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故事。從1950年10月開始,中國派遣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反推回三八線附近。一個問題出現了,在整個東方陣營中為何只有中國出兵,蘇聯和東歐八國為何都沒有出兵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關鍵還是蘇聯的態度。
首先,我們聊聊朝鮮的歷史。在古代歷史上,李氏朝鮮王朝曾經是明清兩朝的核心藩屬國之一,其他兩個藩屬國是安南和琉球。李氏朝鮮在各方面,向明清兩朝學習。例如服飾、文字等諸多方面,與中原王朝非常接近,在眾多的韓劇中,經常看到明朝服飾的影子。當時,《資治通鑑》《史記》等中國經典書籍,屬於李氏朝鮮貴族子弟們的必讀刊物。在19世紀末期,經歷了30多年的明治維新之後,隔海對望的日本迅速崛起,並且開始了對外擴張。
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清朝被日本打得一敗塗地,日本迫使清朝籤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隨後,朝鮮半島被日本所吞併,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立了總督府,一直統治到了1945年。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的時候,蘇聯軍隊已經挺進了朝鮮半島北部,美國軍隊還遠在衝繩列島附近。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和蘇聯進行了一系列的談判,雙方都進行了讓步,以北緯38度線為界限,劃定了雙方的勢力範圍,這就是朝鮮和韓國的前身。
1948年,蘇聯從朝鮮境內撤軍以後。隨後,美國從韓國境內撤軍。由於各方面的矛盾,南北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深。最終在1950年6月,爆發了韓戰。戰爭爆發的初期,朝鮮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先後佔領了漢城、大田等大片地區,韓國的軍隊兵敗如山倒,全面向南潰退。即便是麥克阿瑟命令美國第8集團軍參戰,也沒有多少起色,在戰局最精彩的時候,朝鮮人民軍已經佔領了朝鮮半島上92%的土地和90%以上的人口。
美國和韓國軍隊的10餘萬人馬,被擠壓在釜山周圍不足1萬平方公裡的地區內,眼看就是上演「英國敦刻爾克的翻版。」就在這個時候,麥克阿瑟上演了險中求勝的仁川登陸戰,7萬多美國軍隊登陸。隨後,戰爭局勢開始迅速逆轉,並且逐步惡化。開始大舉北上,越過了三八線,並且對「勿謂言之不預也」的警告,置若罔聞。截至1950年10月,戰火已經燃燒到了我國的鴨綠江邊。出於各方面的原因和安全考慮,毛主席高瞻遠矚,決定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
一個問題出現了,大家都屬於東方陣營,為了只有中國派遣了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蘇聯老大哥和東歐八國為何沒有派兵呢?東歐地區的情況很複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基本上都是德國、奧匈帝國、沙俄等國家的控制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俄、奧匈帝國先後崩潰,德國最終戰敗。東歐各國建立之後,成為了英法兩國的勢力範圍。但是,英法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元氣大傷,根本無力阻擋德國的再次崛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席捲了歐洲大陸。東歐各國要麼被德軍佔領,要麼不得不成為德國的盟友,例如匈牙利、羅馬尼亞等等。在鼎盛時期,德國軍隊甚至兵臨蘇聯首都莫斯科城下。但是,蘇聯的綜合國力雄厚,蘇聯軍隊驍勇善戰,硬生生把德國軍隊反推了回去。在蘇聯軍隊大舉反攻的過程中,先後佔領了東歐各地。在二戰之後,東歐先後出現了8個政權,被稱為東歐八國。分別是: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東德、波蘭、阿爾巴尼亞。這8個國家,都屬於社會主義國家。
在二戰結束以後,由於各方面的矛盾,美國和蘇聯展開了劍拔弩張的冷戰。但由於在二戰中損失巨大,蘇聯處於明顯的劣勢。在二戰期間,蘇聯大量的城市和村莊、工廠被破壞,僅僅是人口就損失2780多萬人,堪稱是元氣大傷。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二戰之後,蘇聯一直忙於戰後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儘量避免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在1946年的伊朗矛盾中,蘇聯不得不向美國讓步。起初,蘇聯為了獲得美國的經濟貸款,甚至邀請美軍將領艾森豪訪問蘇聯,並且參觀了蘇聯的閱兵式。
從蘇聯的角度來說,此時的蘇聯,不希望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因為自身的力量尚不充足。在1949年的柏林危機中,美國展示了自己強大的空運能力,讓蘇聯再次感受到了自己的差距。我們回過頭來繼續聊朝鮮,蘇聯曾經援助過朝鮮一些坦克、汽車和輕型艦艇。朝軍中缺乏這樣的技術兵種,曾經請蘇聯派遣官兵來駕駛和操控。蘇聯表示:你可以派人來學,但我的人不能去。蘇聯在朝軍中,派遣了大量的顧問,足足有3000多人,一直分配到了連排一級單位。
在韓戰爆發以後,蘇聯曾經嚴令這些顧問不準跟隨朝軍越過三八線。後來,雖然不得不命令顧問越過三八線。但又命令:所有顧問不準穿軍服,更不在佩戴任何證件,全部以技術人員或者記者身份進入。從蘇聯一系列的命令來看,蘇聯一直非常慎重,擔心過分刺激美國。由於蘇聯採取了這樣的態度,即使是在韓戰局勢逆轉以後,蘇聯也沒有直接出兵,一直擔心局勢惡化、刺激美國。對於這一點,就連朝鮮也明白。因此,在給蘇聯的求援信中,朝鮮請求其他兄弟國家組成志願部隊,入朝作戰。
除了蘇聯,還有哪些兄弟國家呢?中國、越南和東歐八國。越南當時忙於抗法戰爭,而且形勢非常艱難,正在北部山區打遊擊。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無力援助朝鮮。東歐八國擁有一定的實力,能夠派遣一個或者幾個師、旅參戰,即使出兵,幾個國家加一起,力量也非常有限。但是,蘇聯對東歐八國擁有絕對的影響力。東歐八國與朝鮮相距萬裡之遙,遠水解不了近渴。東歐八國如果出兵,肯定需要依靠蘇聯運輸和提供補給,這是非常難的事情。
還有一點更重要,如果蘇聯或者東歐八國出兵,有可能上升為東方陣營與西方陣營的大戰。這是蘇聯不願意看到的,因此,蘇聯表示可以提供援助,但不能出兵。1950年10月,毛主席高瞻遠矚,派遣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以後。志願軍部隊的表現非常英勇,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反推回了三八線附近。隨後,雙方在三八線附近反覆較量。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新中國的軍威國威,堪稱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打出了底氣和膽氣。
對於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傑出表現和一系列勝利,完全超出了蘇聯的預料。蘇聯軍事顧問科切爾金少將,在給莫斯科的匯報中寫道:「志願軍擁有極好的戰鬥素質,他們堅韌不拔、勇敢頑強,從不怕流血犧牲,勇於克服一切困難。他們非常善打山地戰,會廣泛利用惡劣天氣以及黑夜與敵人作戰。」進入1951年之後,鑑於各方面的實際原因,蘇聯開始向我國志願軍部隊提供武器援助,因此,出現了「蘇械師」的說法。
與此同時,蘇聯派遣空軍參戰。請注意,蘇聯的態度仍然非常謹慎。第一,戰機不能塗蘇聯標誌。第二,所有的飛行員不能穿蘇聯軍服。第三,蘇聯戰機不能飛躍三八線。由此可見,蘇聯不想暴露自己,加劇與美國的矛盾。直到停戰協定籤署之前,蘇聯一直都是這樣的態度。到了1960年的U2事件之後,蘇聯感到了恥辱,才逐步改變對美國的態度。進入60年代,美蘇雙方的冷戰,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例如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
我們順便聊聊美國,其實,美國和蘇聯屬於「麻杆打狼兩頭怕」。美國一直擔心蘇聯直接捲入戰爭,從而引發兩大陣營的大戰。因此,在戰爭爆發的中前期,美國方面也非常謹慎,白宮對麥克阿瑟一系列自作主張的行為非常不滿。到了戰爭的中期,美國發現蘇聯根本無意參戰,美國的一系列行為開始肆無忌憚起來。尤其是麥克阿瑟,提出了「感恩節回家」的說法。結果,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以後,無論是麥克阿瑟,還是李奇微、克拉克;白宮的主人,無論是杜魯門,還是艾森豪。他們都失算了,他們面對著「銅牆鐵壁」,這是一場不可能勝利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