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副主任宋立強(中)護送81歲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去做CT檢查。為確保患者有充足供氧,醫生胡世頡推著氧氣瓶隨行。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的審議時指出:「我們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圍繞「人民至上」的主題,新時代周刊推出特別策劃,本期邀請到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潘維教授,請他從「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夠堅持生命至上?」「這一堅持和選擇體現了什麼?」等角度為我們進行深入解讀。同時邀請湖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馬駿,聽她為我們講述黨和政府在抗疫中不計成本、全力救治生命的感人故事。
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不變的堅持
訪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潘維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雅婧
嘉賓簡介
潘維,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代表論著有《比較政治學理論與方法》《當代中華體制》等。
1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落實在具體行動中
問:此次全球抗疫,各國的防疫積極性與防疫模式存在重大差異。在疫情期間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至上,不惜一切代價救護生命。您如何解讀中國共產黨的這一堅持和選擇?
潘維:我們看到疫情期間,黨和國家盡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眾被感染,不惜一切代價挽救生命,不管是108歲的老人,還是出生僅30小時的嬰兒,都盡心盡力地救治,救治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中國共產黨能作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不同於西方的政治黨派,它不是某個利益集團的代表,而是整個中華民族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除了人民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所以中國共產黨在做任何選擇時都一定是從人民利益這個角度出發的,只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事,再難也要做;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事,堅決不做。這正是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執政理念的生動體現。
我們都知道生存權是一個公民最基本的權利,人民至上,第一位的就是要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落實在具體的實實在在的行動中的。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黨和國家採取的所有措施,可以說都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從這些舉措裡,我們也更加直觀地看到何為「執政為民」,何為「人民是國家的主體」。
我之前說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類似於傳統社會中的「家國同構」:將家的生活擴大變成大家庭,大家庭與整個國家連在一起,從小家到大家圍繞執政集團這個中心構成一個同心圓,在這個同心圓裡,執政集體帶領整個大家庭過日子。小家過日子的邏輯,就是大家過日子的邏輯。小家庭最在乎的就是養小送老,這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那麼大家庭必須對此高度重視。就像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我們也付出巨大代價,一季度經濟出現負增長,生產生活秩序受到衝擊,但生命至上,這是必須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2 只要是關係民心的事,對黨和國家來說就是「大事」,這是「人民至上」的一個體現
問: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裡,民生問題佔了很大篇幅,比如「就業」一詞就出現了39次。同時三分之二的補充修改意見也與民生、就業有關。在您看來,政府工作報告如此關注民生問題體現了什麼?
潘維:政府工作報告將民生問題放在突出位置,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人民至上、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體現了黨和政府關注民生福祉、致力於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的工作導向。為什麼我們這麼重視民生問題?一方面這是由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所決定的。人民是社會主義的主體,我們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全體中國人民的日子越來越好,實現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搞社會主義,就是要讓各族人民都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什麼是我國老百姓能理解的社會主義?人民期待美好社會,期待社會主義大家庭。沒病的幫有病的,年輕的幫年老的,有錢的幫缺錢的,鄰裡和諧相處、守望相助,就是洋溢社會主義互幫互助共享精神的大家庭,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同樣的,我們國家理解的「現代化」一直是「民富國強」,也就是讓中國人民像發達國家人民那樣富裕,讓中國像發達國家那樣強大。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
另一方面,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思想的具體體現,是黨的性質、宗旨和目標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我們黨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所以中國共產黨不斷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
民生問題具體來看可能是小事,但它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拿就業來說,它事關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會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進而也會影響到社會的發展和穩定。正可謂,民生連著民心,只要是關係民心的事,對我們黨和國家來說,就是「大事」,這就是「人民至上」的一個體現。
3 只要黨和人民群眾在一起,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就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問:您之前曾講過,人民性是中國體制最突出的特點。請在這方面做進一步闡述?
潘維:從性質上看,若稱以「人民代表」為主體的現代政治為「民主」,民本模式就可被稱為「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人民性」,即中華「百姓福祉」不可分割的整體性。可以說,人民性是中國體制最突出的特點。人民民主不同於當代形形色色的「民主」,如美英以利益集團劃分為基礎的「自由民主」,以勞資妥協為基礎的西北歐「社會民主」,以部落劃分為基礎的「部落民主」,以族裔劃分為基礎的「族裔民主」,以宗教信仰劃分為基礎的「宗教民主」。我國政治體制的人民性在於行政網格黏附社會網格,整個國家是一個整體,國民一體,共同努力。因為國民一體、上下一心,國家就永遠打不倒,這就是毛澤東同志所說的群眾路線。只要黨和人民群眾在一起,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這就叫人民民主、人民至上。也正因如此,我國比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發展得更快、更平穩。
問: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您認為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民至上」理念與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有哪些傳承發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
潘維:早在西周時期,我們就有了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這一思想幾千年來傳承發展,其始終不變的一個核心理念是:政權為百姓福祉而存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裡的「民」就是「百姓」,「民心」指的是百姓整體對政權的普遍信任。中國的傳統社會是一個「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社會,以「家庭」的視角來看國家,所有百姓組成了一個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民」之福祉在於自家的育小養老,「官」之職責在於「老吾老」「幼吾幼」,即以所有老人為自家老人來贍養,以所有孩子為自家孩子來撫育,整個國家是一個整體,百姓圍繞執政集團形成一個「同心圓」。
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理念是厚植於我國幾千年歷史文化土壤的,同時,和過去相比,必然又有發展進步。當代漢語的「人民」一詞是西學之(個)「人」與國學之「民」的有機結合。「民」加上修飾詞「人」,表達了對現代社會中個人與個人或家庭與家庭差異的承認。以「人」修飾的「民」則是中國傳統中的「大家庭」,即「百姓」。在社會主義的中國,人民是無論貧富貴賤的全體勞動者,是團結在一起的中華民族的「大家庭」。繼承中華民族「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傳統,中國共產黨形成自身更為先進的「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的理念,即相信人民是國家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命運的根本力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奮鬥目標;各級黨組織團結、動員、組織群眾、依靠人民,扶老攜幼,形成了一個「現代同心圓」。中國共產黨與我國過去歷史上的政權集團也有本質不同,比如中國共產黨擁有嚴密的組織紀律手段——民主集中制,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群眾路線,這讓中國共產黨始終能夠保持生命力等等。
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讓傳統中國社會的同心圓進入了現代同心圓,傳統的家國同構、家國一體轉換為現代的家國同構、家國一體。我認為,這在世界上都是很先進的。同心圓有一個圓心,就是「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黨領著大家往前走,把這個家團結起來、互幫互助,奔向美好生活,而黨的領導堅強有力取決於黨與人民的血肉聯繫,在於認同人民,信仰人民,這比利益集團的政黨代表之間爭權奪利要先進很多。我們的傳統造就了這一奇蹟,而且還在不斷發展。在現代,中國社會依然在延續傳統,變得更為強盛。
每個生命都得到最大尊重
除夕夜,支援武漢的第一批醫療隊抵達。當時我們全家在電視機前,看到醫療隊來了,解放軍來了,我91歲的母親哭了出來。母親告訴我,在她8歲時曾經歷過人瘟,當時老百姓生活的艱難、病患的孤立無援,她記憶猶新。而現在,當疫情來到武漢,有那麼多人來支援我們!「你們有幸生長在新中國,在那麼短的時間裡,黨中央能動員這麼強大的力量來支持我們!」
回望剛剛經歷的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調集最優秀的醫護力量、集中最精良的醫療設備,舉全國之力,來支援武漢、支援湖北。全國各地和軍隊的346支醫療隊、四萬多名醫務人員火線馳援;全國最頂尖的10個院士團隊奮戰一線,重症醫學骨幹輪番上陣;國家財政緊急下撥疫情防控補助資金,各省區市鼎力相助,社會各界捐款捐物。從定點醫院爭分奪秒的救治,到城鄉社區挨家挨戶地排查;從科研戰線孜孜不倦的攻關,到車間廠房加班加點的生產……整個國家都在以實際行動來踐行黨中央「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要求。
我所在的工作單位湖北中醫藥大學,迅速動員和組織專家、醫護人員、廣大師生,全力以赴、全員參與抗擊疫情。2月12日,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確定湖北中醫藥大學體育館改建方艙醫院,隨即校方組建了方艙醫院中醫專家醫療指導組,為病患提供最權威的治療和護理。
學校附屬醫院湖北省中醫院光谷院區是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院。2月9日,光谷院區連夜收治210名新冠肺炎患者。2月14日晚,醫院的工作人員冒著狂風暴雨,再次將另一棟病房大樓連夜整體騰出,第二天交付600張床位用於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學校的許多在讀研究生和畢業生都奮戰在離病毒最近的地方。針灸骨傷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黃覓是武漢市第一醫院的一名骨科醫生。該院成為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後,黃覓主動報名請戰,到呼吸與重症醫學科參與救治工作。黃覓所在的七病區,都是重症、危重症患者,高齡老人很多。年齡最大的96歲,剛入院時,患者肺部感染嚴重,且合併多種慢性病,氧飽和度只有70%。醫護人員採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精心治療和護理,直至患者痊癒。
3月2日,黃覓和同事們還在病區內為一位84歲的老人辦了一場特殊的生日會。老人剛來時胸悶氣短、肺部病變嚴重,還患有慢阻肺等疾病,同時情緒也不太穩定。醫護人員們治療之餘還陪老人聊天,紓解他的心理壓力。生日那天,在蛋糕前,伴隨著陣陣歌聲,被醫護人員簇擁在中間的老人終於露出了孩子般幸福的笑容。
一個國家對生命的態度,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最好彰顯。在武漢,每一個生命都得到了最大的尊重。一些高齡的重症、危重症患者,本身就有基礎疾病,救治難度很大。但哪怕只有百分之一救治的可能性,我們都會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一個患者的病房裡常常會匯聚多個學科的醫生,等到患者出院的時候,不僅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引發的肺炎完全康復,其他的疾病也被治好了。整個武漢在抗疫期間用的都是最先進的設備,比如ECMO,這是救治重症患者的高科技儀器,全世界的存量也僅千餘臺。為最大限度滿足湖北重症患者需求,國家通過緊急採購和國內徵調,湖北一省就集中了100多臺,大概佔全國保有量的四分之一。還有5月14日至6月1日,這19天裡,武漢市投入9億多元資金,為近千萬市民集中進行了核酸檢測。我們可以說真的是在盡最大可能、最大努力、不計成本地挽救更多患者生命。
通過這樣一場疫情,我想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和我一樣的感動。現在的武漢正重整旗鼓、重拾信心,相信我們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講述人:全國政協委員、民盟湖北省委副主委、湖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 馬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