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MK工作室】,經原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我是個九零後,出生的時候鬥蟋蟀的人已經不多了,城裡沒那麼多閒地給這些小東西鬧騰,南方一帶好這一口的人也不多。
平生第一次捉蟋蟀還是下鄉時候被和我差不多大的侄兒帶著在野地裡用手忙活了半天,蟋蟀沒抓著,倒是抓著了不少蚱蜢,拴著腿看它們蹦躂了半天,著實無趣。
之後再一次對蟋蟀感興趣居然是在電腦上,玩到了一款名叫「太吾繪卷」的遊戲,裡面對於捉促織、鬥促織、養促織都有著極其詳細而繁複的設定,一看有不少人評論真實,這才對鬥蟋蟀這種傳統文化產生了興趣。
鬥蟋蟀
鬥蟋蟀歷史
蟋蟀這個稱呼起於《詩經》,當時就已經有「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以及「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說法,只不過還沒有人想到將蟋蟀用在爭鬥上,當時最流行的還是鬥雞,這也是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了,據說夏商時期就已經存在。
如今普遍認為,鬥蟋蟀這種文化起源於唐朝,但事實上翻遍唐朝的詩歌與典籍,沒有一個明確記錄過「鬥蟋蟀」的玩法,反倒是藉以蟋蟀抒心中的悲傷憂愁之意詩歌的數不勝數,畢竟蟋蟀是秋蟲,而「悲秋」是中國文人的傳統心理和情結了。
倒有不少人喜歡用《開元天寶遺事》中那段「每到秋時,宮中妃妝妾輩,皆以小金籠捉蟋蟀閉於籠中,置之枕函畔,夜其聲。庶民之家皆效之也。」來證明鬥蟋蟀起源於唐朝,但「夜聞其聲」並非是鬥蟋蟀,這是鬥蟋蟀之前人們對於蟋蟀的主要賞玩手段——聽聲音,相當於一個古代音樂盒。
歷史上首次有關鬥蟋蟀的記載是在宋代顧文薦的《負曝雜錄》上,其中記載:「禽蟲之微,善于格鬥。見於書傳者,唐明皇生於己酉而好鬥雞,置雞坊、雞場,見蟀文!李鵬翔圖!小寧趣說鬥蟋玩家雜談!"文史天地之《東城老父傳》。鬥蛩亦始於天寶間,長安富人鏤象牙為籠而畜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啄,其來遠矣。」
雖是引述,但從其中也不難看出當時鬥蟋蟀的興盛。
當然,這一時期最出名的還是奸相賈似道特意編著的《促織經》。
何為促織?
宋代《爾雅翼》記載:「蟋蟀生於野中,好吟於土石磚甓下,鬥則矜鳴,其聲如織,故幽州謂之促織也。」,當然也有「催促人們紡織」的說法,不管怎麼說,都是蟋蟀。
賈似道的《促織經》是歷史上第一篇系統研究蟋蟀的著作,雖然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玩樂,甚至因此博得了一個蟋蟀宰相的名頭,被後人痛罵為大奸臣,但不能否認的是,這一篇《促織經》打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鬥蟋蟀的大門,也被後世不少愛蟋蟀的人奉做經典。
相比之唐朝,宋朝的鬥蟋蟀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的規模,宋西湖老人在《繁盛錄》中道:「促織盛出,都民好養。」,「每日早晨, 多於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人火鬥者。」
由於市場過於火爆,當時已經出現了專門馴養蟋蟀的人。
然而,即便如此繁盛,相比之明朝和清朝,宋朝的鬥蟋蟀熱潮仍然要略遜一籌。
明朝和清朝是中國歷史上鬥蟋蟀熱潮的頂峰期,上有皇帝帶頭,中間有人專門編著蟋蟀譜,下有民間賭坊為蟋蟀一擲千金,整個國家幾乎都離不開這小蟲子了。
最著名的當屬明宣帝朱瞻基,這位皇帝被後人稱為「蟋蟀皇帝」,比之之前的蟋蟀宰相賈似道有過之而不不及,他對鬥蟋蟀及其上癮,派遣了許多宦官到全國得地去採辦購置,因此也導致了官宦毀壞農田和農民房屋是事件,後來聽說江南一帶是出蟋蟀的好地方,更是下令讓當時的蘇州知府況鍾給他送一千隻促織來,攪得民間一片混亂。
清人蒲松齡便是以他為原型寫下了《促織》一篇。
據說朱瞻基病逝之後,朱瞻基只有八歲的兒子朱祁鎮繼位,為了防止兒子像他爹一樣玩物喪志,太皇太后張氏下令將宮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務悉皆罷去,革中宮不差。
然而鬥促織的玩法並沒有因此而受到遏制,民國時期,仍然有人專門設立組織,舉辦鬥會,許多地方甚至成立了「蟋蟀協會」和「蟋蟀研究會」,鬥蟋蟀之風依舊在許多地方盛行。
促織的戰鬥力初識
由於鬥促織的興盛,古人對於促織的觀察和理解尤其深入,各種典籍著作數不勝數,其中的許多見解,用現代昆蟲學的知識來解釋都能夠解釋得通。
比如賈似道就在《促織經》中道:「擇去頭大、腿腳圓長、身子闊厚、生相方幅。」,這說的是如何挑選戰鬥力最強的促織,當然,這裡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細分下去還有「八格(頭、牙、臉、項、翅、腿、肉)」、「十二相(形、聲、頭、眼、牙、須、項、翅、身、尾、小足、大腿)」等等,這些就過於複雜了。
且說頭大,從現代昆蟲學的角度看,蟋蟀的頭部是蟲體最前方的第一體段,最具攻擊性的「牙(上顎)」和用來刺探虛實的「雙須(觸角)」都在這個部位。
而頭大就代表該蟋蟀的生長情況良好,各個器官都比較完善,按照霍夫曼和施爾德伯格的研究來看,蟋蟀的戰鬥主要分為五個層次:觸角戰、單方張上顎、雙方張上顎、上顎戰、搏鬥。
由此可見,頭部是選擇蟋蟀最重要的部位。
其後還有腿與身子,這些增加的都是蟋蟀的續航能力,畢竟正規鬥蟋蟀都是在尺寸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進行的,兩隻體格相當的蟋蟀,戰鬥起來續航能力也十分重要。
當然,以上這些也只是決定蟋蟀戰鬥力的一部分罷了,除開這些之外,什麼階段餵食什麼樣的食物、南方北方分別用什麼樣的蟋蟀罐飼養、戰鬥之前選擇什麼樣的雌蟋蟀進行交配以增加戰鬥力、每個時節選用什麼樣的蟋蟀來戰鬥……決定蟋蟀戰鬥力的因素多如牛毛。
只能說,鬥蟋蟀文化博大精深,即便翻看了眾多資料我所了解的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若是對此感興趣,一定要去看看「中國傳統文化對蟋蟀身體戰鬥力關係的認識」一文,當真是通俗易通,別出新意。
參考資料:
[1]陳天嘉,任定成.中國古代至民國時期對蟋蟀行為的觀察和認識[J].自然科學史研究,2011,30(03):345-356.
[2]田東江. 蟋蟀[N]. 南方日報,2018-12-05(F02).
[3]陳天嘉.中國傳統文化對蟋蟀身體與戰鬥力關係的認識[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8,40(10):70-74.
[4]沈祖春.中國文化視野下的蟋蟀[J].四川戲劇,2007(04):104-106.
[5]郭熙途.促織天子——宣德皇帝鬥蛐蛐兒[J].紫禁城,2006(04):56-59.
[6]李闖.談中國陶製蟋蟀蟲盆[J].美術大觀,2008(01):170-171.
[7]李鵬翔.趣說鬥蟋蟀[J].文史天地,2002(08):57-58.