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名言檢索」何以熱鬧至系統崩潰?
鄧海建
社交媒體上,不斷有網友發布一些所謂「名人名言」,並被標上「魯迅說過」。近日,「魯迅說過的話」檢索系統已經上線,由於查的人實在太多,網站一度出現崩潰狀態。據官方介紹,魯迅博物館資料查詢在線檢測系統,由北京魯迅博物館開設,包括著作全編、譯作全編及研究月刊三個子系統。(5月7日中國新聞網)
魯迅先生很忙,穿梭在中小學生的虛假作文裡,奔波在成年人的流行雞湯間。以至於不少人深有體會地感喟:「如果你不知道某句名言是誰說的,那麼,不是魯迅說的就說是馬克吐溫說的。」可見,在名言擔當這個角色上,魯迅先生被安排在首屈一指的位置。「說過」還是「沒說過」?這是個燒腦的問題。
比如,很多故作高深的文章裡,極喜歡用到據說是「魯迅說的」這句話——「到了一定年齡,必須扔掉四樣東西:沒意義的酒局,不愛你的人,看不起你的親戚,虛情假意的朋友!」乍一看,你會誤以為魯迅先生跨界為雞湯大師了,事實呢,不過是套路十足的營銷雞湯文,當然並非出自魯迅先生之手。檢索系統可知,就連耳熟能詳的「學醫救不了中國人」等名言,竟然也只是假借先生之口。這種尷尬,既叫人莞爾,亦叫人無奈。
名人「被名言」,這是自古而然的煩惱。比如有人編造張愛玲說,「你說高處不勝寒,我便拱手河山討你歡。」仔細打量一下,原是歌詞改的。又比如有人編造莫言說,「我敬佩兩種人:年輕時,陪男人過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時,陪女人過好日子的男人。」這話弄得莫言自己都很不好意思,本尊親自在微博回應,「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這是誰寫的」。
有些LOW到家的名言,一看就是後人杜撰,比如「莎士比亞說,第一次見一個人,體溫在38.6℃,就叫一見鍾情」。但有些類似《你若懂我,該有多好》的小詩,被不少明星都以訛傳訛地傾情分享,就叫原作者都要百口莫辯。至於倉央嘉措等名言界「流量級」大神留下的真假名言,簡直可以供養一門《名言學》了。
真正的問題是:這些有道理的話,為什麼非要假借名人之嘴而出?
這個問題的答案,大概有三種可能:一是自古以來,附庸風雅便是文字之弊。名言如此,名詩亦然。二是思考的不自信,沒有名人身份的加持,有些話總覺得說出來「名不正言不順」。再一個,便是語言文字中的弄虛作假成風。仿寫、抄襲、山寨、拼湊……最後,扣上名家的帽子,便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效果。所謂文化自信,大概當從清掃這些虛假的名人名言和名人故事,以及扭轉「言必稱名人」的表達習慣開始。
文化的豐富性當建構在文化的真實性與準確性之上。狂歡式的虛假名言,或許能傳遞某種哲理的營養,但因其本身來自杜撰,終究如海市蜃樓,只能算是誤會一場。「魯迅名言檢索」何以熱鬧至系統崩潰?這個問題,也許起碼如實說明了公眾對真名言的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