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日報網財經訊 如果給近日以來最被看好的公司個股列個排名,那萬華化學(600309.SH)很可能當仁不讓的坐上「頭把交椅」。
據1月7日統計信息顯示,有33隻個股當日獲機構買入型評級,其中,萬華化學關注度最高,共獲11次機構買入型評級記錄,消息面的利好也點燃了二級市場的情緒,1月7日,萬華化學收穫漲停板,1月8日開盤後,公司的股價也繼續「挺胸抬頭」,截至收盤,報價109元/股,當日漲幅為1.88%。
值得注意的是,萬華化學曾在2019年實現股價翻倍,2020年累計漲幅超60%,進入2021年,公司股價的兇猛漲勢未停,目前市值也站穩3000億元大關。
(圖片來源:同花順)
與此同時,萬華化學的業績也明顯給股價以支撐,根據1月6日晚間公司披露的2020年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萬華化學2020年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96億元到101億元,雖然與上年同期相比,淨利潤將減少5.3億元到基本持平,同比減少5%到基本持平。但公司欲揚先抑,在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等突發事件影響下,於第四季度力挽狂瀾,在當季實現淨利潤翻倍。
(圖片來源:公司2020年年度業績預告)
消費日報財經頻道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萬華化學,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公司在第四季度業績大漲、實現淨利潤翻倍主要是由於MDI產品量價齊飛所致。
業績、產能、股價「三高」
MDI產品漲價為成長訣竅
對於此次年度業績預告業績出現變動的原因,萬華化學在公告中表示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3.49億元,同比下降32.28%。三季度末隨著全球化工行業下遊需求快速好轉,部分地區需求快速增長,公司主要產品銷量提升、銷售價格上漲,四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同比增長91%到113%。
公開信息顯示,萬華化學主營業務為從事聚氨酯系列(MDI即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TDI、聚醚多元醇等)、石化系列和精細化學品及新材料系列的研發、生產。而在這其中,聚氨酯系列是萬華化學核心系列產品,在2019年之前這一業務營收佔比過半。2019年通過吸收合併萬華化工,萬華化學成為全球最大MDI生產商。
自2020年8月份起,萬華化學曾連續四個月上調MDI的掛牌價,截至2020年12月份,公司聚合MDI在國內分銷和直銷市場的掛牌價均達到每噸2.5萬元,純MDI掛牌價則為每噸2.8萬元。聚合MDI的價格水平已接近2018年2月份的市場高點,純MDI的掛牌價則創下了自2018年10月份以來的新高。
萬華化學工作人員也對記者表示,公司在第四季度業績大漲、實現淨利潤翻倍主要是由於MDI產品量價齊飛所致。
或將連續四年淨利超百億
後續上漲是否仍有動力?
從最高預計數來看,如若今年萬華化學淨利潤能與去年基本持平,公司或將實現連續四個年度淨利潤超過百億。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萬華化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31.23億元、728.37億元、680.1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11.35億元、155.66億元、101.3億元。
不過,萬華化學靠產品漲價而提升的利潤或有變化,根據最新披露的2021年1月MDI報價已顯示,各產品價格已大幅下調。
2021年1月份開始,萬華化學中國地區聚合MDI分銷市場掛牌價20500元/噸(比2020年12月份價格下調4500元/噸),直銷市場掛牌價20500元/噸(比2020年12月份價格下調4500元/噸);純MDI掛牌價24000元/噸(比2020年12月份價格下調4000元/噸)。
根據華安證券研報,分析師劉萬鵬認為此次MDI價格屬於合理下調, 一方面是因為1月份是 MDI需求傳統淡季,下遊冰箱冰櫃需求減弱;另一方面,臨近春節,通過調價可以有效管理庫存。至於萬華化學此次價格下調幅度較往年更大,則是因萬華掛牌價調整時間較歷史有所滯後,四季度MDI出口需求旺盛,使得前期掛牌價並沒有與歷史一樣調整。
業內專家也對記者表示,產品降價不一定是壞事,如果萬華化學相關產能增加、價格優勢突出,意味著可能提升市場份額,對市場的主導權增強,未來成長基礎堅實。
展望公司所處行業未來的上漲動力,專家認為材料是多個產業的基礎,隨著實體經濟的恢復,對基礎性材料的需求會反彈,特別是具有較高技術附加值的產品,在一些新興領域會出現新的需求。
因原料漲價起爭執
昔日夥伴對簿公堂
萬華化學在上遊端擁有較強議價權、享受MDI價格上漲帶來的利潤同時,不免惹來下遊合作商的一些不滿。
據公開信息顯示,2007年,萬華化學與夢百合達成合作。合作期間,萬華化學為夢百合提供原材料MDI。從2015年開始,聚合MDI與純MDI的期貨價格漲價,在這一情況下,2016年萬華化學與夢百合多次探討達成了2017年供貨的價格約定。然而2017年,MDI的價格繼續暴漲,由2016年13000元/噸的平均價格,上漲至2017年26451元/噸的平均價格,甚至在2017年9月15日創出43000元/噸的天價。
面對市場價的暴漲,2017年萬華化學拒絕按照此前的協議約定供貨,提出了50%的原材料按此前合約價格,剩下的50%要求夢百合以當時市場價格付費。由此,夢百合將萬華化學訴至法庭。
2019年11月份,法院判決夢百合勝訴,萬華化學賠償夢百合100.16萬元。這與夢百合最初提出的1884.13萬元賠償相差甚遠。
因此夢百合併未就此善罷甘休,時間到了2020年年底,夢百合董事長倪張根又多次在網絡上發文,圍繞這場持續達三年之久的訴訟案件,質疑萬華化學「殺雞取卵」。2020年11月份,萬華化學與夢百合的合同糾紛案件被發回重審。
對此,記者也嘗試詢問萬華化學相關工作人員,對方表示公司會有專門的法務人員持續跟進,公司也依法走法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