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話說天下太平沒多久,又開始擾亂不安,有些氏族部落又開始互相侵掠。
四牧急忙前去處理,但這些人非常任性,根本沒有人聽從勸解。四牧隨即上報左右大監,大監派遣官員去平息騷亂,也沒有成功。於是大監又將情況上報黃帝。
黃帝對此很傷神,下達命令,這些人不一定聽從;放任不管,必然會愈演愈烈,導致大亂;調動軍隊徵伐,又會勞民傷財,死傷民眾。怎麼辦呢?
黃帝與百官討論出了一個辦法,把蚩尤的形象畫在旗幟上,以警告天下,不要走蚩尤氏覆轍,否則會自取滅亡。假如這些人還不收手,再調動軍隊討伐也不遲。
於是把蚩尤形象的旗幟製作了許多面,分發給百官、軍隊和四方官員,向各氏族部落昭示。
那些貪心不足、心懷不軌之人,看到蚩尤形象,想到蚩尤如此威猛殘暴之人,都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心中膽怯,果然不敢侵擾了。還有些人看到蚩尤旗幟,以為蚩尤沒有死,歸服了黃帝,想到蚩尤氏的威猛暴虐,嚇得心驚膽戰,哪還敢去惹是生非。
從此,蚩尤形象出名了。後來,夏商周三代都沿用這個震懾之法,在禮器上刻畫蚩尤的形象,以作為貪虐者之戒。
但是隨著年代的久遠,蚩尤的貪虐者戒的作用日漸退化了,反而威猛形象日漸突出,後來竟然變成了兵主、戰神形象。戰國及漢代的軍旗上大都繪有蚩尤像,戰前還祭祀蚩尤,以此來提高士氣。還把彗星看作是蚩尤旗,據說蚩尤冢上會冒出蚩尤旗,蚩尤旗一旦出現,就會兵戈四起。不過,蚩尤旗的說法,倒還保留著一點對蚩尤的恐怖心理。
漢畫像石蚩尤形象拓片
唉!人性的本質是善良的,但也潛藏著兇惡和貪婪的一面,而帝王的歷史使命就是去惡揚善,不能任其自由發展、自由競爭、適者生存。否則,社會將會變成一個罪惡的深淵,甚或人在罪惡之中而不自知,就像現在某些強盜國家一樣。所以,帝王用教化和懲罰去除人們心中潛藏的惡和貪婪,褒揚和光大人們內在的真善美,使天下人都生活於平等、公正與和諧的社會環境之中,這也是民眾樹立帝王的衷心。
話說天下安定了,黃帝就要到泰山舉行祭告天地的封禪大禮。
為什麼帝王要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呢?
古人認為,泰山在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太陽象徵著天,所以,泰山是離天最近的地方。帝王是天之子,是替天行道者,統一了天下,達到天下太平;或者獲得天子之位,就應該把這些情況向上天匯報,這就要「封」泰山,舉行封禪儀式,當然也包含著上報天恩的寓意。
「禪」是祭祀大地的儀式。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增加泰山腳下的梁父山或其他山丘的厚度以報地。
在古人的文化意識中,要使天、地、神、人之間,達到精神意志與行為的和諧統一。
封禪泰山之日,黃帝率領著雲國的文武百官,以及各氏族部落的大小首領,在軍隊的護衛下,聚集在泰山腳下,百官打著畫有官職徽銘的旌旗,各氏族部落首領打著畫有本氏族徽銘的旗幟,軍事連隊打著畫有蚩尤、熊、羆、貔(pí )、貅( xiū)、貙(chū )、虎、雕、鶡(hé)、鷹、鳶(yuān)等徽銘形象的軍旗,樂師們吹奏著骨笛,準備上山舉行封禪大典。
後人不懂這些旗號徽銘的意思,就傳說成了黃帝封禪泰山時,蚩尤在最前面開道,隨後是風伯、雨師打掃道路,黃帝坐著六蛟龍拉著的象車,朱鳥在車旁陪侍,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鳥在上,大合鬼神,奏《清角》之樂。(見《《韓非子·十過篇》》)
當然,也有可能黃帝封禪泰山時途徑蚩尤氏族的新封之地,新任蚩尤氏首領帶領族人前去迎接,並在前面引路。
黃帝巡視天下,西方到達空桐,登雞頭山;南方到達長江,登熊、湘山;北方到達與葷粥氏族的邊界。黃帝國家管理或者影響到的地域已經接近現今半個中國。
黃帝前後娶的妻子有四個最著名,正妃是西陵氏之女,名叫嫘(Léi)祖,也稱累祖。嫘祖發明養蠶繅(sao)絲,織出絲綢做衣裳,史稱「嫘祖始蠶」,有「先蠶」稱號。這也是孔子講黃帝仁德及於鳥獸昆蟲的例證。嫘祖生二子,一個叫昌意;一個叫玄囂(玄枵、元囂、玄鴞),也稱作青陽。玄囂大概是以玉質、陶質或紋飾的猛禽鴞鳥和以太陽紋飾作為氏族部落徽銘。
次妃為方雷氏女,名女節。生子叫摯,也稱作青陽,青陽居住在江水一帶。摯,大概也是以鷙鳥和太陽紋飾作為氏族徽銘。
次妃彤魚氏,名麗娛,炎帝之女,生子叫夷鼓。麗娛負責人們的飲食住行,被後世尊為烹飪始祖。彤魚氏大概是以魚作為氏族徽銘。這在仰韶文化時是很興旺的一個氏族。
次妃嫫母,生子叫蒼林。嫫母面醜,但品德賢淑,性情溫柔,曾幫助黃帝打敗炎帝、殺蚩尤。
黃帝本部落繁衍出二十五個子部落,以道德威望另立子系氏族部落的有十四個,其他十一個部落隨母家之姓氏。其中玄囂與蒼林兩人與黃帝同姓姬;摯(青陽)與夷鼓兩人都姓己(同紀)。它們分別是:姬、酉、祁、己(同紀)、滕、箴(zhen)、任、荀、僖、姞、儇(xuān)、依姓氏族部落。
黃帝死後埋葬在橋山,即今陝西黃陵縣之橋山。
經考古發現,河北北福地文化(前6000年--前5000年),河北容城上坡遺址(前6000年--前5100年)甘肅大地灣文化(前6000年--前5800年),河南賈湖文化(前6600年--前5600年),河南裴李崗文化(前6200年--5500年),內蒙赤峰興隆窪文化(前6200年--5400年),山東後李文化(前5800年--前5500年),浙江杭州跨湖橋文化(前6000年--前5000年)等,在公元前5000年之前,都先後消失或演變了,而在中原地區,則在前5000年形成了輝煌華麗的彩陶文化。
上述情況,說明這時期,社會應該發生了劇烈變化,很可能就是由神農氏向黃帝過渡的時期。
另有古籍記載,軒轅氏被推舉為黃帝,傳承了十八世(都稱為黃帝),歷1000多年。考古發現公元前4000年左右,社會又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所以,外史氏推測,黃帝年代大概包含在公元前5100年至前4000年之間。
假如宰予知道了黃帝這麼多的詳細事跡,一定會高興的手舞足蹈吧。
話說宰予聽完孔子講解黃帝,雖然歡喜,但興趣依然不減,於是又向夫子提出一個大膽請求。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