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全球最大流媒體平臺Netflix(網飛),宣布將投資開拍中國名著改編電影《水滸傳》的消息,在社交網絡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許多網友都還記得,不久之前,這家平臺才剛剛宣布,將在原作者劉慈欣的支持下,改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科幻小說《三體》,讓不少國內的書迷、影迷吵得不可開交。如今,《三體》爭議餘溫尚存,Netflix就又投下了《水滸傳》這顆「重磅炸彈」,果不其然,立時吹皺了一池春水,在國內引發了大量的討論與批評。
作為一個混跡豆瓣十年有餘的「半吊子影迷」,我從很早之前就發現:廣大中國觀眾對「外國人改編中國故事」這一現象感情極其複雜。每當有類似消息傳出,不論消息本身是真是假,總會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在輿論場上交鋒起來。其中一種觀點認為:外國人改編中國故事,說明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屬於我們成功的文化輸出,當然是值得點讚的好事;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文化的精髓,只有中國人才能把握準,外國人瞎拍,註定是胡來一氣,不如不拍。
其實,如果僅僅是有兩撥人針鋒相對,倒也談不上什麼「情緒複雜」。有趣的是:這兩撥人雖然立場相反,但其終極追求卻相當一致,他們都希望中國文化在影視層面得到更好的發揚與表達。因此,我常常在豆瓣上看到在兩種觀點之間「反覆橫跳」的網友。
支持外國人改編中國故事的人,當然不是「崇洋媚外」,恰恰相反,其中很多人都對中國文化極具自豪感。一些人常常以俯視的心態,把授權改編當成一種慷慨的饋贈。而在另一端,那些抗拒外國人改編中國故事的人,其實也並非不願意中國文化傳播得更廣,他們只是覺得,優質的中國故事,與其讓「歪嘴和尚」念歪了經,不如乾脆先擱置起來,等著更合適的人來做。
在某種意義上,這兩種觀點其實殊途同歸,它們最大的共同點,就在於都把「外國人改編中國故事」提升到了「中國文化事業」的高度上。說句實話,任何作者、任何作品,都很難獨自背起如此沉重的責任包袱,也正因如此,與此有關的議題,才永遠令中國觀眾又愛又恨、心情複雜。
其實,只要稍加換位思考,我們就會發現:很多事其實壓根沒那麼複雜。我們總把「外國人改編中國故事」看得茲事體大,但與此同時,卻又把「中國人講外國故事」看得十分尋常。在知曉度較高的國產影視作品中,由《哈姆雷特》改編的《夜宴》,由茨威格原著改編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由《十二怒漢》翻拍的《十二公民》,由《布魯斯特的百萬橫財》翻拍的《西虹市首富》等,都是對外國文學、影視作品的改編再造。
其中,有些作品備受好評,也有作品屢遭惡評,有作者在改編時追求「原汁原味」,也有作者對原作進行了全方位的本土化改造。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沒看到英國人、美國人、奧地利人對這些改編有多麼關注。事實上,在文藝領域,一直有「作品一旦完成,便再也不需要作者」的說法。改編的本質,既是改編者對原作的獨特解讀,也是改編者自己的重新創作。
原作與改編作品,本來就是不一樣的東西,改編作品好與不好,未必會給原著帶來什麼損害或者加成,很多時候也與改編者的國籍沒有什麼關係。美國科幻大家海因萊因的名著《星船傘兵》,曾被美國自己的好萊塢改編得一塌糊塗,搞成了毫無內涵的「爆米花電影」,但這並不會抹殺海因萊因原著的光芒。因此,Netflix版《三體》拍出來的成片如何,其實也並不會妨礙劉慈欣的成就,更不會影響真正的書迷對原著的解讀。
說回《水滸傳》,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水滸傳》是較早被翻譯到外國的古典名著之一,曾經被美國作家賽珍珠譯為《四海之內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這是一個有趣的隱喻:儘管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彼此之間可能大相逕庭,但歸根結底,在文化的交流互鑑中,「四海之內皆兄弟」。
據Netflix透露,該公司投拍的《水滸傳》將由日本導演佐藤信介執導,而佐藤信介的上一部作品《王者天下》,改編對象正好是日本作者創作的以中國歷史為背景的漫畫。最終這部電影能否順利成片,效果如何,現在誰也無法預測。但是,我願意對此保持一份期待——這絕不是因為我相信這部電影的成敗會與「中國文化事業」有多少關係,而純粹是因為我樂見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的火花。
撰文/楊鑫宇
編輯/黃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