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泥盆中鬥出個常勝將軍

2020-12-05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MK工作室】,經原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我是個九零後,出生的時候鬥蟋蟀的人已經不多了,城裡沒那麼多閒地給這些小東西鬧騰,南方一帶好這一口的人也不多。

平生第一次捉蟋蟀還是下鄉時候被和我差不多大的侄兒帶著在野地裡用手忙活了半天,蟋蟀沒抓著,倒是抓著了不少蚱蜢,拴著腿看它們蹦躂了半天,著實無趣。

之後再一次對蟋蟀感興趣居然是在電腦上,玩到了一款名叫「太吾繪卷」的遊戲,裡面對於捉促織、鬥促織、養促織都有著極其詳細而繁複的設定,一看有不少人評論真實,這才對鬥蟋蟀這種傳統文化產生了興趣。

鬥蟋蟀

鬥蟋蟀歷史

蟋蟀這個稱呼起於《詩經》,當時就已經有「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以及「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說法,只不過還沒有人想到將蟋蟀用在爭鬥上,當時最流行的還是鬥雞,這也是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了,據說夏商時期就已經存在。

如今普遍認為,鬥蟋蟀這種文化起源於唐朝,但事實上翻遍唐朝的詩歌與典籍,沒有一個明確記錄過「鬥蟋蟀」的玩法,反倒是藉以蟋蟀抒心中的悲傷憂愁之意詩歌的數不勝數,畢竟蟋蟀是秋蟲,而「悲秋」是中國文人的傳統心理和情結了。

倒有不少人喜歡用《開元天寶遺事》中那段「每到秋時,宮中妃妝妾輩,皆以小金籠捉蟋蟀閉於籠中,置之枕函畔,夜其聲。庶民之家皆效之也。」來證明鬥蟋蟀起源於唐朝,但「夜聞其聲」並非是鬥蟋蟀,這是鬥蟋蟀之前人們對於蟋蟀的主要賞玩手段——聽聲音,相當於一個古代音樂盒。

歷史上首次有關鬥蟋蟀的記載是在宋代顧文薦的《負曝雜錄》上,其中記載:「禽蟲之微,善于格鬥。見於書傳者,唐明皇生於己酉而好鬥雞,置雞坊、雞場,見蟀文!李鵬翔圖小寧趣說鬥蟋玩家雜談!"文史天地之《東城老父傳》。鬥蛩亦始於天寶間,長安富人鏤象牙為籠而畜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啄,其來遠矣。」

雖是引述,但從其中也不難看出當時鬥蟋蟀的興盛。

當然,這一時期最出名的還是奸相賈似道特意編著的《促織經》

何為促織?

宋代《爾雅翼》記載:「蟋蟀生於野中,好吟於土石磚甓下,鬥則矜鳴,其聲如織,故幽州謂之促織也。」,當然也有「催促人們紡織」的說法,不管怎麼說,都是蟋蟀。

賈似道的《促織經》是歷史上第一篇系統研究蟋蟀的著作,雖然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玩樂,甚至因此博得了一個蟋蟀宰相的名頭,被後人痛罵為大奸臣,但不能否認的是,這一篇《促織經》打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鬥蟋蟀的大門,也被後世不少愛蟋蟀的人奉做經典。

相比之唐朝,宋朝的鬥蟋蟀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的規模,宋西湖老人在《繁盛錄》中道:「促織盛出,都民好養。」,「每日早晨, 多於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人火鬥者。」

由於市場過於火爆,當時已經出現了專門馴養蟋蟀的人

然而,即便如此繁盛,相比之明朝和清朝,宋朝的鬥蟋蟀熱潮仍然要略遜一籌

明朝和清朝是中國歷史上鬥蟋蟀熱潮的頂峰期,上有皇帝帶頭,中間有人專門編著蟋蟀譜,下有民間賭坊為蟋蟀一擲千金,整個國家幾乎都離不開這小蟲子了

最著名的當屬明宣帝朱瞻基,這位皇帝被後人稱為「蟋蟀皇帝」,比之之前的蟋蟀宰相賈似道有過之而不不及,他對鬥蟋蟀及其上癮,派遣了許多宦官到全國得地去採辦購置,因此也導致了官宦毀壞農田和農民房屋是事件,後來聽說江南一帶是出蟋蟀的好地方,更是下令讓當時的蘇州知府況鍾給他送一千隻促織來,攪得民間一片混亂。

清人蒲松齡便是以他為原型寫下了《促織》一篇

據說朱瞻基病逝之後,朱瞻基只有八歲的兒子朱祁鎮繼位,為了防止兒子像他爹一樣玩物喪志,太皇太后張氏下令將宮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務悉皆罷去,革中宮不差

然而鬥促織的玩法並沒有因此而受到遏制,民國時期,仍然有人專門設立組織,舉辦鬥會,許多地方甚至成立了「蟋蟀協會」和「蟋蟀研究會」,鬥蟋蟀之風依舊在許多地方盛行。

促織的戰鬥力初識

由於鬥促織的興盛,古人對於促織的觀察和理解尤其深入,各種典籍著作數不勝數,其中的許多見解,用現代昆蟲學的知識來解釋都能夠解釋得通。

比如賈似道就在《促織經》中道:「擇去頭大、腿腳圓長、身子闊厚、生相方幅。」,這說的是如何挑選戰鬥力最強的促織,當然,這裡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細分下去還有「八格(頭、牙、臉、項、翅、腿、肉)」、「十二相(形、聲、頭、眼、牙、須、項、翅、身、尾、小足、大腿)」等等,這些就過於複雜了。

且說頭大,從現代昆蟲學的角度看,蟋蟀的頭部是蟲體最前方的第一體段,最具攻擊性的「牙(上顎)」和用來刺探虛實的「雙須(觸角)」都在這個部位。

而頭大就代表該蟋蟀的生長情況良好,各個器官都比較完善,按照霍夫曼和施爾德伯格的研究來看,蟋蟀的戰鬥主要分為五個層次:觸角戰、單方張上顎、雙方張上顎、上顎戰、搏鬥。

由此可見,頭部是選擇蟋蟀最重要的部位。

其後還有腿與身子,這些增加的都是蟋蟀的續航能力,畢竟正規鬥蟋蟀都是在尺寸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進行的,兩隻體格相當的蟋蟀,戰鬥起來續航能力也十分重要。

當然,以上這些也只是決定蟋蟀戰鬥力的一部分罷了,除開這些之外,什麼階段餵食什麼樣的食物、南方北方分別用什麼樣的蟋蟀罐飼養、戰鬥之前選擇什麼樣的雌蟋蟀進行交配以增加戰鬥力、每個時節選用什麼樣的蟋蟀來戰鬥……決定蟋蟀戰鬥力的因素多如牛毛。

只能說,鬥蟋蟀文化博大精深,即便翻看了眾多資料我所了解的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若是對此感興趣,一定要去看看「中國傳統文化對蟋蟀身體戰鬥力關係的認識」一文,當真是通俗易通,別出新意。

參考資料:

[1]陳天嘉,任定成.中國古代至民國時期對蟋蟀行為的觀察和認識[J].自然科學史研究,2011,30(03):345-356.

[2]田東江. 蟋蟀[N]. 南方日報,2018-12-05(F02).

[3]陳天嘉.中國傳統文化對蟋蟀身體與戰鬥力關係的認識[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8,40(10):70-74.

[4]沈祖春.中國文化視野下的蟋蟀[J].四川戲劇,2007(04):104-106.

[5]郭熙途.促織天子——宣德皇帝鬥蛐蛐兒[J].紫禁城,2006(04):56-59.

[6]李闖.談中國陶製蟋蟀蟲盆[J].美術大觀,2008(01):170-171.

[7]李鵬翔.趣說鬥蟋蟀[J].文史天地,2002(08):57-58.

相關焦點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前翅近膜質,較弱,前緣向下傾斜,靜止時左翅覆於右翅之上方。
  • 上海蟋蟀玩家豪擲億元北上收蟲 稱能修身養性
    鬥蟋蟀是上海老爺叔的一種樂子為蟋蟀稱體重由鬥蟋蟀衍生出的各類器具近年來價格攀高  晚報記者 張鈺芸 報導  立秋到,蟋蟀叫,白露三朝出走過路過的市民伸頭望一望,年輕人自然不知道是什麼,上了點年紀的上海爺叔則會冒一句:「到鬥財積的辰光了。 」  記者走進花鳥市場,更是一番鬧猛場景。一大片空地上用白色油漆畫出1米見方的格子,一個連一個緊挨著。這裡一個格子日租金就要50元,來自上海本地、山東、河南、河北的攤主們一般租上4個格子,然後將百來個瓷罐放在地上,自己搬個小板凳坐在一邊,只等著玩家自己聚集過來。
  • 捕捉蟋蟀應該挑選什麼樣的?從頭到須何為上品都教給你!
    捕捉蟋蟀的地點在牆角邊和乾燥巖縫、大石板下、廢寺棄廟、人跡罕到之處,則常有體質剛健、個大頸項寬的好蟲。另外,在蟋蟀密度小、蟋蟀鳴叫特別稀的地方,往往也能捉到珍品異蟲。捉蟋蟀的節氣選擇極為重要。每年立秋過後,蟋蟀由若蟲先後蛻變為成蟲,這時不能馬上捕捉,應讓蟋蟀在自然環境中自由生活一段時間,有助於彌補蟋蟀先天之不足。
  • 一個靠鬥蟋蟀混成宰相的傢伙,被別人當成蟋蟀玩了,導致大宋滅國
    不料,就在賈似道十一歲時,其父突然病死,天性浮滑的賈似道一下失了管束,日日浪跡街頭,與一些地痞流氓呼朋喚友,不出三年,父親留下的不菲家財已被他散去大半。鬥蟋蟀之風興起後,賈似道自然不甘人後,餘下的家財有大半都用於買蟋蟀、鬥蟋蟀上了。賈似道似乎天生跟這小小的蟋蟀有緣,自從踏入鬥蟋蟀一行,竟然勝多敗少。幾個月下來,在台州贏得了不小的名聲,還得了一個外號「賈蟲」。
  • 豐收節|山東寧津:秋來蟋蟀鬥正酣
    他們搜集名木奇石大造宮殿、園林,花重金建起鬥蟋臺,親自為鬥勝的蟋蟀封號命名,諸如「金頭大將軍」、「銀頭大將軍」、「綠袍大王」、「紅袍大王」、「黑衣大聖」、「紫衣大聖」等。當時東京汴梁(今開封市)是北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鬥蟋市場非常活躍,就連女人、小孩都加入鬥蟋隊伍。有詞為證:「月洗高梧,露淳幽草,寶釵樓外秋深。
  • 蟋蟀 一生9路黃板牙
    地點:在中華路南沿,過橋一公裡,路西,一堆亂瓷瓶中。(上面覆蓋著拉拉秧).體重6釐2.初鬥時,咬口斯文,力量小,曾二次被咬傷,落下風,但艱難取勝。9月10日以後,咬口開始兇狠,以抱咬、打滾見長。常常伏於盆中央,不怕人、光和聲音。#蟋蟀#青島友誼賽精彩瞬間 ,栩栩如生!#蟋蟀#深黃鍘刀牙為什麼早秋收蟲,翅發光的蟋蟀不能收!
  • 古代生活趣聞:宋代民間為何盛行「鬥蟋蟀」?有何文化歷史淵源?
    筆者認為,鬥蟋蟀最初可能是兒童之間的遊戲,男孩子有時候會抓幾個蟋蟀放在籠子裡養,偶爾會拿出一隻或者兩隻,找其他的小朋友一起鬥蟋蟀,這種蟋蟀之間的廝殺讓人熱血沸騰,慢慢的成為全民娛樂項目。鬥蟋蟀的發展歷史每一種遊戲,都有其不同的發生發展過程,鬥蟋蟀是古人發明的一種「博弈」遊戲。
  • 萬元一蟲的蟋蟀江湖!寧津一隻好蟋蟀頂30畝地年收成
    最近一個月,這個小縣城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熱鬧,把他們聚集在此的就是風聞全國的小蟲:蟋蟀。  寧津的蟋蟀驍勇善戰,多次獲得國際國內大賽冠軍。自上世紀90年代起,寧津縣政府每年辦蟋蟀節,吸引了眾多外地客商。關於寧津蟋蟀還有個傳說:風流皇帝宋徽宗酷愛玩蟋蟀,被金兵俘虜,路過山東寧津,行李散了,從車上掉下來一個小盆,蹦出一隻蟋蟀。宋徽宗垂淚對蟋蟀說,你走吧,800年後,你會稱雄華夏。
  • 鬥蟋蟀裁判50天內收入過萬 杭州人擲重金北上收蟲
    專業鬥蟋玩家杭州不下2000人  組織這場民間鬥蟋大賽的是杭州市蟋蟀協會。這是一家於去年7月份新成立的協會,儘管成立的時間不長,但目前已經擁有近300名會員。而據協會秘書長呂君估算,杭州範圍內專業的蟋蟀玩家,大概不下2000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中。
  • 鬥蛐蛐能贏百萬大獎!國慶假期快去寧陽看「蟋蟀世界盃」
    二蟲在半空中扭撕扯拉,滾做一團,白牙青將敵手咬得手忙腳亂。紅牙青雖不佔上風,卻也是鬥性極佳,沉著應戰,使出體內的『洪荒之力』。一個轉身,白牙青鉗住對方牙齒,用力左右搖擺、摔打,紅牙青因挨了重鉗不能應口而敗北。白牙青起翅高奏凱歌,紅牙青落荒而逃。」這樣精彩的一幕發生在10月2日山東寧陽舉行的2018蟋蟀世界盃大賽上。首戰中,上海怡趣俱樂部以5:0的戰績大勝北京琉璃廠隊。
  • 「鬥蟋蟀」入選非遺,濟南槐蔭區公布9項非遺名錄
    民俗類是濟南鬥蟋,民間音樂類為笙演奏技藝。其中作為老濟南民俗的「濟南鬥蟋」十分吸睛,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據了解,老濟南素來有鬥蟋蟀的傳統,從清朝、民國時期鬥蟋蟀就成為一種社會活動,1925年出版的《秋蟲誌異》是第一部以濟南蟋蟀為主體的蟋蟀譜,歷史上善養善鬥蟋蟀者不在少數。
  • 老北京什麼時候興起鬥蛐蛐的?"玩家兒"不是一般人
    ▌宗春啟  蛐蛐,學名叫蟋蟀,又名促織。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善鳴,好鬥。因為一聽到蛐蛐叫喚就知道是入秋了,天氣將逐漸變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禦寒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不知是誰先發現的,雄性蛐蛐爭鬥起來挺好玩兒的,於是就把它們逮回來,令其爭鬥、觀其勝負,以博一樂。白露、秋分、寒露,正是玩蛐蛐的時節。「勇戰三秋」,就指的是這三個節氣。
  • 哀鳴的蟋蟀
    它黑瘦、頭圓、觸角長、胸寬、善跳,性情孤僻,鳴聲不高,棲身於洞穴,發聲時多在草葉間,且是個喜歡「拈花惹草」的主,民間稱它「風流蟲」。稱其風流,可能源於它既被峨冠博帶的封建帝王和權貴所寵,也為荊袍皂衣的平頭百姓所愛;既出過賈似道、馬士英等誤國害民的「蟋蟀宰相」,也為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文人雅士增添過風採。故而,很難界定它是雅蟲還是玩蟲。
  • 宣德皇帝愛鬥蟋蟀,引發一系列大明命案,真是樂了皇帝,苦了百姓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408位皇帝,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千奇百怪,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喜歡鬥蟋蟀的皇帝——明朝宣德皇帝。明朝宣德皇帝的愛好不同尋常,他特別享受原生態的樂趣,經常在皇宮裡舉辦「農家樂」,什麼蓋草屋、捉魚等等,當然這些都無傷大雅,反而顯得這個皇帝很親民。但宣德皇帝還有一個欲罷不能的嗜好,他對鬥蟋蟀非常上癮,已經到了沒它不可的地步。
  • 蟋蟀博弈,蟲王爭霸見分曉
    「我市屬於黃河衝擊平原,農作物和礦物質比較豐富,為蟋蟀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其體質好、勇猛善鬥的品性。同時,我市土壤呈弱鹼性,適宜蟋蟀生長,骨骼、牙齒比較堅硬,菏澤蟋蟀以兇猛、善鬥、骨碩、色純、品全等著稱,也為我市養蟋鬥蟋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菏澤市收藏家協會會長宋新明說,「近兩年,菏澤蟋蟀已成功吸引外地廣大蟋蟀愛好者的注意。
  • 小蟋蟀撬動一方經濟 山東寧陽縣農民工返鄉抓蟋蟀月賺兩萬多
    今年已經49歲的毛師傅專業捉蟋蟀已經二十年了。對於視線不好的夜晚來說,「聽聲」是捉蟋蟀尤為重要的一項技能。憑藉聲音就能判斷出這塊地裡的蟋蟀多不多已經成為這些「蟋蟀捕手」們最基本的能力。「叫聲就跟人一樣,嗓子比較粗,動靜比較大那樣的,洪亮,離著老遠就能聽見了。」聽到蟋蟀的叫聲,毛師傅很快便消失在玉米地裡。不一會兒,他就捉到了「獵物」。
  • 鬥蟋逛展慶豐收!首屆寧津非遺文化節暨第八屆中國(寧津)蟋蟀文化...
    本屆蟋蟀文化博覽會由寧津縣委、寧津縣人民政府主辦,寧津縣文化和旅遊局、寧津縣蟋蟀文化協會、德百集團承辦,場地設在寧津縣德百雜技蟋蟀歡樂谷,會期從9月20日持續至10月8日。9月20日至21日將進行第九屆鬥蟋比賽;活動期間將同時舉行寧津和萊州(國家、省、市)非遺項目主題展覽、蟋蟀文化用品展覽活動、蟋蟀文化書畫展活動,包括萊州草辮、萊州玉雕、寧津雜技在內的12個(國家、省、市)非遺項目將在活動中參展;還將舉辦大型蟋蟀產品展銷活動,包括蟋蟀罐、蟋蟀用具、蟋蟀剪紙等蟋蟀系列產品都將悉數登場;省內外著名的書畫家創作蟋蟀文化主題作品,舉辦大型蟋蟀文化書畫展。
  • 《動物森友會》蟋蟀怎麼樣 蟋蟀圖鑑介紹
    導 讀 蟋蟀是一種相當有趣的昆蟲,也叫做蛐蛐,鬥蛐蛐一度是古人間盛行的娛樂活動。
  • 解密當代蟋蟀北罐第一人!幾千上組一個的訾盆好在哪裡?
    這可能是吃力不討好的一期,畢竟相對於普通蟋蟀養盆,幾千上組一隻的罐子關心的蟲友並不多。如果你喜歡罐子,如果你也有收藏蟲具的愛好,請多多支持這一期,多多分享給有同樣愛好的蟲友。有你的支持,超級寵物星蟋蟀頻道才能做得更好!
  • 蟋蟀如何定色?介紹一部咱蟲友看得懂用得到的蟋蟀譜!
    陸先生也只好綜合了一下,取了個似是而非的名字「脆衣老白青」。在中國的蟋蟀界有位老師就專門研究鬥蟋,尤其對古今蟋蟀譜,對蟋蟀定色體系有著潛心的研究,他就是濟南蟋蟀協會副會長白峰先生,白峰先生的老師就是一代北派宗師——濟南的柏良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