那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麼時候吃,決定於他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

中國人民志願軍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你的家門口。蹭著一隻猛虎,你是什麼感覺?若任由美軍侵佔朝鮮,美國就會像一隻猛虎一樣,蹭在朝鮮,盯著中國的頭。為防備美軍隨時可能發動的侵略,我們必須有相當數量的軍隊在中國東北備戰防衛,那麼,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然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所以彭德懷說:「出兵朝鮮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就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否則等美國佔領了整個朝鮮,將來的問題會更複雜,如果美軍擺在鴨綠江和臺灣,擺在我們家門口,他想發展侵略,隨時可以找到藉口,如其晚打,不如早打,打完了再建設。」

一長三短

在分析美軍時,毛澤東曾指出,美帝在軍事上只有一個長處,就是鋼鐵多,有三個弱點,合起來就是一長三短。三個弱點是:第一戰線太長,從柏林到朝鮮;第二運輸線太遠,要隔兩個大洋(大西洋、太平洋);第三戰鬥力太弱,不如德、日軍隊,並指出初戰告捷還是有把握的。

仁川登陸

在韓戰之前,中國共產黨的軍隊與美軍沒有交過手,毛澤東卻說美軍戰鬥為太弱,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志願軍入朝前,朝鮮人民軍就己經與美軍交過手,從1950年7月5日至7月21日,在烏山戰鬥和大田戰鬥中,最早到達朝鮮的美軍第24師,損失7305人,佔總人員的45.6%,裝備損失達60%,師長威廉·迪安做了人民軍的俘虜。這些情況朝鮮同志肯定報給了中國同志,所以毛澤東不難得出美軍戰鬥力太弱,不如德、日軍的結論。

在討論出兵援朝的會議上,毛澤東還說:「總之一句話,當今世界,仼何人想隨意欺壓、宰割別人,都是不充許的!到頭來都必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可見毛澤東對戰勝美國是有信心的。

那麼,毛澤東在擔心什麼呢?兩點,一是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毛澤東知道,朝鮮戰端一開,戰爭規模的大小,取決於美國和蘇聯態度,將不再受他的控制,如果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再來個八年抗美,中國是真的吃不消。二是原子彈,如果把美國惹惱了,杜魯門真的在中國扔下幾顆原子彈,那將是災難性的,這也是毛澤東無法控制的,他只好說:「我們橫下一條心,他打他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

原子彈爆炸

既然出兵是必須的,戰勝是必然的,擔心是沒辦法的,那就出兵吧,於是上百萬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先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始了長達三年多的抗美援朝戰爭。

相關焦點

  • 韓戰爆發時,世界上都不相信中國會出兵,這是為何?
    這是個難題。事實上,韓戰至今仍有許多爭議。不僅很多國外的人,甚至中國的很多人都認為不應該向韓戰中派遣軍隊。但事實上,派遣軍隊參加韓戰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這次絕對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民族戰爭,出兵的決定也非常大膽,幾乎讓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沒有想到。
  • 韓戰爆發後,前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兩次寫信勸中國出兵內幕
    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雄糾糾,氣昂昂地跨過了鴨綠江大橋,進入朝鮮境內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隊展開了浴血拼殺。那麼中國政府為什麼會出兵朝鮮呢?這裡面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隱情。韓戰是從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
  • 韓戰中美軍的「六個沒想到」_騰訊新聞
    ,美國作了兩個決定,一是派遣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目的就是一個:牽制中國,迫使中國首尾不能相顧。我理解毛澤東的這段話說明三個問題: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組織起來的中國人民是一座銅牆鐵壁,侵略者必定碰得頭破血流。 在這裡,我想再用美軍的「六個沒有想到」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 美軍的第一個沒有想到,是不相信中國會出兵。
  • 楊尚昆:中央反覆討論決定出兵,因為補給問題...
    抗美援朝戰爭是我們本不願意打卻又不能不打的一場戰爭。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密切關聯,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中國支持朝鮮不僅是道義上的責任,也是出於自身安危考慮,不得不同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直接武裝較量。
  •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出兵超過135萬,朝鮮又給過中國哪些支援?
    這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前赴朝鮮戰場上,經過鴨綠江時長的一首歌曲。據統計,在抗美援朝三年的戰爭裡,中國出兵支援朝鮮戰場超過135萬餘人。那麼朝鮮又給過中國那哪些支援呢?首先來介紹韓戰韓戰爆發於1950年,原先是朝鮮半島上南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來美國,中國和蘇聯等多個國家在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
  • 中國出兵入朝參戰,老大哥蘇聯和東歐八國,為何沒有出兵?
    從1950年10月開始,中國派遣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反推回三八線附近。一個問題出現了,在整個東方陣營中為何只有中國出兵,蘇聯和東歐八國為何都沒有出兵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關鍵還是蘇聯的態度。首先,我們聊聊朝鮮的歷史。在古代歷史上,李氏朝鮮王朝曾經是明清兩朝的核心藩屬國之一,其他兩個藩屬國是安南和琉球。李氏朝鮮在各方面,向明清兩朝學習。
  • 英美同盟真的牢不可破嗎,那韓戰中英國為什麼要反對美國
    眾所周知,韓戰裡,英國和美國是一夥的,不光跟著一起吆喝,還擼起袖管親自下場,派兵參戰,看上去妥妥地美國小跟班。  但英國作為一個曾長期掌控世界的老牌帝國,就真的對美國俯首帖耳嗎?  英國在朝鮮戰場的所作所為,其實不像事情表面看來那麼簡單,英國沒有那麼聽話,英美之間也有著矛盾。
  • 志願軍出兵前,不少人反對,彭德懷:老虎總要吃人的,我支持出兵
    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正式出兵朝鮮,與朝鮮軍民攜手作戰。毛主席等黨中央領導作出出兵朝鮮的決定,是想了再想,慎重再慎重。從當年10月1日接到金日成的求援信,到最終決定出兵朝鮮,中央政治局開了很多次會議。 10月2日至10月5日,毛主席連續4天主持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朝鮮半島局勢問題。在所有問題中,討論的焦點問題只有一個,我國是否出兵朝鮮?頭兩天的會議上,與會人員絕大多數都投了反對票。
  • 韓戰在三八線開始,又在三八線結束,這是巧合嗎?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中國人民志願軍在1950年10月份開始趕赴朝鮮戰場,開始了為期3年零一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但是韓戰在三八線開始,又在三八線結束,這是巧合嗎?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年,剛從解放戰爭走出,美軍又開始威脅到中國的領土,曾將戰爭一度打到鴨綠江,如果中國不援助,下一個攻陷的國家就是中國。畢竟中國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受到嚴重的重創,美國對中國的了解還是比較充分的,在武器等實力並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攻打正是大好時機,想要成為世界第一大國的美國不會錯過這次絕好機會。
  • 建國後,我國共7次對外出兵,除抗美援朝外,還有哪六次
    從鴉片戰爭開始,我國人民就不斷遭受列強的侵略,這給我國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災難,也讓我國人民對侵略者無比痛恨。因為有切身感受,所以我們更加渴望和珍惜和平生活。新中國建立後,我們推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和平發展道路。但有時候,樹欲靜而風不止,我國人民熱愛和平,但當我們的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時,我們也會勇於亮劍,維護我國的國家安全。
  • 50年代除志願軍,還有誰出兵幫過朝鮮打仗?此國支援7萬多飛行員
    導語:50年代除了志願軍,還有誰出兵幫過朝鮮打仗?此國支援7萬多飛行員1950年10月,志願軍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幫助朝鮮對抗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這就是新中國建立後第一次的大規模對外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美國人則將其認為是韓戰的第二部分,因此此前6月,北朝鮮已經在蘇聯的支持和鼓動下,率先對南朝鮮,也就是韓國發動了戰爭,而這四個月的戰爭,才是之後三年血戰的導火索。
  • 志願軍出兵朝鮮,能夠指揮大軍作戰的有6人,為何沒考慮劉伯承?
    70年前,隨著美軍部隊跨過「三八線」,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老總的帶領下,前往朝鮮作戰。隨著中國志願軍的加入朝鮮戰場的局勢改變,在1953年的時候,雙方在停戰協議上簽字,也就意味著韓戰結束。在韓戰的時候,中央領導已經預感到了危急,他們早就在東北組成了邊防軍,這邊防軍就是曾經的四野的戰士。在美軍跨過「三八線」之後,中央決定支援朝鮮,作為四野領導的林帥就成了第一人選。但是林帥在當初領導討論是否出兵朝鮮的時候,他是否定態度。
  • 朝鮮半島對蘇聯如此重要,蘇聯為何當時不派兵援助朝鮮?
    因為在戰爭結束後,美蘇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加上他們在二戰裡貢獻也很大,所以他們打著「戰後重建」的藉口實際上侵佔了不少國家,例如朝鮮就是這樣。曾經完整的朝鮮半島被分成了兩半,北邊朝鮮歸蘇聯,而南邊的韓國歸美國,按理來說朝鮮半島對蘇聯也是非常重要的,既然如此重要,在韓戰爆發時,為何蘇聯寧願朝鮮亡國,也不願意派兵援助?
  • 金日成的另一面:曾救助林彪於生死存亡間,曾認為中國出兵屬多餘
    毛主席的胸襟博大,同時也是個非常重感情的人。楊尚昆自1945年接替李富春任中央書記處辦公廳主任以來,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20載,期間,又擔任了中央副秘書長,兼任中央軍委秘書長、中直機關黨委書記。因為工作關係,和毛主席接觸比較多。
  • 當北朝鮮說要統一朝鮮半島時,主席為何不贊成?原因很現實
    對於抗美援朝這場仗,大部分人的印象裡是因為我們與朝鮮相鄰,中國有個成語叫:唇亡齒寒,基於此,我國才選擇出兵的。從歷史上來講,中國曾長期保持著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由於地域上的相鄰,中國東北地區與朝鮮長期有著廣泛的文化與經濟交流,形成了唇齒相依的關係。
  • 1950年,中國在朝鮮半島扼住美國,從此國運升騰
    屏幕前的你相信國運這種東西嗎?有人說國運就是歷史大勢,也有人說國運是英雄創造的時事;這聽起來好像都虛無縹緲。但如果冷先生要是說中國的國運不僅存在,而且還能在地圖上找得到,你們相信嗎?那麼具體哪四個地方?無外乎:宣州,大同,薊州,遼東。此四地在中國北方首尾相連,既為明長城所在;而在長城最東端的缺口處,便是本期的故事主角:朝鮮半島。小小的三千裡半島江山,不光關乎中國國運,連日本的盛衰也全系如此。不信?
  • 韓戰蘇空軍吊打美軍,擊落美空中堡壘,為啥要冒充中國空軍?
    韓戰是個實力極不對稱的戰爭,建國初期的中國,在作戰實力上只有陸軍有穩定的戰鬥實力,當時的空軍和海軍是我無法投入作戰的,美軍統帥更是挑釁地說這是一場「屠夫行動」,意思就是說美國組織的聯合國軍的實力,對面對中朝的抵抗,猶如「屠豬宰狗」一般簡單。
  • 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
    其實這三條歸根結底是一個問題,即對於這場「不期而遇的戰爭」,中國選擇什麼樣的安全戰略。當時,一些人對出兵朝鮮顧慮最多的就是國家的經濟實力以及所面臨的困難,戰爭打起來後,國內各項工作已經敲定的盤子該怎樣調整等問題,決策出兵最大的顧慮、決心最難下的也在於此。這當然也是一種安全考慮。出兵與不出兵不同之處在於,從什麼樣的高度研判國家的安全與發展。
  • 韓戰,美軍出動大量王牌部隊,為何與志願軍打了個平手?
    但介於盟友關係,不能明面上反對,直到仁川登陸,蘇聯在想的都是如何駐軍我國東北的問題(因為和新中國籤訂的協議中滿鐵路和大連港控制權都要逐步移交新中國的),中國打韓戰本質上是衛國戰爭的延續。
  • 李鴻章:難以應對的朝鮮危局
    這場動亂遲遲無法平息,不得已,朝鮮政府向宗主國發出呼籲。而袁世凱早就主張履行宗主國的權利,武力幹涉。只是李鴻章畢竟直接參與朝鮮問題處理二十多年了,經歷過一系列事件,因而比較謹慎要求朝鮮國王出具一個請求中國出兵的官方文字,以便由國王承擔相應的責任。四月三十日(6月3日),朝鮮國王請求中國出兵的文件提交給袁世凱,「請煩貴總理迅即電懇北洋大臣,酌遣數隊,速來代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