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之:高舉「政治正確」大旗,西方媒體還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嗎?

2021-01-09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揚之】

9月11日,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在《圖片報》舉辦的一次活動上,會見了香港「自決運動」的代表人物黃之鋒(Joshua Wong)。此舉引發中國的強烈不滿和外交抗議。

雖然馬斯堅持認為自己的行為「無可指責」,而且表示「今後還會這麼做」,但對中國人來說,這種行為無疑於「過河拆橋」,「背後捅刀」,而且不符合外交的「規範和常識」,也可以說是在鼓動中國的內政不穩定,甚至有「粗暴幹涉中國內政」之嫌。

很難想像,此事會「雁過無聲,風過無痕」,它很有可能將對兩國的政治和經濟合作產生負面影響。

有人認為,生意照做的同時還要幹涉別國的內政,這是典型的西方人的傲慢;也有人覺得,這是他們對華「以商促變」的具體表現。

其實,事情並非那麼簡單。西方政客的不少言行,有些是出於國家利益,有的則是政黨需求,還有的更與政客個人的觀念和性格有關。而其中的絕大部分動機又都與西方媒體的作用有關。

亂港份子黃之鋒

「第四權」的制衡作用

「相互掣肘」是西方國家上層建築的主要特徵。

以德國為例:選民選出議會,議會產生總理,總理組建內閣。議會擁有立法權,政府享有行政權,法院履行司法權。三方彼此獨立,相互牽制。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權分立」。

不僅如此,民主體制的設計者還在政治權力架構之外,增加了一個對所有權力進行監督的機制,那就是「媒體」,也就是「三權」之外的「第四權」,即所謂的「輿論權」。

與其他三權的產生不同,媒體的權力並非來自於民。故而,它在施展影響力的時候也就不必看民眾的「臉色」。從某種意義上說,媒體就是輿論本身。

由於肩負著監督政治權力和啟發民智的重任,媒體自然擁有了一種「道德裁判」和「政治正確」的特殊身份。它不必顧及經濟利益、權力交易和社會關聯;它只需要揭露時弊,形成輿論,造成壓強。

「第四權」的影響力有多大,可以在不少著名的歷史案例中得到佐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水門事件」: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由於媒體勇敢堅韌地追求真相,導致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的下臺。

面對國內輿論的壓力和挑剔,馬斯這類西方政客會用會見黃之鋒這樣的行動來證明自己的「道德」存在。因為,他們的政治生命離不開選民和黨內的支持,而輿論對選民和政黨的影響很大,故而他們不得不說有些話,做某些事。

德國外長馬斯與黃之鋒見面

換而言之,西方政客針對中國說的話,無論是「勸誡」和「建議」,還是批評和指責,歸根結底還是說給他們國內的選民聽的。了解了這點,中方對此類言行的反應就會從容許多。

但是,媒體若要有效發揮政治權力之外的監督作用,前提條件是必須保持自身的「獨立性」(財政、人事等)和「中立性」(意識形態、宗教派性等)。因此,德國的新聞工作者絕大多數都在努力堅守某種倫理底線。

這個底線就是所謂的「新聞自律守則「(Pressekodex)。執行情況由「德國新聞理事會」(der DeutschePresserat)來監督。

這個「自律守則」共含十七條,體現了很高的職業操守和「政治正確」。譬如,1)尊重事實和人的尊嚴;2)調查周全,所有公開發表和傳遞的資訊必須儘可能周全地調查其真實性,在編輯過程中不許扭曲和偽造。3)公開發表的、特別是涉及個人的消息或斷論,一經證實有誤,須立即用適當的方式進行糾正。

當然,媒體追求「獨立性」和「中立性」,不等於它不能有自己的政治傾向。在政黨輪替的大環境下,媒體與朝野各黨之間的關係,會隨著媒體本身的政治傾向性而出現一定程度的「親疏」。

因此,政治對媒體的影響力和影響企圖始終存在。譬如,德國前總統伍爾夫(Christian Wulff)在獲悉某媒體要報導有關他的「醜聞」後,立刻親自打電話,對該媒體負責人施加壓力,甚至進行「威脅」。

政媒之間之所以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究其原因,首先與前面提到的媒體本身的政治傾向有關;另一個原因是,政治(政府和政黨)也在通過自己的「公共關係」(PublicRelations)部門來影響輿論和公眾。

在聯邦德國歷史上,政府首腦與媒體的關係對政府工作的成敗以及政治家本身的仕途影響很大。因此,妥善處理與媒體的關係是政治家的「必修科目」,很少有政治家能小覷「第四權」的力量。

但是,任何權力到最後都會走向固化,會出現自我膨脹,媒體亦不例外。僅靠自我約束顯然是不夠的,那麼,誰來監督媒體這個民主體制內的「無冕之王」?這是個問題。

相關焦點

  • 王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8)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堅持並不斷完善政治制度和相關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古老的東方大國建立、鞏固、完善和發展了能夠切實保證億萬人民當家作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 一件小事,看美國「政治正確」的自我衝突
    尤其是川普支持者,他們已在社交媒體上抨擊拜登是 「中國喬」和「北京拜登」。這事,怎麼看怎麼魔幻。「政治正確」大行其道的美國,「女性平權」是「完美無瑕」的「政治正確」,而偉人這句名言本身也毫無瑕疵。要知道,當年希拉蕊和川普競爭總統寶座的時候,希拉蕊可是利用自己的「女性」標籤拉了不少選票。
  • 西方「政治正確」已走火入魔
    西方經常用言論自由來攻擊中國,而張教授又特別喜歡和西方學者討論、辯論言論自由。他經常問對方,你們講的言論自由到底指什麼?他們一般這樣回答:「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張教授就回答稱,這樣的言論自由肯定比中國人的言論自由要少很多很多。因為西方今天的社會是「政治正確」的社會,英文是「politically correct」,講什麼話都要考慮它是不是「政治正確」。
  • 《花木蘭》——「好萊塢政治正確」的中國元素影片
    21年後,迪士尼將手中的IP拍成真人版,沒有人不懷疑這部電影又將是典型的「好萊塢政治正確」的電影產業工業品,但是真當預告片出來的時候還是大大超出了不少人的可承受範圍,除了神仙姐姐的死忠粉外,嘲聲四起。「天地君親師」毫無疑問是古代中國乃至現在維持中國社會結構的倫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支撐觀念,但是中國社會的這種家族榮譽感更多是靠整個家族換而言之是需要全族人、宗親會和祠堂來共同維繫,因此在中國的文學或電影中單戶的家庭結構一般都只是作為組織的一部分或被鉗制的對象而出現,是弱小和卑微的,缺少對族長或宗親的刻畫難以成為花木蘭自我禁錮能力、花父病體硬撐欲上前線
  • 《花木蘭》:「好萊塢的政治正確」的中國元素影
    21年後,迪士尼將手中的IP拍成真人版,沒有人不懷疑這部電影又將是典型的「好萊塢政治正確」的電影產業工業品,但是真當預告片出來的時候還是大大超出了不少人的可承受範圍,除了神仙姐姐的死忠粉外,嘲聲四起。「天地君親師」毫無疑問是古代中國乃至現在維持中國社會結構的倫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支撐觀念,但是中國社會的這種家族榮譽感更多是靠整個家族換而言之是需要全族人、宗親會和祠堂來共同維繫,因此在中國的文學或電影中單戶的家庭結構一般都只是作為組織的一部分或被鉗制的對象而出現,是弱小和卑微的,缺少對族長或宗親的刻畫難以成為花木蘭自我禁錮能力、花父病體硬撐欲上前線
  • 《最後生還者2》獲IGN滿分評價,被政治正確裹挾的西方遊戲市場
    但是由於遊戲早在之前偷跑了部分內容,遊戲在二代加強了遊戲內的LGBT要素,比如在二代艾麗是同性戀,讓玩家特別反感,因此許多網友對於媒體的滿分評價嗤之以鼻,認為這些高分評價都是因為政治正確才給出的高分。拋開遊戲洩露的那些政治正確因素不談,遊戲確實是個好遊戲,無論是從其遊戲2代設置體現的人文關懷(在設置裡添加了許多功能,比如環境提示音,完全的按鍵映射,色盲對比模式等等),還是從遊戲1代的劇情代入感上,頑皮狗毫無疑問是做的非常不錯的,玩家也有理由相信專心研發了數年的《最後生還者2》是有能力獲得高分評價的,那麼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對此遊戲鄙夷呢?
  • 這些歐洲知識分子為何反對「政治正確」?
    在公共領域抹除有爭議的歷史記憶能切實地推動社會進步嗎?這場運動的激進性使得許多西方知識分子開始反思,泛進步派內部也分裂成了旗幟鮮明的兩派。歐洲史學者胡裡奧·麥克倫南正是反「政治正確」陣營中的一位代表。在與新京報記者的對談中,麥克倫南表示,歐美流行的「政治正確」是一種新形式的審查制度。
  • 原創|美國的政治正確是什麼樣子
    組成社會方方面面協作方式的行為,叫政治。什麼是政治正確,這是個新詞,是被美國人發明出來的一個詞。我們「友好」的鄰邦印度,國內還分三六九等,當年從興都庫什山翻進來的雅利安人還有後面的一串波斯人、蒙古人、還有坐船進來的葡萄牙人、英國人等等,他們是社會的上層人,膚色大多偏淺偏白。
  • 「政治正確」,在哲學上應該叫做「政治真理」
    西方哲學其實是混亂不堪的哲學,也是很誤人子弟的哲學。為什麼呢?因為西方哲學的基本概念往往「混亂不堪」,甚至是自相矛盾。如此造出的名詞往往就詞不達意,甚至是張冠李戴。比如「政治正確」就是西方哲學製造的一個不倫不類的一個名詞。什麼是政治?百度百科: 政治(Politics)是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
  • 36個黑幫結盟高舉正義大旗:若警察掏槍,就地射殺
    川普政府是否真有能力領導美國,讓很多人感到疑惑,一方面對外態度更加強硬,百般針對別國,態度比以前有過之無不及,很多問題也相繼出現,盟友國相繼背叛,在國際上被孤立,國內疫情失控,民族衝突不斷。
  • 原泉:白俄羅斯在「政治正確」和「正確政治」的十字路口徘徊
    盧卡申科——歷史選中的最不「政治正確」的總統無論白俄羅斯未來的局勢朝什麼方向發展,談到當代白俄羅斯的歷史,都不可能繞開一個人,這就是從1994年,也就是筆者上小學那年開始執掌白俄羅斯總統之位,並在這次總統選舉當中再次獲勝的總統亞歷山大·格裡高利耶維奇·盧卡申科。
  • 政治改革是西方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專有名詞,但現在……
    事實上,也有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士明白,沒有政治改革,西方國家可能會一路走衰。去年達沃斯論壇上,針對西方國家治理能力普遍走衰、民粹主義走強的問題,專門安排了一個會議進行討論,議題是「在國家治理能力普遍下降情況下,企業家該怎麼辦?西方陷入重重危機無法改革,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
  • 在西方媒體面前,我們都是提線木偶? | 青萍
    當然,西方還有福奇博士那樣具有專業素質和一定底線的人要為川普補補場,要為一個在資本集團意志操弄下註定自我潰滅(self defeating)的抗疫事業做一點挽救的事。但是,這畢竟只是個體的行為,對大局卻已經於事無補。疫情本身在美國和中國各自的發展,都無需再多討論。美國甩鍋中國,也未見得能蒙蔽全世界所有人。
  • 凌勝利:西式「政治正確」撕裂世界
    儘管有不少加拿大人士從內心對麥家廉大使的言論不乏認同,不過迫於加拿大國內保守黨等政治勢力的壓力,特魯多總理選擇「丟卒保帥」以顯示其「政治正確」。事實上,從過去一段時間來看,這不過是西方國家國內政治當中「政治正確」的再次勝利。西方國家在人權、意識形態等問題上的「政治正確」勢力抬頭,在西方國家內部,「政治正確」也風頭強勁,捆綁了不少對一些問題有不同看法的學者和前官員。
  • 與許紀霖、劉擎等商榷:「(反)政治正確」框架的思維陷阱
    整體而言,四位老師均對這場運動持同情理解的立場,這一點我非常贊同;但對話中的一些具體論述及其背後的思維框架,在我看來仍有可議之處,因此不揣冒昧,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見。由於未能現場聆聽此次對談,我的回應只能以事後整理的對談文字整理稿為依據,如有誤解幾位老師觀點之處,這裡先行致歉。本文的商榷,集中於整場對談始終依託著的「(反)政治正確」論述框架。
  • 政治正確?我看不太正確
    在現在輿論趨勢下,種族平等,是一個鮮明,不可動搖的政治正確。這高壓線,誰碰誰死。▼大家應該知道,蘋果(Apple)算是一個政治最正確的公司了。蘋果公司出品的emoji(表情)的每個表情都要做五種膚色,簡直是政治正確到不能再正確了。但即使如此,蘋果公司還是被指責歧視黑人。
  • 《哪吒之魔童降世》高舉國產動畫的大旗,為什麼還是會有人噴它
    觀一部電影,品百態人生,今天老白給大家嘮嘮一部國產動畫的巔峰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電影可以說是高舉國產動畫的大旗,無論是特效還是劇情都無可挑剔,可為什麼還有人噴它?可是就這樣的作品竟然還有人說它拿著低俗當搞笑,拿著弱智當有趣。什麼「口水尿屁鼻涕,鬍渣胖大漢是娘娘腔,哪吒母親嗓門河東獅 ,申公豹結巴,太乙真人是胖子所以他的坐騎根據主人量身定製變成了一頭肥豬。」網絡段子老套,「指紋解鎖、遊樂場之類的舔當代科技」。我想說你們真的夠了,可別噴了,你行你拍啊。
  • 關於「政治正確」和「政治不正確」
    「政治正確」這個詞近些年已經帶上了負面的色彩,可是這個詞本身到底是什麼意思? 看到一個研究,在研究當中,研究者綜合了各種不同的定義,發現「政治正確」其實就是「語言或者行動上展現出對他人感受的敏感,尤其是那些在社會當中處於不利地位的人」。
  • 川普「贏了」《紐約時報》到底是誰不懂「政治正確」?
    他們聲嘶力竭、怒不可遏,奮力揮舞著手中的以色列國旗,高舉的標語上,Guilty(有罪)是最醒目的字眼。一個憤怒的小夥子,更是一邊將手中的《紐約時報》撕成碎片,一邊對著鏡頭高喊:「這就是你們的下場!」……因為一幅漫畫。
  • 為了「政治正確」,就要禁止大學教授莎士比亞嗎?
    如果用「政治正確」考量,這都可能成為被禁止教授的作品。但這種理由,真的能站得住腳嗎?在《密涅瓦火柴盒》中,義大利著名作家翁貝託·埃科談及了他對「政治正確」與「政治狹隘」的看法。當「政治正確」被奉為唯一真理而稍有異見就斥為邪說時,「正確」就可能會變成「狹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