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探源之申姓文化起源及其歷史名人有哪些?

2021-01-11 譚論古今

申姓氏起源及其文化淵源十分複雜。下面和各位先聊聊起源。

源於姜姓

出自姜姓。遠古的時候炎帝神農氏出生於姜水而姓姜,上古周朝子孫後裔申呂,被周王封於申(在今河南南陽市北),隨後建立申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世代相傳以申氏為姓。

源於朝鮮族

朝鮮族申氏有兩支本貫,一是王氏高麗開國君主太祖王建時期的大將軍、長節公申祟謙,及其裔孫高麗檢校軍紀監申成勇,是朝鮮民族中申氏的正宗鼻祖。申祟謙的封地在平山志妙寺(今韓國平山),申成勇的封地在高靈(今韓國高靈郡)。該支申氏本貫以平山為本貫、分衍有高靈本貫。二是高麗王朝早期的申英美,時任杖志護長之官,其後裔分衍有殷風、全安、梨川、神川、谷城、朔寧、昌州、臣昌等數支本貫。

實際上,雖然朝鮮人、韓國人皆稱鮮族申氏有一百零三支本源,實際上只有兩支本貫,即上述的平山、殷風兩支本貫。而這兩支申氏族人的先祖,皆是魏、晉時期遷居渤海國的漢族申氏族人後裔,屬於後被契丹遼國滅亡的渤海國遺民,根本就不是辰韓六個部落中任何一部之民。

渤海國遺民在被高麗太祖王所接收後,申氏族人在王建領導下的原弓裔軍隊服役,後協助王建滅新羅國,建立了有四百餘年歷史的高麗朝鮮。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申氏主要有兩個來源第一,今分布在河北省的邢臺、邯鄲兩市的蒙古族申氏,世稱「銅鍋申」、「鍋片申」,傳其始祖為申璟,蒙名失考。

據其族人自己的傳說,申璟是元順帝孛爾只斤·妥鏷貼睦爾的胞叔,精通漢文,原來的漢姓為「曰」,以「璟」為漢名,時號「老曰公」,為朝廷重臣,德高望重。曰璟生了十八個兒子,分別叫文秀、文端、文正、文美、文信、文平、文智、文惠、文法、文亮、文俊、文雅、文臨、文翰、文簡、文瑞、文憲、文義。結果後來有奸臣誣告,說朝中重要部門都有老曰家人,有謀反之患。皇帝聽信讒言,下旨滿門抄斬,時老曰公年邁在家頤養天年,軍隊領旨直撲曰家而來。帶隊將領不忍殺害忠良便事先派人密報老曰公。老曰公急密召十八子回家,家人剛聚齊便聞追兵殺到,時老祖奶奶正在使雙刀剁餃子餡,急中生智,提雙刀奔向曰家大門,手起刀落,在「曰府」的「曰」字正中砍下一豎。此刻,軍隊也到了曰家祠堂。祖奶奶告訴軍隊這裡申家而不是曰家,帶隊將領心知肚明,抬頭看了一下府額楣牌後,便埋怨路探帶錯了地方,轉而率隊他走。這樣就為曰家逃亡贏得了時間。為日後團聚有憑,老曰家人便將飯鍋摔破,正好十八片,改以「申」為姓,以不再入朝做官為訓,十八子各執一片四下逃亡。

鬥轉星移,若干年後家人陸續返鄉,最後十七子及後裔聚齊,鍋片少了一片。據說,少的這一片是曰家最小的兒子,他向北一直逃到了內蒙古,因年幼記憶模糊,改了田氏。這就是蒙古族「鍋片申」申氏一族和內蒙田氏的來源。

第二,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的記載蒙古族徹穆袞氏,亦稱 申佳氏、沈谷氏、沈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部,以姓為氏,金國滅亡後被裹脅入蒙古部族,並融合於蒙古族中,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復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emg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徹穆袞氏多冠漢姓為申氏、沈氏等。

除此之外申姓還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土家族、白族、京族、苗族、侗族、裕固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申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申氏,世代相傳至今。

先祖

曰憬

據晉冀豫交界地區的部分申姓族譜記載,當地申姓祖先來由是蒙古皇族後裔、元朝末代潞王曰憬。據「故元潞王太始祖璟公墓志銘」記載和《元史》「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1291),分賜太宗窩闊臺之孫、闊出之子小薛大王牧地於潞州上黨」的推斷、考證,上黨申姓始祖當為元皇的窩闊臺宗族後裔。當時明軍北上勢如破竹,「元帝遷往和林,元裔殺戮殆盡,公藩潞乃 攜眷避兵屯留,而絳州,為存宗嗣計,故改曰姓申,折銅鍋十 八塊」。其十八個兒子除了最小的兒子隨蒙古風俗留在父親身邊外,各自出走,遷往山西各處。後明代建立,幾次移民中,此支申姓後裔又隨移民遷往各省。以晉冀豫魯蘇最多。現今當地申姓多稱自己為「銅鍋申」「鍋片申」等。

歷史人物

就是中國一個老資格的名門著姓。春秋戰國時期即名人薈萃,為他姓難以比擬,今日為您介紹申時行與申包胥。

申包胥

申氏,名包胥,又稱王孫包胥,生卒年待考。春秋時楚國大夫。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吳國軍力攻打楚國,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隨。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申包胥逃到山裡,派人責備伍子胥,為復國,申包胥來到秦國請求幫助,一開始不被答應,申包胥便在秦城牆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進,終於感動了秦國君臣,史稱"哭秦庭"。秦哀公親賦《無衣》,發戰車五百乘,遣大夫子滿、子虎救楚。吳國因受秦楚夾擊,加之國內內亂而退兵。楚昭王復國後要封賞申包胥,他堅持不受,帶一家老小逃進山中隱居。從此申包胥被列為中國的忠賢典範。

春秋時代是"亂臣賊子"迭出的時代,但是在這個時代卻湧現出申包胥這樣一個執著、忘我的愛國忠臣,正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照亮個那個時代,更照亮了中國歷史。

當好友伍子胥言"我必覆楚"時,申包胥則謂"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申包胥沒有阻止伍子胥實現他的"義",而是去踐行一個更大的"義"--對國家的忠誠。

在楚國國都陷落、昭王出奔,申包胥"不受命"就一個人來到秦國請求援助 "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遊川水,犯津關,躐蒙籠,蹶沙石,蹠達膝曾繭重胝,七日七夜,至於秦庭。"秦哀公沒有立即答應,於是"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終於打動了"素沉湎,不恤國事"的秦哀公。可見,申包胥對於國家的忠誠是執著而又熱烈的,到了完全不顧自己生死的地步。

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興楚成功後,申包胥簡單的以"非為身、非為名、非賣勇"婉拒昭王的賞賜並退隱。從申包胥先前的作為來看,斷不會貪圖名利,且楚昭王是一個較為賢明仁善的君王,申包胥功成身退,可知不是出於"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原因,而是出於真心。這表明申包胥的所作所為,不過是儘自己的一份職責,是出於對祖國的真心的忠誠。而在時隔近三十年後,又不辭勞苦出使越國,為越國滅吳做出了貢獻。

在那個"禮樂崩壞",臣弒君、子弒父的時代,在那個各國人才為了自己的恩怨或者施展抱負紛紛遊走他國的年代,申包胥始終盡忠於自己的祖國--楚國,以自己的行為詮釋了"忠"的涵義,為後世確立了一個忠臣的典範。

申時行

申時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號瑤泉,晚號休休居士。中國長洲(今吳縣)人。明代詩文家。   申時行祖父從小過繼於徐姓舅家,故時行幼時姓徐,中狀元後歸宗姓申。   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第一,授修撰,歷任左庶子,掌翰林院事。以文受知於內閣首輔張居正。   萬曆五年(1577),由禮部右侍郎改為吏部左侍郎,翌年三月兼東閣大學申時行墓士,參與機務,不久又升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累進少傅兼太子大傅、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成為朝廷首輔。申時行老練穩重,熟諳政術。張居正改革弊政時,保守派紛紛被罷官貶謫,因時行「蘊藉不立岸異」,反而步步升官。

萬曆十一年成為內閣首輔後,政務寬大,能容納人,世稱長者。然務承帝旨,不能有所匡正,一切務為簡易,「上下恬熙,法紀漸不振」。為相九年,於萬曆十九年告老還鄉。直至萬曆四十二年,神宗還派行人存問,詔書到蘇州,時行已逝世。加少師兼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詔贈太師。諡「文定」,賜葬吳山之陽。《四庫全書總目》說「其相業無咎無譽,詩文亦如其人」。   申時行五十七歲離相位,八十歲壽終,二十多年間,時與故人遺老流連吟詠,文藻婉麗。《明史》有其傳。著作有《書經講義會編》、《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大明會典》、《召對錄》、《綸扉奏草》、《申定公賜閒堂遺墨》、《申文定公集》等。二子亦有文名。

姓氏文化

宗祠對聯

姓啟申國;望出琅玡

全聯典指申氏的源流和郡望。

文武是憲;黃老為宗

上聯典指西周宣王的舅父申伯,為賢卿士,在謝地築城,大臣尹吉甫作《崧高》詩贈他,有句「王之元舅,文武是憲(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下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申不害,鄭國京地人,法家學派主要代表之一。韓昭侯時,任相十五年,使韓「國治兵強」。其學本於黃老(黃帝、老子的道家思想)而主刑名,即主張循名責實,慎賞明罰,加強君主專制。著有《申子》六篇。

安邦偉業;戡亂宏才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楚國貴族申包胥,與伍子胥為知交。伍子胥將要逃奔吳國時對他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他說「你能顛覆楚國,我一定能讓它復興!」後來,吳國用伍子胥計攻楚國,申包胥到秦國求救,在宮廷痛哭七晝夜,水米不入口,終於使秦國發兵救楚。楚昭王返國賞功時,他逃避而不領受。下聯典指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奄地人申香,身材高大,多力善射,苻堅曾任他為拂蓋郎。

字輩排行

河南太康申氏字輩「林田運本(繼)貴華西……」

河南信陽申氏字輩「仁義禮志信」。

河南遂平申氏字輩「國全清新修」。

河南固始申氏字輩「慶光明道永昌」。

河南淮陽申氏字輩「玉廣兆明國增」。

河南濬縣申氏字輩「永文希寶明存德」。

河南林州申氏字輩「天德長保元善永懷」。

河南鄭州申氏字輩「學廣懷文子大進金殿書如雨開元先知運信應同建善繼述祖中(宗)傳」。

河南安陽申氏字輩「亨通朝國士吉文尚在克有善天家慶時開登大選萬世永豐庭租德揚輝遠忠繼才長」。

河南濮陽申氏字輩「........朝君茂才.......」

山東濟寧申氏字輩「繼鳴振家本,徳傳偉延常」

山東鄄城申氏字輩「崇廣明景玉……」

山東梁山、東平申氏字輩「廣忠厚生……」

山東萊蕪申氏字輩「可曰樂立君」。

山東棗莊申氏字輩「玉鳳鳴振金志」。

山東曹縣申氏字輩「景志古傳世端」。

山東德州申氏字輩「如亭登洪永清德」。

山東聊城申氏字輩「保洪生之正大光明」。

山東冠縣申氏字輩「懷成國建華宗偉顏英耀運夏輝永恆」

山東巨野申氏字輩

一支「儒英廼昭景玉和龍」;

二支「思漢振慶景玉和龍」。

圖 | 網絡

文 | 譚論古今

傳承姓氏文化

弘揚中華精神

相關焦點

  • 探秘姓氏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追尋姓氏文化中的那些精彩片刻
    姓氏文化的起源其實雖然是在講姓氏文化,但從它的起源來看,還是要將姓和氏分開來講。首先,關于姓的產生,一般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始祖創世,因生賜姓「,這種說法是記錄在一些文獻典籍中的傳說故事,比如婦孺皆知的女媧、伏羲兄妹成婚,繁衍人類的故事。
  • 中國姓氏之探討:梁姓的起源和文化典故,看梁姓源於哪裡?
    中國姓氏之探討:梁姓的起源和文化典故,看梁姓源於哪裡?說起中國的姓氏,大家一張口就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的這個百家姓,其實中國的姓氏可不僅僅百家姓這幾百個之多,可以說,僅單字姓就有數千之多,再加上多字姓,合起來有著一萬多個。
  • 淺談任姓的姓氏來源、文化、名人!
    姓氏文化 任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關於任姓的起源,有以下來源: 一、源自黃帝 據《姓纂》的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為姓,一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
  • 「數」說鎮江姓氏文化
    初次與人見面,我們往往都會這樣問對方,姓氏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個符號,是血緣傳承的標誌、家族溝通的紐帶,也是我們生活、工作、社會交往中迴避不了的文化符號。姓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延續和發展,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財富。鎮江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長的歷史文脈、豐厚的姓氏文化資源。
  • 哪些文化歷史名人是湖北的?有何故事?
    從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楚辭之祖屈原,幾千年來湖北地區精彩人文故事層出不窮,我們有精彩的過去,必將創造更加精彩的未來。我們一起走進湖北歷史文化名人。楚辭之祖——屈原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國丹陽,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 ,其主要作品有
  • 近代文化名人有哪些-中國現代文化名人錄
    20世紀中國100文化名人、中國當代文化名人36人、中國近代十大偉人、教育界當代十大名人、五四時期的文化名人、中國當代文化名人38人、最新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國當今文化名人排名;中國自古就是文化聖地,因此,從古至今文化特別的繁榮,例如近現代的季羨林、陳寅恪、胡適、鬱達夫、聞一多、老舍先生、郭沫若、傅雷先生、冰心、顏廷利先生、魯迅、徐志摩 林徽因、梁簌銘、沈從文、
  • 中國古代姓氏文化,從上古八大姓到百家姓
    姓氏的起源姓氏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說姓氏蘊含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智慧,那麼你知道姓氏如何誕生的嗎?據《通志·氏族略》記載:「舜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所以姚姓和媯姓是同根同源的,都是起源於舜。而作為中華五千年歷史上第一大孝子的舜,他的兩個姓都被記入上古八大姓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後世還是比較一致的認為舜是姓姚,名重華的。
  • 中國哪些姓氏有皇室血統?
    姬姓之王,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之後、東周靈王太子姬晉之後、東周考王弟姬揭之後等三支,其中第二、第三支源出河南洛陽。 媯姓之王為陳國公子完之後。陳國公子完避難奔齊,改姓田氏。田齊滅於秦後,王室子孫一部分改姓王氏。
  • 中國人常見的100個姓氏起源及郡望名人簡述(八十五)
    史 <shi>【尋根探源】史姓多源自於倉頡、太史佚、少數源於外族改姓。上古時期黃帝的史官倉頡他是中國漢字的發明者,其後代大多繼任為史官,便以官職為氏姓史。西周初年周王室設置太史、內史等官職,專為記事之官。
  • 中國姓氏起源:兩分鐘幫你認祖歸宗,看看你是哪位古代英雄後代?
    中國古代的啟蒙讀物當中有一本《百家姓》,為什麼要有這麼一本書從小就給孩子來灌輸呢?就是因為姓氏對於中國人的意義太大了,尤其是對於古人來說,姓氏幾乎是一個家族最為寶貴的東西。因為每個姓氏都是自己祖先輝煌歷史的記憶,只有真正的英雄才會擁有姓氏。
  • 《炎姜姓氏.文化》傳統文化
    炎帝和姜太公是姜姓歷史上最重要的兩位偉大人物。姜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因炎帝居於姜水而得姓。西周初年,姜太公因滅商有功,被分封建立齊國,史稱姜齊。由姜姓分衍出來的姓氏很多,屬於姜太公後裔的姓氏就有140個之多。炎帝神農氏既是姜姓的得姓始祖,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 「市井文化」是如何起源和發展的?其中有哪些重要的文化載體
    「市井文化」是如何起源和發展的?其中有哪些重要的文化載體中國是擁有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東方之珠。曾與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並列為「四大文明」古國。在古代文明史發展與進步的過程中,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符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 深刻理解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大價值
    自2013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四期」實施以來,陝西省考古工作者持續開展考古工作,完整揭露了皇城臺門址及部分牆體,出土了陶、骨、石、玉、銅及紡織品、漆皮等各類遺物數以萬計。2018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皇城臺大型臺基上新發現七十餘件精美石雕作品,為探討中華文明起源和古代先民精神世界提供了寶貴實物資料。圖為石峁遺址皇城臺發掘區。
  • 墓誌與姓氏文化
    墓誌是指一种放在墓葬裡的刻有死者姓名、裡籍、生卒年和生平事跡的石刻。墓誌的信息非常豐富,是研究古代歷史的第一手可靠資料,具有「補史之闕,正史之誤」的重要文獻史料價值。因此,學界對出土墓誌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地理及古代典章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考訂。實際上,墓誌還蘊含豐富的姓氏文化史料,是研究姓氏源流、演變、遷徙、分布不可或缺的文獻史料。
  • 盤活名人故居資源 擦亮歷史文化名片
    對李國豪院士故居的修繕提升,是梅江區推動名人故居保護利用工作的又一個具體實踐。通過充分挖掘文化資源和建築特色,梅江區進一步發揮名人故居效應,講好名人故事,傳承嘉應文脈。 ●本報記者 鍾幸鈺 故居修繕 提升人居環境 名人故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見證著城市歷史文明,是觸摸歷史的「活化石」,也是梅江區對外展示的文化窗口。
  • 終於發現記載夏文化歷史的絕世文獻!
    (作者:趙輝)華夏民族是以華夏文化共同認同形成的族群,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主體族群。夏王朝是華夏民族與文化的原始來源,夏王朝時期誕生的夏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主根主脈。要破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來源,首先要探明夏王朝產生的歷史地理位置,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多方面、多學科的深入研究,才能在根本上解決中華文明起源的一系列根本問題,包括考古學方面的研究。
  • 原來,每個人的姓氏裡藏著這樣的文化?
    就目前所知,與女系社會有關的姓有八個,除開姬姓之外,其他七個分別是姚、媯、姒、姜、嬴、姞、妘,這八個姓也被稱為上古八大姓。當然,從女系社會過渡到了男系社會,姓也漸漸衍生出了氏。那時的姓氏和我們今天的姓氏是有本質區別的,兩者是不一樣的概念。夏商周以及先秦時期男子是用氏,女子用姓。只有地位尊貴的人才配擁有氏,所以才有了「氏所以別貴賤,賤者有名無氏」之說。
  • 爍古耀今的文化大觀園——品讀大型叢書《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
    王錦慧 原文竹   書櫥裡珍藏著一套《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每當聞著淡淡的墨香撫之讀之,便恍若時空悠然穿越倒轉,群峰般聳立的歷史文化名人躍然字裡行間。他們有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有李白、杜甫、岑參、孟浩然、劉禹錫、白居易;有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文天祥;有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湯顯祖、孔尚任;有施耐庵、羅貫中、吳承恩、蒲松齡、吳敬梓、曹雪芹……  一套叢書造就了一座爍古耀今的文化大觀園,怎不令人驚奇、驚喜、驚嘆!
  • 姓氏文化--江氏名字作品欣賞
    唐銘先生:多年以來,側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研究,現任廣西瑤族書畫院院長;廣西中國—東協書畫院執行院長;廣西科技書畫院副院長;廣西茶道畫院副院長。對民族文化非物遺產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姓氏文化、中國傳統茶文化有獨到的見解。  贊:江鷹飛翔(藏頭詩,名字文化詞)  江姓始祖夏元仲,鷹擊長空精氣勇,  飛鴻印雪心從容,翔然師北報國忠。
  • 文明探源的科學性思考
    這三個方面涉及研究客體的本質、認識的主觀性和客觀性,以及達到目的之方法三個部分。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或有不足之處,研究的科學性就會存在問題。大部分社會科學研究都是一種比較研究,從對已知的比較來了解無知。特別是考古學,需要從歷史學和民族學材料的比較中來了解古代社會與物質文化。比較也包括解釋,為何不同原因導致相似的結果,或者表面相似的情況會導致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