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寫詩,不僅在於描寫水光山色,自然之美,詩中更蘊含著作者的志趣、品質和性格,而許多詩更埋藏著家國之思,亡國之痛。
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陸秀夫背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身亡,享國319年的大宋王朝徹底覆滅。這對於南宋詩人來說無異於「天塌地陷」,不少有志詩人不不願意屈從元朝的統治,他們或者隱居山林,哀吟嘆息;或者積蓄力量,繼續反抗。這些詩人以詩作為武器,來宣洩內心的愁悶和悲涼。
今天,王和尚推薦的兩位詩人:真山民和蕭立之,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他們的詩真摯動人,感慨遙深,細讀能體會到他們堅強的風骨,文人的操守,和對故國深沉的眷戀與緬懷。
這6首詩,多是以血淚寫成,也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持真我的絕佳例證,不可不讀。
1.訪李延不值 宋·真山民
白雲滿空山,山空人未歸。
拄杖莫敲門,恐驚白雲飛。
北宋魏野有詩寫《尋隱者不遇》說:「採芝何處未歸來,白雲滿地無人掃」,因此,「白雲滿空山」,就點出所尋朋友不在。空山、山空,疊用是強調朋友不在,也暗示作者等待朋友時的悵惘與寂寥之感。。
但作者卻很小心地站在門外等候,而不去敲門,他怕白雲受驚逃跑了。這是擬人手法,無理而妙。環境如此幽靜,作者的內心也非常閒適,何必非要渴望朋友歸來呢?在此欣賞一下白雲也挺好。
王維在《春日與裴迪過新昌裡訪呂逸人不遇》詩中寫道「看竹何須問主人。」既然等不到朋友,何妨看一看朋友種的竹子呢?這就寫出作者與朋友惺惺相惜,志趣相投的知己之感。真山民此詩與王維的心境非常相似。
這首詩很有韻味,化用很多前人名句,卻不露痕跡,反而把尋友不遇的惆悵,淡然灑脫的心境都寫出來了。朋友不在,就不必費心敲門,這樣也寫出詩人的一種雅趣。
曲歌評:首聯悵然,二聯悠然。
2.草 宋·真山民
草枯根不死,春到又敷榮。
獨有愁根在,非春亦自生。
敷榮:開花、繁榮。
真山民是南宋著名遺民,其姓名均無可考,他生活在南宋末年,深切感受南宋亡國之痛,對國事心懷憂愁和絕望。這首詩看似寫草,其實是亡國之恨。南唐後主李煜有詞說「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北宋秦觀有詞說:「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這種手法與此詩很類似,都是借春草來描寫愁緒悵恨的綿延不絕。
真山民對故國的眷戀之情,就像草一樣,雖然枯萎,但是頑強不死,稍有機會,愁緒就瀰漫開來。「春草」也象徵他堅強、堅韌,毫不屈服的性格。二聯更進一步說,這種故國之悲就像在他心中生根一樣,即便不遇到春天,也會生生不息,愈演愈烈。
這首詩的的用字很有講究。草枯:暗示國家滅亡,也暗示自己境遇悽慘;敷榮:暗示對元朝統治不屈服,稍有機會生命就會蓬勃滋生。雖然面臨嚴峻的現實,但是草仍然生生不息,毫不妥協。
首聯著重寫草,二聯著重寫自己,表達對故國的生生不息的憂思和懷念。整首詩有統一也有遞進,二聯的力量更加強烈。
巧巧不了評:比春風吹又生更執著。
3.新年 宋·真山民
妝點春光到眼邊,凍消殘雪暖生煙。
杏桃催換新顏色,惟有寒梅老一年。
讀宋詩,一定要注意「梅花」這個意象,梅花相當於宋朝的國花,除了象徵作者的品質如梅花般高潔孤傲外,梅花也代表對國家、國事的憂慮和寄託。姜夔的名作《暗香》和《疏影》,表面是寫梅花,但很多評註者都認為暗含故國之思。南宋末代皇帝宋恭宗《在燕京作》詩說: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這首詩也是選取了梅花的意象。
新春到來,萬物開始生長。這首詩首聯寫春天解凍,百花開放。二聯作者選擇了兩個意象:桃杏和梅花。桃杏迎春,展現新的面貌來取悅觀賞者,只有高潔孤傲的梅花比去年又蒼老了一年。兩種意象作對比,而作者的選擇、側重點和暗含的無奈,已經在詩中了。
聯繫真山民所處的環境,不難猜測,桃杏相當於在新朝諂媚的人,而寒梅既比自己和那些眷戀故國,謀求國家復興的有志之士。雖然他對故國保持著忠貞,但是抵擋不了衰老,恢復故國的希望也越來越渺茫。
正因如此,這首詩越讀越悲涼。
4.晚步 宋·真山民
未暝先啼草際蛩,石橋暗度晚花風。
歸鴉不帶殘陽老,留得林梢一抹紅。
受儒家思想影響,中國傳統文人,對華夷之辨,是特別敏感的。他們一向看不起夷狄,而對滅亡南宋的蒙古人,更是既憤恨又絕望。
南宋有個人叫愛國詩人叫鄭思肖,為何叫「思肖」呢?「肖」是「趙」的一部分,他又號憶翁,這都暗示他一直眷戀故國,堅守文人的氣節。鄭思肖擅長畫蘭花,但是他畫蘭,卻從來不畫土,暗示自己「沒有了故土」。真山民作為南宋遺民,也一直忠於南宋,詩中也多寫故國之思。
這是一首以「閒步」為主題的詩,主要是寫景,但是他選擇的意象卻非常有特點。天還未全黑,草叢中的蟋蟀已經開始叫了,用了個啼哭的「啼」,顯得非常悽涼哀切。走向石橋,他看到花朵在晚風裡飄零,更加顯得悲涼而孤獨。「暗度」二字,值得細思,風不知不覺就把花吹落了,而夜晚也將不知不覺來臨,吞沒整個光明世界。
王昌齡有詩說「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作者卻反其意而寫「歸鴉不帶殘陽老」。烏鴉再黑,盤旋得再嚴密,也遮擋不了夕陽的紅色。
因此,詩的二聯說,雖然黑色的烏鴉成群結隊,但是它們依然遮擋不了夕陽的紅色,這種紅色在林梢雖只有一抹,卻紅得鮮亮,也紅得悽慘。
這就暗示他對故國的懷念,這種眷戀之情很堅韌。但是太陽終究要落山,黑暗終究要到來,他渴望恢復故國的願望也越來越渺茫,故而這首詩的精神內核,依然是悲涼而絕望的。
5.一翠亭二首 其一 宋·蕭立之
隔水山青欲染衣,一簷雲影樹高低。
白鷗似笑客塵土,飛過亭前卻下溪。
蕭立之也是宋末元初的詩人,他有著堅強的民族氣節,南宋危急的時候,他參加過衛國戰爭,南宋滅亡後,他隱居山林,拒絕與新統治者合作。
但這首詩卻寫得清爽峭利,用字和命意都暗含巧思。山色碧青得都要把衣服染綠了,這個「染」字很形象,手法和王維名句「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很類似。第二句寫景也很細膩形象。這就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
首聯鋪排手法值得留意。首句水白而山青,綠中有白;二句寫雲白而樹綠,白中有綠,顏色搭配很協調。首句寫靜,二句寫動,整聯卻顯得靜謐而和諧。
白鷗,是詩詞中一個常見的「語碼」,鷗鳥全身皆白,自由飛翔,是高潔、瀟灑和脫俗的象徵。因此詩中這隻白鷗,好像在嘲笑在紅塵中浮沉的作者,在他眼前飛過,而去溪水中去了,白鷗本身就潔白,尚且要再去溪水中清洗自己,可見它是多麼高潔,絲毫不受俗塵玷汙。
面對白鷗,作者似乎有點慚愧,有些羨慕,估計是在反省自己一身塵世的煩擾和蕭索吧。
因此,詩中的白鷗其實是作者品質的外化,更是他在亡國後,堅持真我的信念。
6.第四橋 其二 宋·蕭立之
自把孤樽擘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無人管,柔櫓風前語夜深。
這首詩主要寫詩人的孤獨和孤獨中的自娛自樂。「自把」和「孤樽」,都寫出作者的孤獨。但是一邊吃螃蟹,一邊喝酒,放眼看月出平林,心情還是很暢快和適意的。
最妙的是二聯,一江秋色今夜獨屬於自己,聽著風吹櫓聲,好像在跟作者交談,一直陪伴他到深夜。雖然沒有朋友,但是櫓聲就是他的知己,可以撫慰他的寂寞。
這首詩的景與情,寫得都生動,且把秋晚泛舟刻畫得如詩如畫。
但是,細讀「無人管」,聯繫作者的生活背景,卻有另一層滋味。元朝雖然統治了大江南北,但是這滿江秋色,作者高潔的品質,卻是毫不受管束,在大自然中保守自己的純潔與孤獨,對作者而言未必是一件壞事。
從中也能看出作者內心的堅持和倔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