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的南海郡,崎嶇不平的山路上,一個瘦削的老人騎著毛驢,馱著兩箱書籍在努力的跋涉著。他身著破舊的青布藍衫,布滿了溝壑的面容上,滿是憂患和疲憊。自從青年離家,他已經走過了幾十個這樣的春秋冬夏。這位老人名叫曹松,是一位不太出名的晚唐詩人。
一、屢試不第
公元828年,曹松出生在舒州(今安徽安慶市潛山市梅城鎮河灣村)的一個普通人家。他也有滿腹的經綸,也熱衷於功名滿腔壯志,試圖改變家族的命運,但說到底只是一個底層的知識分子。科舉雖然創始於隋唐,但是唐朝的試卷是不密封的,考生的姓名、籍貫是公開的,簡而言之就是有很大的作弊空間。所以一個知識分子要想真正嶄露頭角,若不依傍權勢是不容易的。
而曹松生活在晚唐,那是個戰亂頻仍、皇權偏左的時代,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真想通過科舉報效朝廷,似乎更加不易。所以直到唐昭宗天復元年(公元901)71歲高齡時,曹松才得以考中進士,走進唐朝仕途的大門。他是真的考白了頭髮,中進士後被授校書郎(秘書省正字),但是只做了兩年的官便與世長辭了。
曹松的官運是很不濟的,屢試不第的他常年流落於南海郡,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廣東一帶。這位唐朝的秀才,長期生活於社會的底層,長年為生計而奔波。所以他對底層社會的現狀是很了解的,因而曹松對勞動人民的疾苦尤為同情,更加憎惡戰爭更渴望安居樂業的太平。
二、千古絕唱
官運不濟的曹松,雖然一直都在為生計而奔波,但他的一生都在讀書考試,邊讀書邊吟詩作賦。曹松的詩作多是對活生生的社會現實的反應,他的詩風格似賈島,字斟句酌可謂是每一首詩都下了苦功夫。曹松在後世的名聲雖然比不上李杜,甚至也不及賈島,但這位不太出名的晚唐詩人卻寫出了一首千古絕句。
己亥歲二首·其一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首絕句的後兩句,相信大多數人都聽說過,可能並不知道作者是曹松。這是曹松《己亥歲》二首中的第一首,可謂是對當時社會現狀的一種真實概括,不僅寫出了戰爭對人民生活造成的災難,更寫出了千百年來封建戰爭的實質:一將功成,不知道要犧牲多少士卒的性命。
萬裡封侯固然光宗耀祖,但卻是踩著無數頭顱和鮮血完成的。所以曹松說:憑君莫話封侯事。意思就是說,別提什麼封侯不封侯了,少造點孽吧!
曹松遺作有《曹夢徵詩集》3卷,《全唐詩》中收錄了他的詩140首。但一句「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可謂千古絕唱,至今讓人讀罷覺得字字千鈞,道盡了人生幾多悲。
三、不幸中的幸運者
公元903年,曹松走完了他奔波的一生。他死後的第二年,朱溫便殺了唐昭帝,三年後便背叛唐朝建立了後梁,隨後的中國便進入了紛爭的五代。所幸曹松死在了朱溫弒君之前,要不然這位憂國憂民的老者,不知道又該多麼的心痛,又該多麼的苦不堪言。
大唐自安史之亂後,便永遠失去了往日的盛平,到了唐末又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雖然唐朝殘酷的鎮壓了農民起義,但卻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以至於砍柴、割草這樣平淡的日子都成了曹松筆下奢侈的生活。
曹松雖然古稀之年才考中進士,雖然頭髮全白,但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當時與曹松同榜進士中,還有另外四位老者,他們是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四人,當時他們也都到了古稀之年。曹松雖然只做了兩年的官,但總歸是入了圍,成了功。
然而不知道晚唐腐敗的科舉下,又有多少人考白了頭直到進了墳墓都未能入圍,最後只能帶著嘆息撒手人寰。所以站在這個角度,曹松又是一位不幸中的幸運者。
千古興亡多少事,歷朝歷代,就是到了今天,依然有烏泱泱一大片人,在公務員考試之路上愈挫愈勇。有的甚至耽誤了娶妻生子,忘記了另外的謀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