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才子的一首絕句,膾炙人口,南宋一位詩人也深受感染

2020-12-14 百家號

詩歌創作需要具有想像力,因為詩詞是抽象和含蓄的文學藝術。就像畫家在方寸間描繪千裡江山,不僅要注意虛實結合、濃淡搭配,而且還要懂得留白,才能讓觀者發揮想像,方可使作品雅俗共賞。

除此之外,詩歌不是散文,不能一味地敘事和說理,必須採用形象的語言、豐富的意象,才能打動讀者,從而在不知不覺間被作品感染。晚唐有一位才子就非常善於寫詩,下面介紹晚唐才子的一首絕句,膾炙人口,南宋一位詩人也深受感染。

白鹿洞

唐代:王貞白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王貞白,字有道,號靈溪,唐末著名詩人。他20歲中進士後授職校書郎,嘗與羅隱、貫休等相互切磋贈和。晚年退隱之後,詩人卻沒有去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潛心教學,為家鄉子弟傳道解惑。他去世時,朝廷封他為光祿大夫、上柱國公等封號。

王貞白一生作詩很多,亦頗自負,他的作品筆致清婉,清俊自得。這首詩反映了他讀書非常專心,更彰顯出詩人勤奮好學的精神。

白鹿洞在廬山五老峰南麓,此處青山環抱、碧樹成蔭。雖然名為「白鹿洞」,實際只是山谷間的一個坪地。詩人在此幽靜的環境中讀書,不僅沒有喧囂和幹擾,而且還能在大自然中得到很多啟迪。

開篇就顯得有些突兀,「讀書不覺已春深」。詩人刻苦讀書,心無旁騖,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很長時間。一個「已」字,傳達出詩人的驚覺,更反映了時間之久,竟然不知春天早已就在身邊,處處都是生機盎然。

次句更是婦孺皆知,「一寸光陰一寸金」。作者用金子比喻美好的時光,而光陰本來看不見、摸不著,也不可用尺去測量,詩人卻說「一寸光陰」,更體現出自己對時間的珍惜。

自古以來,描寫時間的詩詞非常多,這一句也是非常經典,作者不僅表達出自己的感慨,也希望世人不要無謂地浪費光陰,更告誡讀書人要注重知識積累,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

前兩句直抒胸臆,後兩句其實更加精彩,「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詩貴含蓄,如果總是平鋪直敘,後面依然接著講道理,就立刻顯得生硬無趣。所以詩人轉而說,如果不是道人來逗笑,自己還在深入鑽研周公孔子的精義和教導。

道人,即指白鹿洞的道人;周情孔思,指古代讀書人需要靜心學習的儒家典籍。詩人學習太專心,不願耽誤片刻,但又不如道人可以耐得住寂寞。後兩句雖然看似閒筆,其實正是補敘首聯的「不覺已春深」,也讓全詩更加具有趣味。

南宋一位詩人有感於他的刻苦學習精神,也寫了一首絕句,即宋代學者葉採的《暮春即事》: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作者在前兩句表現書房的寧靜,屋頂上雀影在書案上移動,點點楊花飄入屋內、落到硯池中。

可是詩人卻靜坐窗前毫不理會,依然潛心地讀書,根本沒注意春天過去了很久。這首詩語言樸實平易,景物描寫生動貼切,開篇就充滿了一種喜悅氣氛,後兩句卻飽含哲理。

這兩首絕句都非常優秀,不僅極具詩情畫意,而且都充滿理趣。尤其是王貞白的作品一直被廣為傳誦,更被名家讚賞不已,所以後世就不斷有人效仿和引用。葉詩的尾句就是化用了王詩首句的意境,也從側面反映出王詩影響的深遠。

相關焦點

  • 庾信的一首五言詩,音節諧美,與唐人的絕句已無差別
    晚唐絕句冠冕人物當推李商隱,前人評論義山的七律最佳,其實他的絕句更加含蓄雋永。比如他的《夜雨寄北》,可謂一唱三嘆、餘音嫋嫋。而另一位晚唐才子杜牧也擅長絕句,他的懷古詩也多有佳作,比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就道出了振聾發聵的警示。
  • 這位不太出名的晚唐詩人,寫了首千古絕句,道盡封建戰爭的實質
    晚唐的南海郡,崎嶇不平的山路上,一個瘦削的老人騎著毛驢,馱著兩箱書籍在努力的跋涉著。他身著破舊的青布藍衫,布滿了溝壑的面容上,滿是憂患和疲憊。自從青年離家,他已經走過了幾十個這樣的春秋冬夏。這位老人名叫曹松,是一位不太出名的晚唐詩人。
  • 明代才子的一首絕句,開篇仿佛美麗畫卷,尾句更引人入勝
    中唐詩人白居易就曾寫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不僅意境深邃,而且富於情趣。北宋詩僧志南更有名句,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更展現出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的場景。明代也有一位詩人,在微風細雨中獨行,卻心情暢快。下面介紹明代才子的一首絕句,開篇仿佛美麗畫卷,尾句更引人入勝。
  • 這十首唐詩,代表了唐朝絕句的最高水平!
    杜甫是唐朝最偉大的詩人。著名文學評論家金聖歎就曾對歷代文學作品做過評點,他將《莊子》、《離騷》、《史記》、 《杜工部集》、《水滸傳》和《西廂記》並稱為六才子書,可見對杜詩的推崇。杜甫也是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詩人,從晚唐開始,就有無數大詩人自發學習杜甫的詩詞風格。杜甫最擅長的是七言律詩,這個小仙下回再講。
  • 李商隱悼念亡妻,這首古詩描寫生動,詩人不愧為晚唐才子
    李商隱是晚唐傑出詩人,他年少苦讀,卻仕途坎坷。他成家後與妻子非常恩愛,可是為了生計,又不得不到處奔波。一方面他感慨自己無法實現心中的夢想,另一方面痛惜自己無法盡一位丈夫和父親的責任,經常深感自責。下面介紹李商隱悼念亡妻,這首古詩描寫生動,詩人不愧為晚唐才子。悼亡妻薔薇泣幽素,翠帶花錢小。嬌郎痴若雲,抱日西簾曉。枕是龍宮石,割得 秋波色。玉簟失柔膚,但見蒙羅碧。
  • 宋代三流詩人的一首絕句,明麗清新,不愧為傷春佳作
    只是那可憐的羅隱就曾十試不中,而另一位詩人孟郊也是蹉跎了將近半生,才在46歲時中了進士,於是立刻就激動地賦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總算比較幸運,後世比他不幸的學子卻比比皆是,讓一位宋代詩人也極其感慨。下面介紹宋代三流詩人的一首絕句,明麗清新,不愧為傷春佳作。
  • 他被稱為「最懶詩人」,一生只寫了一首詩,卻成為難以逾越的經典
    誰能背出他的一首詩來?反觀有些詩人,雖然僅留下幾首詩,卻千年傳唱不衰。例如張若虛,他流傳下來的詩歌就兩首,但是卻憑一首《春江花月夜》力壓李白杜甫,登上了唐詩頂峰的頂峰。今天要給大家講的這個詩人,只留下了一首詩,卻入選《唐詩三百首》,短短20字令人叫絕。這首詩是《春怨》,作者是唐朝詩人金昌緒。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 呂洞賓一首經典的七言絕句,通篇生動有趣,寫出了活靈活現的牧童
    呂洞賓,原名呂巖,晚唐時期著名的道士,而且也是「八仙」裡面極富傳奇色彩的一位神仙,儘管「八仙過海」這個故事是一個神話傳說,但是世間關於呂洞賓這個人物,卻是真實存在,而且他法術高超,也是其中的靈魂人物。現實生活中的呂洞賓不僅是一位道士,還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同樣有很多經典的名篇佳作流傳於世。唐朝本身就是一個詩的國度,誕生了無數偉大的詩人,呂洞賓作為生活在那個時代的道士,自然是會寫詩,而且他的詩也是非常貼合生活,尤其是這首經典的《牧童》,那就是一首難得的經典之作,通篇描寫得如詩如畫,又充滿了生活情趣。
  • 宋代文學批評史中的晚唐詩觀
    「晚唐」之說的通行大約在南宋後期,這與彼時詩壇風氣有關。當時「永嘉四靈」(以下簡稱「四靈」)學習以姚合、賈島為主的唐人詩而風靡於世,並有詩風與之類似的江湖詩派盛行一時,論詩者多稱之為「晚唐」詩風。不過在宋人的論說中,「晚唐」指示的時間段並不統一,顯示出其內涵一直處在變化中。
  • 許渾的一首七律,若刪去中間兩聯,氣象雄渾,不輸李白的絕句
    古代的民歌以及絕句、律詩等都是短小精美,令人咀嚼不盡。正所謂,團扇之上卷千裡雲煙,咫尺之中有萬裡之勢。古代很多詩人都十分重視錘鍊文字,總是以最經濟的文字,表現最豐富的內容。比如詩仙李白的絕句就顯得自然明快,清新俊逸,他的很多名句都是耳熟能詳。下面介紹許渾的一首七律,若刪去中間兩聯,氣象雄渾,不輸李白的絕句。
  • 七言絕句中最美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讀起來讓人唇齒留香
    到了晚唐,由於之前的安史之亂,本是鼎盛輝煌的大唐有著日落西山的景象,而詩文化在此也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在這樣一個由盛轉衰的時代背景下,詩人們為了自身生計四處奔波勞苦,所作的詩詞也多少帶有悲傷惆悵的情緒。比如晚唐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的杜牧,是寫七言絕句的高手,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來的沉鬱氣質,往往更能讓人感懷頗多。
  • 古詩《夏日絕句》
    李清照是一位很溫婉的詞人。她寫了一首很有名的詩被千古流傳,題目是《夏日絕句》。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是絕句嗎?七言絕句,全詩為四句。每句有七個字的叫「七絕」,每句五個字的叫「五絕」。四句押為兩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 唐代「四大女詩人」都寫過哪些膾炙人口的詩歌?
    可見唐朝詩人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對唐詩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並使唐代的詩歌文化發展、繁榮,並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唐詩的發展盛興離不開唐朝是比較開放的國家政策。由於多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唐朝詩人思想更開放眼界更為寬廣,才可以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而唐朝的開放更表現在解放女子思想束縛。
  • 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意境悠遠,空靈夢幻
    下面介紹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意境悠遠,空靈夢幻。山中夜坐宋代:林一龍寒灘遠嘶月,遺響到巖壁。悠悠千古心,悄悄一卷易。大家比較熟悉的詩句有,「時人不會盈虛意,不到團圓不肯看」,展現了一位禪者的空靈境界。詩人為浙江永嘉人,那裡曾有著名的永嘉四靈,作者深受他們的詩風影響,用語清瘦,字敲句琢。南宋滅亡後,林一龍隱居林泉,求禪修道,希望忘懷塵世中的煩擾,這首五律就記述了詩人參禪悟道的心理歷程。
  • 晚唐詩人羅隱在蘇州虎丘,寫了一首五律,頷聯意味無窮
    晚唐詩人羅隱,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他的很多詩歌都深受後人的喜愛,比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芳草有情皆礙馬,好雲無處不遮樓」等等。而他的《姑蘇真娘墓》,您可能沒有讀過。首先,詩人為什麼會認為真娘還嫌太寂寞呢?就是因為「春草萋萋」。野草繁茂,本應該是一種很荒涼的景象,但詩人認為,這是因為真娘太寂寞了,所以她讓這些春草來陪她。
  • 杜牧的一首絕句,極少人讀過,尾句非常值得細思
    杜牧是晚唐傑出的文學家,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創立了一套獨特的文學理論。他認為文章應以意為主、氣為輔,辭彩章句為兵衛。就是說,以思想內容為主,而並不輕視文採。李賀繼承離騷的傳統,詩歌中時有激發人意的比興手法,杜牧也從中深受啟發。而且杜牧的很多作品裡都帶有史論色彩,也就形成了他的獨特風格,所以他自我評價說,不今不古、處於中間。下面介紹杜牧的一首絕句,極少人讀過,尾句非常值得細思。
  • 李清照的代表作《夏日絕句》賞析
    宋代詞人中,我最喜歡李清照的代表作《夏日絕句》。李清照(1084—1152),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省章丘市)人。南宋女詞人,詞風婉約清麗,詩作慷慨雄健。李清照夫婦於金兵南犯時逃到江南,面對山河破碎,同胞流離,詩人感慨萬分,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一首借歷史人物抒情言志的作品。
  • 晚唐高僧寫下一首禪理詩,只有短短的40個字,但是寫得很有韻味
    晚唐詩僧貫休是一位傳奇人物,如果你對藝術作品感興趣,熱愛收藏字畫的話,那麼對於這位藝術大師一定不會陌生,他的羅漢圖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不過很可惜直到今天,我們也依舊還沒有發現他的真跡,只是在宋朝的《宣和畫譜》裡有記載;據說他每次作畫前都會夢到羅漢真身,醒來後迅速完成畫作,這樣也就讓畫作更接近真身
  • 袁枚的一首絕句,起首兩句看似平淡,最後14字卻令人咀嚼不盡
    古代很多詩人在少年時代就胸懷青雲之志,他們渴望建功立業,期盼為國盡力。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21歲時,就聚集了兩千人的隊伍,後來被朝廷排擠,不得不嘆息,少年不識愁滋味,而今卻欲說還休。清代才子袁枚12歲就考取了秀才,23歲那年他二甲進士及第,之後便進入了翰林院。37歲之前,袁枚英氣勃發,一心希望大展宏圖。此後他雖然在工作上極其用心,但始終難得提拔。灰心之餘,詩人也經歷了激烈的思想鬥爭,最後還是決定棄官歸隱。
  • 謝枋得很有意境的一首詩,通篇處處引經據典,每一句都另有深意!
    陶淵明一篇經典的美文《桃花源記》,寫了一處沒有戰亂,風景如畫的桃花源,裡面生活的人與世無爭,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這也是詩人最嚮往的生活。當然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世界是不存在,只是詩人一種美好的願望。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謝枋得,則是選擇了隱居在武夷山,在他的筆下武夷山就是桃花源,他筆下的武夷山同樣如詩如畫,其中他最廣為流傳的是《武夷山中》,這首詩寫得很美,同時還有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