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8日,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主辦的「新科技革命時代教育技術的倫理評議機制研究」課題首次研討會,在北京順利召開。出席本次會議的領導和專家有: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曹志祥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旭東教授,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科研處劉強處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檀傳寶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馬健生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董豔教授,北京市朝陽區委教育工委王世元副書記,《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呂文妙常務副主編,中國人生科學學會聶延軍副會長,北京惠眾教育研究院石邦宏院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教師教育分社郭興舉社長。參加會議的課題組負責人和成員主要有: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院長餘清臣教授、副院長班建武副教授、林可老師,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高潔老師。本次會議在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指導下,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教師教育分社、基礎教育論壇雜誌社和北京惠眾教育研究院聯合協辦。會議由班建武副院長主持。
首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旭東教授發表致辭。朱旭東部長高度評價了課題選題的現實意義,他認為教育技術的倫理問題具有建設的迫切性,教育技術的應用要基於孩子的真實需要和不傷害孩子的核心原則。他還對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能夠信任和委託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承擔此課題表示感謝,對今後的課題研究表達了支持並提出了希望。
隨後,曹志祥主任在致辭中充分肯定了課題的必要性,並強調技術和裝備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理論的支持。他認為技術加資本裹挾著教育,通過撩動製造了一場波及教師和家長的空前焦慮。因此,做到更好地理解、應用和評價教育技術就要明確以下四點:(1)教育裝備和教育技術一定要姓「教」,如果不姓「教」,就只是技術和裝備;(2)教育技術應該關注人的發展本身;(3)在學校裡除了人都是裝備,而裝備不僅要做到無害,而且還要追求有益;(4)教育技術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要追求適度。
課題負責人餘清臣教授主要匯報了課題方案與研究進展,主要就課題設計論證、課題工作方案、課題可行性分析、研究進展與階段性成果四個方面來展開。他結合新科技革命時代教育技術廣泛應用和倫理風險的現實背景,特別指出以下三點:一是今天的教育發展需要正視技術進步帶來的積極影響力,推動技術深刻變革教育的實踐需要基於對教育的變革內在需求開發技術、基於教育功能和影響力來篩選和調控技術、保持教育中技術應用的相對穩定性、努力推進技術在教育中的普及進程;二是技術化是教育實踐發展的一個基本方向,在教育實踐的技術化發展過程中,應規避教育實踐機械化、教育實踐者倉皇應對以及對教育技術的鼓吹等風險;三是技治主義主導的現代教育評價更加信息化和數量化,本身佔有的規訓權力增添了算法權力的新形式,由此也陷入了偽科學化、價值觀獨斷和結構僵化的整體性風險。
在專家研討環節中,檀傳寶教授指出教育不能排斥技術的介入,沒有技術就沒有教育的未來,同時強調不能忽視教育技術的可能風險,弱化主體性、加重現代人社會關係疏離以及激化社會階層不平等。劉強處長認為課題的選題具有重要意義,是一個富有前瞻性的議題,教育裝備的適應性評價,總體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課題在富有指導性的同時應努力加強操作性。馬健生教授認為本課題是「軟」和「硬」的結合,理論和裝備的結合,具有前沿性和啟發性。關於技術,他重點提及了以下問題:在教育環境下來談論該如何定義技術,以及如何看待教育和技術的關係;現代技術下的教育和非現代技術下的教育有什麼本質不同;技術的速率超越了人腦的速率,對新技術的期待在於什麼。董豔教授認為項目富有現實和理論意義以及創新性,具體來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利於讓發展中的教育技術趨於更加理性的發展;二是研究兼具多種視角的特點:站在基本理論的探究視角,站在實踐應用的反思視角,站在道德高度的情境視角,站在政策諮詢視角,站在跨學科視角。王世元副書記提出在教育技術和教育基本理論的關係上,技術只能是工具而不能代替教育理論。他認為對技術的狂熱往往是和對知識的過度強調有關,在對技術的追求中喪失了情感和人文的元素。呂文妙常務副主編認為探究新時代的教育技術的倫理評議機制,這個問題的本質將會回到「什麼是人」這個根本問題上來。
最後,協辦單位代表進行了發言與展望。聶延軍副會長提出本課題「上夠得著天理,下接得住地氣」,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教育目的和教育倫理的本質不會轉變。石邦宏院長認為教育理論一定要回答技術帶來的教育改變,技術在教育中的定位、發展方向、限度是什麼尤其值得關注。郭興舉社長強調對技術不能一味恐懼和排斥,而應主動培養孩子的技術好奇心。
在本次會議中,課題選題的前瞻性、前沿性、現實性和效用性等方面得到了與會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認可與讚揚。在研討過程中,專家們迸發出很多新觀點和新思考,這對於課題的指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新科技革命時代教育技術的倫理評議機制研究」課題首次研討會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