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反種族主義抗議浪潮愈演愈烈,但遺憾的是,「種族平等」的美式「政治正確」已淪為某些人群和團體借題發揮的「合法外衣」,其影響甚至超出美國範圍,對整個西方世界的社會生活造成了嚴重幹擾。
據筆者觀察,極端化的反種族歧視運動正在以三種形式走向失控。一是將一些客觀標誌曲解為種族歧視信息,凡是帶「黑」的、「有色」的,統統成了禁忌。「黑名單」(blacklist)得改成「blocklist」,美妝巨頭歐萊雅宣布將刪去護膚品中 「美白」「白皙」等字眼,暢銷的「黑人牙膏」要重新評估,百年老校耶魯大學也因校名染上了種族主義爭議。更誇張的是,美國國旗也沒能倖免,因為顏色和設計不夠「正能量」而被要求更換。可見,許多人已然將白色視為「歧視色」;二是要求提高對非洲裔人群的「非正常」待遇。比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一些學生請求一位教授,在期末考試中無條件給非洲裔學生較高分數,教授拒絕後遭到非洲裔學生投訴,被迫停課三周。但是學生們依然不滿,要求學校將其停職處分;三是採取暴力手段,擾亂社會治安。目前,反種族歧視遊行已經演變成多場暴力衝突,許多不法之徒趁機打砸搶燒,紐約、得州、明州、華盛頓州等多地均已發生重大槍擊事件。
「舊疾」未除、又患「新症」,原因何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國家,族裔問題從美國的歷史深處走來,和這個國家的發展如影隨形。回看美國曆次反種族主義抗爭,種種收穫有之,但遠沒走出真正痛定思痛推進改革的關鍵一步。而美式選舉政治長期奉行「選票至上」,從地方州政府到聯邦政府的各色政客不僅沒有堅守社會公平、司法正義的準則,反而為討取移民歡心,對「逆向種族主義」推波助瀾,不斷加劇社會分裂。
另一方面,美國長期貧富差距分化積累的社會怨氣無處釋放,「種族問題進一步引燃經濟不滿」。在預期美國經濟萎縮7.3%、失業率達到16.9%之際,美國億萬富翁在兩個月的疫情期間淨資產增加了15%,從2.948萬億美元增長到3.382萬億美元。可見,大資本的力量不但可以提前掌握經濟信息,拋售手中股票並反手做空,最大程度減小損失;甚至可以在此基礎上影響美聯儲決策,開啟「無限量量化寬鬆」,繼續擴張資本。在這一貧富差距加速分化的過程中,經濟基礎較差的非洲裔美國人與其他少數族群相對承受了更多損失。民眾對於未來生活的無力感很容易演變成現實中的宣洩行為,而「政治正確」的平權運動恰好是絕佳的發洩口。
推倒幾座雕像,改掉一些名字很容易,但消除心中的不平等觀念很難。在美國文化土壤、政治制度、經濟模式、疫情應對等諸多元素影響下,真正認識、反思自身問題,為多族裔社會找到一條和解之路,比登天還難。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戰略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張一飛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