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我們是親歷者——記者講述抗疫背後的溫情故事

2021-01-07 晉江新聞網

  疫情,來勢洶洶;阻擊,眾志成城。自從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暴發以來,許多打動人心的故事在這個特殊的戰場上湧現。在晉江的抗疫一線,醫院、鎮村、企業、鄉賢及群眾中,有許多衝鋒在前的「戰士」,他們用實際行動為這場戰「疫」無私奉獻著。

  同樣,我們晉江經濟報的新聞工作者也在這個戰場上,用手中的筆桿記錄著參與這場抗疫的每一個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作為記者,他們在抗疫一線採訪的時候,做了些什麼,又有怎樣的感觸?下面,就請大家一起來聽聽我們的記者講述抗疫一線背後的故事。

  許春:責任在肩,我們向前

  面對疫情,媒體記者也是易感人群,但肩上的責任讓我們邁步向前。

  1月25日(農曆正月初一),疫情備受關注,部門群裡通知大家隨時做好報紙復刊的準備。

  「收到。」「猜到了。」「有預感。」……

  作為媒體人,同事們比普通市民更關注疫情的發展,也做好了隨時復工的準備。

  1月27日(農曆正月初三),報紙復刊,開始全面、多角度報導晉江市疫情防控工作,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做好晉江疫情防控宣傳的「排頭兵」。

  我是一名外地人,一年只回老家一兩次。聽到我要返崗的消息,爸媽很擔憂,一直勸我再留兩天。可同事們都已經在防疫一線忙碌,我也坐不住。

  當天下午,聯繫到一名也要回晉江的老鄉,我決定第二天返崗。晚上,父母一邊滿心憂慮地念叨著要我注意的事項,一邊開始殺雞殺鴨、裝土雞蛋、收拾土特產,讓我帶回晉江。

  1月28日,載著後備廂滿滿的吃食,接上老鄉,我們啟程了。

  第二天,晉江經濟開發區健康管理中心投用,這是晉江市首個健康集中觀察點。作為掛口記者,必須前往現場採訪。

  入住的人員是什麼情況?要做哪些防護?會不會有感染風險?面對採訪任務,也顧不上這些,跟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確認了時間、地點,我和同事就過去了。

  到了現場,採訪隨即展開,入住管理中心的是湖北籍或途經湖北(武漢)的返晉人員。

  面對嚴峻疫情,一開始我有點憂慮。但看著本報攝影記者秦越和新媒體小編郭秋瑩為了拍攝到現場詳情,勇敢地走入管理中心,我也隨即跟上。

  為了採訪到個案,我們還去了某個入住人員的房間,進行詳細採訪。

  不負辛苦,該組文圖、視頻新聞報導引起較大關注。看到晉江採取的防疫措施,市民對晉江疫情防控工作也更有信心。

  在後續的防疫報導中,我們記錄、報導著許許多多防疫一線的人和事,也被這些人和事所感動。

  返晉後主動隔離的人員,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沒有婚宴的婚禮,傳遞著顧全大局的愛;簡辦喪事的舉措,是群眾忍痛為防疫做出的支持;捐資捐物共同防疫的慈善義舉,是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熱血……還有許許多多日夜堅守在防疫一線的廣大「戰士」,讓我們看到了疫情當前,晉江上下的團結一心和堅定信念。

  作為媒體記者,我們的工作職責是報導防疫工作,宣傳防疫知識。也因此,有幸近距離地看到,疫情下一幅幅堅定而溫情的畫面,以及社會各界的擔當。

  雖然媒體記者是疫情易感群體,但因為肩上的責任,大家沒有後退。在這場戰「疫」中,以呈現文字、圖片、視頻等報導形式,參與戰鬥。

  報導重大事件,記錄特殊時代,是媒體人的責任,也是幸事。

  蔡培仁:醫院採訪 遇「電梯驚魂」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作為一名記者,我幾乎每天都在記錄著基層一線那一個個「逆行者」,他們在每個崗位上奮鬥拼搏,為打贏這場戰「疫」全力奮鬥的樣子讓人難以忘懷。

  1個多月裡,我見證了……雖然怕冷,但穿上8件衣服依然站到村口幫忙的金井石圳村81歲老黨員李松柏;自掏腰包購買口罩分發給全村村民和外教的紫帽紫湖村「90後」村主任黃詩劍;看到村裡防疫一線人手不夠,主動請戰加入志願服務的金井三坑村5名年輕人;紫帽園坂村防疫一線的「父子兵」;演繹最美愛情的西濱鎮戰「疫」「夫妻檔」;購買5000多公斤蔬菜免費送給困難戶的退伍軍人牛俊傑等等。

  疫情雖然讓人心生恐懼,但有這樣一群人,因擔當而逆行堅守,樂於奉獻,讓每天跑在一線的我備受感動。如果要說這期間記憶最深刻的,應該是發生在泉州市第一醫院採訪時的「電梯驚魂」事件。

  2月2日的早上,我前往泉州市第一醫院採訪病倒在防疫一線的金井濱海社區黨支部書記陳穎旭。

  因泉州市第一醫院是集中收治泉州地區確診的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當時,開車進去心裡還是有點怕怕的。在醫院停車場準備了一番,僅戴著一個口罩,就順利地進入採訪對象的病房。

  大約1個小時結束採訪,從病房裡出來坐電梯下樓,就在電梯走到一半時,走進來一個醫生和一個坐在推車上的病人,只聽醫生對病人說:「你現在是已經確認感染了……」

  醫生話只說到一半停住了!站在旁邊距離不到1米的我心裡頓時一驚,接著一涼,心想完蛋了,不會是碰上新冠肺炎患者吧?當時,我也沒空去細想,如果是確診患者,肯定不會這樣隨意進出電梯。

  我轉過頭去看醫生,醫生這才又吐出下半句:「確認感染了腦膜炎!」

  感覺那天的電梯下得特別慢!走出電梯後,我趕緊到車上用免洗洗手液消毒。那天回家,在車庫裡就電話通知妻子,我到家時先帶娃在房間,等我在外面洗澡完了再出來。

  對於我來說,這是一件囧事,但並非處於真正防疫一線的我已經有這樣的恐懼感了,那湖北武漢那些一線醫護人員、媒體人員是具備了何種強大的心理?

  最近,在西濱鎮遇到之前採訪的戰「疫」夫妻檔,詢問近況時,他們笑著說,已經從抗「疫」CP,變成復工復產CP,再到現在的房屋排查CP。短短一句話,道出些許辛酸,卻也讓人對於像他們一樣依然衝在一線的基層人員更加肅然起敬。

  秦越:用幾千張照片記錄這場戰「疫」

  1月27日(農曆正月初三)中午,部門主任打電話給我說新冠肺炎疫情比較嚴重,報社提前復刊,讓我當天返崗。隨後,我收拾好行李,馬上開車回晉江。路上女兒問我,為什麼趕著要回晉江了。我還開玩笑說,爸爸忙著回去打怪獸了。

  機場、動車站、農貿市場、小區、鎮街健康管理中心和各醫院,回到晉江後每天奔走在每個抗疫一線,用鏡頭記錄著疫情下晉江防疫人員的真實瞬間。

  1月29日,晉江經濟開發區健康管理中心投用,這是晉江首個健康集中觀察點。入住管理中心的是湖北籍或途經湖北(武漢)的返晉人員。一接到採訪任務我就和同事趕到現場,簡單了解了一下中心情況,為了能拍到中心內部情況和入住人員的畫面,徵得現場領導和醫護人員的同意,也沒想那麼多,就直接進入了該中心。在觀察點內部,很多剛剛入住的返晉人員有很大的情緒。我一邊拍攝採訪所需要的照片,一邊幫工作人員安撫入住人員。

  1月31日晚11時,我和報社文字記者胡志法,採訪了堅守在高速路口的執勤人員。而且,還遇到了「95後」小護士因不能上前線,主動來防疫最前線和54歲的老醫生一起執勤。鏡頭下的這一幕,讓我們很感動。

  返晉人員主動登記隔離,住在晉江的湖北籍工作人員奮勇堅守崗位服務返晉人員,以及寒風大雨中依然堅守在高速路口執勤的人員,這一幕幕,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在後續的防疫報導中,我們用相機記錄和報導著許多防疫一線的人和事,他們很平凡,卻實實在在做著最真實的事情。

  作為一名記者,疫情就是命令,哪裡有需要,我們就到哪裡。在這場戰「疫」中,記者不是主角,而是一名見證者,更是一名記錄者。

  陳崟:正月初二提筆上「戰場」

  1月26日(農曆正月初二)下午近5時,微信提示音響起。「陳崟,街道這邊有一些疫情報導,請您協助。」收到青陽街道工作人員的微信不久,報社微信群通知「明天提前復刊。」從那時起,我的抗疫宣傳報導工作就啟動了。

  抗擊疫情,分工不同,我們不是白衣天使,懸壺濟世上戰場;也不是基層工作人員,奔赴一線上戰場;我們是信息的採集者,需要提筆上戰場,向社會大眾傳播及時、準確的疫情信息。

  我到過青陽街道,採訪社區網格化排查工作;到過英林鎮,採訪黨員志願者參與疫情防控;到過內坑鎮,採訪疫情期間移風易俗。每次到一個街鎮,總能看到基層一線黨員幹部,不懼危險,深入村居認真排查,群眾有困難,他們及時幫,群眾有情緒,他們及時解,對於一線工作人員來說,要做到服務群眾的「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作為記者,我將每一件感人事跡,通過文字向外界傳播,以點帶面,影響帶動更多群眾加入到群防群控中。只有大家擰成一股繩,才能更好地抗擊疫情。

  王詩偉:平凡見偉大 默默付出最是真

  2020年沒有春節。

  正月初二下午4時45分,報社通知返崗。當晚8時,一頓火鍋還沒吃盡興,就重新擰起行李,馳騁在冷清的高速公路上,往晉江跑,回到「疫」線的新聞戰區。

  非常時期,我們四處奔走,記錄別人的故事,但是,比起那些被我們記錄的人和事,比起那些堅守在一線,默默為戰「疫」奮鬥的人們,我們便顯得有些不足為道。

  沒有身往疫情「高危險區」,難有轟轟烈烈的「逆行故事」,但依然有很多感觸。

  一個個令人動容的瞬間,歷歷在目:永和村一村民父親去世,為了不讓親友聚集,當日就忍痛辦出殯;力爭村老黨員去世前晚,把生前積蓄捐給武漢防疫;菌邊村72歲環衛工阿婆想要加入防控隊伍,又覺得自己能力有限,決定捐500元以表心願(捐款被婉拒);西園小橋社區98歲老阿嫲也心心念念要為戰「疫」出力,便自己縫起了口罩,還捐出子女給的1000元春節紅包。

  他們都很平凡,也不善言辭,甚至怕別人知道他們做的這些「小事」,然而,他們已經用一種最質樸的方式成為戰「疫」的一員。

  可愛可敬的還有許許多多堅守在一線、專注於戰「疫」的工作人員。疫情發生以來,他們總是忙到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忙到「不知道今天星期幾」、忙到每天走一兩萬步,默默地做好每一件事。其實,他們最希望疫情早點結束,關閉手機,躺床上睡上兩天兩夜,或是陪家人去吃一頓大餐、陪愛人去看一場電影、跟朋友去踢一場球,或者帶孩子去登山、看海。

  他們很平凡,卻也最真、最給力。

  蔡紅亮:特別的高三開學

  這場抗疫,對於我來說,也是一場大挑戰。因為主要跑教育,所以幾乎每天都會有人問我:「什麼時候開學?」擔心錯過重要信息,我頻繁地前往市教育局,穿梭於不同 科室,挖掘關於復學的消息。

  抗疫需要「搶時間」,在過去這段時間感受尤為深刻。高三、復學,這四個字合在一起的關注度有多大,不言而喻。我的最大使命就是第一時間把有關信息傳達給考生、家長。印象最深刻的還屬3月最後一天,晉江召開高三復學部署工作會。那天天氣不太好,到達會場時,因為還沒到會議時間,我就和市教育局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聊了起來。未曾想,竟然從中捕捉到了一重要信息——晉江要給高三學生、教職工、後勤人員做核酸檢測,這在全省尚屬首創。會議開始後,從市領導的匯報中確定了晉江的確要實施這一行動,我立馬編輯文字傳給後方的小編。小編也很給力,報題、編推文,我們倆默契配合,第一時間把這一信息傳出去,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與點讚。這一整個過程,有興奮,有緊張,心裡想的就是一定要「搶首發」。還好,我們成功了。看到推文出來的那一刻,我深深呼了一口氣,反覆地刷新頁面,看到點擊量一路攀升,心裡是開心的,不僅為了晉江在高三復學準備工作中展現出的魄力,也為自己的這一波操作。

  抗疫需要「暢通聯繫」。有別於福建省其他地方,晉江的開學有些「特別」,實行全封閉式管理。這意味著,我們也無法深入學校採訪。說實在,那時候的我真的有點手足無措。後來,一部手機牽起了我與學校的聯繫。18所高中校,18位聯絡員,每天一大早我都會用微信聯繫他們,了解學校情況,試圖在聊天中尋找一些亮點。其中,開學那天早上7時,我前往晉江一中,在校門口的石凳上坐著,一邊感受著開學第一天的氣氛,一邊與各高中校保持聯繫,找他們討要開學首日的圖片、視頻。此外,近期推出的高中在校高三師生「吃住行學」的暖心舉措,也是在與他們的溝通中,找到的線索。經此一「疫」,我更加覺得與學校聯繫暢通的重要性。

  我的力量很微弱,但還是很開心自己能夠在這次全民抗疫中,出一份力,用手中的筆記錄下這個特別的高三開學。

  賴自煌:基層一線 他們值得點「贊」

  疫情來襲,全省一級響應啟動。農曆正月初二,一條復刊的信息打亂了我的春節休假計劃,也開始了我的「疫」線採訪工作。

  全國戰「疫」打響以來,作為媒體記者,我走在了基層抗疫的最前線。在那裡,我看到了基層幹部為做好疫情防控舍小家為大家的執著付出,看到了基層群眾為配合疫情防控自覺居家的默默奉獻,更看到了無數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和志願者為疫情防控捐錢捐物,甚至主動站到防疫一線的勇於擔當。

  在鎮(街道)機關大院裡,總有幾間辦公室的燈火徹夜通明。辦公室裡,是鎮街幹部在連夜碰頭,討論防疫舉措;是工作人員在加班加點,忙著跟蹤統計防疫數據;是應急分隊在執勤堅守,隨時準備出發接應疫區來晉人員……

  在村(社區)路口、小區門崗,總有一頂頂的紅帳篷讓人感到心安。帳篷裡是堅守在防疫一線的社區幹部、志願群眾、小區保安,他們冒著風險,有的徹夜未眠,只為守護一方平安。

  「只要能把防疫工作做好,再辛苦都值得。」「防疫工作有需要,我願意出份力。」「疫情不退,我們不退。」……走在晉江基層防疫一線,受訪對象一句句簡單而又真實的回答總能讓人感動。

  在重大事件面前,媒體記者從來不是主角。我們客觀記錄事件的經過,努力還原新聞的真實面貌;我們是親歷者,是記錄者。疫情面前,我不是防疫戰士,但我同樣奔走在基層防疫一線,為你講述基層一線的防疫故事,為每一位基層防疫人員點「贊」。

  劉寧:體驗疫情下的「晉江合力」

  「小劉,請問現在晉江有口罩、防護服、額溫槍這些防疫物資的官方捐贈渠道嗎?」大年初一中午,我就收到了晉吉供應鏈董事長朱文偉打來的電話,從這個問詢電話開始,我開始了我的「疫」線採訪工作。

  最開始,幫忙企業了解捐贈渠道,幫有原料的企業尋找有口罩加工技術的企業,幫有心捐贈的企業找購買渠道……這些與本職採訪工作沒有直接相關,但十分有意義的工作,讓我感受到了晉江這座城市產業鏈上的人們的那份「初心」,如何盤活手頭資源為這場疫情防控做點什麼,是人們行動的動力所在。

  後來,報社提前復刊。在最密集的兩周時間裡,幾乎每天都有企業的相關捐贈。有企業利用個人資源找來了當時緊缺的醫護物資,也有食品企業在訂單還「箭在弦上」、復工尚未定數之時捐出了自己的現有庫存……同時,我也跟著走訪了超市、麵包店、藥店等地方,了解地方的疫情防控工作,感受過街道無人時的清冷。再後來,復工復產成了重頭戲,兩地聯動、政企互動,包車、包機、報銷……和同事戴著口罩等在機場感受那種重逢與一切即將重啟的喜悅。

  捐贈、防控疫情、復工復產、嚴防海外輸入、復學……一個個與疫情相關的熱點的變動,意味著生活的停歇、人與人之間的互幫互扶。在漫長的三個月裡,我切身地感受著一個社會的重啟。而其中,與我最近的是那股「晉江合力」,它是讓你相信一切都會好的那股力量。

  王雲霏:與海內外晉江鄉親「雲端」相約

  今年的春節假期,註定不平凡。往年的正月初三,我都會參與晉江市海內外鄉親新春座談會的採訪報導,聆聽鄉親們建言家鄉發展的「好聲音」「金點子」。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今年的新春座談會取消了。而在正月初二晚上,我接到了報社提前復刊的通知。於是,我「抱」著手機,與晉江海外社團、各地商會的負責人聯絡,了解他們在防控疫情方面開展的工作情況。

  通過電話、微信,我收到了十幾個海外社團、三十幾個晉江商會的信息,一串串數字、一張張圖片。我看到了海內外晉江鄉親的團結一致、積極作為。他們積極摸排回鄉鄉親情況、尋找醫療物資購買渠道、自發捐款捐物支援家鄉抗疫、在微信群向鄉親們發布防護指南、助力企業復工復產……這就是愛拼敢贏、心繫故土的晉江人!

  而後,隨著全球不同國家(地區)新冠肺炎疫情愈發嚴峻,為家鄉慷慨解囊、四處奔走的廣大晉江籍海外僑胞、臺港澳同胞與病毒進行又一輪的「廝殺」。當他們面臨物資緊缺時,家鄉晉江馳援海外,送去防疫物資和心靈慰藉。於是,我的微信裡又收到了許多鄉親感動的回音,讚嘆祖國強大、家鄉情深。

  施珊妹:用腳步丈量時代 在溫暖中汲取力量

  突如其來的疫情,牽動著整個中國的心。疫情現場就是戰場。

  承載這個新聞事件的核心一定是人。不管是衝鋒一線的醫護人員,還是堅守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抑或是另一戰線中捐款捐物轉產的企業家,宅家不添亂的普通百姓,每一個人都是疫情中的主角。

  而每個人就像是一塊小瓷磚,把它們拼接起來,就形成一個完整圖案。採訪的人越多,在我腦海裡,這場戰「疫」裡那些可愛的模樣、拼起來的圖景就越清晰。

  我被全民戰「疫」的不遺餘力感動了。進入企業無菌車間採訪企業轉產時,應要求必須穿上不透氣的防護服,不一會兒,我戴的護目鏡就起霧了,再過一會兒呼吸起來都覺得費勁。與採訪對象對話的間隙,我腦海裡想著:這些待了一天又一天、身著防護服的工人,是怎麼在這樣的環境爭分奪秒生產;那些醫護人員,又是依靠怎樣的信仰與死神搏鬥。

  正月初二,國內疫情形勢焦灼,宅家、不出門是最安全的應對之策。然而,柒牌的一聲轉產防護服倡議,100多位員工應聲上崗。

  他們的家人不擔心、不反對嗎?有位柒牌的一線工人這麼說:「我和他們說,我要回公司做一件救人的衣服。」凝結了滿滿真誠的最樸素話語,讓彼時的我眼眶有些泛紅。

  戰「疫」的日子,被晉江企業家的不計代價感動了。「只要國家有需要,就竭盡所能。」這是我從晉江企業家口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這份不約而同的默契,根植於晉江企業家的血液,在危難之際自然而然地流露。這些人中,有第一時間捐款款物的,有動用一切社會資源跨國採購的,有徹夜未眠盡力協調的,有蹲守在人家門口等待抗疫物資的,有連著數夜沒合眼的……

  省外員工隔離觀察區、企業轉產生產車間、省外員工返崗接駁點、企業復工復產現場……因為身為記者的緣故,跑在一線,才能見證並傳遞一個個生動的戰「疫」故事,從逆行者的最美身影中,感受到眾志成城的強大力量。這股溫暖的力量,讓我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能夠一以貫之地熱血沸騰、全力以赴。

  柯雅雅:採訪「連環call」

  「雅雅,晉江市醫院馬上要召開一個遠程視頻會議。」「雅雅,晉江新冠肺炎患者要出院了,你趕緊開車過去現場。」「雅雅,趕緊聯繫去採訪下晉江市醫院隔離病區的醫護人員。」……疫情期間,我被臨時借調去時政部,每一通電話結束的下一秒,便立即穿好衣服,戴上口罩,前往採訪目的地。

  那些天幾乎天天都跑去醫院進行現場採訪,自己心裡也有幾分忐忑,但是忐忑的同時,也被醫院的醫護人員所感動。

  1月25日,晉江市中醫院緊急召開全院動員會並啟動傳染病應急預案。不久,一封幾十位黨員籤名蓋章的「請戰書」遞交到了院黨總支,表示願意「隨時聽候調令,無條件服從疫情防控第一線」。「自我隔離,繼續上班,兩點一線」,成了晉江市醫院疫情防控隔離病區20多位醫護人員的生活狀態。被告知休假全部取消,沒有人說「不」;24小時聯軸工作,即使被安排休息,也隨時待命;因為接觸過病人,他們不敢回家和親人相聚。

  我採訪了晉江市醫院、晉江市中醫院作為晉江兩家新冠肺炎定點醫院隔離病區的醫護人員,用文字記錄下這一特殊時期奮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在隔離病區的醫護故事。這樣的報導也成了這些醫護人員無聲的感恩與讚許。

  從政府、醫院、新冠肺炎患者到企業慷慨馳援疫情、積極復工復產,每一處都有著讓自己感動的所在,而恰好自己能以記者的身份,用文字的方式記錄自己所經歷的這一特殊時期。

  曾小鳳:除夕夜拉開了工作的序幕

  猶記得除夕夜,屋外煙花炮響,屋內的紅酒才剛剛滿上,手機電話鈴響了,是本土一名母嬰行業老闆的來電,他了解到武漢疫情嚴峻,聯合幾個朋友準備從海外採購一批口罩及生活物資捐獻給武漢,希望從報社了解相關捐助渠道。

  就這樣,除夕夜拉開了新一年工作的序幕。

  此後,接連不斷地,各個企業都開始了公益捐贈的行動。春節期間,正是口罩最為緊缺的時候,本土一家物流公司的口罩已經很緊張了,仍然將幾經周折採購到的口罩捐獻給街鎮上的一些單位;一家衛生用品生產企業的老闆自己當起了搬運工,向晉江的2所醫院捐贈成人紙尿褲的同時,也不忘為武漢捐獻善款……

  眼見這一個個充滿大愛的身影,很受感動和鼓舞。

  身為閩南媳婦,春節期間有很多「俗禮」要做,孩子也放假在家,需要處理的家庭事務很多。為了做好第一線的新聞,沒少被孩子抱怨。有一天,為了做一個快遞員的採訪,我一大早就出門了,要在8:30快遞員出去發件之前趕到現場。那天,我很早就起床,穿上厚厚的羽絨服就趕赴「戰場」。起床的時候,家裡人都還在熟睡,等我結束採訪回到家的時候,看到5歲的兒子正在哭鬧,因為我沒有等他醒來跟他說「拜拜」人就不見了。

  復工以來,這種時間不受控制的情況有很多。為了把抗疫一線的情況,第一時間傳遞給讀者,時常不打招呼,我人就「不見」了。

  所幸有理解支持我的家人,還有千千萬萬共同「戰」在一線的同志一起,儘管疫情無情,但人間有愛。

  巫舒靜:在抗疫一線汲取正能量

  一場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節奏。本來計劃好年後要忙的工作都暫時被擱置了,報社也要求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報導中。

  身為產經記者,在一線跑了這麼多年,我第一次覺得危險離自己這麼近。害怕是肯定的,但是我不能逃避,這是我的本職工作。

  從企業防控,到企業轉產,再到復工復產,採訪過程中,看到、聽到太多感人又勵志的故事。從企業主到一線工人,大家團結一致抗疫的決心和信心,無數次讓我動容。

  印象最深的一次採訪,是在361°五裡園廠區。我見到了從晉江經濟開發區健康管理中心剛剛解除集中觀察的務工人員趙軍志,他向我講述了這段特別的經歷。他的樂觀,他的感恩,以及他對未來的充滿信心,深深感染著我,也一掃我心中因疫情帶來的陰霾。

  很幸運,有這樣一個機會,在抗疫一線汲取源源不斷的正能量。

  疫情終會過去,相信明天會更好。

  柯國笠:防疫中見證「晉江製造」的能量

  2月15日,「情人節」的第二天,恆安集團位於晉江五裡的工廠裡出產了第一批醫用級防護口罩。用恆安員工的話來說,這是他們獻給防疫一線遲到的「情人節」禮物。

  投產的那一天距離恆安轉產防疫口罩僅僅兩周,恆安也成為首批產出醫用級防護口罩的本地企業。而在今後的日子裡,恆安從日產不過10萬到50萬再到百萬,也只用了不到半個月時間。

  作為恆安集團的掛口記者,我見證了這一刻。

  這就是晉江製造的能量和速度。只有在這樣特別的時刻,才能完全顯露出來。

  而這樣的速度、能量的背後,實際上是包括恆安集團所有參與者共同促成的,還有晉江從疫情一開始就蹲守轉產企業的晉江市委、市政府的專職人員。

  如果說,製造能力依靠產業鏈的完整和熟練度,那麼製造的能量在疫情下,則完全是人的因素。有恆安集團副總裁許清池為了稀缺的口罩機親自奔赴海外,有工廠員工連夜接收、調試機臺,整個過程還有相關政府部門積極協調原材料、相關證件、防疫物資通關等事宜……晉江製造的能量怎麼可能不強大。

  無獨有偶,我還見過另一個製造能力強的城市的轉產企業,同樣時間開始啟動轉產,到真正實現投產則要晚於恆安兩周左右。

  在疫情之前,我所認為的晉江製造強在於其完整的製造鏈條,而將人的因素置於其後,但是往往在這樣特別的、緊張的時刻,人的因素反而至關重要、缺失不得。

  敢拼、能贏的晉江人,在這場疫情中,給我上了不一樣的一課。

  郭秋瑩:一直在「狂奔」

  疫情如同一場黑風暴,席捲了無數的普通人。作為一名融媒體記者,我和同事一起用鏡頭記錄下那個時候的晉江。在疫情採訪現場,我做過最多的事就是「狂奔」。

  1月29日,晉江經濟開發區健康管理中心投用。這也是晉江首個健康集中觀察點,入住管理中心的是湖北籍或者途經湖北(武漢)的返晉人員。為了能夠直接採訪拍攝實際情況,我和同事一直「狂奔」在整個管理中心,生怕錯過最真實的一線,我們將一家四口的溫馨畫面、返晉人員陸續入住、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記錄下來,告訴大家,奮戰在一線的他們真的很拼。

  今年第一次到機場,是去接來晉江務工的人員。當天很多媒體同行都到了現場,為了第一時間拍攝到好的畫面及時傳回,我全程跟同事商量如何往最佳角度上佔位。機場工作人員一開始帶路,我就倒騰小短腿使勁跟在最前面。到了大部隊下飛機上大巴車時,為了最快到達停車場,我從機場門口一路「狂奔」,在大部隊之前趕到大巴車門前架好機器,準備拍攝。「晉江很安全!很好!請你們放心!」這是一位大哥下飛機後跟家人的通話,這短短的幾個字,讓我聽了頓時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晉江給他們的是安心和喜悅。

  要說「狂奔」得最猛的一次,還是4月7日接晉江支援湖北兩位女護士歸來的那一天。為了拍攝鐵騎護航全過程,我們需要在瞬間拍完地面場景,立馬掉頭「狂奔」跑回車裡跟上交警的前導車出發。還需要從車子的天窗伸出頭拍攝畫面,當一輛車載5個人,而一個天窗只供4個頭的時候,還得有機器從車窗往外探拍攝,頓時覺得大家都是戰友啊!到達醫院後,我立馬「狂奔」到儀式現場進行實時拍攝並及時傳回。在現場,當看到兩位護士和家人擁抱在一起、同事們為她們平安歸來感到開心、市民們自發的掌聲……我瞬間淚目,記錄下這一刻真的很重要。

相關焦點

  • 有聲書《武漢抗疫日記》聲咖做客克拉克拉,分享錄製背後故事暖心動人
    藤新、陳張太康、小連殺、邱秋、黃鶯、陳奕雯、柯暮卿、東皇薄荷、柒夜、醋醋等十餘位參與《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錄製的配音老師做客《克拉聲咖在線》分享錄製背後的故事。幾位配音老師都不約而同提到了在錄製期間中對《武漢抗疫日記》中的情節感受頗深。
  • 紀錄片《英雄之城》:用心用情塑造抗疫英雄群像
    紀錄片《英雄之城》從一開篇就用鏡頭跟隨新華社記者的視角牴達武漢,當記者的主觀視角成為影像敘事的重要方式,也就意味著紀錄片有了真實的基礎。這種主觀視角的敘事方式貫穿了紀錄片的始終,多處段落出現自述、主觀鏡頭、Vlog式自拍的視聽語言組合,營造出了個體與環境空間的關係,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真實鮮活的武漢。
  • 原創話劇《十四天》講述「我們」的抗疫故事
    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中新網北京9月12日電 (陳杭)9月11日至13日,話劇《十四天》在北京兒童藝術劇院排演場進行預演,上百人成為首批觀看這部作品的觀眾,幽默的對話頻頻戳中民眾的笑點,同時又在故事情節中引起大家對疫情生活細節的共鳴。
  • 告訴我們你身邊的抗疫英雄故事吧
    2020年,正是他們的挺身而出,我們3個月左右就取得武漢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武漢這座屈原留詩、嶽飛屯兵、辛亥首義的城市,成為中國抗疫鬥爭的精神坐標;正是他們的默默拼搏,我們在一季度遭受重創的情況下,二季度單季打平,三季度強勢轉正,經濟總量重返全國前十,武漢疫後重振成為全球風向標。武漢是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 講述平凡人物的動人故事 2020年「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走進重慶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實習生 吳禮霜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23 日19時訊(記者 王瑋 實習生 吳禮霜)前線抗疫、脫貧攻堅、生態環保、鄉村教育、科技創新......今(23)日下午,2020年「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走進重慶,在重慶日報報業集團舉行。
  • 「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雲宣講:「人民英雄」張伯禮講述抗疫故事
    「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雲宣講:「人民英雄」張伯禮講述抗疫故事 2020-09-17 2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上喜馬拉雅聽《武漢抗疫日記》阿傑、姜廣濤多位配音大師參與有聲...
    日前,由張文宏、劉醒龍、閻志聯袂推薦的《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正式上線喜馬拉雅,講述武漢封閉76天一線親歷者的戰疫實錄。此外,《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所得收益,將全部捐贈醫護後盾公益。用戶在喜馬拉雅App搜索"武漢抗疫日記"即可收聽。
  • 上喜馬拉雅聽《武漢抗疫日記》 阿傑、姜廣濤多位配音大師參與有聲...
    日前,由張文宏、劉醒龍、閻志聯袂推薦的《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正式上線喜馬拉雅,講述武漢封城76天一線親歷者的戰疫實錄。知名主持人華少,專業配音演員、配音導演阿傑、邊江、姜廣濤等人組成超豪華配音陣容,為公益獻聲。此外,《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所得收益,將全部捐贈醫護後盾公益。用戶在喜馬拉雅App搜索「武漢抗疫日記」即可收聽。
  • 芭蕾舞劇《花木蘭》致敬抗疫英雄
    芭蕾舞劇《花木蘭》以《木蘭辭》為文學基礎,將古老東方之美與芭蕾經典形式相結合,剛柔並濟地講述了花木蘭從一個美麗的田園少女走向巾幗英雄的歷程和蛻變。 當日晚上,在遼寧芭蕾舞團首席主演張海東的帶領下,李偲旖、常斯諾等走進惠州,用芭蕾人獨有的方式,立起足尖講述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事。
  • 【黨課】聽最美逆行者講述「防護服」背後的故事……
    【黨課】聽最美逆行者講述「防護服」背後的故事…… 2020-12-10 16: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抗疫故事
    魏金君認為很好的一點就是要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抗疫故事。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最大的一個影響就是使學生有更多的文化自信,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表達更加準確,更有自信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讓學生既學英語又能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用英語講好抗疫故事,就是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抗疫貢獻。對青少年學生來說,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了解外國和與外國人交流,還更應該著眼於讓外國和外國人了解中國。
  • 國網員工在南美怎樣抗疫?獲獎實錄講述感人故事
    為更好地向世界介紹新時代的中國,講好中國故事,中宣部《對外宣傳通訊》和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雜誌從2015年開始每年舉行「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評選活動,目前已連續舉辦6屆,吸引了政府機構、媒體和企業等不同參與者,獲得各界的廣泛關注。2020年共有110餘個案例參評,涵蓋地方、企業、媒體、高校等領域。
  • 《美好終將來——<謝謝你來了>抗疫系列特別節目》入選總局創新...
    《美好終將來——<謝謝你來了>抗疫系列特別節目》《戰「疫」故事》等8個電視節目,《我們在一起》等5個廣播節目,《思想的田野(第二季)》等2個集體創作節目入選廣電總局2020年第一季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
  • 大戲東望|東城原創話劇《14天》講述北京抗疫故事
    該劇將重點呈現抗疫鬥爭的不平凡歷程,並透過「我們」身上可貴的「微光」展現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該劇是東城區與北京演藝集團在文化領域的又一重要合作項目,由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創作演出,通過聚焦疫情下的東城百姓生活進行創作,以平凡人的方式講述在大事件下,普通人物的家國情懷和情感故事,呈現疫情下的生活百態。
  • 圓桌|八百多件上海「抗疫」作品展背後的故事與思考
    病毒在肆虐,勇士在決戰,所以就有上海的藝術界用畫筆、用鏡頭匯聚起來的一個洪流,藝術界在行動,有我們的悲憫心、家國情況及扣著拼搏者的節拍,謳歌著時代的英雄,所以就有1800名文藝工作者,在13000多件藝術作品的基礎上,我們通過遴選產生了800多件藝術作品而組成的《召喚》展。
  • 講述來自新聞一線的「好」故事,全國「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
    巡講團成員中既有中國新聞獎的獲得者,也有長江韜奮獎的獲得者。他們講述了各自親歷、親見、親為的好故事。其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徐平以《ICU手記 為生命而戰》為題,講述了她在戰「疫」初期的92天裡,堅守在武漢ICU重症監護室進行新聞報導的故事,「我們看到,面對著陌生的病毒、前所未有的疫情,醫務工作者在ICU向病毒宣戰,用自己最大的專業知識去探索,打好這場人類健康保衛戰。
  • ...我身邊的抗疫英雄故事」主題作品徵集活動啟動 發現身邊的英雄...
    武漢晚報訊(記者姚旭)生死阻擊戰、生命救治戰、疫情阻隔戰、物資保障戰、發展突圍戰,2020年的武漢保衛戰,硬仗一場接一場,湧現出數不清的平凡英雄,留下數不清的感人事跡,而這正是英雄之城的精神財富。即日,「平凡中的偉大——我身邊的抗疫英雄故事」主題作品徵集活動啟動。
  • 抗疫微電影《天天的英雄假期》致敬白衣戰士
    佛山日報訊 記者郭東霓報導:「病毒怪獸襲擊地球,所以爸爸媽媽去了前線保護人類……」以主人公「天天」獨白,引出一段抗疫醫護子女的暖心故事。昨日,這部由順德區慈善會與佛山影視青年聯合創作的抗疫微電影《天天的英雄假期》正式上線。
  • 全英文抗疫演講的深圳美女學霸真把中國故事講到了世界舞臺
    從 2 月 25 日深晚推出首篇關於劉潔的報導起,她的抗疫演講視頻《We Are All Fighters(我們都是戰士)》以及《Thank You, World(謝謝你,世界)》相繼全網刷屏,劉潔本人更是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走紅"後的劉潔在接受深晚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最想做的事就是能夠在更加廣闊的世界舞臺上,代表中國當代青年發出自己的聲音。
  • 英雄武昌奏響英雄之歌 五位抗疫英雄講述抗疫故事
    10月27日,武漢武昌區舉辦首場抗疫先進事跡宣講報告會,來自武昌醫務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公安民警、志願者等不同崗位的五位抗疫英雄一一登臺,講述他們參與抗疫的親身經歷。此次報告團成員均為獲得全國和省市表彰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