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也是「大齡剩女」,也是相親相到欲哭無淚。
為什麼要相親?
從小一直是乖乖女,按部就班的上學工作。
上學的時候是文科專業,男生很少。工作的時候是小單位,更是沒有同齡的男生。再加上圈子小朋友少,等到30歲還沒有男朋友的時候,只能採用相親的方式,去尋找另一半。
30歲開始嘗試相親,相了整整一年,31歲遇到了現在的愛人成功脫單結婚。
在相親的一年中,嘗試了各種各樣的相親方式:
有親友介紹的傳統相親:親友介紹的還是比較靠譜,但是資源很少,願意見面的就更少。
有大型聚餐式的集體相親:亂鬨鬨的幾桌人,宛如置身單位年終聚餐,菜還不好吃。
有戶外活動型的交友相親:成功的和兩個女生成為好朋友,哈哈。
去過傳說中的公園相親角:相親角多是父母,即使對方父母很滿意,交換了聯繫方式,結果孩子不感興趣。
也是兩個婚戀網站的VIP會員:主動給三個人留言,至少兩個不回話,也會遇到騙子,不過另一半也是在婚戀網上找到的。
這一年的相親經歷對我來說是一種磨練和考驗。
一年的時間有3個月在相親,剩下9個月在平復情緒。
為什麼會有大齡剩男剩女?
1、社會結構變化
從以前的熟人社會,到如今的孤島社會。
這樣的變化好不好?
很難說。
但對於戀愛結婚來說,難度飆升。
以前對於相親,你能從周圍獲得許多支持:
單位裡的婦聯、工會等等組織會主動幫助單身男女聯誼,如果哪個單位有個大齡未婚青年,都是工會裡的頭等大事。
居住的地方還有街道居委會,居委會裡的大爺大媽們,對於方圓十裡的未婚男女了如指掌。
回到家裡,兄弟姐妹的同學同事都是好資源。
你想剩下來,都很困難。
而現在,對門鄰居是男是女都不清楚。
2、家庭教育缺失
在戀愛婚姻方面,家庭教育是缺失的。
十七八歲的高中,對於早戀是嚴防死守。
甚至上了大學,有些家長依然會禁止孩子戀愛。
然而到了大學畢業,就催著相親。
到了二十五六歲還沒有結婚,家裡的七大姑八大姨都開始著急。
我的一個高中同學就是這樣,一直到大學畢業都沒有談過戀愛,28歲的時候,家人催婚壓力很大,於是匆忙和親戚介紹的男生結婚。
然而,婚後才發現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很大,生活習慣、興趣愛好也各不相同。
婚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吵吵鬧鬧,過年參加同學聚會的時候,雖然穿著漂亮的紅色禮服,但是兩個都都是拉著臉玩手機,互不理睬。
3、個人觀念錯誤
家庭並沒有教怎樣去戀愛結婚,學校就更不可能有相關的課程。
那麼關於婚姻和戀愛的觀念是從哪裡來的?
小說和影視作品中。
看到過許多貼子吐槽大齡剩女要求高,原因很可能是:
她們不知道:不知道怎樣和男生相處;不知道婚姻和戀愛的區別;不知道什麼樣的男生是適合自己的;不知道對男生提什麼樣的要求是適合的,什麼樣的要求只能用來拍偶像劇。
我也是在一年的相親中,不斷更新自己對另一半的要求,越來越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更看重什麼。
比如一開始覺得某個男生性格木訥沉悶,經常把天聊死。
見過幾個相親對象之後,才發現這個男生很誠懇,有一說一,做事也很可靠。
所以發覺,相比起風趣幽默的特性,我更欣賞做事靠譜的男生。
婚姻不宜,相親很難。
對於許多大齡未婚青年來說,戀愛這一門課是不及格的。
相親就是補課。
補上缺失的戀愛婚姻課。
這門課程的難度大、內容多、還沒有靠譜的補課老師。
只有靠自己咬牙堅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調整預期和目標。
不放棄才有可能在下一個轉角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
祝你擁有甜蜜美滿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