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日,杭州市濱江區試行《濱江區學校班級微信群公約(試行稿)》(以下簡稱《公約》),以加強學校班級微信群管理工作。其中,對於教師合理髮布信息的約定中,提出教師要有強烈保護學生個人隱私的意識,不得在群裡公布學生成績排名(分數)、優劣對比、表揚少數等信息。旨在保護教育公平與學生成績隱私,這一公約在全網引發熱議,認為其具備人文關懷者有之,認為本身具備爭議的亦有之。
對於公約本身我們看到這是保護學生隱私的重要一步,但是這一步本身的作用其實更值得探索,成績本身是學生學習情況的具現化,是學校、教師、家長的三方了解教育可行性的重要渠道,目前已有的國家晉升渠道也是已考試成績作為標準,不公開成績對於小學階段學習本身具有現實意義,其本身具有可行性,但是對於需要面對中考的學生而言這一制度本身就有問題。
初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面對中考取得好成績,立德樹人雖然是根本任務,但是升學才是現實任務,《公約》多次提及中小學,顯然初中也被列入約定範圍。
這一約定的出現其實我們從以往的國家發文中可以管窺蠡測,自2020年伊始給中小學減負的呼聲越來越大,今年11月20日教育部也發出了給中小學減負,給大學增負的文件,長期以政治指令形式的減負其實可以看做本次公約的政治原因,用近乎於畸形的不公開方式進行減負,看似減負了,其實成了「大隱隱於家長學校」的狀態。
這其實是一種政治正確,一種不得不遵循的政治正確,讓所有人只能為此搖旗吶喊,最後其實只是滿地雞毛。
《公約》中對於學生隱私兩個字提出了考量,其實是非常好的人文關懷,但是成績二字從有科舉制到今天都是學生想安身立命之本,不公開成績,不知道好壞,中考怎麼辦?好了壞了都一樣,那高中也能好了壞了都一樣?
什麼是學生的隱私?學生的隱私應該是內心對於人性好壞的思考,是個人信息與家庭信息,而非成績,不公開成績看似保護了隱私,其實是買櫝還珠。中高考作為多數人的上升通道,成績就是根本,不公布成績本身害處甚大。
保護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是全社會的共識,也是一種須遵循的政治正確,不公開成績打著保護權益與隱私的旗號,用政治正確的呼聲讓全社會認可,這不可取。
減負減在正確之處,隱私隱於合理之處,不已行政為指令,深耕家校關係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