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醫生,是一個神聖的職業。他們奮鬥在一線,守護健康,他們會常常忍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精神壓力和工作壓力。他們總是與患者一起去勇敢面對會奪走生命的疾患,全力以赴地用個人知識和技能踐行著「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誓言。醫者仁心,他們每個人都是在崗位上綻放著光彩、獨一無二的閃光者!
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獨醫無二』——東營名醫譜」系列報導,將鏡頭聚焦一線醫生,讀取「白大褂」的無疆大愛與大醫情懷,致敬生命。
盧思儉1983年從德州醫專的中醫專業畢業,在禹城的基層醫院工作了幾年後,1988年來到東營勝利醫院中醫科。現任東營市中醫院(東營市勝利醫院)中醫分院院長。
同時,盧思儉還是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國家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山東省高層次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山東省中醫五級師承指導老師。山東中醫學會風溼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溼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東營中醫學會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壓力產生動力不斷提高自己
「醫生這一行壓力很大。」盧思儉坦言,一開始並沒有對醫學很感興趣,當初報志願時也只是聽從了家人的意見。來到勝利醫院工作以後,盧思儉覺得必須提高自己,於是選擇邊工作、邊考研、邊帶娃,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期。「我英語幾乎是0基礎,找了一個英語專業的老師從初中課本開始輔導我,花了兩年的時間如願考上了研究生。」
工作32年來,盧思儉悉心對待每一位患者,深受患者的信任和依賴。盧思儉每周出診4-5天,除非特殊情況,寧可自己辛苦一些,也從不中斷過門診和查房的時間。來盧思儉門診看病的患者很多,很多是慕名從周邊城市及縣區趕來,為了多看一名患者,他儘量不喝水、不上廁所,儘可能把更多時間留給患者。
最近這十幾年,盧思儉通過不斷地學習,從更高的層次了解了中醫,對中醫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也真正的愛上中醫。「以前我對中醫不自信,其實是自己沒學好,對中醫了解的還不夠深入。中醫有很多和西醫不同的方面,也能給老百姓解決很多問題。」盧思儉運用五運六氣、經方、體質三位一體診治思路,擅長以中藥、臍針並用,中藥水煎劑、一人一方水丸配製以及膏方為特色,診治風溼病、疼痛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痛風、失眠、抑鬱證、慢性胃病,腫瘤保守治療,月經病,不孕不育,更年期症候群,以及亞健康等。
醫生要心中有信念 持之以恆
去年有一位之前在其他醫院住院的惡性腫瘤患者,高燒不退神志不清,被告知時日不多了。患者的家屬慕名前來找盧思儉想請他幫忙治療。一開始盧思儉是拒絕的,因為中醫必須要見到病人,但這名患者病情較重臥床無法前來。在家屬的一再堅持下,採用照片和視頻的方式,盧思儉給患者開了藥,患者體溫很快降下來,效果出奇的好。自此以後家屬每周前來匯報患者的情況,盧思儉根據情況調整用藥,經過一段時間,病人可以起床吃飯,能自己來醫院看病了,又多活了接近一年的時間。後來患者的家屬也開始在盧思儉這看病,吃藥治療。
盧思儉告訴記者,中醫不是用數值表達的,沒法量化,需要中醫善於觀察事物。「中醫很理性,它需要推斷,通過患者表面的情況,如面色、舌苔、面部表情等推測內部的臟器功能情況和病理情況。這個過程需要嚴密的思維和邏輯性。」
盧思儉認為,生活跟工作其實是息息相關的。生活中如果不認真,得過且過,那工作中也一定不會出彩,做出精品。直到現在,盧思儉仍每天堅持看中醫書,覺得不看書時間就被浪費掉了,不看書就不踏實。
作為醫生,面對的是病人的生命,必須要嚴謹,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避免出現不可挽回的損失。「既然選擇了中醫這個職業,就要持之以恆地把它做好。」盧思儉說,要心中有信念,敢於做好,堅定做好。醫生是一個終生的職業,要有整體的、切實可行的學習和工作計劃,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規劃,到哪一步幹哪一步的事情。(記者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