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市值破千億,盲盒生意怎麼成了「印鈔機」?

2020-12-15 澎湃新聞

12月11日,成立十周年的泡泡瑪特登陸港股,首日開盤股價高漲約100%,報77.1港元/股,市值破千億,成為了國內潮玩文化領軍第一股。泡泡瑪特在兩年內淨利潤增長了300倍,賺錢能力堪比「印鈔機」。

我想,一提到泡泡瑪特,大家腦海中馬上就會浮現各種盲盒,系列多到數都數不過來。也難怪有人叫它「盲盒第一股」。

還有微博網友戲稱「終於能把撒出去的錢賺回來啦」 | 微博/薄小筆

但不管你有沒有親手買過盲盒,恐怕都會發現,這種叫「盲盒」的東西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忽然流行了起來。不管什麼時候,盲盒店裡都擠滿了人,盲盒自動售貨機也出現在了商場的各個角落。不瞞你們說,連我那個不知道盲盒到底怎麼玩兒的朋友,看我抽完,自己竟然也抽了一個……所以,這究竟是個啥?

盲盒自動販賣機 | 圖蟲創意

盲盒,物如其名,就是靠盲猜猜裡面是啥東西的盒子,買的時候不能拆盒。一般盲盒都是成系列出現,可能是動漫、影視作品的周邊,也可能是由設計師單獨設計出來的角色,比如在盲盒中很有名氣的Molly。除了一套裡的固定角色,有的盲盒還會配帶隱藏款,抽到隱藏款就好比在遊戲裡抽到了UR,真·歐皇附體。

要說的話,其實很多東西都和盲盒類似。你可以把它想成小時候吃乾脆麵裡的水滸卡,卡才是本體,乾脆麵只是順帶吃一吃。在日本,跟盲盒十分相似的扭蛋,已經流行了幾十年,在國內也挺受歡迎。

各種盲盒,抽到手軟 | 圖蟲創意

而且,玩盲盒看起來並不像玩手辦一樣燒錢。在中國,一般的盲盒價格是50塊左右,扭蛋則是20~50塊不等,這個價格設置十分微妙:乍一看好像覺得有點貴,都能喝兩杯奶茶了。但仔細一想,自己喜歡的IP的正版周邊,單買一個小手辦可能得要120塊左右,而盲盒只要50塊,細節處理得也十分周到,好像還挺值的?我就是這樣入坑的。

但盲盒坑一入,出血程度也不小,買買買停不下來,一回過神兒來已經掉了不少銀子。一個靠猜的盒子到底為啥有這麼大魅力?

小哪吒魅力無窮 | 圖蟲創意

拆盒子真爽,

不知道裡面是啥更爽

對我們這些喜歡抽盲盒的人來說,收集盲盒不是為了獲得經濟收益(比如將來拿來賣錢),而是為了感情。通過抽盲盒,可以想起自己喜歡的IP,感受到自己與喜愛的角色之間的聯繫。不過,除了為喜歡的IP貢獻一份力量,拆盒子時候的快感也是一個開始玩盲盒的原因,跟有些人喜歡拆快遞是一個道理。

當愛上這種拆盒子的快感,人們通常會下意識地將這種情緒歸因於產品本身,以為自己喜歡的是裡面的東西,於是為了再次得到這個系列的東西,就會重新購買盲盒。但是其實沒有這麼簡單——比起拆快遞,盲盒更像是拆禮物:你不知道裡面裝的是啥啊。每拆一個盲盒,都是打開一扇神秘的大門。

已經在日本流行了很長時間的扭蛋 | hslo/flickr

越是不確定裡面是啥東西,就越會反反覆覆地抽盲盒。「人們更多地是因為不確定的刺激而重複一項任務,而不是為了那些已經確定的刺激,」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克里斯多福·赫西(Christopher Hsee)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的助理教授沈璐希在他們的研究中寫道,「是不確定的刺激加強了重複決策。」

當不確定性帶來的不悅,轉變為確定性結果帶來的滿足感時,消費者的心理感覺便會變好,甚至比直接給他/她結果更加好。一來二去,人們就愛上了這種「拆禮物」的感覺。這就是不確定的刺激能推動行為的原因之一。

在發表於《消費者研究雜誌》的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香港和芝加哥進行了四次實驗,發現不確定的獎勵在實驗室和真實環境下都能持續激勵消費者,不論體量的大小。

像這種同理的東西,還請大家不要上癮 | Pixabay

在其中一項實驗中,來自香港的一個跑步俱樂部的學生被告知,他們可以通過在400米室外跑道上跑步、慢跑或快走獲得積分,活動為期15天。

成員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在每完成一圈後可以獲得確定的5分積分,而另一組在完成每圈後獲得的積分是不確定的,將隨機得到3-5分不等。在15天結束後,參與者可以憑積分在一家咖啡館兌換等額禮品卡。

結果正如研究人員預測的那樣,那些不確定將獲得多少積分的學生跑的圈數更多,即便最後拿到的禮品卡金額可能更少。

「換句話說,在不確定的激勵下,學生多跑了1.61英裡(≈2.59千米),」研究中說道。

不屈不撓,一定要集齊一整套

有些同好可能有點「強迫症」,抽盲盒一定要集齊一整套。更有甚者會認為連隱藏款一起拿到才算完整的一套。因此,為了達到目的,他們會一個接一個地抽。好不容易集齊了一套,又開始收集另一套,如此循環往復。對於這些人而言,收藏是一種追求,一種永遠無法達成的終身追求。

你可能會覺得花錢買下一堆沒有實用的東西很不值,但其實,收集盲盒能給他們帶來許多心理安慰,比如集齊一套盲盒之後一種成事圓滿的「安全感」。另外,市場營銷學教授羅素·W·貝爾克(Russell W. Belk)曾在其論文中指出,除了提供安全感,收集東西還為個體的自我定義提供了一個方法。

能收藏的東西多了去了,手辦可是個大坑 | 圖蟲創意

那些在圈子內小有名氣的收藏者,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增強對自己的認同感。貝爾克還表示,如果在工作上不滿意,收集東西可以成為獲得成就感的代替渠道。

儘管當收集行為上升為「收藏癖」時可能產生消極作用,但適當地收集物品可以給人帶來快樂,而這種快樂不局限於收集的東西本身。拿盲盒來說,抽到不想要的角色,或重複抽到同一個角色是家常便飯。這時,很多人選擇在網上甚至在店裡蹲點來跟其他人交換盲盒,在體會到抽盲盒的快感同時,說不定還能通過社交收穫一份友情。

露絲·福爾馬克(Ruth Formanek)在其發表在《社會行為與人格》期刊中的論文裡表示,收集東西對建立與他人的聯繫很有意義,收藏者可以跟其他的同好建立來往。這不,盲盒就印證了這個觀點。

一入盲盒深似海 | 圖蟲創意

雖然毫無根據,

但我就覺得能抽到稀有款

你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憑什麼那些人就覺得自己能集齊一套呢?怎麼能保證每次都抽到自己想要的呢?

但人類這種生物,就是總喜歡高估自己控制事件的能力。這種心理被稱為「控制錯覺」。艾倫·蘭格(Ellen Langer)在70年代發展了「控制錯覺」這一概念,她發現人們對自己的掌控力總有種不切實際的認知。「其實,過去40多年間我一直在研究的這個觀點,」她在2013年的一場演講中說道,「大部分人幾乎都沒有意識到。」

控制錯覺是指誇大自己產生預期結果的能力的傾向,即便是對於隨機事件,人們也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控一切。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看起來有點自不量力的錯覺呢?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人們喜歡通過一個並不可靠的過程來判斷自己的控制能力。

這裡好像有一位抽到隱藏款的歐皇(可惜不是我) | 圖蟲創意

在一項研究中,大學生在虛擬實境中利用電梯來治療恐高症。那些被告知能控制電梯(其實並不能)的學生感受到了跟那些真的能控制電梯的學生相同的控制力。而那些被引導認為自己不能控制電梯的人,果然表示覺得自己幾乎什麼都控制不了。他們通過「由別人告知」這個並不可靠的過程判斷了自己的控制能力。

而抽盲盒的人,別說是「由別人告知」了,他們甚至只是憑藉「我覺得我能行」這樣更不靠譜的過程,或者「你看那些歐皇都抽到了我也行」之類的暗示,高估了自己的控制結果的能力。

但這並不是說控制錯覺這種心理是不好的。控制錯覺的確有可能導致人們去冒不必要的風險,但從積極的角度來說,體會到沒什麼根據的控制力,的確能讓人體驗到積極的情緒,並嘗試新的、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對於抽盲盒而言,只要在經濟範圍允許內,通過抽盲盒來愉悅一下心情,並不是件壞事。

50塊一個的話,我還行 | 圖蟲創意

在消費愈發不依賴於產品功能的今天,如何觸動人心並激起消費者的感情才是制勝的關鍵。盲盒就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它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文化潮流,構成了「粉絲文化」的一部分,也成功抓住了我的心。

不過,如果你也喜歡抽盲盒,可要小心陷阱。有些賣家自己也是收藏者,他們可能會使出奇招——他們能通過給盲盒稱重基本準確地猜到裡面是哪個角色/款式,然後自己把喜歡的或者稀有角色留下,而顧客還美滋滋地帶著控制錯覺以為自己能抽到隱藏款。

反正我是迷之自信地認為我並沒有掉進過這樣的坑裡,順便曬一下我自己的藏貨吧:

我榮純小天使必須站C位!(•̀ϖ•́ )

參考文獻:

1. Hooked on Loot Boxes, Derek Mei, https://medium.com/behavior-design/hooked-on-loot-boxes-how-design-gets-us-addicted-79c45faebc05

2. Thompson, Suzanne C. (1999), "Illusions of Control: How We Overestimate Our Personal Influenc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 (6): 187–190, doi:10.1111/1467-8721.00044, JSTOR 20182602

3. Plous, Scott (1993), The Psycholog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McGraw-Hill, ISBN 978-0-07-050477-6, OCLC 26931106

4. Hobbs, Christin; Kreiner, Honeycutt; Hinds, Brockman (2010).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in a Virtual Reality Setting".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2 (3).

5. Gino, Francesca; Sharek, Zachariah; Moore, Don A. (2011). "Keeping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under control: Ceilings, floors, and imperfect calibr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14 (2): 104–114. doi:10.1016/j.obhdp.2010.10.002.

6. Presson, Paul K.; Benassi, Victor A. (1996). "Illusion of control: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11 (3).

7. Illusion of Control, https://psychology.iresearchnet.com/social-psychology/self/illusion-of-control/

8. Wohl, M. J. A., & Enzle, M. E. (2002). The deployment of personal luck: Illusory control in

games of pure chan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 1388-1397.

9. Rykwert, J. (2001). "WHY COLLECT?". History Today. 51: 12 – via EBSCOhost.

10. McKinley, Mark (2005). The psychology of collect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talkingclocks.net/collecting.pdf.

11. The Fun and Function of Uncertainty: Uncertain Incentives Reinforce Repetition Decisions

Luxi Shen, Christopher K Hsee, Joachim H Talloe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ume 46, Issue 1, June 2019, Pages 69–81, https://doi.org/10.1093/jcr/ucy062

12. Swatch Fever: An Allegory for Understanding the Paradox of Collecting, Mary M. Long, Drexel University, Leon G. Schiffman, Baruch College—CUNY

作者:八雲

原標題:《泡泡瑪特市值破千億,盲盒生意怎麼成了「印鈔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市值破千億,盲盒怎麼成了「印鈔機」?
    12月11日,泡泡瑪特在港交所上市,首日開盤股價高漲約100%,報77.1港元/股,市值破千億,成為國內潮玩文化領軍第一股。在2017年-2019年期間,泡泡瑪特分別實現淨利潤156.9萬元、9950萬元和4.511億元,這就意味著兩年時間淨利增長近300倍,賺錢能力堪比「行走的印鈔機」。
  • 盲盒「裝下」千億市值潮玩王國 泡泡瑪特暴利生意能火多久?
    距離新三板上市已經七年時間,直到今年12月11日,泡泡瑪特再次以1000億港元的首發市值二次衝擊港交所,一個小小的盲盒玩具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 首家「千億市值」玩具股 在玩具領域,也不乏一些上市公司的存在,但能做到千億市值,泡泡瑪特尚屬第一例。
  • 泡泡瑪特敲鐘!市值暴漲100%超千億,33歲夫妻是怎麼玩轉盲盒生意的
    天下網商記者 章航英年輕人對潮玩、對盲盒的熱愛,把泡泡瑪特推上了市。12月11日,潮玩公司泡泡瑪特正式登陸港股,上市首日高開超100%,報77.1港元/股,市值超1000億港元。
  • 印鈔機泡泡瑪特上市首日市值近千億 Z世代的投資新潮你看懂了嗎?
    原標題:「印鈔機」泡泡瑪特上市首日市值近千億,Z世代的投資新潮你看懂了嗎?來源:經濟觀察網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鄭一真 實習記者 黎媛 「不買房,那買比特幣還是盲盒(泡泡瑪特),理解Z世代和他們的投資心智。」一位券商分析師在泡泡瑪特首日寫下他的觀察。
  • 泡泡瑪特市值逼近千億港元 核心能力卻不是「盲盒」?
    本報記者 謝若琳  2020年12月11日,泡泡瑪特正式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上市首日,泡泡瑪特股價大幅高開,開盤漲超100%,市值一度破千億元,最終報收於69港元/股,漲幅79.22%,市值953.29億港元。
  • 市值千億的盲盒故事,泡泡瑪特能講多久?
    鞭牛士BiaNews報導: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今天正式登陸港股,開盤就從發行價38.5港元上漲至77.1港元,漲幅超過100%,市值衝過千億港元。截至收盤時,泡泡瑪特報收於69港元/股,漲幅79.22%,市值953億港元。
  • 泡泡瑪特一年賺4.5億,盲盒成了「印鈔機」?
    擁有Molly等多個IP,引入「盲盒」玩法,轉型翻身的泡泡瑪特,於今年6月向香港聯交所遞交招股書,只是,這一次,它能重新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嗎?   1   「盲盒」成了「印鈔機」   近幾年,隨著其線上線下渠道的增加和完善,這位有著綠色的眼睛,嘟著嘴的娃娃在生活中變得隨處可見,截至2019年,泡泡瑪特一直在全國擁有114家零售店,825個自動售貨機。
  • 泡泡瑪特市值破千億,盲盒為何讓年輕人上癮?
    12月11日,「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登陸港交所,開盤大漲100%,泡泡瑪特市值突破1000億港元,33歲創始人王寧夫婦身家突破547億港元。近3年間,泡泡瑪特營收翻了10倍有餘,即便今年受到疫情衝擊,泡泡瑪特在上半年也實現了營收、盈利同比雙增長。
  • 泡泡瑪特的千億市值,是閒魚撐起的?
    文 | 深燃,作者 | 蘇琦,編輯 | 金璵璠泡泡瑪特上市了,市值過千億。很多人都說,看不明白。憑藉著一個個成本價不到10元的玩具,泡泡瑪特為什麼能在過去三年,取得毛利率均超過55%、營收增幅超過220%、市值過千億的成績?年輕人群體、IP影響力、復購、盈利能力,每一個要素都能在當下的市場中找到可以對標的、比泡泡瑪特做得更好的公司,但神奇的是,泡泡瑪特站在這幾個圈的交集裡。這些特質被打包體現在一個個小小的盲盒身上,顯示出了驚人的爆發力。
  • 這個千億市值的泡泡瑪特有多野?
    12月11日,泡泡瑪特在港交所上市,發行價為38.5港元/股,募資50.25億港元。若完成超配權,泡泡瑪特則額外募資7.56億港元。泡泡瑪特開盤價77.1港元/股,較發行價大漲100.26%,市值突破千億港元。我們不妨看看對比。
  • 「盲盒」千億巨頭泡泡瑪特上市!賣盲盒一年賺4.5億,85後...
    依據公開信息,泡泡瑪特發行價為38.5港元/股,上市首日開盤漲幅100.26%,市值一度超1100億港元。12月11日上午,泡泡瑪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正式在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股票代號為9992.HK。依據公開信息,泡泡瑪特發行價為38.5港元/股,開盤漲幅100.26%,市值一度超1100億港元。此後,泡泡瑪特漲幅有所回落。
  • 「盲盒」千億巨頭泡泡瑪特上市!賣盲盒一年賺4.5億,85後創始人火了
    導讀:「不吃飯可以,不買盲盒不行。」95後的愛好又催生了新的故事與風口,盲盒在95後00後年輕人中流行開來。12月11日,靠賣盲盒起家的泡泡瑪特正式登陸港交所,成功掛牌上市。依據公開信息,泡泡瑪特發行價為38.5港元/股,上市首日開盤漲幅100.26%,市值一度超1100億港元。
  • 將盲盒玩法發揮到極致的「泡泡瑪特」,市值超千億,怎麼做到的?
    說起泡泡瑪特,相信大家對它都陌生。泡泡瑪特,它將盲盒玩法運營到極致,不僅上市了,而且現在市值也過了千億。那麼,泡泡瑪特是如何做到的呢?今天赤焰信息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泡泡瑪特的成長之路。泡泡瑪特旨在成為全球領先的潮流文化,給大家創造潮流,傳遞美好。以前可能會覺得它是在說大話,但是現在它真的做到了。
  • 泡泡瑪特的生意,在「盲盒」之外
    泡泡瑪特最近特別火爆。主要是因其港股上市,攀上了資本的高枝兒,市值一度突破千億港元。想想,一個潮流玩具的特定圈層,雖然是第一名但其市場份額僅佔8.5%,以「盲盒」的噱頭抬高身價……如此看來,這泡泡瑪特憑什麼值這麼多錢?
  • 泡泡瑪特:「抽獎」加「集郵」,盲盒公司飛到千億市值
    2020年12月11日,泡泡瑪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下簡稱「泡泡瑪特」)正式在港交所上市,股票代碼9992.HK,發行價為每股38.5港元。開盤後首日高開超100%,股價飆升至77.1港元,市值翻倍突破千億至1040億港元上下。此次上市集資額預計在42億-52億元人民幣之間。
  • 「盲盒」千億巨頭泡泡瑪特上市!賣盲盒一年賺4.5億 85後...
    依據公開信息,泡泡瑪特發行價為38.5港元/股,開盤漲幅100.26%,市值一度超1100億港元。而到2019年,泡泡瑪特營收已達16.8億,淨利潤是4.51億元。  3年時間,泡泡瑪特淨利潤暴漲近300倍!  僅用三年時間,就華麗轉身成港股上市公司。
  • 泡泡瑪特,市值千億的精神「馬殺雞」
    作者 | 胡萬程12月11日,泡泡瑪特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首日上漲79.22%,市值逼近千億港元。玩具公司把一些造型各異的卡通小模型放入可以打開成兩半的塑膠蛋殼中,消費者投上幾百日元,就能在扭蛋機中隨機獲得一款模型。這樣的盲盒設計,其實也一直貫穿在中國的消費市場中。從90年代的小浣熊水滸卡,到網遊橫行的「開箱子」,深諳人性的玩法締造了一個個「錢包殺手」,泡泡瑪特只是在潮玩領域接過了這杆盲盒大旗罷了。
  • 市值千億的泡泡瑪特,撐起了盲盒市場,電商如何開啟盲盒新玩法?
    對於泡泡瑪特,大家可能印象很深,因為它是一家把盲盒玩到精緻的公司。因為盲盒的關係,所以泡泡瑪特成功上市,而且市值千億。對於如此火熱的盲盒市場,不少商家企業紛紛入局,希望可以在該市場中搶佔一席之地。但是大家應該,提前了解盲盒是什麼?為什麼盲盒會這麼火熱?如何開啟盲盒新玩法?盲盒是什麼?
  • 泡泡瑪特上市成千億巨頭,瘋狂的盲盒生意開拓「潮玩」新賽道?
    文|娛樂獨角獸 何西窗泡泡瑪特成為今年第一個達到千億市值的潮玩公司,這一切顯然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自6月遞交申請書後,今天(12月11日)泡泡瑪特終于于香港正式掛牌上市,全球發售1.36億股,發售價為此前招股區間內的最高價位38.5港元/股。
  • 盲盒「亂象」叢生「上癮」、「棄坑」一念間千億市值的泡泡瑪特能...
    凌晨四、五點的北京寒風凜冽,資深買家們蹲守在泡泡瑪特的販賣機、零售店前等待新品發售;泡泡瑪特舉辦的潮玩會展上,大批消費者為之瘋狂,直呼「上癮」。不過,可能他們也沒想到,自己的小愛好,已經造就了泡泡瑪特的千億市值。12月11日,泡泡瑪特港股上市,開盤一度暴漲超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