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央泱牧業有限公司積極探索西藏那曲產業精準扶貧路徑

2021-01-20 浙江在線

  近日,西藏自治區在拉薩召開深化對口援藏扶貧工作會議。在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傑、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和浙江省政協副主席黃旭明等與會領導的共同見證下,浙江大央泱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唐良在會上與那曲地區行署專員敖劉全籤署投資協議。

  大央泱公司是專門從事藏香豬養殖、深產品加工、銷售的企業。早在2011年從西藏引入藏香豬進行養殖,是我省最大的藏香豬養殖企業。

  今年2月初召開的浙江省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暨省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強調,對西藏等受援地的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要把以往單向的輸血援助改為雙向互動,將藏香豬肉、犛牛肉等那曲優質農牧產品引進浙江。會後,援藏指揮部和省農業廳考察了位於麗水縉雲的浙江大央泱藏香豬基地和那曲地區的藏香豬產業發展情況,認為在浙江發展藏香豬不僅可行,而且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通過省援藏指揮部和省農業廳牽線搭橋,大央泱公司在那曲投資7500萬元,以藏香豬作為切入點,以犛牛作為主攻方向,聯合浙商知名企業在那曲建立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把原種基地建在那曲,把中轉擴繁基地建在麗水,市場建在江浙滬,一頭連著牧民一頭連著市場,積極探索在浙江對那曲實施產業精準扶貧路徑。

  浙江對口支援的西藏那曲是國家集中連片的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平均海拔4500米,雖然有豐富的牧業、礦產、旅遊、水資源等,但由於地處高海拔區域,產業扶貧難度非常大。那曲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西藏牧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牧業是那曲地區最大最重要產業,也是關係那曲千家萬戶的產業。大央泱公司在那曲嘉黎縣尼屋鄉承租了1000多畝山林,建立國家級藏香豬原種基地和首期300頭母豬基地,在那曲縣承租了5萬草地,利用浙江成熟的養殖技術,採用圈養和野外放養相結合、傳統養殖與現代養殖相結合的辦法,改變千百來藏民野外放牧的習俗,已聯繫當地近1000戶農牧民,通過提升藏香豬和犛牛養殖效益,努力促進牧業增效、牧民致富、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通過三到五年努力,在縉雲建成萬頭藏香豬擴繁基地,在麗水發展林下藏香豬15萬頭商品豬,形成對那曲地區藏香豬產業的有效支撐。實現浙江對那曲精準產業扶貧,那曲實現精準脫貧。

  那曲有最好的藏香豬肉,但浙江幹部群眾知道的並不多。大央泱公司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動,已把縉雲基地養殖的藏香豬,送上浙江的城市居民特別是杭州市民當天的餐桌,為浙江人民提供了一款高端產品,將來還將通過快速物流,把犛牛鮮肉運進浙江,讓浙江百姓吃到更多更好的那曲畜牧產品。
 那曲地委行署對此也高度重視。那曲行暑專員敖劉全多次接見大央泱公司董事長鄧唐良,表示從政策和環境各個方面支持公司發展,力爭使該公司成為那曲首家農牧上市企業。

相關焦點

  • 浙江台州援藏農牧小組團赴浙江大央泱牧業有限公司考察交流
    為助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嘉黎縣尼屋鄉藏香豬產業發展,1月13日,浙江台州援藏農牧小組團在嘉黎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金松帶領下,赴浙江大央泱牧業有限公司考察交流。
  • 強化對接感情招商 那曲引進浙江大央泱牧業公司投資
    針對那曲地區產業基礎薄弱、自身造血功能不強的現狀,浙江省第八批援藏指揮部把產業援藏作為重中這重來抓,全力開展犛牛、藏香產業化發展招商引資工作。經過4個月的努力,成功引進浙江大央泱來那曲投資。
  • 華僑城:精準扶貧的六大路徑|扶貧榜樣
    僅恆碧融三家龍頭房企在精準扶貧事業上的投入,就已經超過300億元。它們創新扶貧模式,探索出一條條企業公民新途;它們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創造出一個個扶貧攻堅的奇蹟。樂居財經特別策劃「2020中國責任房企」系列報導,發現中國「扶貧榜樣」。
  • 西藏那曲比如縣易地扶貧搬遷:怒江河畔 羌塘牧民的新生活
    中國西藏網訊 比如,藏語意為「母犛牛部落」。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比如縣地處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間,怒江水穿城而過,山高谷深,四周冰山雪峰環繞,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區。
  • 「牛」勢騰飛牧歌揚——「扶貧扶產業•牧業再造突泉」工程發展...
    養牛在自家牛舍添料加水、清理牛舍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突泉縣聚焦「精準」二字,下足「繡花」功夫,將養殖業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載體, 創新實施了
  • 西藏585個氣象扶貧公益崗位助力農牧民減災增收
    資料圖為,位於西藏定日縣珠峰腳下的無人自動氣象站。 洛桑 攝中新網拉薩12月8日電 (查日 田浩宇 江飛波)「跟氣象站相處久了,感情也深了。」12月7日上午,西藏那曲市安多縣瑪曲鄉牧民仁增冒著嚴寒,前往海拔4940米的無人自動氣象站,檢查各類觀測設備運行狀況,並對儀器進行維護。西藏生態環境脆弱,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多發頻發。
  • 千喜鶴:讓精準扶貧的農戶「牛起來」
    一年之計在於春,「居住」在河北省隆化縣荒地鄉東村的千喜鶴集團隆化雲泉牧業有限公司養牛基地裡的2200頭牛,正在舒適的環境中貼肥春膘。據了解,去年是雲泉牧業公司養牛基地投入運營的第一年。在雲泉牧業公司拉動下,養牛正在成為隆化縣的扶貧支柱產業之一,並形成了較完整的市場鏈條——5月至9月從牛經紀人和交易市場兩個渠道採購6個月大的犢牛,進欄時體重在500-800斤,經過10到11個月的育肥周期,平均每月增肥75-85斤,出欄體重達到1300斤左右。每月頭均飼料成本500元,不多也不少。
  • 天津援疆產業扶貧精準發力
    加大產業扶貧重點招商引資15.1億元,打造庫爾班扶貧手工坊帶動800人脫貧,百萬隻羊項目二期開工實現剩餘貧困戶完全脫貧,打造「和田夜市」名片經濟推動就業消費脫貧同時實施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這裡是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主陣地,是中央掛牌督戰的重點。產業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天津援疆進入脫貧攻堅最後衝刺。
  • 伊利探索實踐精準扶貧模式用產業帶動「伊起小康」
    作為行業領軍企業,伊利集團積極探索實踐「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推進脫貧攻堅。6月17日,「伊起小康」脫貧攻堅項目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進行了籤約,並同步啟動了敕勒川30萬頭奶牛生態牧場示範項目暨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基地,未來伊利將通過「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打造土默特左旗脫貧樣板,全面助力內蒙古脫貧攻堅和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 西藏亞東:一尾鮭魚激活扶貧產業
    亞東縣產業園一角 賀建明攝背靠樹木蔥鬱的高山,身傍川流奔騰的亞東河,亞東縣產業園內一條條鮭魚正在自由自在的遊弋,小小鮭魚也激活了亞東縣的扶貧產業。1992年,亞東鮭魚被列入西藏自治區二級重點水生野生保護動物。
  • 利歐集團浙江泵業有限公司成為全國就業扶貧基地
    記者日前從溫嶺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全國工商聯、中國企業家聯合會前些時候公布全國第二批就業扶貧基地名單,溫嶺市的利歐集團浙江泵業有限公司榜上有名。就業扶貧基地是吸納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的重要載體。
  •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比如縣扎拉鄉阿秀村村民:剛剛經營扶貧澡堂 奔向...
    自從接手經營扶貧澡堂後,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比如縣扎拉鄉阿秀村村民剛剛每天如此,為澡堂營業前的準備工作忙前忙後。  扶貧澡堂雖開業不久,但目前的營業額卻非常可觀,剛剛對此非常滿意。他常常一臉笑意,從一個貧困戶到承包商的身份轉變讓他喜不自勝。  2016年初,剛剛一家因其妻子得病而致貧,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西藏類烏齊縣犛牛產業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類烏齊縣是一個以牧業為主的半農半牧縣,犛牛產業是縣域範圍內的主導產業。2017年,類烏齊犛牛遺傳資源被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鑑定審定通過。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等6部委認定類烏齊縣犛牛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類烏齊犛牛成為類烏齊縣乃至藏東地區最響亮的牧業品牌。
  • 精準扶貧,民營企業義不容辭——四位民營企業家的扶貧故事
    【來自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的報導】精準扶貧,民營企業義不容辭——四位民營企業家的扶貧故事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全國工商聯、國務院扶貧辦等共同啟動「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以來,廣大民營企業傾情投入,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
  • 西藏那曲市比如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石堅調研文化旅遊項目
    為儘快推動西藏那曲市比如縣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4月3日上午,浙江援藏紹興工作組負責人、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石堅,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俊赴羊秀鄉調研景區開發建設工作。縣文化旅遊局塔傑局長陪同考察。
  • 為脫貧攻堅注入金融活水 光大銀行探索精準扶貧譜新篇
    自黨中央作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部署以來,作為金融國家隊,光大銀行在光大集團黨委、集團扶貧辦統一部署、指導下,充分發揮對接市場、信息靈活的優勢,不斷探索提高金融服務的廣度、深度和密度,引導金融資源精準投向貧困地區,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脫貧致富,讓貧困地區的群眾也能享受到「光大速度」和「光大服務」帶來的便捷金融生活。
  • 精準施策 實現產業扶貧與產業振興有效銜接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關鍵,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推進產業扶貧與產業振興相銜接,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核心任務,需要及時謀劃、精準施策、創新推進。確保資產銜接,發揮產業扶貧資產最大效益。一是全面梳理清查精準扶貧以來各類扶貧資金及其形成的扶貧資產。
  • 搬出「無人區」,產業連成串——西藏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點的新生活
    新華社拉薩10月24日電題:搬出「無人區」,產業連成串——西藏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點的新生活新華社記者王炳坤、唐弢金秋時節,雪域高原遍地金黃。在拉薩西郊,都市人攜家帶口前來過林卡(藏語,相當於野炊)。美珍是西藏那曲市尼瑪縣榮瑪鄉加玲加東村村民。而她現在的住址,位於拉薩市堆龍德慶區古榮鎮噶衝村,這裡是尼瑪縣榮瑪鄉極高海拔生態搬遷安置點。2018年6月,榮瑪鄉262戶居民,共計1102人集體搬遷,來到800公裡外的噶衝村。搬遷前,在藏北羌塘大草原,美珍一家有100多隻羊和20頭犛牛。
  • 創新食用菌發展模式,助力雲貴地區精準扶貧與生態提升
    由於食用菌產業具有「周期短、效益好、環境友好、涉農面廣」等優勢,可將農牧業廢棄物清潔轉化、破壞立地生態修復與食用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以推動物流、加工、餐飲與旅遊等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山區百姓脫貧致富和提升當地的生態環境。因此,食用菌產業可在精準扶貧與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 追求幸福生活,他們的腳步從未停歇——西藏林芝、山南、拉薩三地...
    「這麼好的犛牛,產業卻搞不起來,牌子打不響沒銷路,老百姓的收益怎麼保障?」當雄縣縣長其美次仁不止一次地自問。  2015年,當雄縣提出打造「有身份證」的犛牛產業,即通過建立產品追溯體系,打造犛牛品牌產業鏈,積極探索高效養殖育肥技術,實現農牧業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如果說可追溯體系健全了犛牛養殖過程的信息記載,那麼現代化牧場的投建使用則進一步提升了犛牛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