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利益集團與國家的興衰有什麼關係?
特殊利益集團,會通過建立新的或保有舊的遊戲規則,為集團成員謀利。
分利集團越多、越強大,市場就越受到限制,越多的資源離開價值創造部門,用於遊說、賄賂,就越是打擊努力工作和創新的積極性,經濟增長越慢,並因分配的不公平,社會衝突就越多,國家走向衰敗。
◎權力的形式與國家繁榮有何關係?
「流寇」搶完就走,財富遭洗劫;「坐寇」長時間統治,不斷要錢要糧,所以只要他感覺自己的位置很安全,他就不會殺死下金蛋的鵝。因此,坐寇統治要強於流寇統治。
但是,坐寇統治仍然有致命問題。
首先,有些坐寇會變得極其貪婪,甚至會極不理性。比如制定非常高的稅率,「統治之手」就變成了「掠奪之手」。
第二個問題,是每個統治者都會死,這就面臨坐寇代際更替的問題。大家都聽過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名言——「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結果,在路易十六的時代法國大革命就爆發了。所以坐寇並非總能做到深謀遠慮和審慎節制。
因此,儘管坐寇統治要比流寇統治好,但並非是一種理想的統治形式。只有把統治者的權力放到限政民主的框架中,統治者才不會胡作非為。換句話說,如果統治和統治者的問題不能很好解決,持久的繁榮是不可能的。
◎長期以來,人們多關注個體行為的趨利避害,但我們也生活在各種集體中,集體行為的邏輯是怎樣的?
人人都想「搭便車」。
這也很好地解釋了專制制度為何能在一些國家長期存在。專制者剝奪了大部分人的權利和自由,為什麼很少人反抗?因為即使能推翻專制制度,其結果是所有人都受益,但出頭冒尖的人卻可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其結果是多數人都想等著別人去幹這冒險的事,自己搭便車。
專制者當然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在維護專制的同時,會不遺餘力地打擊出頭冒尖的反抗者,殺雞儆猴,全力瓦解一切可能發生的集體行動。
……
以上三點,分別選自曼瑟·奧爾森「政治經濟學三部曲」《國家的興衰》《權力與繁榮》《集體行動的邏輯》的三個思考點。
奧爾森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是美國政治經濟學派的一代宗師,他的思想貢獻遠遠超越經濟學的範圍,延伸至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各大領域。
經濟學家海恩:在研究特殊利益集團、權力形式等方面對政客們經濟決策的影響時,曼瑟·奧爾森比其他所有同時代的人都要更為深刻。
《經濟學家》雜誌:他是「利益集團的鞭撻者」,如果不是他逝世太早,他的集體行動理論,很可能使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最接近諾獎的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我對奧爾森教授非凡洞察力,非常欽佩與推崇。
奧爾森的書,寫得挺俗易懂,卻能讓我們見識到的政治、經濟關係的現實世界。而他集體行動的理論,對我們認識集體中他人的思考行動方式乃至了解自己,都有棒喝般的洞察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