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援引今日俄羅斯電視臺報導,此前NASA發出鄭重警告,在一顆直徑為220米的小行星飛掠地球幾天後,一顆更大的太空物體也即將飛掠地球。在科幻電影中,行星撞擊地球的場面非常壯觀,但如果成為現實,那無異於「死神」來了,對此,人類真的做好充分準備了嗎?報導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近地天體探測計劃宣布,一顆名為2016 CO247的小行星,可能在距地球740萬公裡處飛掠。據了解,這顆行星體積較大,估計直徑為270米,是艾菲爾鐵塔高度的0.83倍。消息一出,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遇事不要慌,小行星到地球「串門」是常態
新年伊始,已經有多顆小行星飛掠地球,但根據美國NASA的說法,這都屬於常態,在靠近地球的太空物體中,無論體積大小,都不會造成直接威脅。此前,一名來自NASA的發言人曾表示,即便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層,也會在高空中解體,落到地表時已經成為球狀顆粒隕石。正因如此,對於小行星到地球「串門」的事情,我們不必聞之色變,在它們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還是離我們很遙遠,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更是極低。
值得一提的是,天文學界普遍將尺寸直徑140米以上的太空巖石界定為「有害天體」,對於這類飛行物,我們還是應該提高警惕,畢竟人類目前對太空的掌握程度非常淺顯。說到小行星撞擊地球,人們不免想到美俄兩國的「末日飛機」,這類裝備的研發與改裝初衷就是為了應對類似事件,只不過隨之時間的推移,它們更多的還是在軍事領域發光發熱。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永不止息
從很早以前開始,中西方都流傳著大量和宇宙相關的神話故事,如今,在科技力量的推動下,各國發展航天事業,進入太空探索宇宙奧秘,運載火箭、航天飛船、衛星、探測器等裝置層出不窮,「飛天」夢得以成真。我們想要獲知更多的宇宙規律,也想探索未知的外星文明,還希望能找到更多對人類發展有利的新能源,保持好奇心與求知慾,我們對太空的探索將永不止息。
言歸正傳,小行星飛掠地球的狀況屢見不鮮,但真正降落地表,並造成重大傷亡的情況相對較少,我們要相信科技的力量,通過多年發展,人類已經可以測算並掌握出更加精確的時間,沒有必要對此過多擔心。
最後,在航空事業的發展領域,相比西方國家,我國屬於後起之秀,但發展速度非常驚人,去年已經成功實現「北鬥」導航系統全球組網,並順利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今年還會再接再厲,爭取獲得更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