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首批志願軍進入朝鮮境內作戰,並在第二個月增兵至38萬人,通過一、二次戰役痛擊聯合國軍,將戰線反推至北緯三十八度線。近3年的作戰過程中,中國官兵共有38萬餘人的巨大傷亡,如果不是中國出兵,韓戰百分之百將是另一種結局。
其實在50年10月中國出兵前,短短的4個月時間內半島戰局已經經歷過巨大的逆轉。中國並非主動派出志願軍,而是在朝鮮政權萬分危急時,金日成寫信向北京求助,蘇聯也做出武器供應承諾後,中國軍隊才最終決定過江的。蘇聯為了實現對整個朝鮮半島的控制及影響,在1950年6月之前鼓勵朝鮮人民軍向南進攻韓國,打破美蘇在朝鮮半島的均勢。由於朝鮮軍力在50年6月強過韓軍,並且有之前在中國戰場久經戰陣的10個團回國參戰,韓軍開戰之初完全無法阻擋北方的強大攻勢,迅速敗退到半島最南端釜山周邊的狹小區域,韓軍和少量美軍隨時有被朝鮮軍隊「趕下海」的可能。
50年9月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大舉增兵(約75000人),並且選擇了冒險登陸仁川,截斷朝鮮軍隊後路的打法,獲得成功。朝鮮軍隊局面急轉直下,遭到了聯合國軍的反攻,形成與開戰之初完全相反的景象:朝鮮軍隊一路潰退,被追殲和驅趕到半島北方的狹小區域,直逼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這個時候北方政府如坐針氈,只好請求中國方面直接出兵。如果志願軍當時沒有過江參戰,則朝鮮政權如今恐怕已不存在了。
按照美英國家及韓軍的反撲,朝鮮人民軍已經丟盔棄甲,再有1-2周的時間,北方將喪失全部領土,形成美韓統一半島的結局。當然,由於中朝蘇3國的盟友關係,就算1950年朝鮮全境淪陷,也很有可能允許朝鮮政府到中國東北或者蘇聯境內建立流亡政權。早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包括之前),就有200多萬朝鮮人流亡到中國東北,尤其是吉林省內生活,金日成本人也有長期在中國生活、作戰的經歷。三四十年代數4萬多朝鮮青年加入過中國軍隊,47年後成了東北野戰軍的一個組成部分。不過按照1950年的朝鮮局勢及力量對比,這種情況即便再次發生,未來也很難反攻半島,朝鮮這個國家大概率不復存在,半島上將只剩下韓國政權。
至於蘇聯,則更不可能單方面出兵支援朝鮮人民軍,蘇聯在韓戰中的角色就是借北方政權的進攻,統一半島而漁利,在軍事實力不及美國的情況下,蘇聯需要竭力避免正面衝突,屬於既想佔便宜又不願出本錢。因此1950年10月,一旦中國最終決定不派志願軍過江,朝鮮政權覆亡便只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