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第7章 爭戰頻發母系衰落 平亂定土帝嚳揚威
且說宰我聽完了孔子對顓頊帝的述說,心中還不滿足,又向老師請教說:「請問帝嚳?」
孔子可能出於對這個學生的偏愛,也可能要觀察一下這個學生的潛質到底多深,於是回答說:
帝嚳(ku)是「玄枵(元囂、玄囂、玄鴞)之孫,喬極之子,曰高辛。生而神異,自言其名,博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地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動也時,其服也士。春夏秋冬育護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化。」
據古籍記載和學者考證,帝嚳也稱為夔(kui),因形訛而書寫為「夋」(念qun),後演繹為「俊」(依然讀作qun)。生長於有辛(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古城南高辛鎮),故稱高辛氏。他十五歲輔佐顓頊帝,後移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高陽氏顓頊世衰,由高辛氏繼承帝位,稱帝嚳,遷都於亳邑即今河南偃師。
帝嚳時代,大概包括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的前半期,後期為堯舜禹時期。
現考古發現,河南陝縣廟底溝仰韶文化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開始向龍山文化過渡,彩陶明顯減少,黑陶數量開始增加,精美的黑、灰、白以及紅、黃色陶器如袋足器、觚(gu)形器、釜形器、斝(jiǎ)、鬹(gui)等,特別是薄胎陶器開始流行起來,黑陶烏黑髮亮,被稱為"蛋殼黑陶"。彩繪黑陶、彩繪蛋殼陶也非常精美。帝嚳應該就是推動這個時代過渡的聖賢天子。
帝嚳誠如孔子所評價的,具有遠見卓識,明察秋毫,仁愛德惠而又講求誠信,剛毅果決而有神威,故能在繼承帝位後,把衰落的仰韶文化推向了新的歷史時期。形成了仰韶文化與山東大汶口文化、湖南湖北屈家嶺文化、江蘇連雲港藤花落文化等的民族大融合和技術交流,開創了龍山文化新紀元。
帝嚳任命官職依然遵循五正制:
以勾芒氏(即重氏)為木正;以祝融氏(重黎氏)為火正;以蓐收氏為金正;以玄冥氏為水正;以后土氏為土正。勾芒氏專事天文曆法,主祭東方和春季之神。祝融氏主事農業,主祭南方和夏季之神。蓐收氏為少昊氏古老的一支,主管刑罰,主祭西方和秋季之神。玄冥氏,主事水利,主祭北方和冬季之神。后土氏主管四方土地事務。
帝嚳又製作各式各樣的玉圭,頒發給五正和主要部落首領作為符信,又可作為測量日影、顯明天道、敬授民時的圭表使用。又製作玉牙璋,作為傳達命令和調撥軍隊的符信。製作玉璇璣作為觀察星象、制定律歷的天文儀器。
這時期的象形文字比仰韶時期也更加豐富和成熟,出現了成篇的骨刻文。
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會帶來新的問題。隨著人口的繼續增加和農牧業發展,各氏族對土地的競爭也日益激烈,顓頊帝時期那種依靠聯姻和結盟來獲得和諧相處的辦法,已經顯得軟弱無力。伴隨文化影響而來的,就是土地入侵,有入侵就會有防禦和戰爭,就會有城堡的誕生和人口的集中。
爭鬥和戰爭,導致了男子地位的提高,母系氏族社會面臨衰落,而父系氏族社會應勢而起。
據考古發現,這時期大城市相繼產生。山東日照兩城鎮古城,東西長990米,南北長100米,面積約110萬平方米。
杭州良渚古城,東西長1500-1700米,南北長1800-1900米,城牆寬度達60米。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
陝西神木石峁古城,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石構城址組成。內城牆體殘長2000米,面積達235萬平方米;外城牆體殘長2.84千米,面積達425萬平方米。
山西陶寺古城,東西長2000米,南北長1500米,總面積達到280萬平方米。
山東堯王城古城,面積為52萬平方米。等等。
顓頊帝執政的後期,實力出現衰退。仰韶文化曾一度影響到重慶地區的大溪文化,但到公元前3300年,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逐漸侵佔到豫西南仰韶文化區的淅川、鄧州、方城等地區,根據二次多人葬的劇增,推測可能發生過多次戰爭,顓頊民眾抗戰失敗,人員大批傷亡。在被佔領區內,甚至兒童、婦女被殘殺、肢解、活埋,兒童被割頭作為陪葬等,老年婦女也被虐待後活埋。
山東大汶口文化也逐漸向西擴展,不斷擠壓仰韶文化空間,竟然侵入到中原豫東的鄭州、許昌等地區。
帝嚳上任後,著手整頓軍事力量。后羿氏的射箭技術天下無雙,帝嚳任命他擔任射官,賜給他彤弓和蒿矢,讓他訓練軍隊。后羿氏也不負帝嚳深望,率領軍隊抗擊入侵,平定叛亂,立下赫赫戰功。
顓頊帝帝嚳雕塑像圖片
考古發現,龍山文化時期中原地區的被動局面就開始改觀了。河南商丘、周口、許昌、鄭州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或退回山東,或融合於當地,完全被河南龍山文化所取代,大汶口文化在前2500年消亡,被山東龍山文化所取代。
豫西南的屈家嶺和石家河文化,同樣或退回湖北,或融合於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也在前2600年消亡;石家河文化則完全融合於龍山文化。
南方的戎吳氏部落聯盟,多次侵犯邊境,帝嚳派遣將領數次徵討都沒有成功。於是,帝嚳詔告天下,誰能斬得戎吳人頭者,就把自己的小女兒嫁給他。有個以五彩犬為族徽的盤瓠(hu)氏部落應募出徵,獲得勝利,並擒斬戎吳人頭。於是帝嚳信守承諾,把帝女嫁給盤瓠,並分封南方名山大澤為其居住地,地域大概在巴蜀、沅陵、長沙一帶。
後世將這段歷史演變成了神話傳說,詳見晉幹寶《搜神記》,限於篇幅,不再介紹。
這樣,龍山文化以前所未有的管理能力,涵蓋了河南、陝西、山西、河北、山東、江蘇、湖北等區域。
實際上,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分支——遷徙——聯姻——融合——再分支——再遷徙——再聯姻——再融合」多次循環過程中形成的。
中原地區、樞紐地區,由於水土氣候適宜,交通便利,四方輻輳,氏族融合速度相對較快,故文化的同化程度也較高,文化流傳和涵蓋範圍也相應較廣大。
相反,遷徙到四方邊遠地區、深山廣漠地區的氏族,由於交通不便,氏族相對孤立,故融合速度緩慢,文化習俗變化也比較小,甚至為了不忘祖先而刻意保留原有的文化習俗,自然文化覆蓋範圍也相應較小。
久而久之,四方邊遠地區與中原地區在身體特質及文化、習俗等方面形成極大的差異。這些融合較少的氏族,就變成了所謂的「少數民族」。實際上可能依然是炎黃華夏族,最低限度也流淌著或多或少的炎黃血液。
孔子也曾說過:「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意思是說,中原地區早已失去的古老的文化、禮儀、習俗,反而在四方邊遠地區得以保存和延續,可以到那裡去求證。這就是說的地域和時間導致的民族差異性。閒話不提。
話說帝嚳對音樂教化也很重視。鹹黑、柞卜(zhà bǔ)長於音樂和製作樂器,帝嚳任命他們為樂官,創作出《九招》、《六列》、《六英》音樂,以及笭(líng)簾(笭、簾大概是用細竹篾製作的絲竹樂器,平放為笭,豎放為簾,與琴、瑟、琵琶類似)、管笛、陶壎(xūn)等樂器。
樂垂製作出了鼙鼓、鍾、磐樂器。據說在音樂奏鳴之時,鳳凰、大翟等仙鳥聞聲雲集於殿堂,隨著音樂翩躚起舞。古時認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來鳳凰。
《帝王紀》記載帝嚳有四妃。
有邰(tai)氏姜嫄,帝嚳元妃,姜姓,炎帝族,可能是以蠑螈(原始龍)為族徽的部落。其先在隴西,後遷武功,有子名棄,即后稷,周朝之先祖。
陳鋒氏慶都,又名陳豐氏、陳酆氏,陳蜂氏,帝嚳之第三妃,生帝堯。酆即蜜蜂,可能是以蜜蜂為族徽的部落。現今陳倉、陳留、河南宛丘皆有地名陳豐,就是陳鋒氏部落的活動地。
娵訾(ju zi)氏(即鄒屠氏,蚩尤氏後裔),帝嚳第四妃。生子摯(亦稱鷙),後為帝摯。
有娀(song)氏簡狄(簡翟、繭翟),帝嚳次妃,喜歡養蠶繅(sao)絲。原居不周之山(今六盤山),後遷陝西蒲城,又遷商丘。簡狄生子卨(讀削xiao),又名契,乃商朝之祖先。據神話傳說,簡狄吞燕卵而生子,殷商後人亦以此讚美祖先上應天命,天降祥瑞,並作頌歌《玄鳥》一首,其後,孔夫子編輯到《《詩經·商頌》中。
根據這則神話,可以推知高辛氏或者有娀氏是以玄鳥為族徽的。仰韶文化很多村落出土了大量的鳥形紋飾彩陶,應是其氏族淵源。
姜嫄、有娀氏、簡狄、繭翟,據專家考證:姜就是羌,以羊為家畜的氏族,又稱夷族,就是以大弓聞名的氏族,往上可追溯(su)到炎帝族;娀就是戎,以斧鉞聞名的氏族,也能追溯到炎帝族;狄是以犬為家畜的氏族,翟是以羽毛為頭飾或以雞為家畜的氏族,都可上溯到炎帝族。有人說「夷、狄、翟、戎、蠻」是對少數民族的侮稱,純粹是無稽之談。新石器陶器上就刻畫有「蠻」字。
可見炎黃及其他部落互相聯姻乃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一個過程。
據傳簡狄,聰慧有才,曾作歌曲《燕燕往飛》一首,音律美妙,被後人推為北音之祖,久已失傳,但瀏覽孔子所編纂《詩經·邶風·燕燕》,仿佛就是那首《燕燕往飛》。其歌曰:
燕燕於飛,差池其羽。
之子于歸,遠送於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於飛,頡(jie)之頏(hang)之。之子于歸,遠於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燕燕於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於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勗(xù) 寡人。
據說高辛氏傳十世,歷四百年。後來,摯代立。帝摯在位九年,政治微弱。而唐侯堯德勝,與各氏族關係和睦,帝摯服其義,自知不如,禪位於唐侯。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