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戰役中,為了阻止美軍對我軍的合圍,彭總電令十九兵團,命其「死守鐵原15至20天。」
於是,63軍官兵即將展開激烈的抵抗之戰。傅崇碧當時35歲,是個年輕的指揮官。當他收到命令時,他非常興奮。他當場說:「我們決心戰鬥到最後一人,我們絕不會讓範·弗裡特的部隊再前進一步!」
戰鬥開始後,聯軍先是用大炮和飛機轟炸63軍陣地,然後以一大群坦克為先導,用步兵發起了突擊。志願軍在戰鬥中非常靈活。他們分散兵力以躲避敵人的炮火。前線部隊用機動防禦消耗敵人。與此同時,他們手裡有一支強大的預備隊,隨時支持,並在防禦薄弱的方向攻擊敵人。但是由於縱深有限,機動防禦不可能一次又一次的撤退。很多陣地只能堅持到最後。志願軍用血肉之軀與敵人反覆戰鬥。半個多世紀後,有人形容鐵原阻擊戰的用詞令人毛骨悚然:鐵在燒。
至於這場抵抗戰,美軍一直以為是手到擒來,輪流攻擊志願軍。第63軍有187、188和189個師,約2.5萬人。聯軍人數高達5萬。有130多門炮,近200輛坦克。這是一場敵我懸殊的戰鬥。戰後不到三天,189師損失慘重,就連通訊員和廚師也攜帶武器奔赴戰場。
63軍的口號是「人在陣地在」。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系列英雄壯舉。前線部隊都上刺刀,每個陣地都有白刃戰。如果不把最後一個陣地上的所有士兵都消滅的話,美軍就不可能會贏。
事實上,我們知道戰場上的炮火是無情的,僅靠死命令和服從命令的精神是很難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除了官兵鋼鐵般的意志外,合理的戰術對於63軍完成使命至關重要。第63軍採用了「縱深梯次配備」,以減少敵人火力在戰鬥中的破壞。還派了幾個戰鬥小隊在主力陣地前與敵人糾纏。每天根據戰場情況做出新的部署,動態的分配兵力,讓美軍根據前一天戰場情況分配的兵力毫無用處。晚上,派出小股部隊進行反擊,其中許多陣地在白天被攻佔,在晚上又被收復。
美軍強而有力。它總是用坦克來開路。飛機大炮先行。其實後排很弱,近距離作戰不好。189師師長蔡長元用點帶面的戰術消耗敵人的血肉戰鬥力。
63軍的作戰部隊幾乎全部被填進去了。司令成了師長,師長成了營長,營長成了連長。戰爭持續了13天,打死打傷敵軍21580人。25000名志願者抵抗了50000名聯合國士兵的攻擊。當任務成功完成時,第63軍只剩下14000名士兵。
63軍這一場堪稱慘烈的阻擊戰,讓全世界的看到了中國的不屈不撓,也讓聯合國軍明白中國軍隊的頑強。在武器裝備以及兵力全勝於志願軍的情況下,卻依舊未能前進一步。最終使得不利的局面得到了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