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不公開,是政治正確嗎?

2020-12-15 阿咩與白牛

2020年12月1日,杭州市濱江區試行《濱江區學校班級微信群公約(試行稿)》(以下簡稱《公約》),以加強學校班級微信群管理工作。其中,對於教師合理髮布信息的約定中,提出教師要有強烈保護學生個人隱私的意識,不得在群裡公布學生成績排名(分數)、優劣對比、表揚少數等信息。旨在保護教育公平與學生成績隱私,這一公約在全網引發熱議,認為其具備人文關懷者有之,認為本身具備爭議的亦有之。

對於公約本身我們看到這是保護學生隱私的重要一步,但是這一步本身的作用其實更值得探索,成績本身是學生學習情況的具現化,是學校、教師、家長的三方了解教育可行性的重要渠道,目前已有的國家晉升渠道也是已考試成績作為標準,不公開成績對於小學階段學習本身具有現實意義,其本身具有可行性,但是對於需要面對中考的學生而言這一制度本身就有問題。

初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面對中考取得好成績,立德樹人雖然是根本任務,但是升學才是現實任務,《公約》多次提及中小學,顯然初中也被列入約定範圍。

這一約定的出現其實我們從以往的國家發文中可以管窺蠡測,自2020年伊始給中小學減負的呼聲越來越大,今年11月20日教育部也發出了給中小學減負,給大學增負的文件,長期以政治指令形式的減負其實可以看做本次公約的政治原因,用近乎於畸形的不公開方式進行減負,看似減負了,其實成了「大隱隱於家長學校」的狀態。

這其實是一種政治正確,一種不得不遵循的政治正確,讓所有人只能為此搖旗吶喊,最後其實只是滿地雞毛。

《公約》中對於學生隱私兩個字提出了考量,其實是非常好的人文關懷,但是成績二字從有科舉制到今天都是學生想安身立命之本,不公開成績,不知道好壞,中考怎麼辦?好了壞了都一樣,那高中也能好了壞了都一樣?

什麼是學生的隱私?學生的隱私應該是內心對於人性好壞的思考,是個人信息與家庭信息,而非成績,不公開成績看似保護了隱私,其實是買櫝還珠。中高考作為多數人的上升通道,成績就是根本,不公布成績本身害處甚大。

保護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是全社會的共識,也是一種須遵循的政治正確,不公開成績打著保護權益與隱私的旗號,用政治正確的呼聲讓全社會認可,這不可取。

減負減在正確之處,隱私隱於合理之處,不已行政為指令,深耕家校關係才是重點。

相關焦點

  • 關於「政治正確」和「政治不正確」
    「政治正確」這個詞近些年已經帶上了負面的色彩,可是這個詞本身到底是什麼意思? 看到一個研究,在研究當中,研究者綜合了各種不同的定義,發現「政治正確」其實就是「語言或者行動上展現出對他人感受的敏感,尤其是那些在社會當中處於不利地位的人」。
  • 「政治正確」,在哲學上應該叫做「政治真理」
    比如「政治正確」就是西方哲學製造的一個不倫不類的一個名詞。什麼是政治?百度百科: 政治(Politics)是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國家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總和。如此理解,政治正確就是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是)正確的。
  • 政治正確?我看不太正確
    在現在輿論趨勢下,種族平等,是一個鮮明,不可動搖的政治正確。這高壓線,誰碰誰死。▼大家應該知道,蘋果(Apple)算是一個政治最正確的公司了。蘋果公司出品的emoji(表情)的每個表情都要做五種膚色,簡直是政治正確到不能再正確了。但即使如此,蘋果公司還是被指責歧視黑人。
  • 原泉:白俄羅斯在「政治正確」和「正確政治」的十字路口徘徊
    盧卡申科——歷史選中的最不「政治正確」的總統無論白俄羅斯未來的局勢朝什麼方向發展,談到當代白俄羅斯的歷史,都不可能繞開一個人,這就是從1994年,也就是筆者上小學那年開始執掌白俄羅斯總統之位,並在這次總統選舉當中再次獲勝的總統亞歷山大·格裡高利耶維奇·盧卡申科。
  • 《亂世佳人》遭下架,人物雕塑被「斬首」,但鍋不該「政治正確」來背
    政治正確鬧到這個份上,不僅讓人不適,也越過合理的邊界。但是,當我們隔萬裡重洋遠觀美國社會時,眼中僅是一出肥皂劇嗎?電影《亂世佳人》中,奶媽的扮演者Hattie McDaniel憑藉此角色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成為首個獲得奧斯卡獎項的非裔演員。
  • 川普「贏了」《紐約時報》到底是誰不懂「政治正確」?
    即便先後兩次公開道歉,輿論也絲毫未放鬆對《紐約時報》的極力聲討與激烈批判。歸根結底,還是其觸犯了美國社會的政治「天條」——政治不正確。2在美國,「政治正確」這一概念有著漫長的歷史沿革。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而它的流行,則始於上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此後,隨著一系列圍繞「政治正確」的報導於上世紀90年代頻繁出現,它所引發的討論也進入高潮。
  • 丹尼爾·亨寧格:「五彩」內閣同樣不「政治正確」,美國就沒有更高...
    導讀:12月16日,《華爾街日報》專欄刊文「拜登的多樣性內閣——除了被多種分類分散力量外,政治沒有更高的目標了?」,批判性地指出拜登追求政治正確的做法正在反噬自身:玩弄身份政治,抬高某些身份,勢必招致其他身份的不滿。
  • 為了「政治正確」,就要禁止大學教授莎士比亞嗎?
    如果用「政治正確」考量,這都可能成為被禁止教授的作品。但這種理由,真的能站得住腳嗎?在《密涅瓦火柴盒》中,義大利著名作家翁貝託·埃科談及了他對「政治正確」與「政治狹隘」的看法。當「政治正確」被奉為唯一真理而稍有異見就斥為邪說時,「正確」就可能會變成「狹隘」。
  • 沒有政治正確,遊戲世界會更好嗎?
    要說到不迎合男人的口味,這位模特算做到了極致,只不過……綜上,政治正確本身其實沒什麼問題,出發點和目標都很正確,如今能引起那麼多的不滿,主要問題還是「對政治正確的濫用」,政治正確作為一個新興的概念,正在摸索中前進,還沒能形成一個達成廣泛共識的尺度,因而在追求、遵守政治正確的過程中,經常會引發多方爭議。
  • 學生成績排名該公開嗎?網友吵翻了:沒有對比哪來進步?
    這個新規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們都吵翻了, 大多數網友支持公開考試成績排名: "成績不公開, "成績算哪門子個人隱私?沒有橫向對比,哪來進步驅動力?!" "不排名考試幹嘛?玩嗎?考了倒數還怕當事人知道,怕他發奮圖強?"
  • 政治正確正在「毀掉」好萊塢?
    這種局面下,人們不免心生擔憂:長此以往,「政治正確」是否會成為好萊塢發展的桎梏? 若從產業和商業的角度來看,這種擔憂顯然是多餘的。在此前的文章中毒眸(ID:youhaoxifilm)就曾提過(迪士尼讓黑人演《小美人魚》,只是為了政治正確嗎?),雖然這些年好萊塢(尤其是迪士尼)在顛覆性選角問題上屢受爭議,但是票房成績上卻是一路高歌。
  • J.K 羅琳:放出「政治正確」這個伏地魔,終被對方吞噬
    可我們也知道,羅琳前些年走上了政治正確的不歸路之後,說了很多令粉絲覺得毀三觀的言論,並且在這兩天因為一句話的不恰當,突然就成為了「不政治正確」的代表,並且被一些粉絲網站聲明劃清界限。這讓人不由得感慨:當「政治正確」這個伏地魔被釋放之後,羅琳最終沒有主角光環,成為了對方反噬的對象。
  • 這些歐洲知識分子為何反對「政治正確」?
    在公共領域抹除有爭議的歷史記憶能切實地推動社會進步嗎?這場運動的激進性使得許多西方知識分子開始反思,泛進步派內部也分裂成了旗幟鮮明的兩派。歐洲史學者胡裡奧·麥克倫南正是反「政治正確」陣營中的一位代表。在與新京報記者的對談中,麥克倫南表示,歐美流行的「政治正確」是一種新形式的審查制度。
  • 學生成績排名不敢公開?作為家長,成績排名的意義,你真的知道嗎?
    難道現在的學生、教師、學校都這麼脆弱,連學生的成績排名都不敢公開了嗎?當然,為了防槓,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學生成績排名背後的意義。01成績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成績的本質,其實是對孩子近一段時期學習成果的檢驗。
  • 美國特色:當「言論自由」懟上「政治正確」
    公眾輿論環境下的政治正確,僅僅是一種簡單而不容討論的共識,一個思想的避難所而已。口述 / 吳曉波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曾一度是美國自由意識形態輸出的武器之一。
  • 「川普與口罩的故事」:為了政治正確
    「川普與口罩的故事」:為了政治正確 2020-05-27 15: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與許紀霖、劉擎等商榷:「(反)政治正確」框架的思維陷阱
    比如白彤東老師的論述策略是:美國的「政治正確」可能有點走過頭了,但有些言論裡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地域歧視等「政治不正確」盛行,本身亟需「政治正確」觀念的矯正。劉擎老師的論述策略是:「政治正確」意識中蘊含著文明的底線,與現代自由平等尊重的進步主義事業密不可分,所以不能完全放棄「政治正確」,只需注意在追求「政治正確」的過程中把握住分寸感。
  • 美國警察為黑人洗腳、加拿大總理下跪:西方「政治正確」有多虛偽
    2005年,時任哈佛大學校長薩默斯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公開表示:女性更難成為科學家,可能是由於兩性的先天稟賦差異。此言一出,薩默斯遭到200多位本校教授聲討,最終被「不信任投票」而黯然下臺。它們都有黑色的短髮,除了右邊的人稍微有點鬍鬚外,我根本不知道這兩個人的外貌有任何其他區別。可見,某些「政治正確」的詞彙看起來有多可笑。很多情況下,保護弱勢群體的「政治正確」,變成了另做他圖的武器。
  • 「政治正確」到底是個什麼鬼?!
    從這個脈絡來看「政治正確」會發現,它像極了《教父》裡老柯裡昂的那句話:「這不過是筆生意」,哪裡有什麼絕對的政治正確?!這也是雲起君在這篇文章裡,試圖說明的問題:「政治正確」牽涉的其實是社會各個層面的價值取向,整體上被社會道德和社會政治撕扯著;也正是因為這種多方力量的牽扯,「政治正確」逐漸成了人們爭相唾棄(畢竟眾口難調),卻又不得不努力調和的方向。
  • 政治正確的新高度
    這種認知只可以在私下場合說說,絕對不可以在公開場合這樣講,更不能將這種認知帶入你的日常行動中。因為一旦這樣,LGBT群體會覺得受到了冒犯,控訴你歧視。那麼如果你是企業主,會面臨無休止的糾纏和訴訟,如果你是僱員,則可能被解僱。 近期的代表性案例是「同性戀蛋糕案」。科羅拉多州一對同性戀舉辦婚禮,打算定一個蛋糕。蛋糕店主菲利普斯是基督徒,拒絕為他們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