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春秋尋根》專題,每天更新,謝謝!
《春秋》出現以後,後人就寫了很多書來解釋他。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三傳,即左丘明的《左傳》、公羊高的《公羊傳》和穀梁赤《穀梁傳》。那麼這三個人為什麼選擇給《春秋》寫傳呢?這三本書有什麼不同嗎?
01《春秋》晦澀難懂,一般人看不明白
《春秋》的記事特點是流水帳,語言極其簡練,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著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但是,也因為這一特點,使這本書的表述十分簡練,言辭隱晦,難於理解。所以,有些人就寫書來解釋《春秋》。這些書被稱作「傳」。流傳到今天的傳,有《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被稱為「《春秋》三傳」。這三這部傳的作者,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左傳》的原作者是魯國人左丘明,後來由他的學生寫成了書。《公羊傳》的原作者是齊國人公羊高。在西漢時期,由公羊高的後人「著於竹帛」之上。《榖梁傳》的原作者是魯國人穀梁赤,也是成了書於西漢年間。
02他們看中了孔子的名人效應。
孔子是個名人,這就註定他寫的《春秋》會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所以,很多文人就打了孔子和《春秋》的主意。這就是切入點,看中的是名人效應。
03史書的稀缺性
在漢代以前,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的圖書被毀事件。
第一次是王子朝奔楚。東周時期,周王室內亂,王子朝叛亂兵敗。《左傳》說,「王子朝及召氏之族,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王子朝兵敗以後,把王室的史書和典籍全都帶到了楚國,以代表他的正統地位。但是,這些圖書最後卻不知所終,這也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懸案。
第二次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在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下令燒掉了全國除《秦記》以外的各國史書,以及諸子百家之言。只留下了一些醫藥、卜筮、種樹等實用書籍。同時,春秋戰國,戰火紛飛,國家兼併。大量的史書,在滅國、破城、放火、搶劫和逃難之中,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所以,史書就成了稀缺資源。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藏有好奇的因子。後世的老百姓想知道以前發生了什麼事,帝王將相要學習前世的治國經驗,吸取他們亡國的教訓。因此,一些人就把寫作的題材,瞄向了歷史方向。
04為了迎合百姓和權貴的口味,三傳側重不同
公羊高和穀梁赤都是子夏的第子,孔子的徒孫,所以都是入世派。他們從公利的角度出發,把受眾指向了帝王和官吏。一方面可以讓他的書流傳後世,這是名。一方面可以讓他們的治國理念得以實施,這是義,社會效應。最後,可以從帝王那裡到一些好處,升官發財。這是利,也就是收益。而左丘明則把受眾定在了普通人,致力於文化的傳播,這是社會責任心。
公羊高的《公羊傳》和穀梁赤的《穀梁傳》,把重點放在了闡述《春秋》中的儒家思想、治國理念方面,因此得到了歷代帝王的重視。而在史實方面,則寫得比較簡略。所以,子夏和穀梁赤從本質上說,是兩個政客。但他們為儒家思想的傳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為歷代帝王所重視。而左丘明更加注重史實,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搜集了大量的王室檔案,魯國的史料策書,以及其他諸侯國的史料,解釋和補充了《春秋》的內容。實際上,《左傳》是一部獨立於《春秋》之外的,單獨的一部史書,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從這一點說,左丘明是個真正的文人和史學家。
正因為這三個人對受眾選擇的不同。所以,後人在參考史書的時候,一般都以《左傳》為主,以另兩家為輔。而帝王將相在參考治國方略時,更願意看《公羊傳》和《榖梁傳》。
*****如果您喜歡,請點擊「關注」。《春秋尋根》專題,明天繼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