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區是全國少有的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四塊金字招牌的區縣,生態旅遊扶貧的做法成效先後兩次入選「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
聚焦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和城市提升,努力建設「生態美、生活美、人文美」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文 | 中共重慶市武隆區委書記 黃宗華
重慶市武隆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持續釋放出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綠色產業體系加快形成,城鄉面貌發生可喜變化,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走出了一條綠色高質量發展新路。武隆區成為目前重慶市唯一同時獲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的區縣。
重慶武隆白馬山高山生態有機茶園 資料圖走生態旅遊助推脫貧攻堅之路
武隆區充分利用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助力脫貧攻堅,讓老百姓實實在在享受旅遊發展紅利。生態旅遊扶貧的做法成效先後兩次入選「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
一是讓山區變景區。以主要貧困區域為重點,統籌規劃密布全區的691處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把全境作為一個「大景區」「大公園」進行開發打造。先後成功創建仙女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武隆喀斯特旅遊區5A級景區,精心打造5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梯次打造的後坪天池苗寨、大田溼地人家等100個示範村點全面覆蓋75個市級貧困村。全區10萬群眾吃上「旅遊飯」,近3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靠旅遊擺脫貧困,近1萬名涉旅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
二是讓產品變產業。大力發展「旅遊+」融合產業,豐富產業業態、延伸產業鏈條,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與脫貧效能提升互促共進。仙女山度假區避暑養生遊客高峰期達35萬人/天,康養業的發展為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創業創造條件。其中仙女山街道石樑子社區401戶中有391戶從事旅遊相關工作,實現資產500萬元以上有17戶。引導農民發展苕粉、豆乾、醋、果酒等農特產品加工和刺繡蠟染、工藝彩陶等文創產品製作「十小企業」,累計培育涉旅商戶企業9000餘家。成功打造大型山水實景演藝項目「印象武隆」,當地近200名村民白天幹農活,晚上當演員,每年人均增收近5萬元。
三是讓風景變「錢景」。始終堅持全民共建共享,積極探索創新增收帶動模式,讓群眾「錢袋子」鼓起來。探索「廊道帶動」增收模式,確立仙女山、白馬山、石橋湖、桐梓山四個旅遊扶貧帶,建成集交通組織、空間整合、產業集聚、形象展示為一體的扶貧開發示範區。探索「集鎮帶動」增收模式,依託集鎮建成易地扶貧安置點169個,搬遷安置1.09萬戶、3.83萬人,引導安置點和集鎮居民發展家庭公寓、快捷酒店、商品銷售、特色美食等旅遊商貿服務業實現增收。著力「專業合作社」帶動增收模式,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引導農民以資產、經營權等入股聯營發展鄉村旅遊,實現股金分紅、勞務收入雙重收益。著力「景區帶動」增收模式,在景區進出通道等區域建設專門的創業區和農特產品銷售一條街,引導周邊農民發展特色小吃、特色農家、農產品銷售、旅遊商品銷售等,近2萬農民通過旅遊實現了直接或間接就業。
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之路
推進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換、生態資源和發展資源高效聯通,加快構建具有武隆特色的綠色產業體系,努力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
加快推動旅遊國際化。按照「深耕仙女山,錯位拓展白馬山,以點帶面發展鄉村旅遊」的思路,著力「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創建,打好「自然遺產、休閒度假、人文歷史、烏江畫廊、美麗鄉村」五張牌,創優國際化產品體系、加大國際化營銷力度,全力建設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2019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610.15萬人次、綜合收入170.01億元,分別增長12.5%、13.3%。
積極培育生態工業。全面推行「生態+」「+生態」發展新模式,探索綠色生態的工業發展道路,打造綠色工業經濟。嚴格招商引資項目環境準入底線,堅決摒棄對綠水青山可能造成破壞和影響的落後產能和高汙染、高耗能企業,先後拒絕了總額100多億元有可能造成生態破壞的工業投資項目,主動關停37家採石場和一批汙染環境的中小企業。目前,正加快培育發展太空太陽能電站、地外生態圈模擬系統裝置研發、新能源汽車、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產業項目,積極構建以清潔能源、旅遊商品、智能裝備製造、家具家居家紡家電等產業為主導的生態工業體系。
大力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著力構建高山蔬菜、高山茶葉和特色水果、中藥材、生態畜牧、生態漁業、特色糧油、特色經濟林等「2+6+N」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體系。獲評第二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成功創建中國知名高山蔬菜基地縣、高山蔬菜市級農業科技園區。推出「羊角豆乾」「仙女紅茶」「土坎苕粉」等一批知名品牌產品,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68個、產量21.8萬噸,重慶名牌農產品5個。
走城鄉互動型發展之路
緊密對接黨中央關於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部署,聚焦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和城市提升,努力建設「生態美、生活美、人文美」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加快打造成為重慶乃至全國高品質生活示範承接地。
一是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檔交通網,加快推進渝湘高鐵、渝湘高速擴能、武道高速、武兩高速、白馬航電樞紐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仙女山機場2020年底通航;升級信息網,加大5G通信基站建設力度,不斷提升光纖和4G網絡覆蓋的深度和廣度,實現行政村4G網絡100%覆蓋和光纖100%通達;完善能源網,推進頁巖氣、水電、風電等清潔能源開發,布局實施城鄉頁巖氣輸送管網,強化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打造生態能源強區。
二是推進產城景融合發展。堅持以產興城、產城一體、城景互動,東部山區打造「產城景融合發展示範區」,西部丘陵片區打造「鳳來新城產城景融合發展拓展區」,輻射帶動全域產城景融合發展。作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載體,「鳳來新城」大力發展度假康養、健康保健、休閒娛樂等生活性服務業和商務會展、研發試驗、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打造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落實城市更新行動,加快提升城市經濟品質、人文品質、生態品質、生活品質,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特色山水·濱江休閒」旅遊城市,獲評「2019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標杆城市」。
三是建設生態美麗鄉村。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在重慶市率先制定《「邊緣戶」管理實施意見》及防貧幹預機制,近三年實現零返貧的目標。開展「三清一改」為重點的村莊清潔行動,推進農村路網提升改造、生活垃圾收儲運分類試點,全力打造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區」。開展農村村容村貌提升行動,已打造20個「精品類」、27個「示範類」美麗宜居村莊,仙女山街道荊竹村、芙蓉街道堰塘村、後坪鄉文風村等3個村獲評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深入開展以「孝、賢、潔、序」為重點的公序良俗建設,努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