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事,看美國「政治正確」的自我衝突

2020-12-15 元甲閒談

▍一件小事

7月14日,FOX新聞報導美國前副總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在一場大型活動現場引用中國偉人名言「婦女能頂半邊天」。

據FOX新聞報導,拜登當日出席了一場大型數字籌款活動,根據《大西洋月刊》特約撰稿人愛德華艾薩克多維爾描述,拜登在問答環節談論對女性的經濟救濟議題時稱,「我們現在必須把真正的經濟救濟送到女性手中」,緊接著他說,「婦女能頂半邊天」。

大家都知道,「婦女能頂半邊天」是開國領袖的名言,他一直強調男女平等。本來引用名人名言也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

上學的時候,為了寫出分數更高的作文,也經常引用名人名言,甚至還會背誦一些特別經典的名人名言以備考試作文之用。不僅如此,很多學校走廊、教室等等地方,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名人名言,不僅有中國的,也有不少外國的。

拜登雖然是美國總統候選人,但是引用一下其他國家偉人的名言也很正常——至少在我們想來是很正常的。

但是沒想到,就這麼一件在我們看來很正常的「小事」,卻依舊引起了爭議。

▍引起爭議

當前,中國兩國因各方面的原因,政治氛圍並不友好。美國總統川普14日剛在白宮籤署了相關因香港問題「制裁中國」的法案。

也正是在這種氛圍之下,拜登引用中國偉人的名言一下子變成了「政治不正確」。 尤其是川普支持者,他們已在社交媒體上抨擊拜登是 「中國喬」和「北京拜登」。

這事,怎麼看怎麼魔幻。

「政治正確」大行其道的美國,「女性平權」是「完美無瑕」的「政治正確」,而偉人這句名言本身也毫無瑕疵。要知道,當年希拉蕊和川普競爭總統寶座的時候,希拉蕊可是利用自己的「女性」標籤拉了不少選票。

沒想到,這樣一句「政治非常正確」的話,因為是中國偉人說的,一下子就變得「政治不正確」。

很明顯,「攻擊中國」與「女性平權」兩種「政治正確」發生了巨大衝突,這種衝突是美國標籤政治的自我衝突。

▍政治正確

美國是極為講求「政治正確」的國家,其中「平權」絕對是非常「政治正確」的一項內容。

不管是男女平權還是種族平權或者其他群體平權,在美國社會都是「政治正確」:為了體現「黑白平等」,美人魚變黑、白警給黑人牧師洗腳、耶穌也在變黑;為了體現「性別平等」, J·K·羅琳因跨性別言論被哈利·波特粉絲開除、迪士尼漫威電影宇宙出現LGBT……

種種魔幻操作,讓我們看得目瞪口呆。

為了政治正確,不惜「反向歧視」;為了政治正確,大搞「文字獄」;為了政治正確,無視科學事實……

很多人一說起美國就是「平等」「民主」「自由」之類,還舉例說「可以攻擊總統」「拍電影沒有禁區」之類,對於這樣的言論觀點,80年前的經典電影《亂世佳人》有句MMP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自我衝突

「攻擊中國」是一種「政治正確」,所以川普和拜登都曾經攻擊對方對中國「太軟弱」。

「男女平權」也是「政治正確」,即便是喜歡「逆潮流而動」的川普也不敢在這個問題上犯渾。

結果沒想到,「政治正確」與「政治正確」發生了內部自我衝突。這既是美國「標籤政治」的必然結果,也說明美國價值觀的分裂現狀。

政治標籤化,會導致在很多社會事件中,民眾並不特別在意真相和是非黑白,只對「標籤」感興趣並以此判斷支持或反對。比如川普的標籤是白人至上、保守主義;希拉蕊的標籤是女性、自由主義;歐巴馬的標籤是黑人等等。

但是社會沒那麼簡單,一種標籤難以概全,所以標籤多樣化是不可避免的,美國社會常見的標籤有女性、LGBT、黑人、環保、紅脖子、華爾街等等。而標籤與標籤之間,有衝突、有重疊、有矛盾是顯而易見的:就拜登這場「言論風波」來說,「引用中國偉人名言」與「支持男女平等」就發生了嚴重衝突。

僅僅是一件「引用名人名言」的小事而已,反對拜登的人就將其上升為「親中」的高度,這既說明為了選舉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也說明美國社會價值觀的巨大分裂。再小的事,也能產生巨大爭議和分裂,這對一個國家來說,很危險。

關於拜登引用偉人名言引起巨大爭議,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以上僅是個人觀點。喜歡的朋友請關注、點讚、分享。以上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告知必刪。

相關焦點

  • 原創|美國的政治正確是什麼樣子
    組成社會方方面面協作方式的行為,叫政治。什麼是政治正確,這是個新詞,是被美國人發明出來的一個詞。我們「友好」的鄰邦印度,國內還分三六九等,當年從興都庫什山翻進來的雅利安人還有後面的一串波斯人、蒙古人、還有坐船進來的葡萄牙人、英國人等等,他們是社會的上層人,膚色大多偏淺偏白。
  • 北京日報評論:極端化的政治正確已成為美國新禍
    美國反種族主義抗議浪潮愈演愈烈,但遺憾的是,「種族平等」的美式「政治正確」已淪為某些人群和團體借題發揮的「合法外衣」,其影響甚至超出美國範圍,對整個西方世界的社會生活造成了嚴重幹擾。據筆者觀察,極端化的反種族歧視運動正在以三種形式走向失控。
  • 美國警察為黑人洗腳、加拿大總理下跪:西方「政治正確」有多虛偽
    美國高喊「政治正確」這麼多年,為什麼沒有實質改變?01政治正確在美國,你可以罵官員,可以罵川普,就是不能罵黑人。這就是美國的政治正確。一項調查顯示:71%的美國人表示,「政治正確」限制了他們公開討論的欲望,因為他們害怕發表「政治不正確」言論會影響到他們的正常生活。調查結果哪怕是一些學術討論,也有風險。
  • 政治正確?我看不太正確
    在現在輿論趨勢下,種族平等,是一個鮮明,不可動搖的政治正確。這高壓線,誰碰誰死。▼大家應該知道,蘋果(Apple)算是一個政治最正確的公司了。蘋果公司出品的emoji(表情)的每個表情都要做五種膚色,簡直是政治正確到不能再正確了。但即使如此,蘋果公司還是被指責歧視黑人。
  • 美國特色:當「言論自由」懟上「政治正確」
    公眾輿論環境下的政治正確,僅僅是一種簡單而不容討論的共識,一個思想的避難所而已。口述 / 吳曉波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曾一度是美國自由意識形態輸出的武器之一。
  • 關於「政治正確」和「政治不正確」
    「政治正確」這個詞近些年已經帶上了負面的色彩,可是這個詞本身到底是什麼意思? 看到一個研究,在研究當中,研究者綜合了各種不同的定義,發現「政治正確」其實就是「語言或者行動上展現出對他人感受的敏感,尤其是那些在社會當中處於不利地位的人」。
  • 你以為遙不可及的成功,卻是一件小事?
    當我們以為遙不可及的成功,卻成為別人眼中的小事的時候,你會怎麼想?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因為《成功這件小事》這個書名。為什麼成功是一件小事?因為印度的象頭神教你親自去做,通過29天每天都完成一件小事,建立自己信心培養自己的能力從而改變自己接近成功。在這本書中通過每天所做的一件事都是為我們講述一個我們背後的行為原則,就比如最開始的擦皮鞋。
  • 《一件小事》新解讀:不是「勞工神聖」,而是「絕望中的希望」
    魯迅的《一件小事》這篇文章可以說是《吶喊》集裡的一個另類,文章篇幅短小,加上標點符號也不過兩千字,《吶喊》中其他篇章中魯迅用幽默、諷刺等手法對孔乙己、阿 Q、祥林嫂等人物進行批判,揭示他們身上的國民劣根性,而《一件小事》可以算的上是《吶喊》中唯一一篇沒有"罵人"的文章。
  • 「政治正確」是個啥,何以誕生「因言獲罪」的美國
    政治正確是有等級的,別的政治正確在多元文化面前都不堪一擊。為了多元化,美國人可以否認家庭可以損毀國旗和雕像,破壞國家的象徵歷史制度,可以合法殺傷不同意見。美國在多樣性上把命名看得大於現實,我們在統一問題上倒是也一樣,非常注重命名,正朔的權威,大義名分比什麼都重要。因為這從價值觀上保證了民族多元和國家統一,兩者不會有衝突。滿清政府歷史上各地賠款是多,但開疆拓土,保存領土的貢獻和遺產也並不少。
  • 美式「政治正確」,羅斯福總統一生中最大的敗筆
    什麼是美式「政治正確」?在美國,少數族裔、同性戀、非基督教徒等人群被視為「弱勢群體」,普通人在提到這些問題時必須小心,稍有不慎就會被扣上「歧視」的帽子。近年來,反思美式「政治正確」是否矯枉過正的聲音不絕於耳,有人正是過分強調「政治正確」,讓美國無法有效防範恐襲。保護「弱勢群體」沒錯,但像美式「政治正確」這般對「弱勢群體」保護到近乎偏袒的程度則有點邪門。
  • 政治正確正在「毀掉」好萊塢?
    這種局面下,人們不免心生擔憂:長此以往,「政治正確」是否會成為好萊塢發展的桎梏? 若從產業和商業的角度來看,這種擔憂顯然是多餘的。在此前的文章中毒眸(ID:youhaoxifilm)就曾提過(迪士尼讓黑人演《小美人魚》,只是為了政治正確嗎?),雖然這些年好萊塢(尤其是迪士尼)在顛覆性選角問題上屢受爭議,但是票房成績上卻是一路高歌。
  • 記者觀察丨疫情嚴峻 美國政治紛爭與衝突持續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當前美國疫情數字頻現新高,醫療資源愈發緊張,在這樣的情況下,6日美國華盛頓發生衝擊國會大廈事件,其中很多人並未戴口罩,這又會給美國的疫情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央視記者 劉驍騫:根據一項名為新冠追蹤項目(CTP)數據的數據顯示,全美國在1月8日報告了131889例新冠住院患者。這是目前住院人數第三高的紀錄,也是美國連續第38天報告住院人數在10萬例以上。 央視記者 劉驍騫:7日的新冠死亡人數更是破紀錄。根據美國NBC新聞臺的追蹤數據,當地時間7日單天,全美國新增的新冠死亡人數超過4000例,創下了單日新冠死亡人數的紀錄。
  • 丹尼爾·亨寧格:「五彩」內閣同樣不「政治正確」,美國就沒有更高...
    導讀:12月16日,《華爾街日報》專欄刊文「拜登的多樣性內閣——除了被多種分類分散力量外,政治沒有更高的目標了?」,批判性地指出拜登追求政治正確的做法正在反噬自身:玩弄身份政治,抬高某些身份,勢必招致其他身份的不滿。
  • 「身份政治」愈演愈烈,文明的衝突在所難免?
    今天美國身份政治最突出的一種類型,就是本土白人同新移民的衝突。《利刃出鞘》的編劇是美國不折不扣的左派。影片中富豪家族的人,除了老爺子以外, 都會是川普的狂熱支持者:「讓美國(白人)再次強大起來」,「美國(白人)第一」。亨廷頓著《我們是誰》,也就是「何謂美國人」,值得一讀。美國人的身份一直是多元的。
  • 當政治正確走向極端 | 海外風向書單200804
    在這些聲音中,保守派政論家、主播、律師Ben Shapiro的How to Destroy America in Three Easy Steps將批評的矛頭對準了極左翼的過激政治正確,認為這股思潮如果任其發展,將會摧毀美國。
  • 醫療創新中的「政治正確」:美國和中國現在一樣變乖了
    這個行業的創業者,5年前喊顛覆是「政治正確」,5年後的今天,談「耐心」、「融合」「協同」成了政治正確。這種創業過程中的「政治正確」的轉變不僅僅在中國。在美國也是同樣如此。與我們不同,老美「革醫療的命」還有前所未有的政策背景支持,那就是平價醫療法案(ACA)的出臺。
  • 揚之:高舉「政治正確」大旗,西方媒體還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嗎?
    由於肩負著監督政治權力和啟發民智的重任,媒體自然擁有了一種「道德裁判」和「政治正確」的特殊身份。它不必顧及經濟利益、權力交易和社會關聯;它只需要揭露時弊,形成輿論,造成壓強。 「第四權」的影響力有多大,可以在不少著名的歷史案例中得到佐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水門事件」: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由於媒體勇敢堅韌地追求真相,導致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的下臺。
  • 「政治正確」到底是個什麼鬼?!
    這個時期的好萊塢,為了贏取更多的觀眾和利益,他們必須更加小心翼翼,把更多元的價值取向囊括進來,比如關於種族的、關於性別的、關於階級的……這就是我們現在看的好萊塢,尤其是奧斯卡。從這個脈絡來看「政治正確」會發現,它像極了《教父》裡老柯裡昂的那句話:「這不過是筆生意」,哪裡有什麼絕對的政治正確?!
  • 與許紀霖、劉擎等商榷:「(反)政治正確」框架的思維陷阱
    比如白彤東老師的論述策略是:美國的「政治正確」可能有點走過頭了,但有些言論裡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地域歧視等「政治不正確」盛行,本身亟需「政治正確」觀念的矯正。劉擎老師的論述策略是:「政治正確」意識中蘊含著文明的底線,與現代自由平等尊重的進步主義事業密不可分,所以不能完全放棄「政治正確」,只需注意在追求「政治正確」的過程中把握住分寸感。
  • 「政治正確」,在哲學上應該叫做「政治真理」
    比如「政治正確」就是西方哲學製造的一個不倫不類的一個名詞。什麼是政治?百度百科: 政治(Politics)是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國家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總和。如此理解,政治正確就是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