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特色:當「言論自由」懟上「政治正確」

2020-12-15 吳曉波頻道

公眾輿論環境下的政治正確,僅僅是一種簡單而不容討論的共識,一個思想的避難所而已。

口述 / 吳曉波

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曾一度是美國自由意識形態輸出的武器之一。

不過,它最近可能被這句話搶了風頭:「我不同意你的信仰或取向,但我誓死不讓你看出來我這麼想。」

01、扎克伯格的「眼淚」

5月25日,美國發生了「弗洛伊德事件」。一位名叫弗洛伊德的非裔男子遭遇四名警察的暴力執法後死亡。隨後的事大家可能都知道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暴力和反種族歧視的抗議浪潮席捲了全美。

這場運動讓一位企業家不幸「躺槍」,他就是Facebook(臉書)的創始人——扎克伯格。

扎克伯格倒不是種族主義者,只不過他認為,臉書作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臺,應該崇尚言論自由,不管你是一名極端愛國者,還是一名強姦犯,任何人都有權利在臉書上發表自己的觀點。所以在「弗洛伊德事件」中,臉書允許不同的聲音同時出現。

結果在過去幾周裡,臉書上出現了大量與主流意見相反的觀點,其中不乏支持暴力、種族歧視等內容。然而,由於算法不會過濾掉這類言論,它們對在臉書上打廣告的品牌帶來了負面影響。

很多品牌認為,臉書把它們的廣告和種族歧視信息同框展示,嚴重損害了企業的形象。於是,一周內,超過240家大型公司組成了「抵制聯盟」,向扎克伯格施壓,要求限制那些支持種族歧視的言論。

一個月後,超過400家廣告主撤下了在臉書上的廣告投放。有人估算,如果前100名廣告主有一半撤下廣告,臉書的損失可能高達5億美元。

02、當「言論自由」懟上「政治正確」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扎克伯格的選擇是什麼呢?

首先他宣布將投入2億美元支持黑人創辦的企業,並刪除一些暴力組織的帳號。

但是,臉書卻並沒有向輿論壓力低頭。扎克伯格隨後公開宣布:不會因為廣告投入的減少而改變臉書支持言論自由的立場。

另一邊,以大型品牌公司為代表、向政治正確妥協的一派卻向這場文化運動大獻殷勤。事態越亂,商業集團的反應越是迅速,同時也越擔驚受怕。

畢竟,活生生的失敗案例就擺在眼前。

比如維多利亞的秘密。一直以來,維密鼓吹的是擁有完美身材的性感文化,這自然引起部分女性的不適。特別從2014年開始,維密高管性騷擾女性的性醜聞,以及貶低、物化女性的事實,使得維密遭到「女權運動」的強烈抵制。但是,維密依然固執地認為,夢幻的維密秀只需要身材完美的模特,絲毫沒有認錯的態度。

在這場政治正確的運動和自身品牌定位的問題下,2018年財年,維密的利潤狂跌45%,2019年維密秀徹底停辦,英國分公司更是在今年6月份宣布破產。

殷鑑不遠,出於品牌資產的考量,企業主們自然容不下任何一粒沾染自身的灰塵。於是,代表言論自由的臉書,和代表政治正確的廣告主終於「反目成仇」。

我們發現,在這場文化的浪潮下,美國社會意識形態出現了很微妙的分化。言論自由是美國精緻包裝的對外輿論工具之一,現在卻被另一種內生的文化形態所反噬。

03、政治正確:符合大眾輿論

「政治正確」一詞最早誕生於1793年美國司法界,最初指的是「一個人的言行要符合法律法規」。1930年代後,法蘭克福學派提出了「批判理論」。在這一理論下,女性、有色人種、同性戀成為研究對象,而他們正是幾十年後美國社會中「政治正確」現象關注的主要群體。

政治正確雖帶有「政治」二字,但其實是一種意識形態下的文化現象,當個體或組織的思想和主流大眾文化產生不和諧時,需要被一種霸權式的集體性壓力進行「矯正」。

以好萊塢電影為例。2018年,在專業影評人中評價最高的電影是《三塊廣告牌》。但為了政治正確,當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卻成了《水形物語》,原因是其主題涉及了女性殘疾人、黑人和同志群體。

這種矯正,隨後引發了一系列難以理解的現象:真人版的小美人魚由一位黑人演員扮演;西洋棋執白子先下被認為是種族歧視;一位大碼、變性的黑人女性成為時裝品牌的模特。

所以,進入21世紀後,政治正確的概念逐漸被泛化,最終演變為「一個人和企業的行為要符合大眾輿論」。

04、一種簡單而不容討論的共識

如果僅從文化意義上來解讀,今天美國的政治正確現象的本質是什麼?

美國著名記者李普曼曾在他的《公眾輿論》一書中認為,我們每一個人和客觀環境之間永遠都隔著一層膜,這層膜就是輿論,或者稱為「虛擬環境」,這使得人們的認識範疇與真實世界存在距離,無法接近世界的本相。

他還說,現實環境過於龐大、複雜,我們無法掌控,只能對其進行簡化重構,結果它構成了大腦中部分真實的虛擬環境。

所以,「每個人的行為依據都不是來源於直接而確鑿的知識,而是他自己製作的或者別人給他的圖像」。

而所謂的政治正確,正是公眾輿論給我們每個人所造成的壓力和所形成的圖像。這個圖像,最終會被個體、環境篡改和扭曲。

事實上,無論是對同性戀的態度,或是對一個種族或宗教的觀念,都是基於一種非常私人化的價值觀認同。在這些問題上的分歧和爭吵,並不是今天才發生的,可以說自文明社會以來,就一直爭論不休,甚至因此爆發了戰爭和對峙。

在這個意義上,公眾輿論環境下的政治正確,僅僅是一種簡單而不容討論的共識。與其說是理解,倒不如說是諒解。在意識形態的意義上,我們並不比古人更加高級,只是更加文明,或者更加虛偽。

政治正確僅僅是一個思想的避難所而已。

音頻策劃 | 徐濤

音頻運營 | 常秀娟 | 主編 | 鄭媛眉

相關焦點

  • 原創|美國的政治正確是什麼樣子
    組成社會方方面面協作方式的行為,叫政治。什麼是政治正確,這是個新詞,是被美國人發明出來的一個詞。我們「友好」的鄰邦印度,國內還分三六九等,當年從興都庫什山翻進來的雅利安人還有後面的一串波斯人、蒙古人、還有坐船進來的葡萄牙人、英國人等等,他們是社會的上層人,膚色大多偏淺偏白。
  • 一件小事,看美國「政治正確」的自我衝突
    尤其是川普支持者,他們已在社交媒體上抨擊拜登是 「中國喬」和「北京拜登」。這事,怎麼看怎麼魔幻。「政治正確」大行其道的美國,「女性平權」是「完美無瑕」的「政治正確」,而偉人這句名言本身也毫無瑕疵。要知道,當年希拉蕊和川普競爭總統寶座的時候,希拉蕊可是利用自己的「女性」標籤拉了不少選票。
  • 西方「政治正確」已走火入魔
    張教授就回答稱,這樣的言論自由肯定比中國人的言論自由要少很多很多。因為西方今天的社會是「政治正確」的社會,英文是「politically correct」,講什麼話都要考慮它是不是「政治正確」。在一個「政治正確」的社會怎麼可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呢?一定是有很多禁忌的。
  • 中國漫畫被「封殺」,西方沒有言論自由
    事實上,「西式言論自由」是有著非常明確的政治立場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政治正確問題,符合「所在地區政治正確」的言論擁有言論自由,而不符合的則往往會被監管、屏蔽,甚至是因言獲罪。而這一切,就是國內網絡公知們不會告訴眾人的——西式言論自由的真實一面。其次,西方的言論自由,更像是一場政治遊戲。
  • 川普「政治正確」捲土重來
    不過,他做出的一些行動,比如不再追究希拉蕊在郵件門問題上的責任、與羅姆尼會談和解等,顯示這位新當選總統正在試圖卸下選舉政治的包袱,塑造「全民總統」形象。特別是他最近明確對「另類右翼」(Alt-right)運動說「不」的舉動,讓不少人感覺美國的「政治正確」正披著民粹主義的外衣捲土重來。
  • 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 在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中有更大作為
    沈曉明: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 在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中有更大作為
  • 與許紀霖、劉擎等商榷:「(反)政治正確」框架的思維陷阱
    比如白彤東老師的論述策略是:美國的「政治正確」可能有點走過頭了,但有些言論裡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地域歧視等「政治不正確」盛行,本身亟需「政治正確」觀念的矯正。劉擎老師的論述策略是:「政治正確」意識中蘊含著文明的底線,與現代自由平等尊重的進步主義事業密不可分,所以不能完全放棄「政治正確」,只需注意在追求「政治正確」的過程中把握住分寸感。
  • 「政治正確」,在哲學上應該叫做「政治真理」
    什麼是政治正確?百度百科:政治正確起源於美國19世紀的一個司法概念,主要是指在司法語言中要政治正確,即吻合司法規定或符合法律與憲法。然而這一司法概念到了20世紀80年代,卻逐漸演變成為「與大眾輿論相吻合的言論」。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談話中,凡不符合佔大眾優勢的輿論,就被視為「政治不正確」。政治正確不僅限於國家政治層面,同樣也可以存在於較大的社會機構內部。
  • ...上任、《亂世佳人》下架,網友揭穿:政治工具!說好的言論自由呢?
    在這個節骨眼上,美國國會參議院罕見地全票表決通過查爾斯·布朗(Charles Brown)出任美國空軍參謀長,美國著名影視流媒體平臺HBO Max「及時」下架著名電影《亂世佳人》,這「一上一下」兩個舉動,彌合矛盾的目的明顯,但對於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問題能有多少緩和作用,卻很難說。光這兩件事本身也遭到不少非議。
  • 「大人物」才有言論自由?美國話語權不平等加劇
    當地時間12月15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部分共和黨議員再次要求就社交媒體平臺的言論審查機制舉行聽證會,一些人認為,臉書和推特等平臺大規模屏蔽了有利於己方陣營的內容,卻大肆宣揚政治對手的理念。但相反的觀點認為,這些人只是想讓社交媒體上的輿論環境有利於自己,並不關心真相本身。
  • 「政治正確」是個啥,何以誕生「因言獲罪」的美國
    最近美國的政治運動愈演愈烈,福克斯主播塔克·卡爾森說,美國正在經歷一場文化革命,正在進行洗腦。以往自由主義傳統下,美國的那種言論自由正在遭遇空前的危機,湯姆克頓我在之前的幾期節目裡面都介紹過著名的鷹派,他污衊武漢實驗室製造了新冠病毒。在美國,這似乎不是什麼大事,也沒有引起美國人的聲討。
  • 針對美國驅逐我國記者,華姐在「新戰場」開啟在線懟人模式
    3月3日,針對美國做出驅逐60名中國記者的決定,以及國務卿蓬佩奧在推特上咄咄逼人的言論後,華姐在這個「新戰場」上開啟了在線懟人模式。據《今日中國》當天報導的消息稱,華春瑩在推特上反擊蓬佩奧時作出如下表示:對等?
  • 被永久封號,「川普」成敏感詞,川普兒子怒:美國言論自由已死!
    3.推特毫無言論自由!他們是孕育激進左翼的基地,只讓全世界最惡毒的那些人自由發表意見。  不一樣的帳號,卻依然是熟悉的川普味道。    如今看起來,好像全美國都不讓川普和川粉說話一樣。而各大平臺的封號決定也在美國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不少網友質疑,美國不是主張言論自由嗎?這樣的操作何為言論自由,根本就是捂住了川普的嘴巴,讓他無處可說。  因此川普長子小唐納德也現身為老爸憤怒發聲:  「言論自由正遭到攻擊!從未如此偏頗的審查機制開始了。
  • 川普「贏了」《紐約時報》到底是誰不懂「政治正確」?
    歸根結底,還是其觸犯了美國社會的政治「天條」——政治不正確。2在美國,「政治正確」這一概念有著漫長的歷史沿革。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而它的流行,則始於上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此後,隨著一系列圍繞「政治正確」的報導於上世紀90年代頻繁出現,它所引發的討論也進入高潮。近年來,「政治正確」的適用範圍不斷擴大,對於美國社會產生空前影響。
  • 關於「政治正確」和「政治不正確」
    「政治正確」這個詞近些年已經帶上了負面的色彩,可是這個詞本身到底是什麼意思? 看到一個研究,在研究當中,研究者綜合了各種不同的定義,發現「政治正確」其實就是「語言或者行動上展現出對他人感受的敏感,尤其是那些在社會當中處於不利地位的人」。
  • 美國非裔部長:政治正確會毀掉美國,成熟一點吧
    【文/觀察者網 王愷雯】 「政治正確會毀掉我們的國家,成熟一點吧。」 美國國會10月22日的一場聽證會上,面對議員「歧視變性人」的質問,美國住房與城市發展部(HUD)的非裔部長本·卡森(Ben Carson)給出了這樣的回應。
  • 美國式的言論自由:5歲小男孩被黑人鄰居槍殺,媒體集體選擇無視
    近日,一名美國的小男孩兒在騎自行車的過程當中進入了鄰居家的院子,她的黑人鄰居居然拿著一把槍將這名可憐的孩筒直直接開槍殺害,然而,這樣的一條血腥殘忍的新聞,居然沒有一個美國媒體敢於報導,引發了極大的爭議,很多人們都懷疑媒體之所以對於如此惡劣的事件視而不見,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對近期美國黑人運動的恐懼
  • 北美觀察丨「大人物」才有言論自由? 美國話語權不平等加劇
    當地時間12月15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部分共和黨議員再次要求就社交媒體平臺的言論審查機制舉行聽證會,一些人認為,臉書和推特等平臺大規模屏蔽了有利於己方陣營的內容,卻大肆宣揚政治對手的理念。但相反的觀點認為,這些人只是想讓社交媒體上的輿論環境有利於自己,並不關心真相本身。這一系列爭議,不僅激起有關言論審查的廣泛討論,也暴露了美國社會廣泛存在的話語權不平等現象。
  • 推特封禁川普是否侵犯了言論自由?​不,這個問題就是錯的.
    對言論自由有一定理解的人都知道,言論自由的對象是公民相對於政府,而不是個體之間。因此一些支持封禁的聲音認為,推特是私人企業,可以按照自己的規定封禁帳號,不涉及言論自由。而也有一些聲音認為,推特雖然是企業,但具有公共服務的性質,因此應當保障言論自由。其實這些討論都有一個前提,即默認了川普發表的言論是享有言論自由的,而忽視了言論自由本身的限制。
  • 索尼電影《刺殺金正恩》終在美國上映 成「言論自由」象徵
    「創造歷史」,一部被業內人士視為平庸的小成本惡搞片,在著名影評網IMDb上收穫了近乎滿分的評分,搖身一變成為「捍衛美國言論自由」的象徵。 面對自尊心受挫的美國人,索尼一改此前決策,宣布將在聖誕期間影院公布這部電影,「此舉明顯是一份政治聲明」,《福布斯》如此評價。 在23日的宣言中,索尼CEO麥可·林頓言不離「自由」二字,並趁勢加大電影推廣:「我們希望這只是電影公映的第一步,能向公眾播放,並不屈服於那些壓迫言論自由的人,我們深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